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96|张志安谈算法:光怪陆离的网红与虚空索敌的流量生活

vol.196|张志安谈算法:光怪陆离的网红与虚空索敌的流量生活

2024/12/13
logo of podcast 咸柠七

咸柠七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张志安
曹宁
Topics
@张志安 :推荐算法是内容平台中人、信息、媒介三者匹配关系的整合,目标是高效匹配个人兴趣和潜在兴趣,兼顾用户‘想要’和‘需要’的内容。好的算法能识别用户潜在兴趣,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拓展用户的视野。应用型平台算法侧重效率,内容型平台算法则兼顾效率、认知和信息扩展。平台更像是一个提供基础数字空间的土壤或广场,促使内容多元化发展,而非主动造神。平台的目标是流量最大化,而非扶持特定类型的网红。获得流量的方式包括内容运营、热点话题利用、商业投入和平台基础流量分配。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流量推荐机制,包含用户标签、使用习惯、社交关系和平台公共推荐等多种因素。内容创作者获得流量的过程,是从垂直领域内容到更广泛流量分配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创作和内容调性把握。内容创作需要持续创新,模仿复制只能带来短期流量。在平台时代,媒介素养已转变为对算法、平台和视觉内容的认知,以及对信息筛选和高效获取能力的培养。要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并根据自身需求高效筛选信息。建议定期进行信息断食,并制定个性化的信息食谱,避免信息过载。建议进行结构性而非情境性的信息调教,阶段性地调整信息获取渠道。建议阶段性地进行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整和反思,而非追求完美控制。建议“拒绝重复”和“组合差异”两种策略来提升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和效率。建议提升信息素养,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知道”,需要不断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对新技术的应用应保持审慎开放的态度,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也要规避其负面影响。面对面的信息交互无法被完全替代,亲密感将成为奢侈体验。美好生活应保持线上线下适度连接的状态,“可断可连,不及不离”。要保持生活的主动权,利用工具而非被工具控制,并不断反思和改进。要给自己时间,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养育,应对时代的压力。 @曹宁 :素人网红爆火的原因在于其视频内容兼具真实的场景和强烈的共情性情绪价值,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获得流量需要了解平台的流量逻辑和多元化来源,单纯的商业投入无法保证成功。

Deep Dive

Key Insights

What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ise of ordinary people becoming internet celebrities?

The rise of ordinary people as internet celebrities is driven by two main factors: authentic life scenarios and emotional value. These individuals often come from ordinary backgrounds, which creates a strong sense of relatability among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Additionally, their content provides emotional trigger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audience, often addressing societal anxieties and the desire for personal success.

How do platforms like TikTok and Bilibili manage content distribution through algorithms?

Platforms like TikTok and Bilibili use algorithms to match content with user interests by integrating various data points such as location, physical spac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algorithms aim to optimize content recommendations by balancing personal interests with potential new interests, ensuring users see both what they like and what they might find engaging.

What role does emotional value play in the popularity of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Emotional value is crucial in making content popular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ntent that triggers strong emotions, such as nostalgia, humor, or empathy, tends to resonate more with audiences. This emotional engagement helps in overcoming societal anxieties and provides a sense of connection and validation for viewers.

How does the algorithm on content platforms differ from that on utility platforms like food delivery apps?

On content platforms, algorithms focus on matching user interests with information and media channels, integrating data like loc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o enhance content relevance. In contrast, utility platforms like food delivery apps use algorithms to optimiz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considering factors such as data extraction from stores and customer demand,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real-world spatial data.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turn of Li Ziqi and the revenue of Shi Pin Dao on content platforms?

The return of Li Ziqi and the significant revenue of Shi Pin Dao highlight the continued demand for high-quality, emotionally resonant content. Li Ziqi's videos, which depict a serene rural lifestyle, provide a soothing escape for viewers. Shi Pin Dao's professional food documentaries, despite their high production costs, attract substantial viewership and revenue, indicating that both polished productions and authentic, relatable content have their place in the digital content ecosystem.

How do platforms manage the balance between user interests and broader content discovery?

Platforms aim to balance user interests with broader content discovery by using algorithms that recommend both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new, potentially interesting content. This dual approach ensures users are exposed to familiar topics they enjoy while also encouraging exploration of diverse content, thus expanding their informational horizons.

What strategies do content creators use to gain and maintain visibility on platforms?

Content creators gain and maintain visibility by understanding platform algorithms and tailoring their content to meet the preferences of their target audience. They ofte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ontent types to find what resonates best, engage with their audience to build a loyal following, and leverage platform features like trending topics and events to boost their reach.

How does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value' influence con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on social media?

Emotional valu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con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on social media by driving engagement through content that evokes strong feelings. Creators often focus on producing content that taps into universal emotions like joy, sadness, or nostalgia, which helps in building a deeper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 This emotional engagement not only increases content consumption but also fosters a loyal community around the creator.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on use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bits?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shape use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bits by curating content that aligns with their interests and behaviors. This can lead to a more personalized and engaging user experience but also risks creating echo chambers where users are exposed only to content that reinforces their existing views. To mitigate this, platforms aim to introduce users to diverse content, encouraging broade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silos.

How do platforms ensure diversity in content recommendations while maintaining user engagement?

Platforms ensure diversity in content recommendations by incorporating mechanisms that introduce users to new and varied content alongside their preferred choices.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algorithms that analyze user behavior and preferences while also suggesting content that aligns with broader interests or trending topics. This approach helps maintain user engagement by keeping the content fresh and exploratory, preventing monotony and encouraging continuous interaction with the platform.

Chapters
本节探讨推荐算法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在满足用户兴趣的同时,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内容。好的算法需要兼顾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潜在兴趣,并在社会事件中不断优化。
  • 推荐算法是多因素复杂实践的产物,在内容型平台上,它更关注信息获取的效率和认知扩展。
  • 好的算法能推荐用户想要的内容,也能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内容,这需要一定的预判机制。
  • 算法在不同平台的应用实践和社会建构过程有所不同,内容型平台与应用型平台的侧重点各异。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我是曹宁又到年底了准备开始盘点每年都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聊一聊一年的网络生活这一期我想聊的是算法

就在前不久,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闪闪喊话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再一次将算法这个话题推入了大众讨论的热潮一方面是周期性涌现的素人网红另一方面又是层出不穷又速朽的爆款和热梗算法到底在我们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改变了我们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平台有能力造神吗而我们又如何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保护好自己的判断力走出信息的孤岛所以本期节目我就请到了复旦大学的张志安教授来一起聊聊算法的是与非祝大家收听愉快

好 大家好 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非常高兴我今天请到了也算是我的老师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冉教授然后今天跟张老师想来聊聊算法的问题因为到了年底了各个平台 各个层级的网红有的产业落定 有的还在依然红着所以我们想看看透过了

这种周期性的起起伏伏我们能对平台和算法怎么了解的更深入张老师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而且长期关注整个中国新闻业和传媒业也请张老师来分享分享张老师他自己的个人的看法在这个专家的看法之外首先我感觉到算法在不同的平台当中它是一个应用实践的一个社会建构的一个过程然后这个过程在内容性平台和在一些应用的平台不一样

比方说在外卖平台算法它会在这个业务实践的过程当中受制于很多因素的互为的这个交织包括怎么去对这个店进行数据提取对小歌镜提取然后对这个客户需求然后还会涉及到对现实空间的那些数据那么所以等于说在锤类的应用平台里面这个算法更多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共同养成共同归训或者共同训练的一个过程

那么在内容性平台比方像金字头条或者其他的它更多是人信息和媒介中介渠道这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但是它会整合很多数据比方说你的位置还有你所在城市的这个物理空间的这些数据包括天气这些东西所以它其实想方设法是尽可能的把

人信息和中介渠道和其他的人的社交关系和人所处的现实空间的多种性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效率的匹配那这个匹配是可以不断调教的那大概率的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就个人感兴趣内容平台是否能更多的推荐给你还有就是个人的社交圈层它简单的信息需求就是协同过滤的这个机制平台是否能够识别到

