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一口气了解AMD | 别光盯着英伟达了~

一口气了解AMD | 别光盯着英伟达了~

2024/12/6
logo of podcast 小Lin说

小Lin说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小Lin说
Topics
本视频详细讲述了AMD公司从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与英特尔的长期竞争,以及近年来在苏姿丰的领导下,通过Zen架构的锐龙系列处理器和EPYC系列服务器处理器的成功,以及收购赛灵思等战略举措,在CPU和GPU市场取得的显著成就。视频还分析了AMD与英特尔、英伟达的竞争关系,指出AMD在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取得的突破,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视频内容涵盖了AMD公司成立的背景,早期与英特尔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重点介绍了苏姿丰担任CEO后,AMD公司战略转型,聚焦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并通过收购赛灵思等举措,拓展业务范围,最终实现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和市值的提升。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AMD和英特尔的竞争历史如此重要?

AMD和英特尔的竞争历史展示了半导体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技术进步,两家公司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市场策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AMD是如何在CPU市场取得突破的?

AMD通过收购NextGen和推出自研的K系列架构,特别是1999年推出的搭载K7架构的速龙处理器,成功在CPU市场取得突破,性能和性价比均领先于英特尔的Pentium 3处理器。

AMD收购ATI后面临了哪些挑战?

AMD收购ATI后,由于收购价格过高导致现金流紧张,同时英特尔开始全面发力,推出全新Core V架构的处理器,导致AMD市场份额不断流失,面临CPU和GPU两大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

苏妈上任后,AMD采取了哪些关键战略?

苏妈上任后,AMD聚焦于高性能计算和拓展业务线,推出了基于Zen架构的锐龙芯片,并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取得显著进展,同时通过收购赛灵丝大幅扩大业务范围。

AMD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优势是什么?

AMD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优势在于其高性能的EPIC系列芯片,这些芯片在性能、价格和能效比上均优于英特尔的志强系列,且AMD提供了方便的TCO对比工具,帮助企业客户更直观地看到成本优势。

AMD如何完成对赛灵丝的巨额收购?

AMD通过换股收购的方式,用AMD的股票换取赛灵丝的股票,最终在一年多后完成收购,期间AMD股价上涨导致收购价格自动上浮,实现了“空手套白狼”的效果。

AMD在AI领域的现状如何?

AMD在AI领域推出了多款AI芯片,受到微软、Meta和OpenAI等公司的抢购,数据中心业务在2023年四季度环比暴涨43%,成为AMD的第一收入来源,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AMD和英伟达在GPU市场的竞争关系如何?

AMD和英伟达在GPU市场的竞争关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面对AI市场的大量需求,两家公司都在努力推出更强大的芯片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了一种技术和市场的赛跑。

Chapters
讲述AMD公司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与英特尔长达数十年的竞争,重点介绍AMD早期发展阶段的困境与机遇,以及在K7架构下的逆袭。
  • AMD与英特尔的竞争贯穿其发展史
  • AMD早期发展受限于资金和技术
  • K7架构的推出是AMD的转折点,使其在CPU市场与英特尔分庭抗礼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看引领 AI 浪潮的两大芯片企业英伟达跟 AMD 从去年 10 月份到今年 3 月份股价双双翻倍成为了两大妖股而它俩背后的两位大佬老黄跟苏玛巧了还正好都是华裔咱去年不是说了英伟达吗今天咱就来聊一聊这另一只妖股 AMD

因为有很多集中在 AMD 和英伟达显卡之间的讨论就会让很多人以为 AMD 就是做游戏显卡而实际上 AMD 不光是独立显卡市场唯二的存在更是 CPU 市场唯二的存在在它半个多世纪的商业沉浮当中永远躲不开的对手不是英伟达而是英特尔 AMD 在和英特尔的竞争当中三起三落八年里上演了史诗级别的起死回生股价翻了超过 100 倍市值超过 3000 亿美元瞬间把英特尔甩到了身后比茅台的市值还高好

你说说 AMD 它是如何逆风翻盘传奇的苏玛又是怎么让它浴火重生乘着 AI 的大风迎来了巅峰时刻咱们废话少说来聊聊这个神奇的 AMD 故事要从号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说起

