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初评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27日。 荟萃全国精品,展现时代气象 本次初评活动,汇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件民间工艺精品,涵盖木雕、石雕、陶瓷、刺绣、剪纸等多个工艺类别,构筑起传统技艺的当代方阵。 这些作品,既恪守“材美工巧”的造物准则,彰显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又践行“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展现新时代民间文艺的蓬勃生机,生动呈现了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湖南剪纸作品《安化茶香飘万里》,长41米,宽1.2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剪纸传承人耗时十年时间完成反映安化茶文化历史的长卷设计稿,由10人花了2个多月时间运用锉花技艺制作完成。 上海刺绣作品《锦绣中华 非遗梦天》一组24件,采用苏绣、顾绣、蜀绣、湘绣、苗绣、青海刺绣、湖北大冶刺绣等,运用百余种刺绣针法及其融合创新制作而成。 辽宁玉雕作品《水生世界》一组6件,总计长3米,巧妙运用岫玉的天然纹理与色泽,通过精细的雕刻手法,将水母的形态与动态完美呈现,既保留玉石的温润质感,又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 浙江木雕作品《梦回大唐》,总长4.5米,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精选老竹根为材,采用圆雕、透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分别从文人雅趣、宫廷生活、体育运动三个方面,生动再现了唐代的盛世风貌和人文精神。 新疆兵团非遗面塑作品《鹰舞天山》,总长2米,以柯族猎鹰文化为核心,通过骑马人物与猎鹰的动态组合,展现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精神图腾。 山西堆花作品《盛世吉祥图——中国珍禽褐马鸡》,全长5米,以丝绸堆叠八百里太行山水、花鸟,体现四季变化,是我国工艺美术界独特的一朵艺术奇葩,以丝绸体现立体浮雕状态,体现国画艺术。 5件广东作品参与角逐 广东作为东道主,推选了5件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力作亮相。 广州玉雕作品《四灵纪》,在玉髓方寸之间构建东方宇宙模型,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神兽演绎时空轮回的哲学命题:青龙遗骨上五爪金蜥叩问苍穹,白虎颅顶虎符凝作兵戈残雪,朱雀颅腔护守涅槃重生的火焰,玄甲裂隙中蛇灵初睁混沌之眼。 温润玉石承载了神兽逝去的悲怆,又孕育新生命初诞的希望。 江门农民画作品《红土地上甘蔗甜》以质朴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岭南乡土气息的丰收图景:在广袤的红土地上,甘蔗茁壮生长,清甜气息弥漫四方。 画中的细节饱含深情,几座具有侨乡特色的碉楼矗立在田野上,现代化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甘蔗林随风摇曳,不仅能看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也能品味到劳动创造的幸福滋味。 两件来自深圳的作品各有特色。深圳陶刻《陶镌华章》将历代经典诗文镌刻于陶坯,实现文字载体与工艺美学的跨维对话。深圳花丝镶嵌《国色》则以非遗技艺重构时尚单品,使传统花丝工艺融入当代生活语境。 佛山石湾陶塑《神仙放假的一天》以妙趣横生的创意,让神话人物钟馗摇身一变成为展厅里吸睛的“显眼包”。 这套作品一共九件,生动表达“神仙也需要休假”的幽默设定,展示了钟馗体验人间休闲生活的趣味场景:前四件聚焦室内雅趣,钟馗或挥毫泼墨,或抚琴对弈,后四件则转向户外闲适,从耕田劈柴到临溪垂钓,最后的“卧游太虚”以酣眠收官,诠释现代人下班后的松弛哲学。如此诙谐笔触解构传统题材,展现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表达。 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多场惠民演出,邀请沙画、广绣、皮雕等诸多民间工艺名家,与公众展开深度互动,推动民间艺术从“活态传承”迈向“生活融合”,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图、视频|记者 周欣怡 黄宙辉 实习生 刘思琪 通讯员 李文 彭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