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0 一位剑桥批评家的“封神榜”: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

Vol10 一位剑桥批评家的“封神榜”: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

2025/1/24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

夜航船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肖一之
高峰枫
Topics
但汉松:我认为,利维斯之所以能勾勒出英国文学的谱系,是因为他找到了几个强有力的作家,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之前模糊不清的传统脉络。阅读利维斯作品需要慢下来,仔细分析其复杂句子的深层含义,才能理解其关于文学道德感的论述。 高峰枫:利维斯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批评家,他性格尖锐,在剑桥大学长期担任讲师,从未获得教授头衔。利维斯经历了一战,并在战后回到剑桥大学继续学业,最终长期任教于唐宁学院。利维斯和妻子共同创办了文学批评期刊《细查》,旨在对抗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并于1948年出版了《伟大的传统》。重读经典学术著作,即使不能完全接受其观点,也能从学科史的角度获得收获。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提出的观点看似武断,但其论证过程却蕴含着真知灼见。理解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的关键不在于其具体的结论,而在于其评判方法和操作模式。利维斯的教学方法类似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和具体问题的讨论。利维斯作品难读的原因: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文本数量多,批评术语模糊。利维斯作品中体现出一种“英语沙文主义”,他认为英语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利维斯作品的语言风格复杂,要求读者慢读细思。利维斯对战后英国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英国文学的判断影响了后来的教学大纲。 肖一之:利维斯、瑞恰慈、燕卜荪等人共同塑造了“剑桥英语”文学批评传统,但利维斯在剑桥大学体制内处于边缘地位。利维斯在唐宁学院的教学注重细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评判文本优劣的能力,但这与剑桥大学的考核体系存在冲突。伊格尔顿将利维斯置于瑞恰慈之后,是因为利维斯的文学批评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层面,更关注道德伦理。利维斯的文学批评关注道德伦理,与瑞恰慈相比,更具有扩展性。利维斯最重要的教诲是强调具体性,在文学批评中多举例,避免使用模糊抽象的词语。利维斯对战后英国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英国文学的判断影响了后来的教学大纲。利维斯作品的中译本在翻译批评词汇时存在挑战,导致阅读理解难度增加。利维斯作品的复杂语言风格可能与其追随19世纪圣哲写作传统有关。利维斯对“伟大传统”的定义模糊,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自行寻找其脉络。利维斯认为奥斯丁是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并以此为坐标重新审视之前的文学传统。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有了这样一些强力的作家之后之前那个传统它的脉络和它那个网状的那种路线反而就能够呈现出来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作家这种强光照射的话呢之前那些部分就是你看不太清楚

在阅读的时候

要慢下来要慢慢的分析我这些复杂的句子里面的一些威严大义如果他们就是一扫而过他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他们必须要陪我一点点的去 unpack 我的那些很多缠绕的绵密的这种意义价值的判断因为我谈论的是文学的道德感而这种东西本身又是

极为幽暗深邃复杂多意含混的他不可能写得很清晰大家好我是戴安松这里是高峰峰老师和我共同创办的文学读书播客夜航船我们节目的宗旨是记录一些关于文学阅读的个人声音和意见这是我们的第十期也是 2025 年的首次更新让朋友们久等了

今天要聊的一本书是 F.R.Lewis 的《伟大的传统》不久前三联出版社也刚刚重出了这本书的中译本这次我们很有幸邀请到了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一志老师喜欢听播客的朋友对他的名字肯定不会陌生要不我们先请肖老师跟诸位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肖一芝刚才丹老师所说的我可能会在各个播客之间流窜所以喜欢听播客的朋友可能之前听到过我对不熟的朋友我再介绍一下就今天其实被丹老师跟高老师邀请过来录播客还是很高兴的但因为高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也有一种来改考的感觉

我自己现在是在上万语学院任教然后平时做的东西以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为主也会涉及文学跟科学还有中英的文学关系最近这几年其实对整个英国文学的学科史都特别有兴趣所以刚好丹老师和老师问我的时候来聊李维斯我觉得这个话题我可以就是我还可以稍微来说两句其实一航船选择伟大的传统作为新一年的开门节目是有点风险

因为这本书呢英文系的师生多半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打开去读列维斯当然有很多不招人待见的地方史蒂芬弗莱回忆说列维斯性格多疑对任何胆敢与他意见相左的人都会怒发冲冠大家踏法在伊格尔顿不久前出版的《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中他有专门的一章计数这位批评家

称他是 20 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评论家被很多追随者崇敬又几乎被剑桥的所有的同事憎恨事实上很大程度因为利维斯的这种尖锐的个性他在任教了 30 年的剑桥大学英文系一直都是讲师 lecturer 他从未获得教授的头衔只是在 1963 年退休的前一年才被任命为高级讲师 reader

利维斯出生于 1895 年的剑桥父亲是乐器商人他没有像同时代的瑞恰兹或雁卜孙那样去东方游历他几乎一辈子都待在剑桥在这里上大学然后结婚任教他大学一年级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学业他在战场上担任单价兵见证了索姆河战役最惨烈的死亡

1919 年,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剑桥继续学业,从历史专业转到刚刚建立的英文专业。教他了老师,就有后来去中国任教的瑞恰兹,不过他们算是同龄人。利维斯的博士论文是研究 18 世纪英国报业与小说兴起的关系。他在 1927 年留校任教,长期担任剑桥大学唐宁学院的研究员 Fellow。

也是这个 900 多人学院的英文研究主任就相当于是对这个学院里面所有对英语文学感兴趣的剑桥本格生都要接受他的指导和培养 1932 年他和妻子奎尼共同创办了文学批评期刊《细查》Scrutiny 旨在接续马修·阿诺德的使命让伟大的文学对抗大众文化的庸俗化

在 1930 年代他主要是写诗歌评论 1948 年出版了《伟大的传统》将兴趣转到英国小说以不容智慧的权威声音昭告世界英国文学存在一条连续的传统那就是从奥斯丁到乔治·埃利维特再到亨利·詹姆斯和康拉德而这个传统最后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就是 D.H. Lawrence

他在退休前还做过一件非常炸裂的事情就是火力全开在 1962 年的公开演讲上批评 CP Snow 两种文化的理论语言犀利到近乎赤裸裸的人生攻击

他在 1978 年逝世逝世前几个月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勋威算是表达了这个时代对他的敬意就连已经和他闹掰的瑞恰兹据说也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祝贺利维斯就回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你给我滚犊子吧 1979 年利维斯去世后的第二年瑞恰兹去中国放学在青岛突发疾病回到剑桥后也与世长辞

而利维斯夫妇创办的杂志《细茶》早在 1953 年也停办了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以及关于这个传统最坚定的捍卫者基本上从那个时代也走向了终结但是利维斯对我们文学阅读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都还是一直存在

要不我们先从利维斯和剑桥大学这个批评圈子说起吧因为我们知道利维斯瑞恰兹还有燕卜孙还有后面稍晚一些的雷蒙威廉斯以及他的大弟子伊格尔顿这些人那包括我们前几期聊过的詹姆斯伍德他都是和剑桥英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知道剑桥跟牛津有不一样的系统他们没有所谓的英语系不叫 department 他们叫 faculty of english

我们可以翻译成英语学院或者是英语学部但是大概都是这么一个建制那肖老师要不你先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刚才戴老师其实有提利维斯整个在剑桥的处境

我可能会想先聊一下就是如果大家对英美世界的这个批评传统会比较熟的时候你可能会知道一个词就是所谓的剑桥英语所谓的 Cambridge English 它被视作是现代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然后利维斯瑞夏茨叶普森他们都会被视作这个传统里头最伟大的批评家然后很多在一般比较简单的批评史里头我们会看到它的接续者就是新批评

就是我们当代的批评史的脉络其实是从这儿展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格尔顿那本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一开始就是从 TSA 里开始从安利特然后下面是瑞恰茨然后下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的李维斯所以在整个 20 世纪英语世界这个批评史的脉络上它是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

