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今天是“5·1”国际劳动节,我们想讲一个劳动者的故事。
两年前,2021年的11月刊,我们刊登过一篇《一个农妇,与她的美术课》),讲述王柳云的故事。她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乡村,为了改变命运,自小读书刻苦,高中学业因家里付不出学费中断,便进入社会打拼,历经波荡。为解决没读大学的遗憾,闲暇中她一直进行大量的阅读,到51岁,她偶然接触到绘画,觉得找到新的出路,但画画没有帮她解决痛苦。为了赚钱,3年前,55岁的她来到北京打工。
最早,作者是在2017年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得知王柳云,她当时还在浙江做打扫工作,生活困窘,在农村为了建房子欠了很多债,我们分享着她富有灵气的绘画和文字作品,想帮助她,但不知道从何下手。3年前,我们和王柳云结识,也目睹着在她北京坎坷的打工生活,但与此同时,她也一直在租住的城中村的小屋里挤出1平方米画画。与她相处一年后,我们将这篇报道发出,过了一段时间,各类媒体,包括央视都做了跟进的报道,尤其是在抖音各种短视频博主的二次传播之后,她好像开始“火”了。2021年,我们的文章发出后,我们曾建议她可以注册一个微博来写作,她便照做并坚持,再到后来,几个出版社看到她持续写作了2年的微博,也找她签下她的书。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当然很为她高兴,但有时候也会看到,很多评论对“画画的保洁员”有着浪漫化的滤镜。
我们想补充的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与创作自觉的人,王柳云始终很介意人们用她的职业、户籍身份来形容她,或者说,她希望自己掌握叙述权。事实上,生活带给她的痛苦和遗憾始终让她无法正视这种身份,而她所付出的漫长、努力的自我学习的过程,也让她对周遭的一切变化有着自己冷静的看法。
下面引用她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介绍她:
“我是流浪艺术人王柳云阿姨,低微而老丑,
多年不照镜子,熟读自己的容貌。
我56岁,提年龄不关乎年轻或老,
而是我父亲正在他56岁生下我,
岁月一切的卑小与凡俗交给时间的长河而去。”
自51岁时接触绘画开始,她发现,这种美育也成为了她的一种自我教育,“我完成了我的大学。”在这种无休止的自我劝导中,她给自己写下两句话,“我发现,当你把(解决孤独)这些事情指望在别人身上时,以及当你要通过一种职业来实现你某个愿望或者理想的时候,那么你就过得比孤独更孤独,比痛苦更痛苦。”
对她而言,生活很孤独。经历第一次痛苦结束的婚姻后,二婚时,她嫁到浙江的一个沿海村庄,这个山里来的女人兴致勃勃骑了五六十里路来到海边,却很失望,她只见到了黄色的海与泥浆。她常独自出门看山看水,也因此,女儿对王柳云后来学画的决定并不惊讶,“我觉得她很孤独。”极少的空闲时,她去县城的图书馆和书店看书,争取半天看完一本书。年轻时书店只有俄国与苏联文集最多,开始时读不懂,她一字一词笔写口念,精华文段读两到三遍,然后走路背诵,思考它整篇如何布局,中年以后,浙江的新华书店里进了许多古文, “我最喜欢杜甫,跟他生活了很多年。”
学画画也很孤独,“学画的感受一点也不好,太痛苦了。”她很想画好,但是学画太贵了。2年里,她在福建的一个免费画室与大芬油画村辗转,一边打零工,一边断断续续地学画,无以为继,之后便靠摸索自学。
“后来我就磨炼出来了,就不孤独了。特别是我画画的时候,我把自己分成两个人,我一个脑子在思考这个是哪里的场景,另一个脑子在指挥我说,应该怎么表达这些场景。这时候就有两个人了,就像李白孤独的时候,他写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就是一种非常干净的,人世间最美好的孤独。”她对我们谈到。
最初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们常聊起李沧东的电影《诗》。电影讲了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写诗的故事,写诗有什么意义呢?可能也没有,我们理解的写诗,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些喘息。同样,王柳云曾在河南一个民办小学教过一年的美术课,她尽心尽力地,想给这群农村孩子教授艺术的意义。而这样的课能够给那些小学生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事实上,就连王柳云自己,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最终离开了学校,来到北京做保洁员。
我们曾在2021年采访过那个小学的女校长,她说虽然他们现在没有美术课了,但是,这些学生把王阿姨带动的一个喂鸟习惯延续了下来。王柳云喜欢喂鸟,在学校里,她经常拾掇食堂剩饭去喂鸟,她跟我说,喂鸟是父亲教的。她父亲有较严重的残疾,生活很艰难,但她很小就看到父亲把仅有的一点剩饭收集起来,让她放到小树杈上喂它们,“他说人类粮食的种子是鸟儿们带来人世间的。”
在这期播客里,王柳云也读了一首诗。读完时她突然说,这其实是一首写给她高中老师的诗。去年,看见网上的报道后,老师辗转联系到她,要她加入高中同学群,“有什么意思呢?他连高中毕业证都没给我。但我后来还是给他画了一张相。他找来了,他也老了,我不可能去找他算帐吧。”
没有拿到的这张高中毕业证,以及未尽的大学梦,一直是她的心结,“为了这个事情痛苦了大半辈子。后来是画画了,卖画了,特别是有人来让我写书了,我才把这个事情放下啊。”
谨以此感谢全体伟大的年青一代
我倒坐木椅,逆坡爬行。椅子下只装了一个滚轮。
但我努力前行。年轻人骑车在后,欲力牵我。
但我抵力上坡。
曾经,在往云梦之途,住在泥沼,
住在虚空的尽头。
风反复吹打,雕刻我的灵魂。
我又一再把灵魂修修补补。
现在你见我的样子,不是个样子,
所有不必要的全被剔蚀,
我和椅子一块儿跳到太阳能板上,
假装成一盏灯,借以照亮你。
我倒骑木椅上坡,见到我景仰的老师,
他仍是当年的样子。
他身后的桃花源里不知花在何处。
却有一堆花枝似的女人,老师没看一眼。
我的灵魂修修补补,
穿上。
因为明白自己不是个东西,
老师呵,我多只在夜空行走。
——王柳云
王柳云做满笔记的书,和她的清洁记录表
王柳云的画
【本期嘉宾】
王柳云 清洁工、画家
【本期主播】
靳锦、刘楚楚 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03:53 我的微博名叫苦苔石
05:43 记者从2017年开始听说王柳云,得知她的学画故事
10:48 不断地有网友鼓励我,说我们凑钱给你自费出版,这对我的鼓励非常大
14:13 我煮一顿稀饭吃三天又关你什么事啊,我减肥
17:15 我自己对自己烂熟于心
17:29 我是流浪艺术人王柳云阿姨,低微而老丑,多年不照镜子,熟读自己的容貌
19:25 小时候看鲁迅的文字里面老是写无常,那个时候我以为有一个人叫无常
22:32 如果你一定要通过某个职业实现你某个愿望或者理想的时候,你就过得比孤独更孤独
23:09 画画时我把自己分成两个人,就像李白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8:10 我们理解的写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些喘息
30:30 王阿姨的坚持是我能看到的一个特别大的特点
31:20 王阿姨在农村教小学生美术,带着他们一起喂鸟
33:48 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对浪漫化劳动者处境的叙事比较警惕
35:45 我倒坐木椅,逆坡爬行。年轻人骑车在后,欲力牵我
37:25 高中老师看了报道,从网上找过来,要我去加入同学群
39:24 我是到了去年,才完全把我这一辈子没读大学这个事情放下
【本期提及书影】
【本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