1947 年贝尔实验室有三名科学家成功地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个晶体罐之后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头有一个人叫做威廉·肖克利科研里边他肯定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了但是他有个问题就是他管理能力非常差什么固执 种族歧视 多疑等等的一堆问题

后来呢这个大宗师手底下有八个高徒那也都是行业里最顶尖的科学家了但就因为实在忍不了了就在 1957 年的时候一起抱团离开了这个大宗师自立门户成立了个公司叫做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先童半导体这家公司啊现在可能听说人并不多但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半导体领域人才的摇篮甚至可以说是硅谷的起源就这个公司吧它人才也是一直往外流十年之间这八个创始人都纷纷出走

这里边最后离开的俩哥们诺伊斯和摩尔在 1968 年离开成立了大名鼎鼎的英特尔而一年以后啊这个先童半导体的销售主管桑德斯自己也出来成立了超微半导体就是 AMD 高管和科学家的逃离其实也基本宣告了这个先童半导体的出局不过呢他也正式开启了 AMD 和英特尔这两家公司延续至今的商业战争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 AMD 跟英特尔那完全都不是一个段位的你想英特尔那可是大宗师肖克利的徒弟的公司要人才有人才要资金有资金他们当时成立公司的时候人家都是硬往他们手里塞钱轻轻松松就融 250 万美元两年之后就 IPO 上市了不断推出那种引领行业标准的芯片

不过 AMD 这边可就没有那么完美的开局了当时 70 年代的时候正是这种半导体行业创业的一个混战期所以像 AMD 这种小鱼小虾子可以说是堕入牛毛根本没有人愿意给它投资所以你知道最早给桑德斯投资的个人投资人是谁吗居然是当时英特尔的头就是诺伊斯哇

所以你看 AMD 跟英特尔其实他们从最最最开始就非常紧密的纠葛在一起了后来桑德斯还是挺厉害的就在成立三年之后 1972 年 AMD 也上市了而当时的美国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比如说我是个厂商要采购芯片比如说我找你英特尔买芯片我会强制要求英特尔你把这图纸给另一家厂商跟你一起造就是所谓的第二供应商这样就防止被这一家厂商卡脖子

而你想当时 AMD 跟英特尔它俩关系其实不错所以就抱团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AMD 就会经常作为英特尔的第二供应商我跟你说 AMD 这招它有点像什么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骑行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叫做 drafting 就是你跟在领头羊后面会大大减小你的风阻就会省力很多而对于这个领头羊有个人在后面跟着其实自己也会更省劲两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小组一个小车队

这两个最成功的一单就是拿下了 80 年代刚刚要进军个人电脑市场的 IBM 可以说把俩人一起抱团起飞了英特尔这边 X86 架构成了当时 CPU 的行业标准他们也在 90 年代迎来了辉煌时期刚十几本上去吧搞电脑的人最熟悉的声音就是这个"噔噔噔噔"了吧英特尔的市值也在 2000 年的时候达到了 2750 亿美元成为了当年全球市值的第六大公司而 AMD 也在五年里股价翻了 15 倍

不過隨著當時個人電腦市場開始逐漸飽和兩個人還出現了一些授權方面的訴訟 AMD 跟英特爾也出現裂痕了 AMD 就覺得不行我不能就這麼老跟英特爾綁在一起了我得自己開始逆風騎行了

1995 年 AMD 开始大幅提高研发费用并且花了 9 亿美元收购了一个半导体设计公司 NextGen 而你猜怎么着这个 NextGen 的 COO 正好是刚从英特尔挖过来的一个带领设计奔腾处理器的人叫达姆也就是说这个奔腾处理器之父鬼使神差的被挖到了 AMD 底下

在達姆的帶領下 1996 年的時候 AMD 推出了自研的 K 系列架構終於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1999 年 6 月推出了打載 K7 架構的速龍然後迅速升級不到 10 個月之後就先於英特爾發布了全球首款超過 1GHz 時鐘頻率的速龍處理器正面硬鋼當時英特爾的 Benton3 處理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個比 Pentium 3 的速龍處理器比任何時鐘速度更快

我就跟大家列举那些参数了反正简单来说就这款芯片这个处理器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领先英特尔同价位的芯片一大截给 AMD 一年就带来了 10 亿美元的利润你想想它之前一年净利润还亏 8900 万美元之前那两年每年都亏差不多一个亿而 2000 年这速龙一出来一下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只