那么这样的话呢就满足两种需求一种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第二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这两句口号的背后就反映出算法的价值对反映出算法的价值也反映出算法在一个特定社会当中它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一种提升你关心的更多好像满足你感兴趣的

但是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意味着就不仅是你个人感兴趣还有包括你可能感兴趣的所以好的算法它是在不断的这个社会事件过程中加以优化的就我给你基础性的你喜欢的你在我这个平台上喜欢的第二呢你潜在可能喜欢的我也喜欢的给你那么这里面就包含你的朋友向你推荐的你的社交关系圈他们喜欢的你可能感兴趣的

对但这里边呢就有一个关系的平衡就是从受众需要的角度好的算法是给你你想要的同时也给你你可能需要的那怎么识别你需要的那它有一定的前卫推荐机制在但你想要的那更多的是可能你个性化需要

所以总体来讲算法是一个多种因素不断复杂实践在平台智能化的这个技术逻辑实践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在这个应用型平台更多解决是效率问题然后这个内容型平台更多解决的是信息获取的既包含效率其实也包含认知和这个

扩展的一个问题而且我觉得随着这种短视频平台的这个崛起我们整个的受众也是在可能这几年才慢慢的对这种推荐算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然后有一种比较形象化的感受我其实今年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这种更多的素人网红的走红我们盘点今年可能 2024 大家从年初能想起来的那些呃

原来你不关注然后引发你关注然后甚至引发全民性关注的老红里面可能比如像雷军像周鸿祎这种可能已经在原有领域里面有的大 V 但是还有一些像我这里举例几个我不知道张老师有没有印象

郭友才文汇君王妈眼前最新的一个就是李发石小华我平常这样刷抖音刷的也比较少但是这些我都知道了因为他们都某种意义上破圈了然后从抖音有的是抖音出来的然后慢慢泛化到小红书 B 站上甚至到视频号上就是他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是好像这些素人凭什么他好像很普通除了他有一些

值得看的点之外他背后好像也没有一个团队运作也不像以前我们理解的他是一个 KOL 这种感觉他好像就真的是一个万千素人这个在直播

短视频创作的一个人然后突然有一天就要泼天的流量就到脑袋上了然后大家就觉得这个事特别魔幻一开始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再往后觉得说就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比如说这个是不是这个平台在造神平台是不是为了让我们相信他们一直有素人的往后

就不断的推陈初心所以我觉得今天我特别想就跟张老师来 PO 开这个现象看看说到底这个平台有必要这样做吗或者说算法真的能够帮助这个造神吗首先我讲一下即便是雷军和周鸿祎这样的企业家也不一定能活

对在商业领域他是比较火的是吧但是他在网络上能够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对雷军最开始因为小米的粉丝社群然后紧接着雷军开始有演讲有点像中国雷布斯对然后他演讲最开始比较多的跟粉丝互动对然后慢慢他还有很多梗对有梗然后他开始呢跟这个社会交互所以他每年的演讲你会发现有一个有一个内在的变化就逐步的通产品

然后慢慢谈社会话题然后现在你会发现他会把所谓的科技创新跟社会的情绪结合在一块那周鸿祎最开始也做这个 KOL 做企业家 IP 打造但是最开始他试了各种话题也不太成功最后他试的过程然后找到了一个赛道就是做科技智能那么这个话题一下子让他火了就变成一个测评的

对他也在一个内容试验但内容试验他能够持续走下来除了跟他个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还有包括他相对比较真实的内容的表达之外还是因为他在智能科技这个领域他有持续的观察然后成了一定的 IP 塑造成功以后他会链接更多资源所以这个说明对一个内容创作者来讲即便是对企业家群

他要在平台获得足够流量也需要自己持续的努力然后但他背后也在找这个话题找他的情绪结构找他的某一个这个流量的风口也是这样那倒过来看那些素人我呢并不是所有的关注我关注其中一部分因为注意力有限但我会发现这些素人基本上都有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呢就是场景加情绪价值就他的生活场景和他那个表达那个场景往往非常真实的而且大部分是底层是普通人还是打工人那么我们知道这个互联网的这个用户结构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对吧他的基础是这样的

所以他这种场景的链接就有很强的代入感大家一看就觉得非常真实那第二个呢往往是他某条视频或者某一些系列视频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这个情绪的这个点这个情绪点是有暗合这个情感结构的那结构呢我觉得更多的是帮助大家去克服焦虑

帮助大家完成就是从普通人逆袭为所谓的网红的一种可能性这样的一种逆袭其实是大家非常多这个很多网民情绪所期待的所以我觉得它有真实的场景但是又有一种比较强的情绪情感结构的

这个触发这两个因素往往促使了这样然后我们去看那些郭伟才对吧他是草根但是呢他的那个唱歌他有一定这个文化的差异性有一种陌生而且有一种像复古的情感像贾良克电影就是会诱发一些我们的这种安抚自己的或者说失忆人这种失落感的对的我前两天在我朋友圈还点评了一个就是现在有些媒体有意识发现这个把 30 年前的影像拿出来

然后用竖屏剪辑放到那配一点音乐很多人会去这个跟在下面怀旧风也是怀旧风还有一个可以找到自己嗯

就是除了怀旧还可以找到那个就是我爸那个就是我爷爷是吧他也有这种那么这种普通人被看见表面上是在找自己但实际上除了怀旧以外非常重要的是普通人被看见又是同样的逻辑就是我个体曾经在那个片子里我那么细微我不经意的带过但被我抓到了我被看见了所以也还是非常强的有一种就是底层正义

底层逆袭普通人被看见这样的一种结构性这个焦虑当中的个体突围我觉得比较这是情绪基础情绪基础或者是社会需要的一种基础然后呢保

耳边爆火也好或者资博烧烤也好它背后也是这样群体足够大成本足够低然后那个场景提供的那个能够得到情绪进入的那个满足其实门槛不够包括小华的这个理发也是这样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但它那个首先个人的那个手艺或者那个真诚度或者表达度是有一定极致性的那个极致性的手艺或者极致性的那个演唱提供了一个触发可能

所以我自己觉得是场景的真实感加上情感的这种结构性这个即兴出发有的时候是烧烤有的时候是这个手艺有的时候是一个演唱是这样有的时候是非常土味的但是又非常情感真实化的所以我自己觉得因为人们注意力稀缺了以后看到那些东西往往这样的一种视觉场景

比较陌生因为我是觉得现在大家已经经营在这种视觉构造的生活里面很久了你的信息路径全部被封死导致于大家好像很渴望看到真实看到不加雕琢的看到你这种不是经由团队或者是精心包装构建出来一种人的生活而这个生活里面能让他看到自己的感受

对我觉得那个场景整体是真实的但往往那个个体是有一定奇幻甚至是魔幻甚至是稀缺性的所以我自己感觉到更像是一种真实场景中的稀缺的表达或者是一种奇幻的因为有一个我们自媒体圈的这个大事吧因为我自己看各个平台

呃我注意到几个今年我还很关注的现在一个是李子柒的复更嗯呃在饱受争议之后哎复更然后好像是在一小时之内不到就刷刷爆了百万几个点赞然后再次证明说哦这个精致的制作和这种田园木锅式的抚慰啊是我们的戏曲还有一个就是我注意到的另一个号叫时频道他们是用非常非常专业的这种做呃

美食纪录片的方法去记录很多这个现场去了迦南去了泰国去了东京他们拍出来的东西那个可能制作成本就要 40 万 60 万然后他们也在 B 站这个平台单平台营收可能就 6000 万以上嗯

所以这个跟您刚才讲的就是现在这个就是素人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些素人刚好形成了一个映照就是好像我们一方面在追求还在往那个更精致的赛道上卷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很渴望看到

素的东西看到这些普通人我感觉到因为他们都是稀缺的他们都是少数的所以反倒这个逻辑上是有共通性的极致的专业的这种制作但是你看即便是极致专业制作它都做了一个有一点像反差对反差或者是文化的一种混搭

他把一种制作这个手艺放到一个陌生场景或者原来那个场景里面没有的你想那个美食从那个《十量中国》开始他已经他背后是有情感记忆的是有情感唤醒的然后他现在用于做风景是吧所以我自己感觉到他依然是有一种视觉创作或者是内容生成的一种陌生感的那另外一个草根也是个体性的

