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一口气了解化债和中国的财政体系

一口气了解化债和中国的财政体系

2025/1/17
logo of podcast 小Lin说

小Lin说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小Lin
专注于宏观经济、房地产和财经事件的视频创作者和评论员。
Topics
小Lin: 我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独特的财政状况,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以及隐性债务的成因。首先,我解释了“化债”的含义,它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即地方政府通过第三方借债而非自身名义借债的行为。化债计划包括提高债务限额、发行专项债券以及调整棚改项目期限等措施,核心在于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并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缓解债务压力。短期直接作用包括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缓解房地产行业三角债问题,并刺激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长期影响取决于政府能否实现财务健康。 关于中国财政体系,我详细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构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其中增值税是第一大项,消费税主要来自烟草等行业,个人所得税占比低)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的KPI是GDP,收入不足导致其需要借债,通过融资平台间接融资,并利用土地资产抵押,形成了土地财政模式。土地财政模式在正常运转时有效,但同时也导致了隐性债务的积累。 最后,我总结了中国财政体系的特点,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收入、支出和责任方面存在明确的划分,两者之间存在博弈;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持续扩大,而中央政府财政盈余也在扩大,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此次化债并非首次,此前已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化债,但此次是中央牵头的针对所有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化债,化债后,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将减轻,但长期解决问题需要推进城投公司改革,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2024 年 9 月开始中央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而这其中可以说讨论度最高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画债咱们今天不光是聊聊这个债具体怎么画我觉得更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可以顺带着一起挖掘一下中国政府一个非常独特的财务状况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税收地方和中央主要是靠哪些他们是怎么分配的这么大量的隐性债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等等

我还是要先说明一下因为咱们视频确实是受众比较广所以尽量咱们还是在保证客观的前提下挑适合我聊的聊希望大家理解首先呢咱们先简单来看一看政府的债务情况

这个是过去中央和地方政府官方的债务 23 年中央是 30 万亿地方 40 加起来一共是 70 万亿也就是占 GDP 的 56%其实要是单看这个数字的话和其他国家比那是相当低的你看什么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等都超过 100%不过这个并不是政府债务的全部这只是政府的显性债务地方政府其实还有很多的隐性债务是没统计在这里边的所以咱们先明确了政府

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呢它分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那这次化债化债到底化的是什么债呢它其实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什么叫隐性债务呢就是地方政府它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第三方的名义去发的债务就比如说你现在信用卡刷爆了但是你需要钱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可以托一个你的好朋友比如说王哥让他去银行借钱那这样呢对于银行来说刷的就是王哥的信用而不是你的信用当然之后呢这个钱肯定还是得你还你还给王哥王哥再还给银行这样嗯

不过地方政府这个信用额度它不是在银行那不够了而是在中央政府那不够了中国的债务体系其实比较特殊地方政府它在之前是完全不能自己借债的最近十来年开放了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借债了不过中央政府为了限制地方政府无节制的借债就会给它安一个债务上限你就只能借这么多这个数字 2023 年的时候是 42 万亿所以你看咱们刚才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那个数据基本上就是卡着这条线见了

好那如果说地方政府他还需要钱但是他没法以自己的名义融资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找到他自己的这个王哥帮他去跟银行借钱或者帮他去市场上发债他的王哥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俗称叫成头公司

然后政府就会把自己的一些优质资产拿给这些城投公司去抵押或者去借债这个借债的方式可能是城投债券也可能是商业信贷或者是信托等等只不过因为城投债它因为偿债优先级或者责任划分有的时候有些不清不楚这对债权人来说都是风险对吧所以这些债券的利率普遍都会比较高咱先介绍这么多具体的土地财政那些我们一会再展开

因为隐性债务这个定义呢它本身就比较模糊所以市场上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你可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数字就是成头公司国企的负债到底能不能完全算地方政府的对吧就王哥他借钱有的时候也可能自己花呀这个其实也是隐性债务的一个问题就他说不清楚

之前市场普遍估算全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债务规模大概是在 50 到 60 万亿人民币之间你要是把所有广义的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全都算进去的话华尔街建文估算是 75 万亿而这些债务项目经过逐个上报财政部逐个审核之后 11 月 8 号财政部最终官方给出的隐性债务余额是 14.3 万亿比刚才之前那数小很多这个可以说是一个狭义的隐性债务就是财政部认可的

隐形债务的规模具体这个数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不管地方政府还有多少隐形债务这次明确要化掉的是 12 万亿

那什么叫化债咱先来看看具体的做法怎么样我估计第一次看到这一串东西的朋友除了能看出来 6 加 4 加 2 等于 12 之外应该是一脸懵对吧这些词稍微有点晦涩不过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第一个提高债务限额 6 万亿咱之前不是提到过吗中央政府会给地方政府设置一个明确的债务上限这下我给你提高 6 万亿分三年一点一点提高这样以后你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发地方债去借钱了你赶紧把那些欠王哥李哥的钱都给还了第二个呢专项债其实也是政府债券的一种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一般它就分一般债和专项债