接下来的几年 AMD 就一路逆袭 2003 年推出了搭载 K8 架构的首款 64 位的 X86 处理器凭借着这一系列的突破 AMD 在 CPU 市场的占有率在 2006 年的时候达到了 48.4%几乎可以说和英特尔平分天下了还是极端甚至还超过了英特尔

你看看这时候 AMD 他不势头正盛吗于是他就开始为自己下一步的大事考虑他就准备要结婚了他就准备要走一步大旗他盯上了显卡领域

我们知道电脑最主要两个芯片 CPU 跟 GPU 中央处理器跟图形处理器就是显卡 2000 年的时候市场上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CPU 这边基本上就剩下英特尔跟 AMD 而 GPU 呢我们之前英伟达那期聊过 90 年代经过了一帮大乱战就剩下了英伟达跟 ATI

AMD 当时他怎么想的我要是能融合 CPU 跟 GPU 我要是能横跨这两大芯片的领域技术客户肯定会有很大的协同效应没准就能给英特尔干趴下所以当时他就想从英伟达跟 ATI 这两个里边挑一个给买下来 AMD 高管他就开始琢磨了你看当时英伟达的市值大概是 75 亿美元

而我 AMD 呢大概是 86 亿美元要是我想收购英伟达再算上需要一些溢价那还指不定谁收购谁呢别一不小心我被人英伟达给吞了对吧那不玩完了吗 ATI 呢它大概是 50 亿美元就虽然也很大但是离我这个 AMD 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个收购还是有它的可能性在的所以当时 AMD 就是一咬牙一跺脚操控了自己 18 亿美元的现金又借了 25 亿美元的外债同时还花了自己 11 亿美元的股票算是豁了半条老命

把这个 ATI 给拿下了从此 AMD 就成了唯一一个在 CPU 和 GPU 这两大市场都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一个巨头你听起来对吧这时候 AMD 真厉害 CPU 这边几乎和英特尔平分天下了 GPU 一口气吞了个 ATI 那不得跟英特尔分庭抗礼了吗对吧可实际上呢这之后 AMD 迎来了它最黑暗的十年

我跟你說當時 AMD 買完 ATI 之後接下來的兩年它在記賬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商譽 Goodwill 減記了 26 億美元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剛剛東拼西湊湊了 50 億美元把 ATI 買下來了過一年就後悔了就發現這東西就值 20 多億

其实啊就 AMD 它想进军 GPU 领域的这个想法或者说这个策略是非常合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咱现在看它正是因为买了 ATI 才能在 GPU 领域跟英伟达交办但问题就是它当时买的确实是太贵了而且贵的不是一点半点这就让 AMD 的现金流一下变得特别紧张而

同时感觉到威胁的英特尔那边他也开始发力了咱要是光看市场份额你可能觉得 AMD 跟英特尔要平分天下了可实际上他俩的差距还是挺悬殊的这怎么说呢因为 AMD 的市场份额它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咱刚刚不是说主打性价比吗所以它的利润率也不高

当年英特尔的营收差不多是 AMD 的 10 倍市值更是它的 30 倍英特尔毕竟是财大气粗再加上他感觉到威胁开始紧张了就开始全面发力整顿 裁员 业务重组就在 AMD 宣布收购 ATI 之后的第三天发布了采用全新 Core V 架构的 Core 2 处理器不管是性能还是能效比都非常出色再一次拉开了跟 AMD 的差距而且英特尔还整出了一个叫做 TikTok

的战术关注一下跟那个 TikTok 没关系他就 Tik 一年更新芯片制成然后 Tok 一年更新处理器架构说白了就是要自己卷自己接下来的十年里把制成一路提升到了 14 纳米套着他的 i3 i5 i7 处理器瞬间要重新占领 CPU 市场

你看看这时候的 AMD 一方面花了大价钱买了 ATI 然后发现买贵了另一方面英特尔这边开始发力市场份额不断流失它又得在 CPU 领域跟英特尔抢地盘又得在 GPU 领域跟英伟达抢地盘而且它自己又要设计同时还要生产就根本吃不消现金流开始变得非常的捉襟见肘债务积累也逐步高达了 50 亿美元