尽管它有一波波的出现但是你看它这个草根的流量是否能持续呢它永远是少数的所以不管是极致的专业制作还是突然间爆火的那个草根素人它背后都是小概率事件但这个小概率事件背后有没有共通性呢我们刚才讲有所以这样回答你刚才讲的就是平台它会不会它这样的这个素人的爆火是不是平台对平台在扮演什么角色对我觉得

平台更像是一个土壤或者像是一个广场更像是一种基础的这个数字空间它提供了这种让大家百个真流千帆尽发但在这里面突然间素人的草根网红会涌现出来所以它更多提供还是一个数字基础设施我感觉是这样所以你刚才讲平台去造是造神那么这样的东西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因为它没有必要它去造首先

我们刚才讲这样的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它无法精准摔下第二个它去造它偏向于 A 类型那就对 B 类型是一种得罪所以它没有必要它在这个当中更希望自己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和开放性其实平台想要的是更大的流量平台希望是千帆尽发但都来

都到我这个地方我给你提供一个相对基础的甚至平台希望这种偶然性更多存在这样你会感觉有机会如果你发现一个一个是被平台筛选和制造那对创作者用户来讲就会觉得不公反倒是伤害他整个的调性其实不同的平台当中都是如此小公司或者是 B 站或头条我想也是如此所以就我对平台运作机制的了解来讲他希望更活跃更多元而不是更集中更头补

因为你要知道更激动更头部以后呢也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对这个个别头部的这个网红的依赖性过强对他的风险会更高风险更高而且还有一个呢对他的商业化其实也不利

其实我觉得从一个自身角度就能来帮大家看这件事就是比如说您拥有更多的传媒的资源有的时候我们会讲说我认识什么平台的人运营也好或者说认识领导层可是 so what 你再知名的艺术家学者如果你搞不出让大家有公民的内容就是你这个内容本身火不了

没有火象的话你是靠这个推靠这个流量补贴是没有用的因为我有太多的这个被打招呼的过程了你帮我联系那谁是谁平台推一推我帮他推了我推了我觉得说除了我能告诉你他们最近有什么流量补贴然后他有什么建议之外

帮不了你对如果没有自己的那个网感的话这个是帮不上的我今天早上特别巧还谢绝了我来自我家乡浙江湖州安吉的我的亲戚对我的拜托因为当地有一个民宿现在竞争特别激烈他希望通过我去找平台合作然后说他可以有点小钱嗯

那么在上个月上个月我还有好多这个地方的这个文旅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希望我去帮忙协调平台他们说他们手里有上百万的这个经费能不能投放但希望得到平台的助理我告诉他们最后你要有钱呢你去购买投流这个是获得流量的一种机制但是更重要你要知道那个平台的流量的内在的逻辑和它的流量来源的多元化

比方说在有些平台当中是种草的你就需要持续的了解这个平台调性并且持续运作内容才有你那个短期投流带不来你自己种草平台当中你想要的对然后你在短视频这个平台当中你可以有一些流量的购买可以在你的单场活动当中有更多流量出发但是这个不能够帮助你这个账号直接涨粉

或者赠送你流浪来帮助你成长所以我发现不管是地方的文旅部门还是现在想要做内容创作他们都会带有这样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把算法讲讲清楚对大家都有好处对

对的所以我觉得把算法和流量第一了解算法推荐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是吧然后流量的多种来源我觉得要比较清楚因为你首先通过努力的运营内容然后跟你的粉丝保持互动慢慢实现自己的一个粉丝的增长这是一个粉丝的基础流量对吧第二个你大概要知道在逢年过节重大热点话题事件的时候会有一些比方某个事件火了

比方说在热搜平台上你 add 这个事件话题你其实会带来一部分或者这个平台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者重要的时机你如果能够用这个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和事件流量对你也是有帮助的对吧另外如果你有一部分的商业投入那么它给你进行的这个投流就是你购买的流量是有帮助的还有呢平台会有一部分的这个基础流量

这个基础量是什么算法的公寓流量这个呢不同的短信平台有所不同有些平台会比较偏向于我先分配给你一些然后鼓励你继续做有些平台会比较主张你自己想方设法进入到那个算法推荐池里面你要去了解它所以这个你对平台的多种的流量的这种分配机制要有所聊

对个体来讲可能就不会过于高的期待而会稳扎稳打你会相对知道在这个平台上它的流量的多种来源和它的调性是怎样你自己怎么在这个平台上深耕细作您刚才说的这种风格的偏向或者这种比例的不同就有点像一个平台的个性就比如说可能我看抖音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全民的它很鼓励你们卷

然后卷出东西来但比如说我看像小红书它就很种草很圈层标签很垂直它会强调说你的人设是不是符合你所要影响的这些受众所以我是觉得说创的时候你要很了解这个平台的性格你才能够很针对性的或者说很舒服的在做一些内容因为经常

大家传统的想法是把一样的内容搬到不同的平台去分发那个分发逻辑现在是玩不转的我看了很多这个跨平台大 V 就不是说翻车吧至少是冷遇是很经常的对的我自己在课堂上跟学生分析一些账号它的这个多平台的这个特点最后发现也是很难有一种调性

就我自己的这个实践的过程我觉得也是这样比方在我在微博上的那些粉丝的积累其实更多是十几年做媒介批评做新闻业的话题积累的然后我在抖音上呢我会发现比较好的是我毕业季我唱歌我这个跟学生对谈

作为老师包括我自己用他的工具去回到我毕业答辩十几年前的一个场景因为从图片然后把我变成是一个人跟图片的合影这个很有趣好玩其实会相对更多一些更娱乐性对然后在视频后让我更多的就是专业话题的分享和讨论了

但是你看我在小红书这个平台就很受挫我写了好多没用因为我不露脸我也没有颜值完了以后我写的那个攻略可能没有那些旅行博主写的那么的详细详尽我只放一些图片我涨粉就很慢我得接受现实所以就像你刚才讲的对每个平台你要有在用的过程当中慢慢去了解这个平台的调性和它的规则

去适应它然后在过程当中再慢慢想清楚自己更适合什么哪个更在意按照自己的有限经历去决定自己的重心要放在哪里对吧自己更适合在哪个平台上的这个打法和语音这可能重要就基本上现在这个流量所有人都在谈流量所有人都说要搞流量但是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没有搞清楚这个流量怎么构成的包括像我都做了三年自媒体了我也是到今年开始才慢慢的

来理解就是说怎么去在他的算法的空间内去争取流量因为以前我可能是出于不屑于也不了解然后就不做这个事情后来发现那你就是说明你玩这个游戏但也不符合游戏规则那你肯定都是负反馈那当我了解到他的规则之后我会发现那我可以做选择像刚才说的你可以选你喜欢的平台

好牛啊这个我做不来所以他成功我们似乎能解释

他很卷但是后面这些说他凭什么但您刚才也给了一个您的框架那我现在想让您从这个算法的角度来讲讲就是他是怎么一步一步破圈的他可能早期也都是有一些积累的比如他有几万粉丝然后他每个播放量可能也会上万但他怎么一步一步成为十几万甚至百万甚至上千万甚至全民级的就他肯定还是有一个被

一层一层火箭推到下一个这个大流量池的这个过程这里面可能要区分接受者和创作者对接受者来讲当你使用一个平台的时候你可能会首先打标签然后建立兴趣分类这是你一个基础的流量获得因为平台会根据你的兴趣话题标签来给你分配第二个最核心的是你的内容使用你在这个平台使用多长时间

然后你在使用过程当中除了停留啊时间空间当中对这个信息的使用以外还有你的评价比方你会不会去点喜欢或者不喜欢所以它更多的还是基于你在你的时间使用时间的分配的和用户的行为来给你推荐那就比如说使用长了他就想让你多试试新的对你喜欢点某类内容更多