但是实际上在剑桥大学这个体制里头刚才戴老师也说了 蕾丝其实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他是唐宁学院的院士 是学院的 fellow 他在学院的教学当中 他有很高的这样的一个主动权但是在整个大学的英语学部层面 蕾丝是一个很边缘的人物就是其他的人对他的底质是很明确的

我这边就像之前我们在准备这期播客的时候找到了一本李维斯的学生写的回忆录他在那个回忆录里头就会写李维斯他在唐宁学院给学生们做的训练就好像唐宁学院是他的一块自留地他们在这做的事情是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就像我们想象的做一些很好的细读训练然后通过自己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来努力的自己决定来平衡

评判文本的优劣但这个其实是跟整个学院层面学校要给他们的考核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剑桥的英语专业是从瑞夏茨的改革开始的所谓的 English Trip 他们是有一系列的考试你要完成要求的阅读和要求的论文写作然后才能获得学位那这些外部的考试其实不是按照这个细读文本这样的模式来

组织的它更多的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的学术式的也就是更接近比如说包含有语文学或者文学史这样的考察还有英国的漫长英国文学注释传统的这样的一些更 scholarship 更学究系的这么一个考察他的学生就会在说这两个体制之间其实是有冲突的然后李维斯对他们的考试的唯一的一些经验教训我觉得这段我读的时候特别逗

就是要考试老师给你传达一个应试技巧李维斯给他们的应试技巧是气得在兜里揣一张湿的手绢因为那个时候考试是要连考很久你要翻很多张纸然后如果出汗的话把纸都弄湿了粘在一起最后就不好看了

所以他就只给了自己学生这一个应试技巧但我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到或者说给我们一个机会来重新去在细节里讨论一下这个所谓的剑桥批评传统我觉得还挺好玩的然后我再说一下伊格尔顿给李维斯的这个定位吧他把李维斯放在瑞恰词后面不仅仅是说他是瑞恰词的学生这一点

而是说他的确在我们的批评发展脉络上李维斯待会我们可以聊更多这个话题但李维斯和瑞恰茨相比有一个更明确的扩展就是他的文学批评

是绝对不止于文学的虽然我们可能想到李维斯想到剑桥批评想到的后面接续的是新批评我们想到的是形式主义批评但是可能最近这两年如果大家看重新回顾英美文学批评史的人都会再讲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瑞恰茨和李维斯那个地方形式问题指向的不是审美形式问题指向的是道德伦理

我对利维斯和剑桥的英国文学研究了解不是很多我就感觉我读这个书

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当时我们前几期做以文学为业的那一期就 Professing Literature 格拉夫那一期因为那一期格拉夫是回顾了很多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美国文学界对于英国文学或者美国文学或者英语文学的学科的讨论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多的观点在当时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现在看起来仍然在讨论的有些问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我看那个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很多老的书是需要再回头再去看的

就像利维斯说这个伟大的传统一样它实际上是有一个传统就有一些问题会持续的被提出来或者说在一个新的时代以一种变形的形式又重新出现所以我当时看格拉夫那个书的时候感觉到很多问题在今天看起来是非常现实而且非常切近的问题

所以我当时就想有一些批评史上的明著实际上我们是应该比较系统的如果有时间的话比较系统的去回顾一下就站在我们这种后代的一个或者叫制高点也好或者叫一个比较开阔的眼光也好就可以再更好的去回看一下前面的一些文学研究的明著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像我们这次讨论的利维斯在这个意义上的确是有一种学科史的意义然后有一些现代文学批评传统开始形成开始发展的某一个关键期出现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作品我觉得我们是需要

严肃认真的对待一下所以我觉得看这个书虽然我看读这个书是很费劲的当然我会讲一下我的阅读体验但是我感觉还是很有收获就是在这个学科史的意义上有意识的而且是有选择的选读一些早年的重要著作哪怕你自己不太能接受他的观点但是硬读下去我觉得是整体上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就是我对那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 2025 年第一期读利维斯这个事情这样的一个选择做一个说明吧我其实也是非常有感触就是很多这些声名在外的学术名著啊

就如果说你只是去听一些二手的结论或者是总结的话你可能会会误以为里面没有什么特别多的营养利维斯的这个结论就是他最核心的这个结论他画了这么几个人奥斯丁艾略特詹姆斯康拉德再加劳伦斯这个

几乎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这种武断的做法很多人肯定会就是看到这个名单就会暴跳如雷因为他把一些最重要的像乔伊斯啊就很多这些绝对是殿堂级的作家他都会把它放到这个名单的外面所以怎么可以这样武断地去做这件事情所以

所以他的这种被很多人冠以叫道德家具有一种清教徒的秉性在我们这个进步时代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不仅说政治不正确而且是你会觉得很难以有这种亲近感

但是真正的去读利维斯的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跟我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他的这种分析还有判断还有举例还有论证的过程会让我觉得其实在一些所谓的暴论之下是有很多比较

可爱的这种真知灼见还是有很多对于文学作品的这种喜欢对于这些伟大作家的这种深刻的共鸣所以在每一章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慢慢地去品读的时候完全你会对利维斯有一个不一样的看法我也

翻了一下利维斯的那个学生的传记就是他的这种对于老师的这种感情其实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因为唐宁学院相当于是一个本科生的一个独立的这样的一个学院他在剑桥的众多的独立学院当中并不算特别老牌但也不是很新

那么这些学生进入到剑桥大学就要接受到这个利维斯的这样的一种文学阅读的熏陶和训练在当时应该来说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比如说他就会让学生去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这个在很多那个时代的读者看来这几乎是一本毁音毁道的一本色情读物但利维斯却不管这些而且

他真的不仅仅是下判断而且他的阅读面真的是非常的广他不仅仅是爱具体的作家他还爱具体的作品还爱具体的段落甚至那些他不喜欢的作家作品

你也能够强烈地感觉出来他是在读完他们所有的作品之后然后才表达自己的一些负面的态度所以这本《回忆乐端》有一句话特别就是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在回忆因为这个学生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学者他就在回忆说利维斯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受益最多的就是要强调具体性在

在文学批评的时候尽可能多的举例然后不要使用模糊抽象的词语所以这个是在他看来不管人们对利维斯的这种评价有多么的就是毁誉参半吧这我觉得即使到今天他确实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学研究然后从事文学教育的人应该来说是绝对是非常有用的教诲他回忆当中的利维斯也不是那种

极为傲慢的他说他是一个高高在上但是又宽容所有人的这样的一个老师他知道你没有读过这些书但是他不会故意的让你难堪但是他会告诉你说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插一句就顺着两位老师刚才讲的我觉得读这本书有一个蛮好玩的地方在于可能就包括他学生也会提到你读利维斯的东西他的具体的结论其实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那个部分他就会说你如果是因为利维斯的某些结论去反对他那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想做什么

我觉得这点其实用来讨论伟大的传统特别好用就是你可能对的各个作家的具体判断比如说到底亨利詹姆斯是后期的好还是中期的好乔治莱特的米勒马契里头多罗西亚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的化身到底是不是他的弱点这一种具体的结论你未必都会同意利维斯但是像刚才丹老师说的这本书有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你会看到他的评判方法你会看到他的操作模式

你会发现他在他书里头引用的那些文段用来证明的观点之间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契合你会知道这个人的对他的作品的熟练的掌握程度然后他的批评的观感他想要证明的小说的复杂性他能够找到有相当复杂性的文段来做这个例子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重读旧批评可能也会更有意义不再是说拘泥于具体的这种可以拿走的好像有一个名言警句这样的金句式的结论而是更多的看做法看所谓的他的 doing 他到底怎么样把它写出来的这件事情但 doing 这个词其实也是利维斯自己会用的这么一个词另外一个事情也是顺着刚才丹老师说的他的学生的回忆

他的学生回忆在里头会提到一个其他的总结李维斯的从正面角度回忆李维斯的人可能都会提到的就是他的有一个我们可以说是类似于苏格拉底教学式的赞言模式就是李维斯他哪怕是在课上他给学生的也是一个两段论的东西他把他要讲的东西拿出来之后的结论是 This is so 然后他会期待学生给一个回应是 Yes but