2008 年 AMD 在无奈之下把自己的晶圆厂给拆分出来卖掉也就是之后的 Global Foundries 一方面是换了一些钱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全心专注在芯片设计上而接下来几年 AMD 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市场反应始终都不太理想销售业绩也从 2010 年开始持续萎缩 CPU 的市场份额从它高光时候将近 50%一路下滑到了只有 20%而服务器 CPU 的市场占有率从 30%一路跌到了只有 1%

市值跌到了不到 20 亿美元就别说跟市值千亿的英特尔去竞争了那活下来都成问题 AMD 只能不停地裁员削减成本还甚至把自己的中心大楼给卖了换了 1.6 亿美元当时很多华尔街的分析师都认为 AMD 可能就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就在这无尽的黑暗时刻有一个人他驾驶七彩相云伴随着背景音乐从天而降他就是 2014 年 AMD 的新任 CEO 苏子峰大家也亲切地称他为苏玛

苏兹峰他绝对是个技术精英在 MIT 攻读电器工程一路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州仪器 IBM 这些公司都是做芯片相关的工作顺便说一嘴大家要是看老黄和苏妈的采访视频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这样的人他语速都特别的快正式的发布会可能还都刻意控制着点但你要看他们私底下采访真的就跟机关枪似的不像一般 CEO 说话好家伙你听着那都是一个着急都得两倍速去听 Today

一個字 絕

好咱们言归正传说回 AMD 你看苏妈她刚上任的时候其实面临的局面非常棘手那时候 AMD 已经是非常困难所以首先呢她就先是一波经典的酷炫操作什么简化公司流程维护客户关系削减成本等等这些呢都很重要但是也没啥意思所以咱就不说了可这还没完最关键的我认为她做了两个战略上的转变成为了拯救 AMD 的关键而且就这两件事我跟你说每一件事都可以说是低预计难度的第一个

就是高性能计算什么叫高性能计算你听着好像像个水话但其实它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高性能咱之前不也说了吗你看起来好像 AMD 能跟英特尔掰手腕的但其实它主要是围绕中低端展开的苏妈就觉得这不行中低端没前途什么附加值利润率都太低了于是她就重新把 AMD 的重心聚焦在开发高性能芯片上我跟你说我看了她无数的采访

他整天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经过了两年的战略调整在 2016 年底 AMD 吹响了反击的第一声号角推出了搭载全新 Zen 架构的锐龙芯片

这个 Zen 架构是一套全新的框架就跟英特尔的制程工艺完全不同简单来说它就用了很多叫做 Chiplet 小芯片集成成大芯片这样灵活性更高 良率也更高所以你看 AMD 最近的 CPU GPU 其实都是基于 Chiplet 这种的底层架构

本来 AMD 给这个新的芯片定的目标是性能要超过之前的 40%市场上就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天方夜谭嘛你很难一步子卖这么大可没想到这个第一代锐龙居然就提升了 52%比英特尔同级别的八核处理器 i7-6900K 通光速度更快而且价格只有不到它的一半这还是第一代那时候从技术上你不能说它直接就能干翻英特尔但接下来几年对这个 Zen 架构的优化可以说让 AMD 势如破竹

2019 年推出 7nm 支撑搭载 Zen2 架构的锐龙 3000 系列像游戏领域的 PS5Xbox X 和 S 系列包括像 Steam Deck 全都是用的这种 Zen2 架构的 APU 芯片当年豪赌下注 7nm 开始一路起飞 2020 年推出 Zen3 架构的锐龙 5000 系列 22 年推出 5nm 支撑 Zen4 架构的锐龙 7000 系列其实不光是芯片你就看看 AMD 这个发布会的质量是不是都是肉眼可见的提高

靠着锐龙系列的强势回归 AMD 在桌面 CPU 的市场份额再一次回到了跟英特尔势均力敌的态势不过这还远远没完 AMD 好不容易研发出来这个 Zen 架构可不简简单单是给 PC 给消费者用用就完事了这就说到了苏妈的第二个地域级别的任务就是拓展业务线

苏妈非常清楚 AMD 其实一直以来都过于依赖 CPU 了所以她在 2015 年的时候提出了三个重点的增长领域游戏 数据中心和沉浸式平台你看看她这眼光是不是就现在看起来还是挺毒辣的咱稍微回溯一点苏妈在她还没当上 CEO 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靠着推动游戏业务救了 AMD 一把

