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庄的村民与法国传教士相处融洽,传教士如高德神父在村庄生活了27年,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对话。村民们信任传教士,甚至在高神父的帮助下,学会了读写,并通过书信与传教士保持联系。传教士也通过记录村民的方言和习俗,帮助新来的传教士更快融入当地生活。
杜家庄的村民通过与法国传教士的接触学会了读写。传教士如高德神父在村庄生活期间,编写了中文口语教材,并雇佣村里的年轻人李永诚作为速记员,记录村民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帮助传教士了解当地文化,也让村民有机会学习读写。
高德神父在杜家庄生活了27年,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对话。他编写了中文口语教材,雇佣村里的年轻人李永诚作为速记员,记录村民的对话。高神父还描绘了东北农村生活的场景,包括耕作、小孩、动物等,展现了东北农村的生动画面。
杜家庄的村民通过书信与传教士保持联系,信中表达了他们对传教士的思念和感激之情。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反映了他们对传教士的信任和依赖。传教士如高德神父也通过书信与村民保持联系,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对话。
高德神父通过雇佣村里的年轻人李永诚作为速记员,记录村民的对话和方言。他编写了中文口语教材,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这些记录不仅帮助传教士了解当地文化,也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对话了解东北农村的生活。
杜家庄的村民通过信仰将天主教融入日常生活,信仰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信仰,甚至在家庭对话中提到天主赏赐的恩典。传教士如高德神父也通过记录这些对话,展现了信仰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高德神父在杜家庄的生活中遇到了义和团运动的挑战,义和团围攻了杜家庄教堂整整21天。尽管如此,高神父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并在接下来的27年里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对话。
杜家庄的村民通过书信表达对传教士的思念,信中充满了对传教士的感激和期盼。例如,杜晓大子在信中写道:“求恩父回来吧”,表达了他们对传教士的依赖和思念。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反映了他们对传教士的深厚感情。
高德神父通过记录村民的对话,编写了中文口语教材,帮助新来的传教士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这些对话记录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帮助传教士了解当地文化,并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
杜家庄的村民通过信仰与外界产生联系,信仰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传教士如高德神父通过记录村民的对话和习俗,帮助新来的传教士融入当地生活,同时也让村民有机会与外界保持联系。
大家好 我叫李继是历史学者 来自香港大学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故事关于历史上的一群小人物关于东北现在有很多人在讲东北故事但是我要给大家讲的故事可能不一样因为你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它存在过在我进入这个研究领域之前我也不知道它存在过
2004 年我在海外读博因为之前学习法国史我想找一个中法相关的项目这时我的法国导师就带我来到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这几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到访时拍摄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座 17 世纪的修道院非常的漂亮当时你去要档案还能摸到这些发黄的纸张闻到发霉的味道
但是现在再去所有这些档案都已经数字化你只能闻到机器的味道这些档案告诉我们什么呢