就是这是一个老师给出来的东西不被作为最终结论的课堂现场他期待的是学生进入来和他讨论他期待的是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就具体的东西做出一些具体的判断当然判断对李维斯永远都是重要的但是是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有来有回的语境当中

虽然可能在实践当中未必每次都能这样他的学生也会说我们在课堂里可能大家都说的不够多因为毕竟李维斯站在你面前然后这些学生也会知道自己的出身和阅读完全没有办法跟自己的老师相比所以学生说话的时候未必有那么多但是我觉得作为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可以会让我们体会到在实践批评因为我可能会觉得当我们讨论批评家的时候除了他的

作品之外他在课堂里到底在做什么其实也是一个特别关键的事情在批评实践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的李维斯跟传统印象里头的这样的一个言必称道学的这样的一种非常板正到让人觉得非常干枯的形象还是有个蛮大的距离所以李维斯他和他的英文系的同事关系虽然不是很融洽但是

他确实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上来说 30 年在唐宁学院我觉得他的这种工作是成功的因为很多这种影响它实际上是春风化雨的

因为他不仅仅是有这样的一个作为 tutor 作为 fellow 作为 director 这样的一个导学的这么一个工作而且通过他和妻子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学生奎尼之间他们合作创办的这样的一个非常经典的这样的一个期刊细查非常深刻地影响到了英国的

实际上战后的这种文学教育就是在高中层面你教不教老伦斯你教不教艾略特康拉德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康拉德和这个亨利詹姆斯甚至不是英国人被他拉到英国的伟大传统当中那正是因为列维斯的这样的一个非常雄辩的判断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当中当我们谈到英国文学的正点我们这种文学教育的 syllabus 的时候

其实都会或多或少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去参考他的这样一个书单参考他的一些所谓的这样一些判断那高老师您刚才说过就是读他的这本书一个是他的结论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写作的风格让你印象很深能不能跟我们仔细地描述一下就是您读他的这个什么感觉

我说一下我读这个书的个人体会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果有的同学或者朋友们想读或者不想读的话大家知道一下这个书的怎么回事这个书它第一部分它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一个二十八九页的一个集中表达他自己观点的一张然后后面就是乔治艾瑞特是一张然后亨利詹姆斯是一张

康拉德是一张最后呢一个很短的一张分析了一下狄更斯的艰难时事然后他在这个书我用的是这个纽约大学出版社的 60 年代的一个版本在书的最前面他说每一段每一部分写作时间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是读这个书略感困难的一个原因吧之一就是写作的

跨度比较大各个章节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第一部分很可能是他这个书成书的时候因为这个书是 1948 年第一版我怀疑第一章是他接近他成书的时候写的然后那个第二章乔治艾略特的部分呢是在 1945 年 46 年写的亨利詹姆斯的部分呢是 1937 年的时候写的

卡拉德的部分呢是有一部分是在 1941 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个从最早到最晚大概跨了有十多年

所以这个书呢时间跨度比较大它不是一个一气呵成的一个作品让我感觉它第一部分是一个比较精炼比较浓缩的一个概论大概是比较详细的阐述了一下利维斯的一些基本观点而且是一种综合的建立在他对那几个作家研究的基础之上剩下的这一章都是对小说具体的分析

这是造成这个书比较难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这些讨论的作家都是极其多产的所以像乔治艾德特这样的作家都显得产量没有那么高了因为相比于红利詹姆斯和康哈德来说乔治艾德特这张呢有 100 页所以是讨论了大概七八部五六部小说吧所以我觉得这一张还是

那个讨论的比较细致到了詹姆斯和卡拉德的都是 50 页左右然后会涉及到这两位作家每一个人大概超过 10 部小说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他是不可能对每一个小说有很详细的分析所以我感觉就是第一部分是比较凝练的然后第二部分讲艾雷略特是比较充分的到了三四章

就是每一个作品逗留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而且他的分析是建立在读者对这些小说高度熟悉的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他会比较随意的引用小说当中的一些著名的或者说不那么著名的片段来分析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至少我读的时候呢如果这个小说我没有读过的话那会非常的沮丧所以要不然你就跳过去要不然你就去看一些那个情节简介所以这个书是适合于那种阅读量极大的就这几位作家乔治艾瑞特 亨利詹姆斯 康拉德至少这三个作家的主要部分主要的小说都看过

这样的读者读利维斯这个书才会比较有感觉而且才会跟他们的他们的阅读量跟利维斯阅读量才有一个匹配所以我觉得这个书难读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它涉及到的文本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中国读者即使专门研究英国文学的这个老师或者学生我估计也不会

把这三个人的作品全部都读过这部分是建立在一个扫荡式的阅读基础之上另外一个就是他的批评用语在今天看起来呢我认为是比较模糊的当然我们可以谈得更细一点他这些词汇实际上都不是很因为他还没有到那种理论化很强的时代了

它没有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术语也没有用后期的文学批评发明出的一些新的术语它主要的术语都是那些传统人文主义批评的那些术语就像我们说的生活呀艺术啊道德判断啊或者说什么 moral intensity 这样的词但这样的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看着这些词都认识但是你放到利维斯的分析当中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是很费脑力的就很多话我读起来那些词我都认识但是我就在想他到底想说什么所以我觉得这种批评术语的我认为在现在看起来是比较宽泛比较模糊的可能也是造成

这个书在现在来看不太好读的一个原因之一所以我觉得基于上面三个原因就是各部分写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第二就是它涉及到的小说文本比较多

多到我们几乎无法全部都通读过第三就是批评术语看似简单明白但实际上意思不是那么的清晰加在一块所以让我读起来的时候是非常的费劲因为我自己读英文书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但读这个书我就觉得

是很少见的读起来比较难受读的比较慢而且读起来比较烦躁的当然里面的很多就是当然我们会谈到就是我的收获的部分我也会谈到我就是先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大家要知道一下这个书大概它的构成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我在读了利维斯的英文原著之后才

突然觉得伊格尔顿是那么的好读伊格尔顿相比之下要比他清晰多了

那这个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在一个时代利维斯要古早的多他写作的文风可能也是一种故意为之那么他为什么不把它写得更清晰一点我想这个也可能是有他自己的这样的一个原因从这本书当中你能够感觉到他的一种非常强烈的

我觉得不是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而是一种可以被称之为叫英语沙文主义的东西

就是他对于英帝国或者是这种国家民族这些东西他不是太有兴趣但是他觉得英文是一个怪怪就是好像是全宇宙最伟大的一种创造他的这个比对的参照系是法语所以他可能相比之下他就觉得说英语是一种非常有创造性的语言

它不像法语它贬低法语它贬低法国小说那么他认为英语具有一种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坚信它不仅仅可以去指示一个东西它还可以能够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经验

就好像亨利詹姆斯的语言它必须是那样的一种缠绕的句式它不可能是海明威式的清晰因为它要描述的是人类最复杂意识的这种体验所以对于利维斯来说他也觉得虽然我是在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判断谁在第一梯队谁是二流谁是三流但是我的这种 judgment 实际上是伴随着非常精细的他用的一个词叫

就是这种区分这种甄别是在即使被挂到第一列的那些作家身上他还需要非常精细的去审慎的去判断乔治艾略特他可能会说他的

米德尔玛奇就是不如这个丹尼尔德隆达或者说亨利詹姆斯最伟大的小说是在中期 1880 年代而不是普遍大家认为 1890 年之后的那些晚期的像歌艺像今晚这样的一些更加难的这样的一些作品

所以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判断自己精密的分析是具有很强的这种复杂性所以他可能会觉得说那我用英语我不可以把它写得很简单我必须要让我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要慢下来要慢慢的分析我这些复杂的句子里面的一些威严大义如果他们就是一扫而过他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他们必须要陪我一点点的去 unpack 我的那些很多缠绕的绵密的这种意义价值的判断因为我谈论的是文学的道德感而这种东西本身又是

极为幽暗深邃复杂多益含混的他不可能写得很清晰在伊格尔顿的那本书当中他其实甚至为他做了一个辩解伊格尔顿就像刚才高老师所抱怨的那样就他一些核心的关键词其实他是没有什么清晰的定义的比如说 life 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生命也可以翻译成生活那么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李立维是到底怎么去理解这个 life