你点某个内容你停留的时间短你快速滑掉了你不喜欢几秒钟但是有些内容你看 10 秒钟 20 秒 30 秒他就知道你喜欢这个对吧然后还有一个呢就是你会对他评价你会点喜欢不喜欢这也是的所以包含着你的使用时长使用场景使用行为还有使用评价然后更多通过这个来给你推荐内容

第三个就是你的朋友因为有的人会授权自己的好友关系有的人就不会授权你的好友关系越透明越多元好友所喜欢的内容他会有一个所谓的群体过礼推荐给你还有第四种就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共安全的公话题的还有大家觉得是比较具有公共价值的

比方在某一段时间大家非常非常火的东西他进入到他也会推给你所谓蹭热点还是因为能蹭得上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也是包含你的这个标签识别你的使用习惯你的群体过滤还有的平台的共用推荐所以它是一个多元机制的一个推荐过程

那对创作者来讲其实创作者一般也是使用者他也是这样就你做的这个内容持续生产然后在这个里头有没有被触发到就是相关的这个群体看到那么这里面有你和周围的好友关系如果你是授权的第二个你的内容和在这个平台里面细分出筛选出的那些人有可能是地理为之最近的也可能是共有兴趣的

然后还有一个你的内容进入到更大的池以后它是否触及到破圈变成是一个广域的流量里面所以大概理说会经过一个从相对的思域表达然后慢慢走向一个广域的流量分配的一个过程这个里面创作者在里面有既包含自己在一个垂内内容里面不断的试验就我刚才讲的周鸿祐讲的他有不断的试

它不断的是哪个里头自己的这个内容的持续表达更能够触发到这个平台当中的这个更广的一个流量分发机制即便是精英跟草根是一样的精英呢他可能在试验的过程中边做边反思边改进包括他得到的支援支持会多草根有时候就可能是一种不断式的等

但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草根往往是一个某个场景或某个话题或者某种类型内容火了以后他会同意反复的做类似的内容他同意反复做他持续内容生产他就可以找到他的那个内容调性在这个平台当中比较容易获得的流量支持他就可以持续的做但是持续的做呢他会有流量的增长但是他流量爆发有时候也会有难啊

但有可能用户对他这样的一种内容调性审美疲劳了他可能就会见顶比如说我看那种给街头素人画像首先手艺画得很好大家很惊艳然后其次这背后可能有些感人的人间冷暖的小故事我就给他点赞之后我就发现好多开始模仿的

然后在各个城市然后瞬间这个东西就冷却了就变得没有那么的吸引人且慢慢好像就被淘汰了然后再有新的玩法出来那您刚才说我们提到那几个文汇君跳舞也好郭友才唱歌也好就是他还是至少在形式上是有创新的让我们知道说这个东西我之前没见过我想看看他到底为什么对对

所以我刚才讲第三个就是它有新鲜的视觉表达如果做到极致就最好了但至少它有一点奇观或者是新奇这种新奇性然后你就关注它了对吧但是新奇对用户来讲也会过时你反复看因为它很快得到同一类所以我自己感觉到这个模仿复制这个是蛮明显的一个新的我最近刷到比方说

就是对动物青蛙作为牛蛙你看到了吗就是不断的给它按摩撒香水给它洗澡然后吃了就把它吃掉这个就很奇是吧然后呢看了一类很快就出来了还有在田野里面推荐农产品讲英语看到没有一个火了然后大家很快都这样了然后你看到第一个挺好你收藏它今天你看到很多类别这样的

那么你可能就会审美疲劳所以我自己觉得其实对内容创作来讲你继续要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候模仿可能会是一个短期蹭流的办法但长期来讲恐怕还是你的内容深耕你持续在这个同一种类型的内容里面提

生产有价值内容的这种可能性这个比较重要对因为有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草根他不是说像一个团队一样有一个什么一百种工具包不停的去吃可能也没有那个精力他很多时候他是在等他是涌现就赶上他了你像那个郭友才唱歌这个确实是一个刚好卡在了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比如说如果可能假设放在几年前大家情绪更高涨一点也许大家不想听这样的歌呢大家想要更欢乐的歌呢大家想要更燃一点的东西

对吧但是我是觉得这个就是算法的魅力就是它也许是很神奇的帮一些人匹配到了一些人然后这个东西过程中没有人去蓄意的做操作因为我觉得我们要突破于传统那种对传媒的想象好像是说有一个版面对吧有一个把关人然后你搞定了那个把关人或者你支付了那个价格你就可以占据那个

这个注意力资源现在不是这么回事了就是可能我觉得平台可能有时候想推很多人也没推火吧就是平台也不太知道就是说大家的口味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个太复杂了这么庞大的一个收容群体所以我觉得这个就好像我们要重新理解一下这个作为平台的这个基础设施嗯

对其实即便在传统媒体时代你要想占据重要版面也很难的对吧因为它有一套审核把关机制这个审核把关机制只是那时候玩法更确定相对更确定一点现在的平台之上它既确定也不确定相对确定的是它的开放性的机制它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去说明自己的算法

但是其实真正用户去感兴趣了解那个算法其实并不多因为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门槛对吧所以大家更容易被少数涌现出来突然间爆火的草根个案然后去想象背后好像有一个暗箱机制有一个操控的可以造神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但其实呢它不是这样我说它的确定性就是它的算法推荐机制有一定的稳定性它的不确定性就触发这个稳定机制背后突然间爆火的场景和个案有一定的

不确定性但是你仔细想想那些不确定性都跟这个时代的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非常有关跟这个平台当中的大部分群体的某种需要非常有关我的转变就是以前可能你第一反应是错愕是惊讶甚至是有一些想嘲讽的这么一种冲动但是我现在想想说那说明我其实很不了解首先不了解这个平台算法的工作原理其次我也不了解这个丰富的世界复杂的经验它为什么呈现出这样一种面貌

当这个你陌生的东西或者让你不适的东西哎被这个珊瑚海啸的涌到你面前的时候也

也许是个机会让你去思考一下或者了解一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我觉得通过这个我是就还挺享受的我觉得有点像那种赛博田野一样比如我最近有一个特别特别恶恶趣味我就很喜欢刷一类的这个带货主播他们这种叫虚空所敌我不知道您看没看过就是说他表现特别生气好像就什么人惹了他然后好像就是他有一个这个隔空对骂的一个一个导致

然后就卖包嘛他说你不要以为我是来卖货的我这个包怎么怎么好哇起特别大的份 20 块喜欢就拿走然后夸夸夸我觉得看了特别爽虽然我知道这个东西不可能是什么特别精良的好包而且有很多演绎成分但我想哇原来现在直播带货都已经选成这样了吗还有这种什么澳门 coco 姐对吧就是完全的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演绎很多的情绪而且都是强烈的情绪嫉妒愤恨嗯

起范儿我在想哦那你不会去买这个 20 块的你觉得劣质的包但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个包还不错呢对吧他觉得我给这个 200 块买 10 个包这是不是一种一种新的趣味我觉得开始这么想了之后我就觉得哇这个太有趣了因为以前的媒介渠道没有办法了解到这么奇葩这么参差的一个一个生态但现在我都可以接受到了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极致叙事但是我

大概里讲的是助力需缺的情况下这些平台企业他们怎么通过那些特稿或者是微纪录片去阐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它背后暗合的跟你刚才讲的那些都相似的它往往需要极致情感的表达

而且要极致情感的冲突和组合极致情感的反转你知道因为这种极致性呢在注意力稀缺的时候会给你带来兴起而这种极致的反转组合它会更容易让在短时间里面让你获得一种新鲜体验你就很愿意去接纳它

所以你看文化的极致混搭出现了情绪的继续反转出现了然后情绪和商品之间的极致的差异化的组合出现了所以我都把它盖过来这本来是文学叙事给人带来一种快乐因为极致的叙事往往是在文学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冲突进行极致表达的

但这种极致性现在转换到各种各样的媒介类型产品了在直播里头在短视频里面在未纪录片里面都变成这样了这我觉得大概率可以解释的是因为注意力稀缺了优质内容要胜出他往往需要这种极致性而且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是大家心里的需求就是他是希望这个东西有人性或者有性格的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把很多这种系统这种冰冷的复杂的系统把它给拟人化了

