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熊景明:我在写长辈的故事时,从来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想到会写出云南进入现代的历史

熊景明:我在写长辈的故事时,从来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想到会写出云南进入现代的历史

2025/6/11
logo of podcast 一席

一席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熊景明
Topics
熊景明:我于1979年带着女儿来到香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写作的梦想。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期间,我接触到大量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的作者们经历了战乱和不平静的年代,他们有一种记录历史的责任感。退休后,我决定从事民间历史研究,开始写作长辈的故事。我最想写的是我的母亲,她41岁时因心脏病卧床18年,但她依然是我们小家庭的核心,她的病床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亲友。母亲出生于1904年,是第一代可以露出胳膊的女性,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她也是昆明第一届女大学生,但为了陪伴外公而辍学。我的父母是自由恋爱,但仍需媒妁之言。我的苏家气氛融洽,像《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家庭。嫁入熊家后,母亲如同林黛玉般小心翼翼。1949年后,妇女开始走出家庭参加工作,母亲也成为一名会计师。为了不让孩子受后妈虐待,母亲努力活下去。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我调回昆明工作。我的父亲生逢其时,接受大量新思潮,是昆明第一批骑摩托车的人。他也是工作狂,小时候听他讲修公路的冒险故事长大。我的祖父曾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但后来我发现他对云南省限制种植鸦片有重要贡献。我的大姑妈爱上国民党,与祖父发生冲突,在梧桐树上贴大标语。我的三姑奶奶是云南天足运动的推手。我的外公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创办了云南日报和女子学校。我的二舅一方面接受新潮事物,一方面又缺失作为家长的责任感,但他用行动表明自己是家长,关心家人。母亲说我是老狗记得千年事,写长辈的故事如同时光倒流,让我变回一个好奇胆小的傻丫头。我觉得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Deep Dive

Chapters
作者讲述了1979年带着女儿从昆明到香港的经历,以及在香港生活的点滴。十年后,她开始写作,并以母亲为主题创作。文章也描述了母亲坎坷但充满爱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家庭和朋友的影响。
  • 1979年从昆明到香港
  •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工作
  • 1988年开始写作
  • 母亲在1973年去世
  • 母亲卧床18年
  • 母亲对家庭和朋友的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熊景明,民间历史写作推动者,主持港中大「民间历史档案库」 写《长辈的故事》,像时光倒流,让我再变回一个好奇胆小的傻丫头,记得跟妈妈唱歌,看外婆梳妆裹脚,看二舅擦他的尖头皮鞋。我在大家的爱抚中长大,无以为报,唯有记下,唯有思念。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很久之前,熊景明就在想找一件退休后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最后她选择了收集和推动民间历史写作。2007年,熊景明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退休,开始写下长辈的故事,写完了父母,接着写从曾祖父到众位姨妈、干爹……好像是“请君入瓮”。

熊家可谓云南的名门望族,曾祖父熊廷权是晚清进士、民国初年的丽江知府,曾进藏协同平叛;祖父熊光琦担任过云南六县的县长,推动地方发展。外公苏涤新则是云南第一代留日学生,回国后助力教育革新。

除了这些“大人物”,还有更多平凡的长辈:四姑奶奶在指腹为婚的丈夫去世之后,北上读书,后留学斯坦福大学;大姑姑爱上了国民党员,两党斗争延烧进家庭;还有在提笔之前就清楚地知道必须要写的人——妈妈苏尔端。虽然因病卧床十八载,但妈妈的病榻有着魔术般的力量,令家人、亲友都乐意来向她述说心事,她像一个“箍桶索”维系着小家庭、大家族。

熊景明希望有更多人拿起笔,做这件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世间无人能代替你写下对往事的回忆,记下先辈的人生故事。」

【时间轴】

00:07 人一定要找到一件可以做到老死的事,民间历史可能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04:10 我妈妈是昆明市第一届进入大学念书的女性,但她考进去第二年就辍学了。

12:18 我的父亲是生逢其时,那个年代大量的新思潮、新玩意涌向中国。

18:56 让我觉得必须要写一本完整的家族故事的书,是我的祖父熊光琦。他在民国时做过好几任县长,又抽鸦片,在我这样受新的教育长大的人看来,他就是典型的“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的人”。

23:52 我妈说我是老狗记得千年事,其实这个老狗是经常回忆才会让她记得。我在大家的爱抚中长大,无以为报,唯有记下,唯有思念。

👇妈妈、熊景明和弟弟 1955年

👇妈妈 1934年

👇熊家花园 1934年

👇妈妈的工作证照片 1953年

👇妈妈和我 1967年

👇妈妈的信 1969年

👇爸爸在熊家大宅 1934年

👇父亲与好友 1930年

👇昆明黑龙潭公园 1943年

👇昆明翠湖南路 1975年

👇1937年

👇1939年

👇老婆婆背着她的全部家财,步行300余里来到开远(县),找她被征(兵)的儿子,可是儿子(所在的部队)已开走了。她欲哭无泪,虽然今天的晚饭还不知有没有吃,她也想不到了

👇熊家全家福

👇苏家全家福

👇二舅 1940年

👇妈妈和我 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