因为他几乎是像一个上帝一般的存在了伊格尔顿就说利维斯他不可能去清晰地定义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反对定义的如果他可以被定义那他就不是生活了我这个时候还蛮钦佩伊格尔顿的毕竟雷蒙·威廉斯其实和利维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那么

他是站在自己老师的对手的设身处地的去帮他去做了一些解释的这样的一工作我觉得还是让我挺受用的刚才两位在讲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就是我这次读的时候我是在拿着中文版然后对着英文版看的之前读过几些章节没有看完然后刚才高老师提到这件事情我发现尤其是这个对于批评词汇的问题当它被翻译到中文之后你就

发现它会变得更麻烦因为这些词它在英文里头就基本上是隐形的它就是一个日常的词汇然后到中文之后那个译者要想办法突出的时候就可能会在不同地方你到底处理还是不处理就会让读者的理解可能更有挑战就刚才戴老师提到的 discrimination

它可能会在一些时候被变成所谓的差别意识但有的时候它其实可能就是分辨的意思那对译者来说这个要怎么办所以整个中译本的很多时候也会让你读起来特别的难受但是我因为就是一开始决定我还没有读过把它发行中文的效果就读了中译本然后最后就是中译本跟英文版互相对照我发现在互相对照之后他们好像变得更好懂了一点

另外还有刚才大老师说他对语言的这个特色我可能会想再加一点就是利维斯的对于语言的这种板正的或者是一个他的思想的复杂性一定要有语言的复杂性来表现的东西这方面我可能没有仔细找到材料但是我觉得这个可能跟他把自己放在阿诺德传统也就是所谓的 19 世纪的圣者写作这个传统里头恐怕是有关系的

我们如果对 19 世纪的文体会比较熟你会知道像阿诺德已经算相对比较好一点了像 Roskin 还有卡莱尔他们这些作家的写作那才叫一个回环这种来回绕的非常长的圆周剧

这样的一种源自于 19 世纪的修辞传统在 20 世纪的延后的现象特别有意思因为包括其实你在沃尔夫那地方也会看到他们的修辞传统来自于一个更早的时代所以当我们现在再回去看它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看 19 世纪在 20 世纪的回想的一种感觉

我面前就盯着在看我摘了一些文段为了准备今天然后我就在刚才戴老师在讲的时候说定义的问题我就突然想到在伟大的传统里头这本书最好玩的地方是当你试图去找他在书里是怎么样定义伟大传统的时候你发现不对啊他其实就没有定义过他唯一一次最接近定义的时刻我给大家念一下吧这中一本翻译出来之后就更显得他的这个地方的微妙了他是这么说的是在开头的第一部分

他说简奥斯汀是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这里的伟大传统指的是英国小说的伟大之处构成其特征属性的那个传这个用现在的话来说真的只能叫听经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那真的就是他的伟大传统就是他伟大的地方

但是你其实当然在上下文里头后面根据他的表述你其实会知道这个伟大传统是比如说是跟生活的直接面对是严肃的态度是跟我们所谓的这样的道德关怀紧密关联的

但是他没有给你这样一个具体的联系他是把这样的一个定义分散在后面的分析对读者而言他的确是一个你需要去努力搜寻的脉络而不是现成放在自己面前的所以就我觉得这几个例子可能稍微补充一下也会说明就是哪怕可能是最后有选择去读中一本的朋友可能也是要面对一些挑战的嗯嗯

高老师您觉得他在这里面所谓的这个伟大的传统到底是他为了自己的论证而强行在寻找一种谱系还是说就您对英国文学的理解确实他们有这样的一种所谓的历史的连续性在里面那他到底是一个被发明的传统还是一个真实的传统这个是在他的第一部分里面我觉得他讲的

是比较清楚的就是我是倾向于认为这个传统还是存在的因为他主要是说把奥斯丁定义为就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就是好像感觉就是说奥斯丁是第一人

在他的那个评判体系当中奥斯丁是第一人然后他以奥斯丁为坐标往前再倒的话就会说前面那些作家费尔丁 理查森什么十八世纪的斯特恩等等他们的意义好像是需要在奥斯丁出现之后才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就让我感觉到就是奥斯丁在他看来是奥斯丁是修正了传统也创造了传统这个是跟利维斯可能受到那个 TS Elliot 的影响吧就是传统与个人才能这样的一些思想利维斯似乎是想说就是奥斯丁他出现了之后呢就是我这是我对利维斯的理解就是在奥斯丁出现之前呢传统有但是呢是一种

呈现出一种暗流但这些暗流呢一直汇集最后呢汇集到了奥斯丁的身上我们这个时候呢站在奥斯丁的角度再回头看我们才能看到呢奥斯丁是如何改造或者整合他之前的那些文学传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呢

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认可他的一些想法就认为的确是有一些传承另外他讨论到具体作家的具体文本的时候会讲得很清楚比如说某一个人的小说是根据另外一个人的小说写的就这样文本之间的直接的传承关系也是比较清楚的因为像亨利詹姆斯自己就说就是我的某一个小说是受到乔治艾瑞克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利维斯所说的这个伟大传统我认为是存在的只不过他在讲奥斯丁的时候呢他采用的不是一种纯线性的传统就是说这个传统从之前慢慢慢慢凝聚成后面的力量这个传统是需要我们反着去看就之所以

正因为出现了某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这个传统反而能够看清楚如果没有出现这些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传统的各个支流我们不一定能够看清楚所以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呢就这种强力的作家就像布鲁莫所说的这种强有力的作家它的确是你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传统

就看你怎么理解创造这个字了这个创造不是说就是瞎编或者说人为的制造了一个谱系我觉得这个创造的意思就是在于有了这样一些强力的作家之后之前那个传统它的脉络和它那个网状的那种路线反而就能够呈现出来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作家

这种强光照射的话呢之前那些部分就是你看不太清楚我实际上就觉得他对这个传统的界定然后对他的一些作家当中的分析还是有相当的就是让人去诟病的地方首先他就讲他说我画的这几个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似而是因为

他们不同那么他们认为自己彼此不同这一点其实恰恰说明了他们的影响就算他们说自己没有被影响

只不过是因为他没有被觉察到实际上他反复就在讲他说他在写艾略特这一章里面他其实反复的在讲亨利詹姆斯然后他说亨利詹姆斯评论艾略特的那些话甚至对他的一些批评说明他没有意识到他有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艾略特的影响所以这个

不是一个特别理性主义的分析方式至少和这个比如说雁卜孙比起来奇异奇形啊就是他会很明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

像伊格尔顿所讲的就是他在这个画圈圈的过程当中而且他有好多这种影文也是就是一影影非常非常长但是他的那种戏读又不是真正的去特别在细节上去较劲他就把这个东西甩给你然后呢好像就是一种诉诸于批评家的直觉你要 get 到了你就 get 到了你要没有 get 到我多说这个也无益哈

所以伊格尔顿就讲说这样的一种直觉主义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会变成一种比较粗暴的这样的一种判断甚至他自己本人他的这种直觉也是在变化的对吧他早期的时候对劳伦斯没有那么的喜爱但是后来几乎劳伦斯成为了他这个最宠爱的一个作家他放到其他几位作家上的严苛他就舍不得放到劳伦斯身上

他甚至为劳伦斯单独写了一本书劳伦斯当然是这个伟大传统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一张是写劳伦斯的因为他要为劳伦斯单独写一本书另外他对这个狄更斯的批评让人这个瞠目结舌他会说这个狄更斯只有艰难时事这个这一部还可以其他的就谈不上什么道德的严肃性但事实上在他晚期

他后面他会跟他的妻子又重新写一本这个狄更斯的好像是传记吧实际上在这里面你能够看出来他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了可能在之后他再去重读狄更斯的时候他会发现除了《艰难时事》其实

狄更斯的其他的小说也实际上是有那种道德的严肃性他不是像他描述的仅仅是一个所谓的娱乐者是吧提供这个给读者提供娱乐的这么一个作家他实际上也是在这个所谓的传统当中的所以就包括这个批评家自己他的这种直觉的判断也不见得永远都是一致的