当年 AMD 收购 ATI 之后黑暗当中的一根救命稻草正是它靠着横跨 CPU 和 GPU 这个领域在 2011 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叫做 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叫加速处理器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在一块芯片上融合了 CPU 跟 GPU 而苏玛在 2012 年的时候来 AMD 总负责产品

他就牵头让各大游戏机巨头都选择了 AMD 的芯片使得游戏业务每年都能给 AMD 带来两三亿美元的利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电脑端带来的巨大亏损才让 AMD 活了下来所以你看苏妈提出的这三大领域游戏这块 AMD 其实已经可以说是垄断主机市场了暗部发展就可以了而这第二个领域数据中心才是 AMD 这几年增长石头最猛也是潜力最大的一块

数据中心呢其实就是一些什么云服务商啊超级计算机啊这种他们都得找英特尔找 AMD 买 CPU 然后再找英伟达找 AMD 去买 GPU 其实之前就这块的 CPU 可以说完全是英特尔的天下而这个也是英特尔的命根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对于企业来说什么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即使在 AI 出来之前也早就是这些科技公司的基础了你像什么手机应用游戏服务器这种对于这些高科技公司来说可能有一半的预算都放在这个服务器上那这些企业客户呢需要更高端能效比更好的芯片这块呢 AMD 它之前是干不过英特尔的所以说你要抢占数据中心这块业务的话你的必要先决条件就是你得有能力设计出来这些最顶尖的芯片哎

这不就跟咱刚才说苏妈干的第一件事高性能计算对上了吗你看你整出来的高性能的暂架构很厉害吧你能看到数据中心的潜力也很厉害吧但更厉害的是你得同时完成这两个点让它俩对上这才能成就今天的 AMD 暂架构推出之后苏子峰也是极其重视这个数据中心的业务他自己也说了数据中心业务是 AMD 拥有最大潜力的增长点是 AMD 的头号战略阵地叫 No.1

AMD 很快就推出了针对企业用户的 Epic 系列芯片中文叫骁龙经过了几代升级优化之后现在可以说性能上超越了英特尔对标的志强系列

我们知道对于企业用户尤其是那种高科技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这些企业他们买 CPU 不光是买的多而且是要往死里用的他们非常讲究的一个指标叫做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叫总拥有成本这就和大家平时说一些什么消费行业完全不一样消费的这些东西你买完可能就完了但对于

服务器这种东西来说你初期买的成本就是冰山一角因为你买完之后它是要持续不断的不间断的工作它的耗电量维护成本甚至散热成本等等这些才是那成本冰山底下的大头也是对企业控制成本来说非常关键其实原来吧这个 TCO 它对企业来说不太好算你就只能大概估摸一下

而我跟你说这个 AMD 它真的是非常阴险它又在它的官网上给你弄了一个特别方便的那种对比工具你可以随便挑任意一个 AMD 他们自己这个 Epic 芯片再挑一个英特尔的志强的芯片拿它们去对比

价格怎么样速度怎么样用电量怎么样 PCO 怎么样你可以随便挑产品挑参数赤裸裸的拿出来对比国内可能还有广告法的限制但放国外它真的就可以这么比我就简单玩了玩我总结下来同级别的芯片 AMD 要比英特尔便宜大概 20%到 50%

维护成本呢要低 10%到 30%你想那些数据中心云服务商可能一年买上万台服务器那就能省几个亿啊总之 AMD 就是想告诉你你就随便拉出来个芯片跟英特尔同级别的比我又便宜性能又好耗电量又低总成本又低那可能有人会担心说你这是在 AMD 官网上的数据那你有没有可能会故意美化自己数据啊或者故意打

加英特尔我觉得这个倒不至于不然英特尔不得把它告死所以虽然 AMD 这属于赤裸裸的拉菜但是英特尔一点脾气也没有当然这也说明 AMD 它得有这个底气才敢这么拿出来跟英特尔的产品硬刚

这个数据中心业务呢毕竟它的客户是企业用户它不能像消费者似的说换就换所以呢你看这个 EPIC 市场份额并没有那种跃跃千式的飙升不过像亚马逊的 AWS 微软的 Azure 云谷歌云啊 IBM 云等等吧反正这些厂商呢都已经开始部分使用 AMD 的 EPIC 芯片了而且啊我听说就国内互联网的企业 EPIC 采购比例还是挺高的没办法对吧大家这么爱刷视频我跟你说啊就你什么时候刷那种 4K 视频刷到这卡了就说明那个企业可能需要加购服务器了

