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根勤 在朋友圈看到张祖慰老师逝世的消息,愕然又悲痛。 张祖慰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笔名“祖慰”却曾广为人知。他生于1937年,不可谓不高寿,但对照他平时的优雅风度、健康生活、硬朗身体、勤奋笔耕,他的去世可谓突然。 2003年年底的某一天,上海文汇出版社总编辑萧关鸿老师来到广州,打电话给我,说他来广州推广章含之女士《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邀我见面。第二天早上我来到他下榻的广东迎宾馆一起吃早餐,同桌的有一位长者,萧老师介绍说这是著名作家祖慰,老家江苏武进。我说我们是老乡。祖慰老师当时已经67岁,但身体硬朗、气质清癯、谈吐儒雅,丝毫看不出年龄。 此次活动后,我跟祖慰老师保持联系。他当时住碧桂园凤凰城,我请他到家里吃饭,我母亲的家乡菜他比较认可,他说他还是小时候吃过江苏菜,记忆不多,却有发言权,他说我母亲做得好。 祖慰老师的阅历极丰富。他出生在上海,但一出生就遭遇日本人入侵,到老家武进避难,在那里度过童年。1957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分配到兰州当技术员,同年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又有了文学经历。 1961年入伍,因为相貌英俊、声音洪亮、情感丰富,他先后在广州和武汉军区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员。1969年复员,在湖北当阳做工人。 几年沉寂,1973年到广西南宁歌舞团当歌唱演员,1979年到湖北省作家协会担任专业作家,开始了他的文学岁月。1985年,他担任湖北作协副主席。 祖慰老师有多重身份,但核心是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集中创作了多部作品,在当时产生了不凡影响。比如短篇小说集《蛇仙》、中篇小说集《爱神的相似定理》、长篇小说《冬夏春的复调》,等等;小说《矮的升华》获全国五四青年文学奖。 因为独特的文本语言,他的小说作品被称为“怪味小说”。但他更重要的创作是报告文学,他的《线》《审丑者》《快乐学院》《转型人》曾四次蝉联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引起轰动。还有《扬弃与自由延长》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在当代报告文学领域中都属于里程碑式的著作。 后来我跟毕飞宇说起祖慰老师,他很惊讶地问,你怎么认识这么资深前辈的?可见他的报告文学影响之大。 祖慰老师不但行文大胆,而且身体力行,因此遭逢坎坷。比如他在1980年创作的《啊!父老兄弟》,因揭露了“文革”后期一件发生在湖北省天门县骇人听闻的大冤案,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上世纪80年代湖北文坛直面现实的代表作品。后来他长期旅居法国,到2003年前后才回国生活与创作。 在遇到祖慰老师之前,我对80年代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那时的湖北,我仅知道那里的一些作家,但过于“形而下”,评价不高。遇到祖慰老师,我才知道当时的湖北集中了一大批本土的中青年思想者。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湖北可以说是被当代思想史“遗忘的角落”。祖慰老师跟我聊起这些,很兴奋。 2005年,我请祖慰老师在天河城旁边的宏城广场喝咖啡。他很高兴,送了两本书给我,传记文学《朱德群传》与《超时空艺术对话:杨英风VS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他跟我聊到曾经对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作专访,见过朱光潜老先生…… 2010年以后,70多岁的他状态神勇,转型设计师与创意人,策划了很多项目,比如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武汉规划馆、浙江慈溪规划馆、辽宁盘锦规划馆、贵阳城乡规划馆、六盘水规划馆等,都是大手笔。 大约是前年,我看到鄢烈山先生转发祖慰的帖子,我要鄢先生把他的微信推给我。一下子就加上了,虽然是线上,但有久别重逢的感觉。他笔耕不辍,经常将各种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帖子,包括他自己创作的,推送给我。我知道他定居武汉,惦记着专程去拜访他。 现在他遽然仙逝,我们相约同游武汉、广州、常州的计划瞬间成空,深感遗憾。他一辈子活得自在而充实,以87岁的人生,无愧于他的时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