伊格尔顿在他那本书里头其实说的特别损就是说李维斯在很多 20 年过去之后重新写小书家狄更斯的时候就忘记了自己当年好像就说狄更斯就是一个纯粹只有娱乐之姿的这么一个人又把狄更斯转成了他的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就是好像时隔多年我再重新接纳了你

我觉得这个其实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刚才丹老师说的小说家的判断会随着他的阅历也重新再修订那这个传统本来就是小说家阐释出来的传统他去修订这个传统本身倒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我觉得到底有没有伟大传统这样的一个东西可能有几个回答的方法一个就是作为英国小说传统把它理解为英国小说作品的这样的一个集合当中是不是有这么一条关注于道德曲线的脉络这个答案肯定是绝对的因为你从英国小说的头上你从狄福从理查森那找下来这就是一个道德训诫教化开始的这样一个传统

但是李维斯讲的也不是他们就是像高老师刚才说的他有一个对于形式的关注所以为什么奥斯丁是最大伟大小说的伟大小说家为什么奥斯丁会成为关照一切的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是因为到了奥斯丁在这个地方小说的形式跟他的道德关怀之间有了一个有机的结合这样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实也是李维斯会非常关心的一个概念他们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可能只是英国小说的一个层面吧就美国的批评家特里宁他在讲李维斯的时候呢特里宁讲了李维斯很多好话但是他对李维斯有一个批评就是李维斯对英国小说的关注好像只看这一个层面

他对于小说当中的这些有戏耍性质的纯粹的表演性质的就是娱乐这一方面李维斯是一点都不愿意给他们好脸色看的就是李维斯的批评视角而言虽然他的这个道德视角我们可以一会儿再具体展开他就简单的说就是他的道德视角不是一个我们说的道学家的视角绝对不是呃

斯蒂文弗莱在他的回忆录里写的李维斯不是一个 Sanctimonious prick 这点我们可以说李维斯不是一个说我有一个道德框架我就拿这个道德框架去框所有的一切只要我框不中你你违背了我的道德准则我就说你不道德所以你就是不好的他不是这样的一个道德模式但是呢他对于小说的道德关怀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他在要求你作为一个艺术作品一定要有严肃性这一点上

他是非常的坚持的那特里宁就会说他的严肃性就会导致他的判断可能会变得特别的狭隘就比如说他的这个狭隘有的时候会以一种非常英国人式的小英格兰人的这种 Little England 这样的态度表示出来比如说在伟大传统里头他会提到几次其他的法国作家但是法国作家每次出场的时候都是在拉都是在拉踩他们的时候

他在开头批评了理查顺的那个 Richardson 的小说不好看但是呢他扭头他要在结尾摔一句很难说我不会宁愿读两遍克拉丽莎也不看一遍追忆四水年华他的学生也会说他在他们的课上会不停的嘲讽追忆四水年华嘲讽普鲁斯特

然后包括在我们后来说的他说狄更斯已经在至少在最初版本的伟大传统里头狄更斯是被排除掉的但是呢他拉踩狄更斯的方法是把福罗拜放了过来他就说狄更斯呢已经是一个娱乐家了但是呢就算以追求记忆的福罗拜而言他都从来没有写出过任何真词境界的东西福罗拜还不如娱乐家狄更斯所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维斯的这个传统以及他的这样的一个结构是有一个视野的限制吧说他是英国小说整体脉络整体传统当中的一个脉络他选择了把这个脉络举起来

让他超越其他的脉络也是因为可能跟他的论战的对象会有关系也是在伟大的传统里头他也直接点名了他就点了 David Sissler 另外一个当时的评论家对于这种可以比较舒服的纯粹出于审美的单纯在审美意义上做批评的人而言李卑斯就觉得那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强调英国小说的道德关怀

包括他在提出这个伟大传统也是因为他有一个靶子就是他认定的传统英国小说批评的这么一个英国小说的脉络就是一种可能我们一讲到英国小说的一个非常刻板印象式的就比如说英国小说和法国小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英语小说更擅长创造多种多样活灵活现的人物

那对李维斯来说这一点就变成了从 18 世纪到现在一直被用来批判英国小说的这样的一个评判方法他对于这个评判方法是有意见的我觉得他讲得最清楚的时候是在讲康拉德那个地方他讲出来的他就说英国小说这个批评的传统

是通过表明外在的丰盛来衡量作品的活力并且期待看到大量松散的肢解的穿插和情节场面但是对判断艺术的要义和作用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全然不知

所以我觉得我们讨论他的伟大传统可能还得把这个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他是有明确的论战对象的包括他为什么确定这几个小说家就像一个尔顿说的他是在画一个文学地图我在文学地图上切出这几块来把他们推到一个崇高的地步

都可能会在当时的语境里头有一个对话的这样的一个所以让我来想要理解他的伟大传统我可能会想把这几个因素都放我非常赞同肖老师的这个看法

我们当然是会说有点这种道学家的这种姿态,然后会和十九世纪的那些圣哲的写作这种腔调很像,但实际上列维斯他非常的明白他所面对的社会和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这种社会是不一样的,

那这个社会迅速的工业化而且在战后英国的这种高等教育的这种改革比如说就跟美国一样随着这种教育的改革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大学里面去阅读

大街上大家都开始不再去读书大家去选择看电影他好像特别瞧不起韦特根斯坦他的朋友他就打趣说韦特根斯坦没事就在剑桥的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他就觉得这个不可理解就电影这个东西有什么好看的他从来不看电影他觉得古典唱片可能是唯一一个他这个大

这个档位的知识精英应该去做的事情然后他也不满于当时的英国的这些老百姓天天在那吃薯片然后拿着一个这个什么半导体收音机就在大街上走所以这个都是他认为这个时代在退化在堕落那这种这种愤怒感其实跟劳伦斯是很像就是觉得这个这个社会已经已经已经糟透了

那么如果你们再不醒悟这个真的就是已经是就像罗马帝国晚期一样这个就已经没有办法了这也是因为大概有这样的一种关切吧或者是这样的一种极度的社会他所认为的这种社会的责任

所以他在伟大的传统当中话说得很重或者说他的语气非常的决绝他本可以说得更加圆润一点我觉得他不是不可以这么讲但是他更愿意去做一些激烈的表达就选择他与这个时代的

一种毫不妥协的这种战斗的姿态你越不让我去谈劳伦森你越觉得康阿德没有那么重要我越要这样去说这是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那个时代的这种工业化然后二战以后的这种英美社会的这种流行文化的这种兴起是让他

绝对是倍感焦虑的一件事情另外当然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语情就是利维斯对于这种现代主义的这样的一个态他会很不喜欢这个乔伊斯他会觉得说尤利西斯这个作品当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他没有他所崇拜的那几个

有丰沛的道德意识的乔治艾利维特或亨利杰姆斯的那种完整的那种结构性他认为他太散落了太散漫了他的妻子奎妮也是很著名的对于这个沃尔夫有巨大的敌意这个几乎在当时也是一场文坛的公案就是批评沃尔夫利维斯本人对于布鲁姆斯玻里这样的一个小圈子也是极大的批评

比试比赢他对于这个现代派或者是英美的这种现代主义的这样的一个看法或者是这样一种成见可能也是构成了他这种战斗姿态的一个原因吧但另外一方面他又好像不是讨厌所有的现代派因为劳伦斯也算是现代派对吧然后康拉德当然也有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吧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就是利维斯对于现代主义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就看到他在不同地方提到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算作利维斯始终关心的一个话题或者说带动全书的一个话题就是他在一开始第一部分里面谈到的他是借用亨利詹姆斯评论乔治埃略特因为亨利詹姆斯就说乔治埃略特的小说

好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然后亨利詹姆斯提到了就是小说的两种形式吧所谓的生活画卷还有一个是所谓的道德预言我觉得这两个算是两个轴吧我觉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利维斯他的偏好就所谓的生活画卷就是说小说应该展现人生百态而且呢是在一个没有