有的时候甚至贴一些标签比如说提到平台提到资本就好像就是邪恶因为我有次看十三腰我看梁建章那期其实梁建章讲的蛮好的而且他也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学者

然而就是评论先感受到了就是恶意就是说你们这个企业家又要 PUA 我们然后你还让我们生孩子我在想你都甚至没有听他说什么而且他是一个个人访谈啊他不是在代表携程在发言啊就是我有时候觉得好像大家已经开始用一种特别特别模糊的想象甚至是一种阴谋论一种隐喻来解释这个他们感到陌生和不适的复杂世界嗯

这个也跟现在很多的一些关联的词汇都有关系比方说跟所谓的情感传播非常有关因为互联网能获得更多流量大部分是先有情感是不是有点像这个情绪价值对 情绪 情感但前段时间这个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刘海龙老师来讲了这个情绪价值被泛化利用这个概念不靠谱从学术上站不住脚但是从它的应用和实践角度来讲情绪价值和情感价值挺能解释现在互联网传播的流量出发的效应的

那么还有比方说像后真相前几年对他并不说真相不重要而是说人们一开始对这个事实化解理解的时候他就有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对这个情绪立场比那个事实更加能够影响这个网络舆论的这种走向对说的都是情绪情感价值在内容接触在互联网上的这种表达所以更能够呃

影响的这个传播效果的内在逻辑所以我觉得这背后其实大概率还真的是因为互联网的这个表达更具有视觉性更加具有情感代入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更加具有人格属性所以它自然这个情绪情感更容易在网络传播当中得以放大其实说白了大家之所以有这么大量的这个信息消费还是因为它勾住了你的某些东西

然后这个东西可能以前没有被满足过也没有东西提供但现在就有了通过这个广阔的这个算法海洋就把它推到现在我觉得现在就是有时候刷多了我又是觉得说天哪这些人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就是就是他做这些事是因为有人看是给了他正反馈所以他能持续做这些事情有些事情很奇怪也很小众然后甚至是有时候我们除了说那种特别烈气的之外还有一类是会特别温馨的比如有一阵子我就特别看人就是做饭

不是像绵羊料理那种做特别精致的就是很普通做的也很普通感觉厨艺也不是很高但是就是在说凡尘的生活里面可以安慰你的一些存在就他也不是都在制造器官和那种纯极致的他有很多就是说流量不高但他一直

可以让人被看见比如说就跳个舞就会拍个号然后粉丝也不多主要是他们认识的人但是特别享受每次都会把这些做得很认真然后成了一个真正的自媒体我觉得有的时候咱们聊自媒体的时候似乎在说给个体表达父权但有的时候聊着聊着又变成了说我要红也不是所有自媒体都要红

我们过去说所谓什么媒介素养对使用者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的要求但我觉得现在因为生态变复杂了环境和工具变复杂了好像是不是对我们使用者来讲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对的因为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东西太丝滑了然后你的新的需求被极致的诱惑然后可能会上瘾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说我被牢牢的吸住了那反而

那反过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去跟他保持一个好健康的平衡的关系利用他但是又不被他给控制和消耗我们可以先说一下就是网络时代或者社交媒体之前的这个所谓的媒介素养更多的是指我们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然后这些媒介我们要更好的批判性的去接触他了解到他的真与假

然后识别它背后的商业化机制所以那个时候传统的媒介素养它更多是有保护的倾向保护主义的倾向它更多就是批判性 识读 积极的利用但那个是大众媒介是一个中介但今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活在平台世界所以一开始就不是生活中的那个媒介作为中介而是生活在媒介中那么这个我们无处不在在平台当中所以这个时候的媒介素养就变化成泛化的信息接触和日常生活数字化生活的一种素养

这个素养就不像过去那样只是识别批判接收而更多的是包含了很多比方你对算法的认知你对视觉内容的认知基础很多表达还有包含社交媒体连接过程的隐私的观念还包含你对不同平台背后的圈层信息偏好的组合性使用那么还有无处不在你生活在这种信息喷涌的

浸润的环境当中你的信息筛选机制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所谓的媒介素养越来越走向了一种所谓算法素养平台素养视觉素养它更多要求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信息海洋或者平台依赖就是基本上是平台切换平台摇摆的这种媒介使用场景过程当中非常清楚自己对这个信息的筛选效率和需求的关系就你非常明确你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

你的这个信息需要到底是哪些类型你是否有一种比较高效率的方式去筛选这些信息对你有用的比方说对我们来说我们既是学者要做研究同时呢我们也需要日常生活当中的有用资讯所以我们就比较需要的是通过

朋友圈这个社交网络关系的意志化就多元化来提高对这个行业的一种快速的这个动态信息的获取同时我们知道哪些号对自己有用的不管是视频账号还是公众号内容那我需要还有呢就是系统的阅读和对话还有呢微信群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在群里面会跟他人形成互动所以我们去那日常生活的检索攻略那我可能会用小红书

对吧所以非常需要的就是多平台的摇摆和切换的生活切换的媒介使用场景当中去相对高效率的调教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嗯

对我们来说那我想对普通个体也是这样比方说对我妈妈这样的一个退休老年人那她需要她的资讯获取和生活的这个娱乐所以她就形成一个电视剧付费的观看然后短视频的某些账号的关注然后还有就是公众号文章的阅读的一个组合

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讲可能也是一样 B 站 小红书 抖音然后形成了它的多组合平台所以我自己觉得很重要的就是意识到这个平台的运作逻辑和算法的推荐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毕竟算法推荐从 2016 年以后变成我们获取信息的主导推荐机制而不是前卫推荐或主动获取或主动搜索所以你一定要深层次意识

你 80% 90%的获得信息是算法推荐给你的所以你对这个平台和它的算法的逻辑要有非常不说非常精准吧至少是一个结构性的判断然后第二个就根据自己在特定阶段的生活学习工作的需求去有效率的去筛选组合你的信息获取渠道

包括对算法调教或者某些平台的回避你说到这第一点这种感觉好像就是说以前是我确认了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然后他来给我提供好的信息然后就一次确认之后我就基本上就是保持这个习惯但现在好像因为他整个的技术算法变成了一个更中性的东西或者说千人千面的东西我们其实应该经常来提醒自己就是说是我在利用这个平台和算法来

获得信息我知道听到这儿的朋友肯定会说我上一天班这么累我就刷手机你跟我讲什么这个东西但我在想刷手机就相当于说你就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好像就是为什么看什么然后你就会可能把自己的一个很综合的需求给压缩成了一个你在最状态最差或者说最没有呃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的那个需求就比如说很多人其实你就我就说刷抖音吗抖音上东西那么丰富有学习需求对吧有娱乐需求也有一些这种实用需求实际上你可以买东西对吧那那这些东西你要意识到你现在在干什么因为我觉得

应该大家和我一样都有这种一刷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没了的那个时候确实你会觉得有点空虚你会觉得我的主体性受损了就是我不知道我在干嘛我可能本来只是想看一下什么东西然后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反思我说其实是也许是我现在就是觉得很累我想要去娱乐但是呢我可能又不允许自己娱乐那我就要强迫自己刷点东西看但是我又时时拖着不去干那些我真正该干的事

其实平时大家就应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一点点简单的目的比如说我现在今晚我就放松我就看个电影或者我就听听音乐随便刷刷手机但如果我要好好的了解一个事情

我可以去看一个纪录片我可以去读一本书如果我很累我可以就边走边听书就是它还是像您说的它是一个像一个食谱一样的存在就是我给它配不同的权重和不同的场景但是如果我放弃这个自我安排自己这个注意力的这个权限的时候那可不是被它上瘾吗因为它也不会来帮你守住这个时间你用的越多它这个平台越开心啊美国做这种生活方式的数码博主它自己

出的叫数字极简主义就是因为相当于在这种大家觉得你是阴谋论你是要这个让我上瘾的这种机制之下他就主动的去做一些切割这就是这是我要的很少是吧我不要淹没在这个对对对我还不需要那么多对然后会工具性的用量对就把让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有选择的东西