数据中心这还没完苏妈为了拓展业务领域还花下了 490 亿美元的巨款买下了芯片巨头塞灵丝它可是 FPGA 芯片领域的头号玩家这个 FPGA 叫可编程的逻辑阵列简单来说就是它不同于 CPU 和 GPU 的另一种芯片像什么电动汽车 火星车 通信基站等等这些设备里都会用到 AMD 它就是希望通过收购塞灵丝能够大幅度的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这个 FPGA 业务我们就不展开了不过我想展开的点是什么呢咱来看看收购这部分咱看看它是怎么买你想想这可是 490 亿美元的巨资当时虽说 AMD 是如日中天可是它手上也没有那么多闲钱它又不是微软它其实大概只有二三十亿美元的现金可以作为一个缓冲那它是怎么买下这个 490 亿的赛灵丝呢咱们来看看今天的财经小知识

AMD 它是用叫换股收购就是我拿我的股票去换你的股票苏妈就说了说要不然这样咱们收购完成之后我是没有钱给你不过你们赛灵丝所有的股东都可以拿到 1.7234 股的 AMD 的股票咱简单换算一下当时宣布收购的时候 AMD 的市值大概是 1000 亿美元换出来赛灵丝收购价就大概是 350 亿美元而两边收购之后就会变成一个 1350 亿美元的合并体这样赛灵丝的股东就会占整体

大概是 26%的股份这还没完好玩的地方就在于这么大的买卖不是说好我们今天谈成明天就结算成交的你就像微软之前收购东西报选都得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最后完成也就是说赛灵丝的收购价值它是随着 AMD 的股价而时时变动的所以你看就自打

AMD 宣布要收购赛灵丝之后它俩的股价就变成一个完全同频的震动了结果到一年多之后 2022 年 2 月 14 号情人节那天收购才正式完成俩人修成正果而那时候 AMD 它的股价相对于最开始宣布的时候又涨了将近 40%也就是说这个赛灵丝的收购价格就从最开始谈好的 350 亿美元

自动上浮到了 491 美元才出现了这么一个收购价格在一年多的时间暴涨了 100 多亿的神奇现象所以你看这个其实就是资本市场里那个所谓的空手套白狼了因为 AMD 之前几年股票筐筐涨嘛所以你自己的肉呢就变得像糖僧肉一样值钱了这样我以后出去买东西我就不花钱了对吧我就从我身上搁点肉跟别人换就行就完成了这么一个芯片史上的最大收购

至于一般公司它有时候为什么会选择换股而不选择借债收购换股里头有什么门道呢这里边水其实还是挺深的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总之 AMB 凭借着基于 Zen 架构的 Epic 系列再加上收购赛灵丝数据中心业务是一路高歌猛进股票也是一路飞涨苏妈在 2020 和 2021 年连续两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商界最具影响力女性 2022 年成为了 AMB 的董事长兼 CEO

这下就轮到英特尔这边难受了说实在的 AMD 能这么快的一路领先其实也源于英特尔它自己的失误它从 15 年之后就每年跟挤牙膏似的在升级换代让很多消费者都非常不爽其实这里头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英特尔因为一些技术问题导致它 10 纳米的支撑非常困难

制造这儿它卡住了就在 14 纳米阶段原地踏步了好几年它甚至在 2019 年的时候被逼得不得不给所有的客户书面道歉说自己生产遇到了一些瓶颈造不出来不好意思对不起它那个 TikTok 战略本来是从 90 纳米一路 TikTok 到 14 纳米结果到 14 纳米这儿 Tok Tok Tok Tok 不下去了英特尔也就因此不得不抛弃了自己的 TikTok 战略

这个其实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 AMD 当时卖掉了自己救援厂业务是个非常明智的决策不是说因为这个制造业务不好而是因为设计和制造这两块业务它在管理模式运行方式核心技术都非常不一样其实你很难同时管理好这两个让它们同频

你看英特尔就是因为制造这边出了问题就导致整个芯片线延误了但你反过 AMD 这边呢它就非常灵活了本来它还一直和当年拆分出来的那个 Global Foundries 合作后来觉得好像它赶不上我们进步的步伐了轻轻松松换到台积电那边也没什么压力所以我跟你说这些很多公司并不是说它越大就越好反过来其实很多职业经理人或者一些基金经理给到大部分公司的建议都是说你可以拆分掉一些那种协同效率比较低的业务这样运作起来它更高效