预先设定的意见或者主张或者主义的基础上它先展示人生的百态就是所谓生活的图景生活的画卷没有既定的主题和主义只带有某种倾向和态度然后通过对生活和事件的描绘慢慢的可以渗透或者说委婉的表达某一种主张和关注

然后道德预言就像他在第一部分特别推崇班阳一样因为他说他因为第一部分里面提了好几次佛罗拜当做一个反面教材这个让我想到我们以前谈的詹姆斯伍德对佛罗拜的一些刻画因为佛罗拜就属于那种在利维斯看来是属于那种就是

把作家的意志把一种对文学风格的培养放在远远的高于对于这种严肃主题的处理之上

所以他在第一部分就说班阳是能够帮助我们修正这种弗洛拜的倾向所以班阳所代表的那种就是所谓的纯粹的道德预言也就是说是寓意和主义已经先有了但是文学的描写好像只是一个外皮和表象就是为了硬称和包裹

那种比较实在的硬的道理如果一个文本是一个道德预言的话呢它基本上是一种哲学的教学所以这两个极端在利维斯看来他所认可的那些高明的作家是把这两个极端处理的比较好就你看上去它有一个叙事和戏剧情节而且呢是反映了人生百态但背后呢又有一种难以摆脱的一种道德关怀你拿这个来衡量

现代派的作品那我觉得现代派现代主义在这两个维度上都不能构成让利维斯满意的程度就现代派并不给出任何的这种生活就所谓我们一般现实主义小说理解的这种生活图景或者说是一种把主张巧妙的掩盖之后的一个合理的故事一个合理的叙事同时呢它又不是那种

哲学小说或者说那种道德预言所以如果利维斯他所认可的是在这种

生活画卷和道德预言之间通过艺术形式达到一种巧妙的均衡的结合他认为这个是最好的一种处理的话那么肯定现在主义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这我想提出来因为我发现他若干地方就谈到这样的话题就有的小说家或者说同一个小说家在某一个作品当中可能那种道德关怀的

要大过生活画卷的部分就造成了这种就是你有一种主义已经先形成了就比如说丹尼尔·德罗兰达那个犹太部分在他看起来就是属于一个比较生硬的就是一个主义在先的一个部分所以他是不太喜欢但他喜欢是另外那一部分

然后这一点我觉得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地方因为这个是批评家可以去论断小说写的好和不好这个是我觉得跟我们现代的这种学术批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学术批评是不会管不会评判小说写作的好坏因为现代的这种学院批评基本上不把不涉及小说作为一个艺术品或者一个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也更不会涉及说作家作为一个手艺人或者作为一个专业的写手写家他的行业水准但利维斯那个时候呢他还是即使他在分析道德关怀的时候就这个小说写的好不好

这个手艺怎么样它是仍然可以非常放心的也下一些论断说这个好那个不好我觉得这个部分实际上是可以补救一下我们现在学院是批评的不足就是我们有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可以对小说写作本身下一个判断但回到刚才丹老师的话题我就觉得就利维斯的关怀

好像让他天然的对现代主义就不会太喜欢因为既不是生活画卷也不是道德语言那么现代主义只是他所不喜欢的佛罗拜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的一种形式

其实詹姆斯伍德对于弗洛拜的这个遗产的评价和这个利维斯也是有相似性的过度的强调了审美或者是风格将风格作为一个小说家至高无上的追求

对我会非常赞成高老师刚才说的就是在利维斯的这两个讨论当中他用生活画卷和预言的这两个小说的基本我们可以把它说成小说的两个极点然后来讨论这个小说在这两个极点这个光谱当中站在哪个位置这件事情

我可以再补充一个例子这个其实就是他后来把迪根斯找回来的故事为什么艰难时事在他那个地方是最好的作品因为艰难时事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预言式写作但是同时因为迪根斯本人的这个风格的存在他同时又有喜剧性也有反讽的效果又有人物的形象有生活又有预言所以他会把艰难时事作为迪根斯最好的作品吧

然后回到他和现代派的关系和现代派的这个矛盾当中我可能还会补充一个视角就是当然这个视角可能稍微有一点过于跟他的传记回挂钩的故事了但是在他的学生的回忆录里头他

他们同时代的人都会在讲这个问题他和尤其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利他们那一群人的直接的区别在于阶级出身的有一个阶级出身的问题在李包括后来李维斯和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受到的一个批评之一就在于他的这些东西他的这些非常明确的判断我忘了是他学生回忆录里写的反正是剑桥的另外两个老师的通信

他们在这个心里吐槽就是他的这些判断呢就非常适合我们最近那些来自于各种各样的他给了一串地名其实都是工业地区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意思就是说利维斯的这些判断适用于这些本身我们做一个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的排名那就是这些本身就缺乏文化素养的学生他们需要给他们这样一个坚定的论断来让他们继续摸到路走下去

所以这个评论本身的对错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观察也就是利维斯他的这个阶级出身和他要做的这一样的一种批评形式这种一个一定要加以区分的批评可能背后还有一个原因的确也就是对于一些出身没有那么好的天生不占据文化资本的人来说

这个其实也是文学研究的我批评一个非常老的一个题目了就是这些人他需要学习如何阅读需要学习如何做判断而对于像沃尔夫这样的出身的人来说这个可能是他在家学的部分童年的部分已经经过训练得到了的这地方有一个比较吊诡的地方就是沃尔夫他们家你也很难说他真正的是英国的上流社会对吧他爸其实 Leslie Steven 也就是一个

最后也就是做了各种各样的编辑曾经在剑桥教过书然后最后也就是拿了一个这样的荣誉勋位一样的也没有说能够真正正入英国社会的特别上流的地方但是呢他们在文化的这个题目上站得非常高所以他们可能会更多的倾向于去看还是回到特里宁的刚才那块那文学的其他的层面从

充满了有娱乐性的有表现性的这样的一个层面嗯他们可能会显得比李维斯的这样的一个急切的关注道德就更加的游刃有余一点所以可能李维斯跟他们这个关注点的侧重会带来一个冲突

因为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喜欢沃尔夫的人所以当回来看到李维斯对他的批评其实是我读书之前印象不是很深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上次读这本书是为了资格考然后为了考试的时候看的时候你就在看主要的线索和脉络有没有看他这种论述的细节

结果这次回来发现他的细节里头不停的在对沃尔夫的时候还有点吃惊然后就稍微想了一想然后找了一些材料就的确是发现可能还是会有一个因为文化出身站位不同而导致的这样的一个呃自己的批评视野的急切还是可以把它做得更圆润一点因为比如说在沃尔夫的现代小说理论里头我们会看到他不是说

没有生活甚至生活才是沃尔夫的批评关键词沃尔夫在讲现代小说的时候他会讲那个著名的比喻就是在他看来因为生活的形式不是规则的摆成一排的马车灯而是在这个灯光外面

环绕着灯光的那个光运它的形式本身就是不规则的所以我们如果强求以一种规则的有机的形式来完成写作这个其实才是把艺术的形式强加在生活之上沃尔夫的现代小说时间为什么是意识流为什么是这样断裂的形式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李维斯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这好像刚才没有提到李维斯对于生活他其实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看法的他有一个理想时代

我觉得伊格尔顿在他的写作里头已经拼命的想帮李维斯把这个对于他的理想时代的构想拼命的想要帮他说的好听一点但是你就不管你说的再好听李维斯的理想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要的是那个英国农村农业他觉得英国的黄金时代在 17 世纪晚期就已经过去了

要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紧密的乡村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图景下诞生的文学就为什么他会对整个现代性有一个这么大的意见也源自于他的理想图景

当然他可能没有说我们要回到这样的一个图景但是可能我们都记得雷蒙威廉斯在乡村跟城市里头讲的就是怀旧这个电梯是没有尽头的你要一旦开动了这个电梯那你的意思就是

我就是觉得过去比现在好那现在就是没有过去好那我如果他的整个文化观点就是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来批判的话我们也会知道现代生活对他来说是没有可取之处的而如果我们接受吴尔夫的现代派立场现代派是在努力描摹的现代的这样的一个生活可能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啊那的确李维斯也不太可能会接受吴尔夫他们的作品

