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视频】彭玉平: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有特殊语境|名家说名作·岭南佳果

【视频】彭玉平: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有特殊语境|名家说名作·岭南佳果

2025/6/23
logo of podcast 羊晚·花地·文化

羊晚·花地·文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一直被视作苏轼安居岭南、安心做个岭南人的文化标签。然而,不少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特殊语境。 近日,2025年第四期岭南大讲堂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以“苏东坡的生命长卷:困厄与超然的对话”为主题,带领观众体悟苏轼的豁达超然境界,并对“日啖荔枝三百颗”及其真实含义作了解读。 “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真义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轼,他与“东坡肉”、柑橘等美食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也有与荔枝有关的表述更是脍炙人口。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苏轼第一次吃到惠州荔枝时,将其比作倾城倾国的美人。沁入心脾的清甜,或可慰藉他颠沛流离的愁苦。“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苏轼曾与友人手植荔枝树,相约荔红即归。但多年漂泊无定,感念故人故乡,遂作《寄蔡子华》。 苏轼荔枝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标记了苏轼与岭南的关系,为岭南荔枝打上了苏轼的烙印。 “这首诗具有非常特殊的语境,我们不能光看这首诗的后两句,更要看前两句。”据彭玉平解读,1095年,苏轼与好友詹范来到罗浮山,山上有一棵约95岁的荔枝树,名为“将军树”。时年正值荔枝大年,“将军树”上挂满红荔,味道尤其鲜美。 “树上的荔枝多到什么程度?高处的荔枝弄不到,就让猿猴去把它摘下来,苏轼都有记载的。”彭玉平指出,苏轼所言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应理解为“如果每天都能吃到这样的荔枝,一辈子做个岭南人也挺好。” 苏轼与岭南“双向奔赴” “对苏轼来说,活着就是王道,要有滋有味地活在岭南。果中的荔枝,人中的苏轼。第一等的果,配第一等的人。”在彭玉平看来,苏轼对岭南荔枝的赞美,也是他对自我的赞美。 这样一个爱荔枝爱得深沉的美食家,却在《荔枝叹》一诗中发出了愤恨与感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这首诗是苏东坡针砭时弊的代表作之一,前半部分写汉唐时期的昏君佞臣因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兵火催”“惊尘溅血”比之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加触目惊心。后半部分又从荔枝写到宋朝权贵当时的奢靡享乐之风,争相把武夷名茶“粟粒芽”和牡丹花名贵品种“姚黄花”等自然尤物当作谄媚求荣的贡品。 彭玉平表示,苏轼也关注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他指出荔枝也给果农带来了灾害,给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苏轼通过荔枝批判了统治者不顾人民生死,只为满足自身口腹之欲的残暴行为。 “荔枝在苏轼的生活中曾经是一种幸福的存在,是一种审美的象征。荔枝作为一种水果的基本意义,以及它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苏轼有过全方位的体会。”彭玉平如此作结,“苏轼与岭南‘双向奔赴’,岭南文化哺育了他,他又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作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开栏语】 荔枝,是岭南风物的代表,沟通人心与味蕾,也凝集为千年美学符号。 从古代贡品到现代佳果,岭南荔枝交织投射了无数历史脉络与名人情缘。 值此荔枝初红时节,羊城晚报策划推出“名家说名作·岭南佳果”全媒体系列报道,邀请多位文化名家,解读荔枝沉淀于经典文艺作品中的悠远意象,一抒情蕴。 文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 | 记者 何文涛 梁善茵 朱绍杰 视频 | 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梁善茵 周敬雅 统筹 | 朱绍杰 策划 | 邓琼 吴小攀 监制 | 陈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