这可以你如果知道有所选择就已经进步了比如说定期做这种信息断食然后包括要比如说你要弄一个信息食谱对吧你不能只有一个来源的然后包括我刚才跟你提的这个这种平台的这种孤岛化就比如说如果我刷的都是抖音和我刷的全都是 b 站或者我看的都是公众号那我可能完全得到的东西不一样对

那怎么去均衡它一下这个呢说起来比较难是难因为每个平台都有用户群体偏向对它有它的群体氛围对它对这个东西进入它其实表面上技术门槛很低但是氛围和群体互动门槛很高而且这个就得有认知比如说你在小红书上就很难讨论公共世界我试过好多次我从去年开始因为学生都用小红书逼的没办法我也开始用小红书对

我发现有一个作者是发我的旅行的内容然后我就可以把照片删除但是我发现小红书

全玩颜值和潮流你讲的会比较理想化因为就我个人来讲有时候我会刷意识不到时间因为其实很难有意识调控我自己感觉到因为你很容易稍微看一段时间就超出你的预期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里面两个第一个就是如何从刷手机到用平台的转换刷的这个过程其实很多是偶遇但这个偶遇的这个内容背后它有

高效率的或者是愉悦的这种满足而且你会无意识所以很容易把时间杀掉杀时间了所以你要从刷手机这种内容的偶遇然后极限个性化的满足可能会有一种某个阶段当中基于愉悦的快速的这种填充你要把它抽拨出来变成是用平台

用平台就我们刚才讲的你要知道不同平台内容的偏向背后的用户的差别然后这个内容的结构化的这个特征然后从而你把这个平台差异化的应用来服务于为自己所以用平台比刷手机肯定会更加有意思但是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从用手机到刷平台变化

那就我自己感觉来讲我们可能很难就在日常生活休闲工作当中有一时每次知道我现在是想要放松我要学习我要干嘛很难的你知道吗所以我觉得总体上来讲我是比较强调一种就是偏结构性的调教

就不是偏情境性的你在每一个情境当中设置我要干什么非常难但结构性的就这一个礼拜这一段时间我看某一样东西多了我适当做点调整有一段时间我看微剧多但是我不付费你知道吗因为我是研究它我发现情绪老反转那段时间然后我稍微研究清楚了以后我就选不喜欢我就不看了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这个街头的音乐比较多一点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身材很焦虑我要减肥但我永远减不了我就看一点减肥的视频然后有一段时间我就想在家里做点菜我就选择所以我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是阶段性的结构性调教做三选所以其实像您这个研究传播的学者也没有办法控制

很难的我做不到偶尔刷一个视频稍微时间长了也会发现我今天我本来想我不可能是给自己规训只看 15 分钟我很有可能就 45 分钟一个小时但我感觉到这个不行对吧那我就有意识的调整一下所以我觉得我们很难做到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生活休闲学习场景当中对平台或者对内容使用的有意识调教但是我们可以阶段性的做一点点总结复盘和反思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结构性的

这种调整会比较好操作一点因为我以为这个反反复复就是经常有人要断网跟意志力没有关系我记得比方说我们叫网络灾界或者有一时断网它都是特殊情境下的一种非常极致的调节我有一次通过这个断和抽离反思我的常规习惯但这种并不是大部分人会制作的还是小部分特别有意识的人对大部分个体来讲我觉得就是阶段性

做一点结构性的调整和组合的调教组合的搭配就好了比方这段时间你稍微情绪有点低落可能失恋了或者是有点不如意这段时间你有一时关注一些比方脱口秀的账号

或者一些影视剧的找找乐子对吧但这一段你知道是很短暂的你过了一会你调学完政态你马上投入学习状态你马上有目标在那考研新的求职或者学习然后立下目标说我要多看书多听播客对你会有是吧是的

播客跟你公众号的订阅和你朋友圈的偶遇讯息也是这样的朋友圈你看多了发现这段有点太多了你索性对朋友圈做一点筛选因为你筛下来以后你几千个人里面你会发现有三五百人对你的

这个自信供给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那你就有一时关注这三五百其他的你可能就选择不关注了所以我觉得一段一段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一种典型场景的或者是一类结构的这种内容的调教和平台组合可能会比较现实一点这会不会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种数字化生存的一个常态就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跟它完全

不接触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就是说完全就是说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控制他的面貌不接触是不可能的完全控制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就处于就是相对依赖但相对抽离总体上是依赖的但定期要抽离绝对总体一定是依赖的因为你已经跳不开平台生活对吧总体依赖适当抽离有限调整有限能动对

因为我知道张老师您其实一直在跟踪这个新闻传播的发展包括从使用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我觉得我以前

以前是有一些纸媒情节的对吧那个我经常讲匮乏感嘛就是因为匮乏感得到满足所以对某种媒介形式产生了依赖比如说我现在总觉得看杂志是比较神圣感的事情这种情感在快速的进入到这个流媒体啊移动互联网的这种平台社会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啊产生一些怀旧的情绪但我也知道这个肯定没有回头路了

但是我不知道对您来讲就是说媒介信息变得这么快可能在中国我们 20 年的实践非常的夸张非常的特别对您作为一个观察者研究者您自己怎么面对这种变化

我大概感觉到信息或许也变成极致化了就是极致的系统性的就是图书相对来讲碎片化快餐化的就是我们的社交网络信息然后大众媒介原来是介于当中它相当于是介于快和慢之间介于这个系统和碎片之间但这个当中这部分呢现在确实从它的生存境遇整体面临衰落特别是渠道衰落

但它不是不重要因为越是在喧嚣的泡沫的或者不确定性当主流媒体这种对事实和真相的把关反倒觉得重要所以对我个人来讲我会在重要的话题议题的时候去筛选把专业媒体当成一个权威的来源如果它没有进行定调或者没有进行核实我基本上是选择不相信的但说实话从频率和接触内容来讲

越来越少了相对来讲降低了那么我就会有意识的把日常化的这种通过社交平台所获得的信息更多当成是一种相对碎片的它是填充闲暇时间的但是我们作为老师来讲或者学者来讲更容易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快乐还在读书阅读来源于我们读书会当中的这种互动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包括面对面的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越来越多比方说我最近在做城市的 City Walk 历史文化知识和情感和这种交换的共享我觉得蛮好的所以我自己觉得是

系统的知识获取加上常态化的信息消费可能是比较很典型的再加上就是在重要信息当中的把关的信息确认依赖于媒介可能形成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或者是比较有效的这个阅读结构吧

但我现在观察到尤其像抖音这种全民级的视频平台上大家其实会有一种一键全包技能

看一些有的没的然后好玩的然后同时能看电视剧看电影就是那个短的解说短剧然后看到自己喜欢的直播还能买东西还能茶菜谱所以追到最后就是说他没有意愿走出去了这个怎么来看待呢一直习惯于刷手机你就比较容易没有意愿走出去但如果你有意识转变被他用平台

那么平台给你提供的丰富性其实可以让你扩展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就是拒绝重复因为你一看一类型马上给你推同样的类型如果你习惯这个类型你很容易反复反复反复看同一种类型其实这个信息给你带来新的情绪也好知识也好信息增量都很有限所以我觉得对普通个体来讲拒绝重复很好

就是你一看这个东西跟你上一个看到很相似你适当的拒绝重复你就会减少对同一内容的依赖了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去有意识的去组合差异就是你看到那个不同的你把它形成组合我觉得也是比较重要的你就可以搜索然后关注一部分你看那个差异兴起的你把它组合起来然后你想象对自己有用所以我自己的一个办法就是我一旦看到

太重複性的我就会降低对之重复内容的这个偏好我就会选不喜欢我就不看了然后一看变得新奇的我就想跟我之间跟我原来接触的性结构有关系吗我就可以组合

所以不管是在社交朋友圈的选择还是账号的这个关注当中我比较愿意去选择那些我没有接触到的快速关注它但是我已经同样类型接触过我就拒绝它所以我比较喜欢拒绝重复和组合差异对因为你这个是对这个丰富度多样性有要求但我其实知道另一种人他其实他就想看那么几种东西比如说中年男人的车和球啊有我们叫狐狸和刺猬嘛可能他就想我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东西他也确实不太会