所以利维斯他一方面非常强调小说当中对于道德的审慎的判断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希望将这种对于内心的道德判断道德犹豫道德悖论道德求索把它变成是一种非常技术流的东西

这是他当时批评吴尔夫也好或者是像歌艺这样的作品因为他会觉得说你们把人物放到了一个真空里面而且在这种真空当中这种道德的含混性到了一种极端以至于连作者都不知道你的含混背后到底是要说什么这个在他看来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这是他对于现代主义一个非常强烈的偏见的原因一方面他当然反对那种完全是形式的纯美学的这样的一个探索但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所谓的朝向内心的或者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到了意识流这个阶段他也是带有某种强烈的警惕感因为

因为说白了他像马修阿诺德一样他认为文学终究不是他最终关心的对象因为他最最看重的伟大的传统不管他是如何定义也好他最最看重的还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迪根斯在不在这个名单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捍卫一种文学的

或者是伟大文学对于大众所能够达到的一种效果那这种效果就是说读完了这些作品丹尼尔德隆达或者是贵妇画像我读完了这些作品之后我的学生我的读者社会的有知识的大众

他们可以以一种更强的道德敏感性去进入到生活当中这个是一个最终的这样的一个追求或者是止去

我觉得这个也是他最后非常非常的愿意去讲一些非常激进的观点的原因吧所以他的这种文学的伦理其实不是一个教条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完全美学的这样的一个在线的游戏而是深感到这种时代的这样的一个痛点那这里面其实有另外一个小小的语境可以去补充

在他退休后大概前一两年吧就是在 70 年代英国其实就开始引入了一个新的这种教育的制度那这个制度呢就是英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拨款不再是基于每一个学科它对于这个社会的重要性而是基于一种现在我们很熟悉的

新自由主义的玩法就是你的学术成果的产出你写了多少论文你有多少的发表能够证明你的这个学科的这样的一个优势英国政府的钱就会去到你这边这个其实是利维斯可以说从写伟大的传统到他最后退休他最

生物痛绝的一个东西因为他觉得英国文学或者是英国语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乎国运的一个东西英国要有国运必须要有一个美好的重要的有道德感的文化那么这种道德感的文化在哪里去找必须要在文学当中因为只有文学才能够实现他所说的叫第三领域他喜欢讲这个词啊

The third realm 那这种第三领域它不是一个道德的说教但同时又不是一个个人的感受它是一个可以去培养当代社会的这种具有道德能动性道德批判力的这种功名的这样的一个地方所以阅读的实践

判断的这个事件是关乎到这个国家的公民生活这个国家的这种有机社会的这种健全的这样的一个层面如果你一旦把它变成了一种功利化的这样的一个表述它最后就

可耻的走向堕落最近大家可能也关注过南风窗的那篇报道说这个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要破产那人文学科为什么破产因为你的玩法是一种公司的玩法

你把英文系你把历史系哲学系你用一种公司的这种评判标准去加以考核的话他当然没有办法自证自己的这种效率自己的产出这样的一种合法性刚才大家可能没有提到但是对于利维斯很重要的一个关切的点在他所身处的那样的一个新自由主义即将全面的入侵英国高等教育的这样的一个时代

他最痛恨的一个东西就叫技术边境主义他会反复地去讲这样的一个词后来影响到了他的其实最出圈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维斯和斯诺的两种文化之争他倒不一定是多痛恨斯诺这个人但是他真的觉得斯诺就代表了那种技术边境主义者

他觉得他可以批评我们人文学科他觉得自己是两种文化最佳的代言人殊不知在利维斯看来你就写了两本小说你就敢说自己是懂人文懂文学他就会觉得说你这个人其实智力上平庸的可怕我在你那儿完全看不到什么任何的这种想法思想你没有办法来来忘断我们的人文的这样的学科的这样一个事业我们的重要性利维斯在我们这个时代

他去世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我出生的时候在这么多年以后他所担心的很多东西不仅仅变成现实而且变成一个加强版的现实

那我们现在已经更加不会去读乔治艾略特不会去读康拉德就是他讲的那些伟大的书甚至在中国都没有像样的中意本那我这里面也稍微给我们的肖逸芝老师打个小广告他正在翻译乔治艾略特的那本丹尼尔德隆达也是我们李维斯最最推崇的具有那种强烈的

道德严肃性的伟大的小说但是你想想这到 2025 年了这本书才真正的有一个非常好的学者或者是译者来从事这样的译界工作这也足以说明我们的这种阅读的状况实际上真的其实是相当的糟糕的不知道最后两位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想说的肖老师跟丹老师

刚才的那个评论吧就让我想到一个就是利维斯他的一些风格吧就是他论断的风格这个让我想到一个突然想到一个事儿就是说可能跟阶层有关跟阶级有关也有可能跟个人的秉性有关因为这个是这样一个现象在十九世纪很多见而且在现在我觉得也能看到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他有一个明确的信念他会做出明确的一个判断的话另外一些人就会可能说他是简单粗暴比较 simple, simple minded 而那些不愿意做判断的人你可以以其他的名义比如说多知多懂很多元很包容这样的人往往就会被当成非常的风雅

或者说很宽容很典雅很文雅就是有那种很朴素的判断的人往往会被当作一种就是缺少趣味好像缺少一些 refinement

这个十九十一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而跟他们相反的一些人就是博学多知的人然后不愿意很明确的说我坚持一个信念的人往往被推崇为就是好像就我刚才说的就是很有趣味很风雅很风流我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挺有趣的一个事情就是他可能跟刚才跟肖老师说的可能跟阶层有关系就是利维斯这种

有明确论断的这样的人他的出身和他所面对的学生和听众这是一拨人而另外一些人呢可能就是比较出身比较好然后比较风雅然后不愿意诉诸非常简单的论断他们愿意谈更复杂的更高雅带引号的高雅因为这种高雅会造成就是你不因为高雅太高雅了以后会造成一种含混

就是你也不愿意很明确的说你到底信什么你也不愿意明确说你反对什么和支持什么就这两个东西我觉得在利维斯这儿就挺有意思的就是他能够敢做出这样的一个论断这时刻敢说这样的话可能跟这个现象有关系吧就是

当然这个现象到底是跟阶级有关系跟阶层有关系还是跟个人的秉性有关系这个就不好说了但我感觉这个事情现在可能也还是能够见到就是有鲜明主张的人往往会被说成很简单然后有不太鲜明主张的人很含混的人往往被说被人可能誉为可能比较

有趣味或者说有风度对对对所以他经常拿一个东西来做类比就是品酒师嘛就是你读文学作品就你其实是可以像瑞恰斯所说的那样去盲读的就像品酒师去盲测一样这个最好的酒庄最好的年份产出的这种葡萄酒

它理所应当的就不看它的标签就凭你的味蕾就凭你的这种嗅觉你就能够判断出它的酒体的结构就能判出它的这种各种味道的这种复杂性它就理所应当的比我们 20 块钱在超市里面买的葡萄酒要要好如果这个东西是一个是一个玄学或者是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的话

那么葡萄酒产业就不成立了对不对那文学这个传统也就完全就是一个笑柄刚才两位老师讲的让我想到了好多东西我可能先绕到一个比较远一点的地方绕回来

刚才高老师讲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判断的缺乏当然可能我觉得批评行业未必就是有包甚至是学术批评也未必说彻底放弃了判断因为可能但是我们是彻底放弃了直接表达判断因为这些判断可能现在变成了一些隐形的东西就是我们到底教谁我们到底

读谁我们到底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谁身上这个其实是现在判断区域的一些地方然后第二个呢是我最近刚刚读完的一本法国小说但我读的英译本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我觉得喜欢读书喜欢读小说的人可能知道都会蛮有意思的简单的说就是它的核心故事就是两个好朋友决定去开了一个书店只卖好小说

你想这马上就是一个标准问题那什么是好小说谁说了算然后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语言我就不具体展开了但是这本小说的整个的核心架构就是围绕这一系列讨论来展开的我读的时候我就特别

激动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讲一个我们当代文化生活里的的确还蛮难出现的东西就是一些非常直接的判断好还是不好值不值得我们在上面花时间这件事情