這個專項債它就是指對應一些具體目的的對應一些具體項目的債務它其實是佔了地方政府的債務的大頭有超過 60%都是專項債務這次劃債的意思就是說有一部分專項債就是為了償還隱性債務不過這一條他說的其實有一點模倆兩可就是這 4 萬億是從現有的額度里給撥出來還是說我在額外給你劃分出來 4 萬億他沒說清楚現在還不知道

第三点针对棚改棚改就是指城市里边一些老破小设施的这种改造项目他们一般周期都比较长可能在 10 年以上但之前要求棚改的相关预算支出的周期不能超过三年这就导致很多超过三年周期的项目就转化成了隐性债务所以现在中央就说了你也别急着三年把它弄完了咱们就按部就班把它好好收尾就行所以你发现没有这个化债 10 万亿 12 万亿数字一听非常炸裂感觉说中央政府就要出来兜底了

可这三点咱们总结下来主要就俩作用一个是隐性债务给转成显性债务说白了就你别再老让什么王哥李哥去替你借钱了你就自己借钱先把王哥李哥那边钱都给还上都变成你光明正大你自己的债务第二个就是原来比较紧急的那些债务不着急还了我给你额度让你可以借新债先还旧债以后再慢慢还这个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个说法叫做用时间换空间所以还是说你自己的债得自己还

自己屁股得自己擦对吧要不它怎么叫化债对吧它不叫还债或者去债呢专业点说呢它其实是一种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那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借新还旧吗那不是还是没有意义吗确实啊这次的力度没有之前小作文传的那么大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它市场反应并不是那么热情但这次化债的作用肯定是有的我总结啊短期的直接作用大概有这些

首先地方政府的利息它确实为大幅降低你要知道原来那些城头债它的利息是非常高的有的甚至都超过了 10%而这一下子十几万亿全都换成了专项债专项债你想利息平均也就 2%几财政部部长蓝福安就预测说三年能帮地方政府节约大概 6000 亿的利息

再有就是可以解决一些三角债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地产行业的资金链它普遍是比较错综复杂的经常就会有那种拖欠账款的现象比如说你先建建完了我再给钱这个其实要是放在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资金都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是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了一个下行周期就容易形成大量的三角债整个地产链的资金链就被堵死了

那这回花债多少多少万亿的新钱进来虽说那也是借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三角债的问题另外呢就是这么大量的花债甭管你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你是专项债还是什么债总之呢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财务扩张那财务扩张的效果就是通过增加政府的负债率来对经济尤其是对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去进行最直接的刺激

当然了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一些短期非常直接的影响更长期更底层的具体肯定还得看它能不能逐渐走向一个健康的财务状况

很多人可能都会担心说化债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你直接看这个标题说重爆 12 万亿化债是吧很多人一看化债什么意思不知道但那 12 万亿好多钱就会担心最后变成通货膨胀让所有人买单这个我们简单说一嘴如果我们单去看这一波化债的影响我个人是觉得不太有必要太担心

刚才其实我们也说了这个化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它有点相当于一个财政刺激那对物价升温肯定是有一些作用的不过这个具体作用怎么评估一是得看量二是得看时机

量上 12 万亿听着很多但它其实主要是一些债务置换短期直接的影响其实就是那几千亿的利息更关键的是时机你看现在中国经济最担心的问题那是通货膨胀吗显然不是甚至大家可能还希望有点通货膨胀所以单就化债对物价的直接影响来看我觉得不会太大当然你要说它后续又会引发地方政府的什么行为变化什么连锁反应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好

这次化债简单就是这么个逻辑我其实觉得很多文章都分析的很好很详细比如说这 12 万亿怎么花呀怎么分配呀什么传导机制呀等等我们就不深挖了那我想深挖的点是什么呢咱正好借着化债这个情况大致的了解一下中国这个比较独特的财政情况来看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它的工资单它的日常开销什么的这样呢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隐性债它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它是不一样的很多朋友肯定对此嗤之以鼻的废话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不一样的你先别急我觉得很多朋友肯定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在看问题或者分析问题的时候还真不一定能把它分得那么清楚其实我自己原来在理解中国的财政问题政策传导的时候潜意识地就会把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混了一谈现在可能就觉得反正就是政府嘛就是上下级政策一层一层的传导钱一层一层往下拨就这么简单可实际上随着我们分析的越来越多你就会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不管是收入支出责任其实划分的都非常明确地方和地方之间地方和中央之间都会存在着博弈