所有的传教士来到东北尤其是法国传教士他们有大量的人来到了 19 世纪的中国他们为了向教会汇报每年都要写年度报告他们会记录一个村子的生老病死的数字这些数字会告诉我们一个小村庄的大致轮廓看到这些法语记录的东北世界把它们和我们所了解的东北社会对比真是又熟悉又陌生
可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这些数字这些报告所勾勒出来的村庄里那谁住在这里呢这些姓名模糊的底层老百姓他们是谁呢他们如何跟法国传教士相处宗教对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我充满了疑问看着这些西文档案记录的东北社会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几封中文书写的书信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发黄的毛边纸小心地折起来把它摊开来看一共有半米长从右到左用笔墨书写第一封信落款是小二妞依匪
日尼亚 神女果乐大小二妞泪居流着眼泪写的我们来看一下信的内容是什么这是第一句耶稣圣心爱我的恩神父台前安好不知恩父的病好了没有恩父的病若是好了请恩父回来吧求慈父回来吧非常的情真意切我们再看一下第二封信
落款是杜晓时一《玛利亚》类句同样的 流着眼泪写的信件的内容也比较相似杜晓时一写道神女不知恩父的病好没好病若好 求恩父回来吧神女受恩父教训等恩无情可感
第三封信上出现的一个日期就是 1871 年 5 月初一日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马上反映出来这是我们的晚清同治年间同治十年落款为杜晓大子 斐勒美娜 马大内娜但我们看一下这封信写给谁呢写给林神父和第一封跟第二封都一样
这个信中还提到了一个地方叫杜家庄杜小大子写道到如今杜家庄没有常神父包神父利禄道神女不愿意进去他规矩小女不愿意想要常住他们院女心不安平这可能是跟包神父起了冲突所以要给林神父写信
这个杜晓大子他也有了很明显的性别意识在这封信的末尾他写了这样一句要能非女也非到父跟前听听父教训如果我不是女生我可能就到人父跟前跟你见面了这封信里提到了这个地方叫杜家庄读到这几封情真意切的信我就在想有没有这个地方杜家庄在哪里
很幸运看到了 19 世纪一张教会的地图我们知道这个地方要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很难找到的没想到在教会的地图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了杜家庄的教堂这是两张八万方存的照片一张是 1900 年前后的杜家庄教堂一张是 1935 年左右
1900 年的教堂在义和团之后被损毁了后来重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教堂那林神父又是谁呢档案告诉我们林神父是一个法国人他 1812 年出生在法国南部中文名字叫林茂里 1847 年到 1870 年他来到了东北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去到了度假庄认识了度假人这才有了度假女孩给他写信
可是 1870 年林神父生病回到了巴黎 1871 年这几个小姑娘给他写信以后寄到巴黎的时候很不幸林神父已经去世了所以这几封信就留在了档案馆一百多年以后来自中国的我很幸运地看到了这几封信
这几封信如果大家能够仔细地看其实有很多错字 别字表达失误 还有剪贴的痕迹可见写字写信对姑娘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是这些笨拙的表达直白的情感它就像突然打开的窗
让我看到了杜晓儿女杜晓大子看到了这些模糊不清的没有姓名的人这是一个个真实的被历史叙述淹没的人
我们还注意到这三个女孩子的名字杜晓二妞 杜晓十一 杜晓大子我们都知道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跟一个人的身份紧紧地相连它可能反映你的学问反映你的家庭反映你父母对你未来的期望但是小二妞 小十一 小大子严格来说都不是正式的名字
那么这些模糊随意的名字是不是也对应了这几个女孩在她家族中比较随意模糊的存在和这个相对的是这几个姑娘都有长长的受洗名 教名在教会的档案中她们被登记为 Colette Marie Philomene 这是她们的法语名字 教名新的名字给了她们新的身份也为她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同时这几封信还写得很特别除了内容非常的私人感情强烈而且写了那么多字我们知道这个信写于晚清同治年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的识字率是非常非常低而最低的估计是中国的识字人口在 1900 年之前只占总人口的 1%到 2%那么这几个女孩在杜家庄在一个偏僻的乡野她们是怎么学会读怎么学会写呢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这几个小姑娘一直称自己为神女小神女什么意思神女最有可能就是指守真女也就是那些因为信教而发誓不结婚的女孩在中国她们和修女还略有不同因为中国的守真女都是继续住在家里