回到利维斯本人我觉得可能利维斯的这种笃定的信念里头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个人秉性也好或者阶级出身也好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会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的整个批评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因为我觉得但老师刚才其实已经提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觉得李维斯他处的那个传统里头你把他的写作叫做文学批评恐怕是有点把他放窄了因为他想做的这个我们叫他的这个 critical enterprise 指向的其实更大的是一个教育的目标指向的是一个面对社会的目标

他在 33 年有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当代的人你都不用仔细看内容你看到这个标题你就知道居然这是现在肯定没有哪个文化产业者还会想敢写的书了 33 年那本书的题目叫 Mass Civilization and Minority Culture 这是

这个群众的文化和不群众的文明跟少数人的文化这个文化跟文明的对立你马上就能看出来他想做什么然后他的这本书里就会开篇就非常明确的说

也就非常李维斯式的就说了在任何的一个时段永远都是只有一少部分人才拥有这样的一种对艺术和文学的这种有区别力有分辨力的欣赏能力然后言下之意呢也就是说这一小撮人就是文明之所系在我们当代这个所有的人都被

大众传媒变得越来越笨的时代这样的一小撮人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他的意思也就是把它放到整个他的批评实践的整个项目整个 critical enterprise 里头来看也就是说他觉得我要教的是谁我要教的其实就是我要创造的就是这一小撮可以守护文明的文化精英我要的训练是这一代能够传承标准的人然后他在后面写过一本关于大学教育的书

那个本书的那个副标题也好玩 towards an English school 他的理想大学的核心构建是英文系英文系在他的这个大学规划里头趋于核心地位是因为在英文系这个地方其实挺好玩的因为这个论据你可能会发现现在很多搞 general education 的人都会把它拎出来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训练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知识

我把它的原文念一下吧这个不念可能就不太讲得清楚了他就非常说了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体系所训练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呢 It's special but not specialist disciplineis to be the literary criticala discipline of sensibility, judgment and thoughtwhich of its essential nature is concernedwith training a non-specialist intelligence

他说我们这个是独特的但是他又不是那种纯粹的专家式的技术型的这样的一个训练我们训练的是关乎人的 sensibility 关乎你的判断力关乎你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可能一个比较简化的描述就是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的态势

对于李维斯来说我觉得他的批评整个批评实践指向一个这样终极的社会教育目标的时候我觉得也非常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非常决绝的断言放在这个地方因为当你把自己的整个批评实践的事业

跟民主的命运都已经这样紧密绑定的时候你可能放眼望去满目看到都是危机如果这样的时候话不说的绝对一点好像都对不起自己看到的事情的严重程度了会有这样的一个考虑在里面但是我还是会忍不住看到我看到这样的描述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一种

心相往之的时刻大概就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哪怕他现在已经不在了曾经存在过都会让人觉得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被尝试过了因为李维斯的这一系列战后的论断其实还会牵扯进战后一个更大的思想转变里头就是从文科和社科之间的论证

我们通常读到李维斯的两种文化论战的时候看到的是文学跟科学的战争但是其实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战后世界最大的转变是出现了我们现在会熟悉的有叫做 social science 的这样的一个东西

这个故事其实在中国用一个更加速的版本也上演过就是在 80 年代之后我们才终于再次有了整体制的社科系那为什么像之前中文系的先生们比如说钱立群先生他们就会觉得我们这个中文系的人写作批评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技术化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因为更关乎实际社会的问题有社科来存在而社科学者对于人文学者的这个批评

他们就是觉得你们就没有任何专业的知识你就像李维斯一样你就是用一些常识性的词汇在批评一切比较好玩的就但是呢就是在这个批评里头我们他们其实作为一个把自己摆在对立面的人吧反倒看到了这些文学批评家到底想做什么

经济学家熊比德有一个批评他就觉得你们这般人就觉得你就读了文本你就读了这些文学知识你有点语法知识你就可以来批评社会了就好像是你们的道路就是 from the criticism of the textto the criticism of society 当然熊比德讲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在嘲讽就觉得你凭什么觉得你有这样的资质

但是回到李维斯这里我们会明白他想说的恰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我们需要有一代这样的人存在我们需要来做这样的社会批评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从

from the criticism of the text to the criticism of society 这个事情我觉得也非常好的描述了 20 世纪批评史的一个进展就是文学批评在 20 世纪的尤其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从

理论时代开始,我们从也就是迪尔斯的学生,雷蒙威廉斯的时代开始,我们看到的从文化批评的兴起开始,看到的恰好就是把批评的方法从解读文本,解读文学的 text 转到解读社会文本这样的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李维斯刚好就是卡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当中的所以我觉得可能除了刚才但老师提到的整个新自由主义的一个转向之外他还处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时期的位置上而可能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回去读李维斯我觉得

最大的收获恰好就是在看到这样的一次大转变然后重新思考文学批评或者是广义的批评的意义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其实会当然可能我之前也吐过槽就是可能它的史料意义更大但我恰好是觉得对我而言这个史料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回去看我们是走过什么样的路到达现在这个位置的然后再决定这个路有没有重走的可能性

其实去年大概 11 月份的时候大西洋月刊有一篇文章引起了至少是在美国的高等教育这个行业非常非常激烈的讨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美国的精英学校或者是藤校的一些老师惊讶地发现和 20 年前相比现在的本科生

因为他们的本格生已经是利维斯所说的那些少数的极少数的要去传承这个文明的这些佼佼者进入到大学课堂以后发现他们没有办法读完整本书就是以前可能会一个星期布置托斯托耶夫斯基的一本小说乌尔夫的一本小说

但是现在再让学生去读他们会抱怨说老师我读不了这么多的书因为我在高中就从来没有被老师要求去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个在美国社会引起的震动是非常非常大的 2024 年好像是还是 2023 年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牛津这个词典他选出了一个年度的词汇叫 Brain Rot

就是我们可以姑且把它翻译成脑残吧就是当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进行那种深入的阅读姑且不说回到利维斯星星向往的那种有机社会那个 18 世纪他认为曾经田园一般的那种有机社会乃至中世纪的那样的一个社会但至少我们现在的这种阅读能力的急剧退化

恐怕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一个后果那我最后也想引用利维斯的学生的那本回忆录的最后一页的一段话来作为我们今天节目的这样的一个终结吧那这本回忆录的副标题好像是剑桥英语的

《新圣语衰亡》这个作者就说他说我确实在剑桥英语的衰落和垮台中扮演了一些非常次要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很多的场合没有办法像我的老师期待的那样去有力的支持

利维斯主义的原则因为我也的确地感到要想坚持他的那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一项毫无希望的任务也许他确实毫无希望

但是如果在现在有一种比利维斯所倡导的更好的英语教学的方法或者有一种比他所倡导的方法更加有保障的态度能够让我们防止出现现在这个时代所大家看到的这种阅读能力的退化或者是普遍的这种庸俗化然后我们生活的这种碎片化那么我还没有发现他们

所以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在这个时代想重新的捍卫或者是走回利维斯的道路或者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这种利维斯主义者恐怕是不切实际了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再这样去做了哪怕利维斯的学生但是

如果就此彻底的忘记利维斯,然后任由利维斯在他的伟大的传统以及他后面一系列的关于教育的著述当中所警告的那些危险在我们的这个时代肆虐发生的话,那么未来恐怕真的会值得我们好好地忧虑了。

那今天我们很开心就是围绕这本书和高老师然后萧老师我们畅谈非常非常感谢我也希望我们的听众朋友们能够哪怕不去读利维斯的书至少也会好好的去读一下利维斯推荐的这些重要的英国作家

让我们重新回到深度阅读重新去寻找那种深度的注意力这样的话我们的时代才不会走向他所遇见的那些危险当中感谢大家那我们今天这个节目就到这了期待大家多多点赞转发然后感谢过几天就要春节了所以利用这个机会

各位听友们拜个年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当中的支持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支持我们

今天也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这次对于李维斯的讨论我也就跟在高老师后面一起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不需要读太多书但是可以考虑读一点书那就祝大家新年愉快我们舌年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