要说这个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 1994 年也就是 30 年前的分税制改革

在改革之前地方政府这边是财政包盖每年就只需要上缴一小部分的收入给中央剩下的钱怎么投资怎么分配都可以自己说了算这样做的本意其实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自己的积极性但在执行起来的时候就发现一方面导致地方之间会产生一些无序的竞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中央这边的财政控制力度其实很弱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在 1993 年的时候中央这边的财政收入大概只占到政府总体收入的 22%于是在 93 94 年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个税制改革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分配进行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你看这个图好像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中央在 94 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大跳翻了一倍多之后呢两边的收入比例基本上是维持在一半一半左右

可是呢 雖然中央跟地方它的財政收入差不多但地方呢是承擔了更多的財政責任說白了就是地方這邊要花錢的地兒更多你看這是兩邊的支出佔比中央在持續下降到 23 年的時候只有 14%

这样一来地方哪收得了是吧所以呢中央就说了说哎你别急我在额外给你们地方政府两个权益一个叫转移支付就是我看情况每年多给你拨点钱第二个就是土地出让金说白了就是所有卖地的收入都完全归地方所有这也是现在大致的一个情况这个分税制改革之后呢其实也有很多轮小的调整我们就不赘述了咱就直接来看一看现在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它的收入大概是什么情况

政府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有這麼四本賬一般收入基金收入國有資本和社保基金這四本賬合起來構成了政府整體的一個財政狀況我跟你說這裡邊每本它都有自己一個獨特的體系也可以說都有讓政府頭疼的地方

咱先来说说这第四本上就是社保其实主要就是养老金它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进不出当然我说的这个出它不包括社保正常的保障支付而是说它除了这个常规用途以外不能随便挪用毕竟养老它是民生的根本你缺钱了可以从外边往里补但是你不能把这个钱往外挪总之它相对比较独立所以我们一般在讨论政府财政问题的时候会把它先给拿出去放一边

这第三本账国有资本收入呢就包括了比如国家企业利润的上缴啊分红啊等等都在这本账里这部分呢其实并不多 23 年总共是 6743 亿还不到万亿这个级别这里边呢中央 2000 多地方 4000 多而且经常呢会把他的结余转移到第一本账里咱就也快过了所以我们来看看这前两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来我们要慢慢深入到这个政府钱包的核心了啊

咱来先看一般收入它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税收收入咱就以 2023 年为例我是详细的统计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情况和具体的来源 2023 年中央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 10.0 万亿元地方是 11.7 万亿基本上也是一半一半这里边我来考考大家

你知道中国政府税收的第一大项是什么吗 A 关税 B 企业所得税 C 个人所得税 D 以上都不对会考试的朋友肯定都猜出来了一般这种题选什么呀没错 D 以上都不对实际上答案是国内增值税占了整个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你看这个是我根据财政部的官方数据整理出来的按照不同的税收来源整个政府包括中央地方的收入

我觉得这个数据还挺有意思的咱来分析一下首先咱先简单的把它从大到小排列一下你看到没有这里边有一些是全部归中央的比如说进出口相关的税费车辆购置税等等而有一些是百分之百归地方政府的比如说房产税土地实用税土地增值税汽水等等不过这里头最大头的

是双方共同享有的一个是增值税还有一个是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呢是两边一人一半企业所得税呢是中央六地方四这个企业所得税呢就是企业的利润要交一定比例的税这个全球都一样也很好理解增值税呢就是说这个商品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不管生产的哪一个环节只要增值的部分你就相应的得交增值税比如说这个企业进货价是 300 块钱然后卖出厂的时候卖 500 块钱

那这 200 我就得相应的去征收增值税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呢还有一个很大的收入呢就是消费税 1.6 万亿这部分是完全归中央的这个消费税啊可能跟海外的朋友理解的不太一样国际上呢这个消费税一般就是对消费者征收的比如说你买个手机 1000 块钱政府要征 5%的消费税那你一共就得付 1050 这个在美国的朋友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对吧因为他那个消费税本身不标在价签里头然后每个州征收的税率还得不一样所以你每次还得额外加就是让人挺不爽的

不过在中国呢这个消费税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针对一些少数的商品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比如说汽车 成品油 鞭炮还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比如烟 酒还有呢就是对于奢侈品它征收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总体就是一种有点惩罚性的税收而我跟你说这 1.6 万亿的消费税里占了半壁江山的都来于一种商品甚至可以说是一家公司就是烟草

我相信肯定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中国烟草这家公司虽然没上市也很低调但它其实是一个非常隐形的巨头 23 年烟草行业的工商税总额大概是 1.2 万亿也就是人平均每天要交 30 多亿的税这里边有大概三分之二就是每天 20 来亿都是消费税你再比如说贵州茅台它每年交 200 多亿的税这里边大部分

也是消费税我其实想说的是什么呢你发现没有政府税收的大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这些全都是直接向企业端征收的虽然在传统经济学的模型里你说这个税跟谁收都一样最终反正都是大家共同承担但实际上它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