中国的修女最早出现在福建后来在四川到了 19 世纪也来到了东北当地人很多把她们称为姑奶奶这张照片是八外方所存的一张真女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女性她们拿着书这个是很特别的很有可能她们拿着是金书或者要理问答看到了杜家的书信知道了杜家
在地图上也看到了杜家庄但是杜家庄真的存在吗 2007 年我第一次来到沈阳想去寻访杜家庄沈阳的几个朋友听说后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村子在他们手头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但是我们决定开始寻访从沈阳往南几个小时后我们发现了这座教堂
和住在旁边的老乡聊天我问老乡村里有杜家吗老乡说有杜家是我们村里的大家我又问你记得村里有过法国神父吗老乡说有我记得最后一个神父姓费费神父
老乡的话让我非常非常地欣喜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只是跟固执堆打交道可是固执堆里的人名 地名在这个时候都活了过来历史不再只是历史到了 2010 年我已经博士毕业开始在香港工作但是我对度假庄的兴趣一点也没有减少我开始大量地检索中文文献
中文文献里的宪制文史资料告诉我杜家的老祖宗叫杜寿山他来自今天的山东来州西杜庄杜家在山东就已经信教杜寿山有两个儿子一个杜海 一个杜平杜海去了杜家庄杜平去了沙岭也就把宗教带到了这两个地方
2010 年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非常想知道杜家的后人杜小二妞 杜小大子 杜小十一他们还有后人在吗他们还生活在杜家庄吗那一年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我们有一个很火的网站叫家谱网很多人在家谱网上登记自己家庭的信息希望寻找亲友
记得非常清楚十月的一天我在家谱网上输入杜家庄输入杜寿山输入山东来州突然跳出来一条一个名叫姓杜的年轻人那时候还是一个网络纯洁时代这位小杜先生留下了他真实的手机号码而我也成为了那个唯一拨通这个手机号码的人
这是不可思议的故事就这样不可思议地发生了就跟我很幸运地发现杜家书信一样一年多以后我在东北见到了小杜先生他穿着西装到县城来接我我们俩上了他朋友的车一路南下后来停在了这座教堂前正是 2007 年我发现的那一座
照片上看到的这些人都姓杜杜家一共有五只现在仍然有一只生活在村子里大家看到的这个石碑是立在现在杜家庄教堂前的一块石碑照片上的正是小杜先生他正在给我介绍这块石碑在义和团之后已经被损毁断裂成几块
现在的照片上的石碑是重新拼接起来他正在跟我介绍这石碑上刻着 1900 年前后村民们的名字和年龄杜家的后人里最有趣的是这位杜奶奶我早在第一次到访杜家庄的时候就听村里的杜家人跟我提起过她这张照片是 2012 年 10 月我去台湾第一次拜访杜奶奶的时候拍的
杜奶奶在门口迎接我还给我包了饺子她说这是她家乡的味道到我第一次 2012 年拜访杜奶奶的时候她已经离开大陆 64 年杜奶奶告诉我她出生在 1934 年 1948 年的时候她 14 岁家里给她说了一门亲事可是她不想结婚在当时你要不结婚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跟姑奶奶们一样
所以杜奶奶离开了杜家庄来到了沈阳我们知道 1948 年东北解放修院里的法国神父说我们得走所以杜奶奶和其他的小姑娘一起就跟着法国神父辗转几个城市最后到了台中定居杜奶奶之后 87 年之后有了机会不断地回到大陆她跟她在村里的杜家人又重新建立起了联系一直到两年前杜奶奶去世
杜家的书信为我展开了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老教友村的故事也就是世代信教的村落的故事这时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到访巴外方的时候还发现的一组文献
这个文献叫做《说中文杜家庄的纪念》一共有 13 册像笔记本一样如果可以看清楚在右边的这张图其实是一些对话如果有会法语的朋友可以看到第一条对话有一个编号写了 le mari 就是丈夫说什么什么下面回答 la femme 妻子说什么什么如果你仔细看其实它这个拼写既不是法语
也不是拼音那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在我发现这个资料好几年以后我都把它搁置起来一直到我对杜家的了解在杜家庄的田野越做越多我开始回到了文献我和我的学生开始解读这些对话然后让我们非常惊喜这个原来一共有 9921 条是用法语拼音拼写的东北方言