时间来到了 2023 AI 年当年 AMD 收购 ATI 差点把自己搞死终于迎来了丰收了它作为市场上唯二的独立显卡公司迎来了它的二级助推

去年他们推出来了一系列 AI 芯片刚一出来就被微软 Meta OpenAI 哄抢数据中新业务在 23 年四季度环比暴涨了 43%达到 23 亿美元超过了游戏业务成了 AMD 的第一收入来源消费端的锐龙系列也全都整上了 AI 引擎 NPU 相比上一代又提升了 60%的性能并且开始大量上市现在 AMD 可以说是 all in AI 了就我前两天去了一个他们 AI 的峰会可以说是全线产品都针对 AI 做了优化短短 8 年间 AMD 的股价

翻了超过 100 倍了从激民破产到登上巅峰市值达到了 3000 亿美元已经快赶上英特尔的两倍了甚至超过了丰田超过了茅台虽然从绝对值来看英特尔它现在的营收市场份额都还是老大但 AMD 它的潜力和增长势头是头一次结结实实的把英特尔给甩开了

那 GPU 那边呢它和英伟达的竞争呢可能有人会觉得说英伟达厉害厉害厉害是 它厉害肯定没错不然咱去年也不可能专做一起聊它其实我觉得吧现在 AMD 跟英伟达之间的竞争这个关系完全不像 AMD 跟英特尔那样有点零和博弈它俩在抢客户抢市场去年苏妈不就说了吗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整体的潜在市场规模每年会达到 1500 亿美元现在全球 AI 的产能只能供应不到 20%的需求从产能的角度它还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填补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市场只要你能研究出来足够厉害的芯片足够厉害的产品客户是大把大把排着队来的就我管你是苏妈还是老黄还是隔壁老王呢只要好用我都要

所以这对于 AMD 和英伟达来说它完全是个蓝海而不是个零和博弈他们现在其实更像是和自己赛跑和技术赛跑就像苏妈自己说的 AMD 不用费力击败英伟达才能在显卡市场上取得好成绩其实我觉得应该给他再加一句就是 AMD 确实得击败英特尔才能在 CPU 市场取得好成绩

现在就轮到英特尔着急了他们在 2021 年的时候换了新的 CEO 就选择和 AMD 走完全不一样的路把宝都压在了芯片制造上狂甩了 200 亿美元新建了两个晶圆厂力图在 2027 年的时候追上和台积电的公益劣势英特尔手上其实还有很多牌可以打 AMD 和英特尔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你看咱们之前聊了英伟达这次又结合这 AMD 顺便也看了英特尔你可能会发现芯片行业是一个更新迭代非常快使不定谁推出一款明星产品一下就能扭转推势你扎一听可能觉得这是个短期的冲刺这些东西可能是在一两年时间内完成的可实际上这些其实只是消费者他看到的表象 AMD 的 EPICROCUM 英特尔的酷睿处理器包括英伟达的 CUDA 这每一次突破的背后其实都是至少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投入它都是一场豪赌

一個芯片企業其實你不光是要快速推動眼下產品的研發 優化 銷售同時更關鍵的是你下一個五年要怎麼走你需要不間斷地去判斷決策然後投入大量的成本去壓住這就是投資的一切有時候你投資錯誤的可能你最多是投資對的但最重要的是投資對的因為生命的循環這麼長

像其他行业可能时不时的也会管理层 CEO 进行一些重大决策但一般它一次赌成了怎么着也能舒舒服服的先领先一段时间但芯片产业你真的没法吃老本你再成功的产品它可能领先个三五年后面一个新的架构就给你拍在沙滩上你就不得不每五年都得拿出可能你一半的身家再去下注豪赌未来的五到十年你说吓人不吓人你就看看老黄跟苏妈那个头发花白的速度你就知道这得费多少脑子了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科技的滾動進步的尺紋在芯片領域可以說被淋漓盡致地放大展現出來所以說現在它贏家其實也只是暫時的英特爾砸錢建廠 AMD All-in AI 芯片收購賽靈斯這些都是下一場的賭注也都是下一輪交鋒的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