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杨蕊 3月6日,“对话·器”《文物总店藏品×陈史军一纸青花》展览在广州市东方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展览将文物总店瓷器藏品与陈史军系列作品《一纸青花》以“瓷器与纸墨对话”的形式一同展出,将持续至4月6日。 陈史军的系列作品《一纸青花》曾获第二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中国画)金奖,参展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全国美展等展览。该当代水墨的系列画作,画面取自青花瓷碎片,或是底座、腰纹、碗腹,为艺术家陈史军近年来持续关注的古物。 青花古瓷,是陈史军近十年的创作和研究重心。多年来,陈史军陆续推出上川岛、南澳岛青花瓷残片系列。器物是历史文明的碎片, 也是当代了解过去的通道,反映了某一时代的片段。瓷器作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标志性通道,至今仍被作为中国代表性的艺术产物,展现在世界面前。其中以上川岛系列最有代表性。 台山上川岛的花碗坪,自2002年陆续发现出土瓷器碎片。在澳门城兴建之前,上川岛是中国人和葡萄牙人的贸易点,也是西人最早来华抢掠及走私的据点。上川岛出土的瓷器主要有红绿彩瓷器、青花红绿彩瓷和青花瓷器三类。十字架形底款、印有拉丁文符号的、高鼻子人像底纹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来自景德镇,经广州等地,陆海交替运输,抵达上川岛,以供葡萄牙等西人走私到东南亚等地。 陈史军曾数次登岛至花碗坪,在岛上拜访残片藏者,藏者中有学者,也有当地的渔民。在陈史军的创作笔记中,记着这样一段当时探访的场景,“有用六七十年代报纸包着……有用麻袋装着……倾而倒出,残片又被残了一些。藏者说是,小时候有事没事走在海边就捡点,捡点。有啖茶间,已将台山青花历史道尽。” 展览策展人李琼波认为,陈史军喜欢淘洗、品鉴多方收集而来的瓷片,正是这种亲临现场的探究与摩挲,带给他质朴的劳作气息以及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肌肤相亲的深切体悟。他将这些瓷片转录到水墨作品之中,变成为水墨与瓷器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不仅让历史与当代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擦出火花,而且因为有了身心的浸沐和具体的区域文化的承载,更显得意味悠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