那这些方言这些对话记录的是什么呢给大家看两个例子这是两个村民的对话一个人说沈耀峰可能也是另外一个村民说沈耀峰来信生了个儿子有 26 天了另外一个人说这是天主赏的
另外一条是家里的对话一个三岁小孩说爹 我妈也不给我奶吃他爸说不给吃叫我怎么办妈说那你给妈画个十字 练个经这些生动的对话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天主教的老教友村来说信仰意味着什么已经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到这些对话一个传教士他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对话到底是谁在记录大家可以看到右边这个教会档案馆的管理员添加的封面上写了一个名字小小的是一位姓包的神父巴护可是
可是我在研究包省府的时候发现他从来没有在度假庄工作过没有在那里生活过没有对村子的感情没有村民的信任他怎么可能记录这么多的对话
顺着这个线索往下挖我发现了一则小小的新闻 1948 年在教会内部的一个通报上记录了有一位叫高德的神父他 1948 年 6 月在海城东北的另外一个城市被刺身亡这个报道的最后一句提到包神父得到许可前往海城收拾高德神父的遗物
我就想有没有可能高德神父跟杜家的这些杜家庄的对话有关系呢
我的猜想得到了印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高神父就是一座宝藏是一个宝藏神父高神父 1876 年出生在法国西北部一个叫色宝的天主教商人家庭他 1899 年从马赛上船来到中国一直到 1948 年去世他在中国东北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其中在杜家庄生活了 27 年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他一生留下了将近 700 封家书其中有 600 多封写于东北有 233 封就写于杜家庄家书中还有一百多幅他描绘的东北农村生活的场景
我们知道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了很多的历史事件而高神父在华生活的这 50 年他经历了满清衰亡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经历了日俄战争东北蜀议共和革命经历了军法混战日本侵华 维满周国直到东北解放可以说高神父活过了中国的半个现代史
他留下的这些记录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外国人一个和中国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记录在高神父的家书中他也多次提到他正在编写一部中文口语教材他一共计划要写七卷包括家庭 教会 学校 田野 市场 财务 旅途我们前面读到的那些有趣的对话正是他家庭这一卷当中的一小部分
他编写这个教材是为了让新来的传教士能够更快地熟悉当地和当地的村民沟通了解当地的村民所思所想同时他在家书里也写到写给他的父母亲友我之所以要编写这些对话是为了让你们更了解我们这儿我们东北的习俗和传统可是问题仍然还有高神父的中文有那么好吗他会东北方言吗
在慢慢解读高神父的家书中我们发现高神父其实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田野方法他实际上雇佣了一位村里的年轻人叫李永诚他也是以前别的神父的中文老师他在信里写高神父说他让李永诚做他的速记员或者留声机他告诉李永诚当你听到一段对话时不管内容不管场景你要尽可能地记下来
我们知道 20 世纪初对于一个东北农民来说速记员 留声机可能都闻所未闻我们不知道高神父用什么样的方法给李永成介绍但是李永成非常完整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了这珍贵的 900 多条对话
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我们处理的总是文字可是在高神父的手稿中你不但能够看到文字看到故事看到图画你甚至还可以听到声音如同回到了历史现场身临其境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些高神父在家书中描绘的中国和东北生活的场景
他 1899 年从法国马赛上船一个多月以后来到上海再从上海北上到了银口这是他沿途描绘的拖着辫子的小孩在黄浦江上打鱼的人家还有他看到的晚清旗帜到了银口之后这是他的住处还有正在建的教堂接下来他在阳关度过了几个月田园木歌一样的生活
他描绘了很多生活场景比如暴风雨过后坍塌的院墙他住的小院还有他自己的房间当然也有很多东北生活的让他感兴趣的小物件比如说中国的笔墨宴耕作的农具尤其是东北的大棉鞋他特意画了东北的大棉鞋和自己法国皮鞋的对比
当然他也喜欢很多小动物生活在他的周围 1902 年是牛年他描绘了一个木雕的小牛然后他也描绘了自己身边看到的燕子 鹤还有这些中国特色的物件镯子 银钉 鸡 簪这些都让他欣喜不已高神父是 1900 年春天被派到度假庄