受我们刚才讲的整个信息焦虑的影响他更多的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很挨然后他可以因为这个东西非常能够精准的匹配他的需求所以他只关注那些东西就很好因为我是一个很关注很多的人所以我说会被这个东西给淹没感觉我要经常像您说的要跳出来抽离但我发现很多人他好像也没有这个问题

如果他一直看同一种内容然后满足他的一种需要同时他对其他内容没有那个切实的现实需要倒没关系就怕他现实工作当中的学习生活其实对多样化内容有需要但是他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呢又是偏向于同一种

那就会形成就是线上内容获取的载重化就是它的这个减防化和这个线下生活客观的知识需要的这种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那我相信如果他真的有这样的这个矛盾不协调的话他肯定会做出校正所以说我觉得是两种矛盾一种是呢就是我知道了太多我不需要知道的东西我把自己这个大脑的这个负荷给加重

还有一种就像您说的就是载重化按说他应该有一些常识应该多了解一些多开开眼界但是往往因为过于扎入一个领域我觉得尤其是在比较低龄和学生其实很明显因为有时候我跟大学生聊起来我内心会有一个声音那声音显得也很低他怎么来这个都不知道但是我又会提醒自己他可能在别的方面有非常精深

或者说非常非常多的一个积累只不过就是说以前你们拼的是广是面它现在拼的是这个一个点那我在想这个可能也是未来的人群的知识形态的分布了就是大家没有什么太多的共识或者说这种常识性的内容可能也不能这么悲观因为关于知道这个问题呢

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说过去大众媒体的这种广泛性往往能起到提示作用当你翻过报纸你不看财经版你直接跳到娱乐版你是喜欢娱乐没错但你知道自己不懂财经所以叫知道自己不知道

然后呢这个还有一种是知道自己知道那就比较好因为你又非常清楚你通过跟他人的对话自己阅读明白我对这个问题是知道的那最可怕的呢或者比较负面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知道自己不知道你不管去找不找你还是会有自我的反省的知道自己知道那就证明你比较确定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比较吓人了你一直在了解一块内容但是你以为你对它很了解其实你又不了解

所以我觉得对我们很多人来讲都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走向一个知道自己知道这个里面还是需要清晰扩展和跟他人对话我自己觉得评判自己的时候可以不妨下手狠一点

但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宽容一点因为我们很难对他人形成苛责但是我们对自己可以稍微苛责一点对自己苛责一点在这个时代其实好处会更多一些因为他会让自己变得更谦虚同时也会让自己变得更主动所以我觉得苛责一点自己宽容一点别人会好

而且也更符合现实更符合现实还有一个呢也不要对这个所谓的共识大家的这个对话理性或者是就太过悲观还得要省事乐观吧自从这个平台算法这个社交媒体成为基础设施以来关于这个信息检查一直就保持诟病那因为刚才您介绍了整个它这个推荐算法的一个工作的基础原理之后其实

这个信息减缓正是推荐商场要消灭的东西要突破的东西他当然不希望你就困在一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里面很久他希望你不断出来不断去接触更多的东西对的因为你如果老在一种类型里面持续这个沉溺的话呢其实你无法迁徙对整个平台的这个注意力其实贡献不大

再加上有一系列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文章论文它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就是相比算法推荐个人的兴趣更能左右你最后的信息获取的结果这个是有大量的论文就说这个心理检查我甩不到这个对首先它更主要是你个人信息获取的行为决定对那么这个就再次启发我们其实还是我们刚才讲的

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次把那个所谓刷相对无意识的刷手机变成部分有意识的用平台那我就在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就聊聊这个新技术包括因为现在我们刚才也聊了 AIJC 它可能在生成信息内容上有很多新的想象我们还有些不适应的地方包括最近历史学家赫拉利

尼瓦尔·赫拉利他出的新书《智人之上》它里面就在讨论这个 AI 有一部分是信息的部分可能对里面讨论了民主制这种集中的权力极致的这种新分发的影响它里面的担忧其实就是说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不再通过真实的信息来塑造我们的这个社会秩序而反而依靠很多这种

我们不知道怎么评判他他可能是假的或者他其实是一种真真假不重要的就像后真相的那种状态因为

所以由此就会产生出对技术的很多种看法有的是积极的乐观派他要去来拥抱技术然后适应技术但还有这种会变成保守的变成这种敌视的抗拒带来改变的事实上很难但是因为这种对立反而没有对话反正我们看不到第三条道路的时候我们就会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办变成无力感的人我想极致的乐观和极致的抵抗都是不必要的

因为大概率因为我们很多关于传播技术扩散的它是个妥协的结果对有很多这个传播技术的扩散从新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都发现了人们大概对一个新的技术会经过三个阶段一开始呢往往会乐观拥抱它然后紧接着发现它有负面性了然后就开始批判它然后到第三阶段才开始理性的接受它

基本上都比较容易从过于乐观到过于悲观然后到比较理性看待因为这是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纳技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便是同一种技术在不同的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它嵌入它产生的那个社会的后果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面对 AI 我觉得首先大部分就我们还是去拥抱它而且它不可阻挡对吧所以人机共生人机交互人机协作的这样的一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还是拥抱它但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它的这种负面效应然后去规制它治理它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我自己对新的技术总体来讲还是抱有这个审慎的

这个开放的这样的一种心态我觉得首先去理解它应用它是第一位的对但你说将来人们会不会更多的偏向于依赖于深层的这种这个现实去理解我觉得大概也不会因为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还是需要

看得见花开闻得到这个花香然后让微风拂面然后在自然中清静人不可能完全在虚拟模仿的这个世界里就像我们有再多的虚拟技术的界面替代不了线下的这种交流这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相信人在环境中在自然中的这种生存需要决定的人不会把自己完全交给虚拟所以 AI 的那种还原也好或者沉浸的交互体验也好在很多场景当中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

我自己也非常主张的比方说有很多 AI 技术用于传统文化的这种表达还有对那些比方说历史的情境之间的这种环境有更强的穿越和带入对陌生文化事业的这种轻易的穿越都很好但是我自己感觉到它都只是一些场景哇

或者是越来越多的场景无法完全覆盖现场是的 无法替代我们两个现在坐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面对面所以我觉得不必太过夸大这种 AI 技术对这种交往对这种信息交互的这种颠覆性覆盖这是我的一个经验上的观察就是说有的时候可能他在这个技术路径上想更多的拟真你的原来一个体验

但是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你真嘛它是想趋近于你但是当它达到快到极致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就不是那个真的于是你就干脆放弃它回到那个真的因为你真有你嘛永远不可能真的真嘛就像我们现在比方说新闻的报道你会发现一直讨论这个话题要说那些快讯的记者是可以被替代那些到了现场发现不了背后真相的记者也会被替代

对吧但是大量的这个重大事件真实存在呢哪怕你有 VI 的这个摄像头或者 5G 的这个摄像头你把它拍了还原快速的但是人跟你站在你站现场还是不一样所以这个那些比较容易理解复杂性那些容易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或者对于这个嗯

复杂情感具有表达共情力的这些记者还是不容易被替代的当我早期就是比如说线上聊天哇好旺盛的表达欲因为那时候你生活中的圈子很有限然后在网上好像有这个天涯若比林的感觉后来随着现在这个越来越发达对吧各种通讯工具尤其是微信基础设施般的存在对吧打电话视频全部给你保有了之后我发现我不愿意再

这种社交网络跟人聊长天了更多的是一些实用性的比如说约时间啊工作性的剩下来我说有机会咱们就当面聊或者甚至咱打个电话聊就行我就不愿意打字了我发现这个其实就是倒逼出来的就是它太方便了以至于你发现它已经突破了你原来对这个东西在你感官中的一个位置然后你就想再回到一些更朴素的我觉得可能这个也会出现在比如说有一天是不是这个比如说假设您带着学生现在一

都是 AI 高度嵌入他们的这个创作和学业那有时候可能我们考评就变成恢恢复到那种币圈线下的有没有可能就是大家如果我要考能力的话我要我如果分辨不出来哪些是技术的东西哪些是他的这个

