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我将介绍刘守刚的《何以帝国》,这本书以独特的国家财政视角,解读了中国历史的演变。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国家财政的变化与发展,我们可以为理解现代国家复杂的财政议题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书中详细阐述了从传统财政到现代财政的转变,其中货币扮演了关键角色。在古代,食物财政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它适应战争需求且方便农民,但在运输、仓储和调配上远不如货币灵活。使用货币对财政有三大好处:增加财政收入、进行经济和社会管理、以及实行国家储备。国家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或强制规定货币购买力来增加收入,并利用货币调节生产和流通,稳定经济。此外,价值高、易转移且不易变质的货币比粮食等实物更适合作为国家储备。在货币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贝壳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虽然纸币一度成为主要交易手段,但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最终,白银因其稳定性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并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然而,白银的流入也使中国经济受制于外部因素,导致了明末的经济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中央银行机构和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
杨照:关税在晚清时期的兴起,不仅仅被视为西方列强入侵的标志,更代表了中国财政因应外部冲击而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认识到英国人赫德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赫德长期主管中国海关,在他的管理下,关税收入大幅增长,为国家运行和洋务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为当时的中国人树立了现代财政管理的标杆。赫德通过引进现代会计制度、提供高薪和养老金,以及将政治和行政分离等措施,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海关机构。关税的兴起与帝国时期征收内陆关税和海贸关税的历史渊源有关,但晚清时期关税的兴起,是国家在生存危机下向工商业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结果。通过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关税收入逐渐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然而,这种关税制度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如税则由外国人决定、海关由外国人管理等,都代表了国家主权的丧失。晚清时期由税地转为税商,采取了更新的现代形式,这与历代王朝改革发生于三穷岁经济史是一样的。这种转变首先是由外来入侵带来了巨大财政危机引发的,帝国财政无法提供充足的财政收入来帮助国家度过生存危机。因此,晚清的税商做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标志着中国财政的转型。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