而和这几个大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所得税你敢相信吗全国的个人交的所得税跟中国烟草一家公司交的税差不多个税只占到政府总收入的不到 7%我就开始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还挺吃惊的你要知道在美国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占了整个收入的一半所以本来我理所应当就觉得在中国这个个人所得税应该是很大的一步

结果一开还不到 7%换句话说在中国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绝大多数的税都是从企业端收上来的当然了这个跟中国过去的发展更偏向于生产型社会是分不开的我们就不展开了

刚才咱看的主要是收入还没看支出咱刚才其实也聊了支出很主要就是在地方你看过去 10 年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地扩大 23 年地方政府的收入是 11.7 万亿而支出高达 23.6 万亿净赤字接近 12 万亿你看这不跟画这规模差不多吗

而中央政府它的财政盈余也在扩大所以很自然的中央政府就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 08 年的时候这个转移支付的金额是 2.1 万亿而到 23 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 10 万亿这样一来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后都还剩一点赤字不过基本上就差的没那么大了基本拉平了刚才咱说的这么一大片其实都是政府的第一本账就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你是不是都忘了还有四本账这回事了

那这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收入简单来说呢就是政府的一些项目收入这本账就跟隐性债务非常有关系了你看这里边囊括的类别非常多密密麻麻一大片而就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位置有一个重磅项目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有的时候我们简称叫土地出让金俗称就是人脉地

这可以说是占了第二本账的绝大多数你看 23 年全国这第二本账总收入大概是 7 万亿左右这里边中央只有 4000 多亿而地方的这 6.6 万亿里头有 5.5 万亿就超过 80%都是这个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所以你看很明显卖地的收入占到了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头这个其实也是 94 年的分数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之一咱们现在就要说到了土地财政了

你看地方政府它的 KPI 是非常明确的就是 GDP 可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它的收入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很自然的它就需要去借债

但是在 2014 年新版的预算法之前地方政府是不允许自己借债的他们就设立了融资平台这种方式先是把优质的资产主要就是土地相关的一些权益拿给冲突公司去做抵押融资借来的钱之后就修路搞基建想支付先修路路修好了人 企业都可以过来了经济的活力就可以带起来了

經濟起來之後 GDP 就上升了 KPI 不就好了嗎人口也起來了這樣一方面政府它的稅收收入也會變高另一方面地價也會隨之上漲就帶動之後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然後地方政府再撥款給城投公司把之前借的錢給還上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避緩地方政府又可以進行新的一輪的融資和投資

而这里面呢你想政府它不可能什么都自己融资自己建对吧所以呢关于政府怎么跟建设公司合作其实也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模式什么 BTBOTBOOTOTPPP 等等你也不用知道具体的了总之就是政府它希望用尽量少的债务去撬动尽量大的项目这个呢基本上是土地财政的一个链条

它其实在正常运转的时候是非常漂亮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之前房地产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但同时这也让地方政府逐渐就积累起来了大量的表外债务这些隐性债务呢始于 90 年代的税干但是急速膨胀是从 08 年 4 万亿的刺激计划之后

其实我们之前讲那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提到过负债率的增加政府的赤字它并不一定是个坏事并不是说你欠债越少就越健康相反你看很多发达的经济体健康的经济体它其实负债率都很高当然这个负债率包括政府的负债率也包括居民端的负债率你去评判这个负债是不是健康的一个关键并不是在于它的多少而是在于这些负债对应的投资能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就是说你这个投资回报率能不能超过它要付的利息说白了

就是你能不能还得起这个债你看 2000 年初中国飞速发展的时候那显然是可以的那时候基建对吧投资回报率怎么投怎么有而最近呢疫情的冲击经济的震荡房价的下跌等等就让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出问题了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你看这个是地方政府过去几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一直是在暴跌 21 年还有 8.7 万亿而到 24 年据估算就只有 4.5 万亿了几乎是腰斩

这个可以说是让地方政府陷入债务泥潭的一个关键这不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花债吗其实这次已经不是第一次花债了从 2015 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花债方法跟这次差不多主要就是债务置换总共大概置换了 15 万亿这次是第四回

这里边第一次是 2015 年到 2018 年的时候总共置换了 12.2 万亿的地方债数额也是非常可观了不过当时那一轮呢并不是针对隐性债务主要呢还是表内的一些非债形式给它换成了债务的形式之后呢就是针对隐性债务了但是规模都不大更像是对这次化债的一个试点而这回呢就是中央牵头的针对所有地方政府的一个大规模化债务

这次大规模的化债之后我相信地方政府的负债压力肯定会大大减轻不过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债务问题还是得看未来在土地财政逐渐减弱的情况下能不能成功地推进种子平台公司改革找到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保证自己财务健康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源实打实地投入到民生当中去这个就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