判断力的时候我就会倾向于一些更古典的方式来考察这些我现在采取的方式倒不是返回古典而是过程式的人机交互然后我在课堂上同时鼓励他用机器也同时不用机器做比较然后同时生成对这个两种文本进行比较然后我对他们使用这两种文本的

的这个效果和生成那种经营比较我是这样但这显然是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有判断力之后的一种选择对你首先得有判断力并且使用对吧你刚才讲这个问题呢至少两个点就是你知道有本书叫《群情与孤独》他就讲大家因为克服焦虑孤独到最后他其实你貌似链接的越多

但你好像没有获得情感满足于是他给出一个方案就是你还是得见面对吧还有一个蛮有意思就是你要适当的独处你既善于在自我的反思同时你要跟他人见面那么我今天来跟你对话之前在网上刷到一个我也很感动

一个老人四川的他给他儿子打电话儿子可能在就说你要回来看我他说你现在有小孩了他说你知道妈妈多想你妈妈能活多久也不知道你得回来看我儿子不断地带着哭腔说好的好的但他是不是打完这个电话这个视频电话以后他会回去我不确定但至少真的说明人类对于这个亲密性的

见面的交互的这样的一种亲密感的情感的这种陪伴和或者真的是无法通过中介去替代的所以其实像不管是抖音小红书我觉得我记得他们的 slogan 里面都有这种生活美好生活就是他其实投射的还是对一个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向往一个辅助但是我觉得咱们在因为他们都成长的很快我们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

好像本末倒置比如说跟心理健康有关系的一个研究和他们的表述都是觉得我已经完全孤岛化了我已经完全脱离掉现实网络的这个界面了当然这个跟疫情它让年轻人的一部分的经验塑造有关系但我就觉得现在可能也是一个时机在更多的讨论就是

美好生活的标准美好生活的底线对吧不能任由你的生活被一个媒介化完全给笼罩然后这个话语权也不在你手里然后你就变得非常被动甚至你都忘了自己原来是有选择权的其实你只要推开门你附近有那么多人对吧你还有你的家庭你有你的同学

其实我们曾经可以交流但是我们好像以往或者已经不习惯了有一个简单的概括就美好生活就若即若离不及不离他在你身边但是有保持一点区隔或者简单来讲叫可断可连就是适当处理可以要连又方便但一定是线上线下可断可连然后不及不离若即若离我自己最近的两次的

这种体验就是我利用放假的期间带我家人特别是我姐然后跟我妈妈我们出去走了一圈然后已经很多年大概二十几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跟我姐交流然后她因为忙于工作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那么长时间陪我妈妈旅行了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和家人之间这种亲近感的这种过程是非常让我感到满足的

还有一个是最近我回到我家乡参加一个活动本来我要入家门过家门而不入没想到呢就当天晚上突然间因为有些公务的变化然后这个我们的公务的这个宴请没

可以取消然后我立刻决定带我学生到我家里去吃顿饭我打电话给我妈然后晚上非常丰盛的准备我的学生到我家吃饭喝酒好开心甚至一个男生还差点会醉了所以他们就感觉到进入老师的家庭跟家人之间的这种互动而且这种突然间获得的因为改变计划获得的这种幸福就是特别给人带来一种非常

这个稀缺的或者非常重要的情感满足所以我自己是觉得一切的最经由中介的交流总是无法替代没有中介的这种相对没有中介的交流一切高度连接的

高频的但是缺乏深度的这种互动总是不能替代哪怕是偶尔的但是又非常有价值的互动因为它是全息的而且它是怎么说温情脉脉的或者说它可能哪怕不那么丝滑但是它是非常非常实在的

然后会让你你的你的整个感官具身的体验都激活的但是因为表达的好诗意因为我因为您像我知道您比如以前可能跟这个您的师门也好您的学生也好就是他其实还是有一些传承的东西就是以前人和人交往的东西但是我我现在的呃

忧虑或者说我自己很关注的就是说这个东西不要丢掉它就是人和人交往的那些很宝贵的东西可能它不是一个明确说出来的一个效用化的东西现在开会都追求效率交友也追求效率然后任何的这个精力投入都要看效率的话那有些东西会被我们不知不觉遗忘掉

这就是回过头来还是讲有用无用嘛就是功利性和超越功利性是吧所以人可以就是按照计划但是又适当接受改变人可以做很多事情有功利目的但是也一定要有很多的事就是没有功利目的

有些东西它有现实的功用有些东西就是无用的所以回过头来我就觉得我们复旦的这个口号过去叫自由而无用现在叫卓越和有趣最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儿子你知道吗两个词的组合反差一下对它貌似是反差其实是升级

因为那个所谓的卓越呢更多强调这个知识的系统积累但是那个有趣呢它就超越了那个制约和兴趣对那自由呢好像是不错没有这个边界但是自由肯定是你要很多通过现实的奋斗去达成的但是又无用的一下子把那个你现实奋斗的那个东西又给它解剖掉所以我觉得

儿子在我看来他既是反差但其实也是一种超越我觉得自由而无用那个流行的年代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宏观语境是特别昂扬向上跟打了兴奋剂一样所以慢一点有趣一点就是我觉得大家现在要追求的

我觉得现在不渴望说我要非得让别人觉得我了不起我更多的是要小确幸我要是内核稳定精神健康很自由灿烂就这个更能吸引他而且只要线下大家见面了有这种状态的人一定就会获得更多的青睐大家还是需要能量的传递

对的现在想来可能这个口号变迁积更复旦的这个学校自己的气质有关系但恰恰在时代有一个反转其实过去我们那个年代更需要卓越有趣你知道吗那现在感觉更需要有点自由而无用我自己觉得看你到底怎么需要那个年代更奋进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倒过来讲那年代更奋进的时候需要有点自由而无用它反倒有点超脱这个年代好像有一点大家

这个有点压抑的和有点受困了反倒需要做越而又去这就看到底需要什么但我感觉总体来讲他还是应着那个需要而响应的但好在他总还是有点超越了我觉得我们从这个媒介和算法聊起然后聊到了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但我觉得有一个共通的就是说

生活的主动权对吧你要这些工具是为你所用然后你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性然后应该是利用推荐算法然后过上一种不管是信息素养也好还是这个美好生活也好就是这个东西需要我们去反思需要我们去训练自己我觉得因为它这个像长肌肉一样你不可能突然一下就有了那个能力你还是要慢慢的跟它博弈然后

守住底线然后共同塑造一个状态然后那个可能才叫理想的状态单纯的抱怨和单纯的就是格局都是没有的因为能动性最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你在学习过程当思考在思考中改进然后你接受遗憾但是你不放弃努力然后你有所洞察但是你又不放弃这个希望和改进所以非常重要还是有意识因为有意识跟人的主体性人的这个能动性非常有关

我们因为没有这样的基本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就很难有创造力创造力都是在足够积累足够清晰基础上但同时又伴随的激情和有趣所获得的但很多这个主体性的养成就真的需要在那个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些空间有一些滋养慢慢的就是要大家要给自己时间因为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快

然后有的时候时代的重压让你喘不过气来你要让自己缓一缓对吧你不要

完全绝望了或者说就放弃了这个让自己这个养育自己的时间现在很喜欢聊这个 30 岁重新养育自己我觉得也是对这个时代的一个回应吧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这个讲法挺好就我自己从长江角到珠三角从珠三角再回到长江角然后最近很多机会到中原大地去行走我给自己的一个概括就是有意识重塑就是主动的这个再造就是

可以再豪放一点更夸张一点更加用力一点的自我重塑我觉得蛮好的我更多的是想更多的文化多元性以后扩展自己然后让自己变得有点不同因为你过去比方说是江南人的细腻然后岭南的那种务实低调但是北方的豪爽挺有意思的开放我就觉得有意思把这种文化结合起来

那么更大胆一点更用力一点的自我充足我觉得反倒能带来更大的快乐好的今天谢谢张杰老师的分析和分享让我们下期再见好 再见

i know you know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