他还没有来得及认识村民的时候就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围攻了杜家庄教堂整整 21 天也就是在高神父真正地认识到村民之前他就已经和村民们成了生死之交
这可能也就解释了在接下来的将近三十年里村民们为什么这么信任他这几张图是他描绘的义和团攻打教堂之后教堂千疮百孔的样子以及教堂修复的过程
义和团之后的乡村生活开始似乎步入了正轨这是 1902 年家书中他描绘的度假庄我们能看到田野耕作的人走路的小孩还有远处高神父的院子和房间这是高神父自己的房间大家可以看到在东北的土炕上他放了一张西式的床还是不太习惯东北的生活
而且这个房间是没有窗户的他给自己画了一个窗户他穿着长衫手里还拿了一个长长的烟斗当然高神父最喜欢的是小孩村里的小孩也非常喜欢他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戴战帽的小孩抱树枝的小孩盘栓学步的小孩
还有穿肚兜的小孩他很喜欢东北的肚兜想把它推广到法国去而右边的这张图他画了几个小孩拿了两只小鸡高神父说你们别动我要先把你们画下来画完之后他把这两只小鸡就炖来吃了
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故事这个小女孩她的父亲去世了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当时正在守孝头上缠着白布是守孝的装饰她坐在炕上她跟神父聊天她告诉神父说她想去法国她要能去法国的话她会很高兴杜家庄还有很多村民也出现在了高神父的家书里
有戴毡帽的这是我们想象的典型的山东东北农民的样子在左下角这个面貌比较丑陋的人是高神父的园丁姓赵他是个驼背在信里面高神父多次提到他当时村里这要跟他说清想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嫁给园丁神父们就争论不休他们虽然觉得赵园丁很善良很勤劳但是觉得他
所以他记录了很多关于这桩婚事的讨论同时高神父还带了一些稀奇玩意儿来东北比如他从诺曼底老家带来的这个叫 Binu 这个中文我们把它翻译成布列塔尼丰迪村里人管它叫杨索拉
高神父通常早上起来吃完早饭就会吹一吹洋索纳然后开始一天的劳作有时候夜里吃完晚饭他也会在屋前的石头上吹洋索纳他吹的当然更多的是家乡的曲子如果有小朋友村里的小孩子周围玩他会给小朋友伴奏会教他们唱法语歌教他们唱拉丁语圣歌
高神父在家书里写道音乐和信仰一样也可以治病救人读到高神父的这些记录我常常会有一种抽离感在我们的主流叙述当中中国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整个东北社会整个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不断的战乱和动荡人们焦虑不安到处都有死亡瘟疫土匪肆虐政权更迭
可是在高神父的家书中他的情绪是平稳的日常生活仍在继续他记录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琐事你能看到高神父还有我们的老百姓们村民们他们充满了生命力从来都有着卑微的乐趣和梦想从来没有消失过高神父的东北故事有一个非常
突然的结局 1948 年 6 月高神父搬到了海城那一天有一位叫杨德山的村民因为饥饿入室盗窃可是被发现了杨德山失手杀害了高神父和照顾他的一个老修女
当年的东北日报在 9 月有一个长篇的报道详细地记录了这个案件在发生之后 8 小时就被破案可是这个报道里面没有描述高神父在东北的生活也没有介绍他的背景这个案件被放在了保障人权财权的一个专栏里高神父
知识为我们的东北故事画上了一个非常突然的句号但是高神父和杜家女孩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私人书写就像刚刚我跟大家分享的一样这些有趣的对话这些表达个人情感的书信它为我们勾勒出一群血肉丰满的小人物
但这些小人物在我们的历史主流叙述当中在我们的史书当中几乎都是不存在的甚至像高神父这样为自己的教会奉献了一生的人他在教会史上也是没有名字的当我读到高神父读到杜家女孩他们留下的这些文字和这些生动的记录我非常感动我觉得我们的历史应该把眼光放向我们的
底层社会放向我们的老百姓放向这些没有正式名字的杜晓大子杜晓二牛 杜晓十一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才是真实生动的历史的存在他们虽然不被主流意识记录但是他们已经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希望今天我讲的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能让我们看到东北这片洞土之下一个更为鲜活的深沉的 复杂的也是世界的东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