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从阑尾到底有没有用,聊聊人类在进化中丢失了什么 E.132

从阑尾到底有没有用,聊聊人类在进化中丢失了什么 E.132

2025/6/9
logo of podcast 万物生长FM

万物生长FM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玉米
野狗
阿爸
Topics
玉米: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阑尾是无用的退化器官,但近年研究发现它可能在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平衡中扮演角色。切除阑尾可能增加结肠癌风险,并扰乱肠道菌群。阑尾更像是一个肠道菌群的“安全屋”,在特定情况下能帮助恢复健康。作为人体器官,我们不应该轻易否定任何器官的作用。 野狗:阑尾的功能类似于手机的备份,可以在关键时刻恢复身体健康。阑尾与盲肠淋巴组织同步进化,强化了保存微生物和细菌的功能。我们应该重新评估阑尾在人体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无用的器官。 阿爸:我一直对阑尾的无用论持怀疑态度,因为我认为人体自带的器官都应该有其作用。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阑尾的功能,而不是轻易地否定它。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从阑尾的讨论出发,探讨了人们对阑尾作用的认知转变。过去阑尾被认为是无用的进化残留,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阑尾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具有保护肠道菌群的功能。
  • 阑尾位于盲肠末端
  • 阑尾可能具有帮助分解植物纤维、储存肠道益生菌、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 切除阑尾可能增加结肠癌风险、扰乱肠道菌群平衡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里是万物生长 FM 一档有关生命死亡与爱的播客讲述生命科学及一切我是玉米我是野狗我是阿爸

哈喽啊,大家好,我们又来录音了,这一期的话题也非常的有意思这个话题的起点来自于我们关于蓝尾的讨论其实也不光是我们的讨论,是一个从学术圈到大众的一次理念的变迁当然这个学术圈也不一定是那种非常专业的学术圈可能包括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在内的一个理念的变迁这个变迁是啥呢?

就是以前无论是很多医生在做一些科普内容还是说医生跟患者讲的时候都会说兰韦是一个人体没有用的器官是人体进化失败的一个器官我相信有很多听友在小时候一定听过类似的观点

甚至还有不少听有做过蓝尾炎的手术医生跟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是理所应当的嘛因为它没有用所以假如说得了蓝尾炎特别痛就把它给切了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也能减轻痛苦

但是呢随着这些年科研的一些研究包括一些发现蓝尾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一定完全没用也不一定是我们进化失败的一次案例它具体有哪些作用我觉得我们等会儿会好好展开聊一聊当然了这一期我们也不只是会聊蓝尾这一个器官我们会从蓝尾这个器官出发来聊聊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哪些加引号的退化或者说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那些东西话说距离我们上次聊人类进化相关的话题已经过去快俩月了是啊其实我们也是在过去有二聊到就是物种的进化包括了这个人类的进化其实都不是一条单向的升级路线它准确来说更像是那种资源在分配的博弈嗯

那咱就不磨叽了咱就直接开始吧就是这个事我其实一直有个疑问就像蓝尾这个器官因为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边人身上自带的这种东西应该都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为啥就只有这个蓝尾好像大家都认为它没有用

就像我刚才说的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从医生那里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这种观念首先蓝尾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器官吧它位于我们盲肠末端的是个小尾巴比较小在人类祖先以粗纤维植物为主食的这个时代蓝尾可能起到类似于某些食草动物盲肠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分解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但是

但是这一功能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的退化了因为人类开始烹饪那些加工的食物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粮食开始进入我们的饮食中粗纤维的食物就比较少了对所以在过去很多年很多人都认为

蓝尾其实是进化的一个残留物但是后来很多科学家去做这个研究发现蓝尾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就很多的系统性棕树他们也提到了包括亚洲人在内如果切割蓝尾之后结肠癌的这个患癌风险会增高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就是切了蓝尾之后可能会扰乱肠道的菌群的分布有可能会有

有可能这种致癌相关的这种细菌它就会增加然后像双脊杆菌这种类型的好细菌就打双引号的对于我们的肠道对于人体好的细菌它就会减少所以这个蓝尾的这个盲端它更像是一个安全屋一个保存库它在保存着大量的对于我们身体有益的这种微生物那也就是说蓝尾其实是肠道菌群的备胎啊对

你这个说的也不太准确,备胎是可有可无,但是这个蓝尾其实是一个像是安全屋一样的一个东西,就它在关键时刻可以出来帮助你恢复身体的健康,然后之前有美国的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就是这个科学家的团队对于 533 种的这个不如动物的进化分析发现出来的,这个蓝尾它可以独立演化出三次螺丝,并且每次都和盲肠淋巴组织它是同步升级的,

就像手机它可能会不断地去更新备份的这种功能还有就是蓝尾它的进化当中呢它是把保存微生物保存细菌的这种技能点点满了那蓝尾除了能够存这些细菌啊微生物啊

它还有其他的功能吗?其实兰维里面也有很多的这种免疫细胞包括这种 CD4 阳性的这种调节性 T 细胞类似于这种细胞相当于就是在儿童的体内它相当于也是一个类似于军心基地这种功能的组织结构然后就是 2024 年的《儿科》杂志呢他们发现了兰维分泌的这种 HGA 抗体它就可以像保安一样吧可以在长道里巡逻

但是如果是在早期就在儿童时代他就切了蓝尾的这种儿童呢比如说一些比较不好的菌比如说这种尖南梭菌它的感染复发率就会高很多差不多有 2.5 倍左右你这么说我感觉我弟割了蓝尾之后他就总是会闹肚子你说这是不是也是和蓝尾有关确实很有可能因为人类的这个蓝尾在

15 岁之前它是会有很多的淋巴绿泡数量的正好这个年龄段呢就 15 岁之前它也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搭建完善整个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时期就是很多的这种免疫器官它也在发生发展也没有成熟然后包括 TP 细胞它可能会有一些类型或者是一些部位的 TP 细胞它会在这个栏位里面生长成熟然后它发展成成熟的这种 B 细胞 T 细胞它才能够上岗杀敌嘛嗯

但是这个兰韦炎它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急症并且它要如果穿孔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有时候觉得把兰韦切了反而能够一劳永逸我觉得关于兰韦炎的治疗其实还是得看每个人的情况特别是如果真的遇到这个兰韦炎的情况还是需要咨询医生的建议如果医生建议切除的话那确实切除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案但

但也不能遇到任何问题就想着说要不然把蓝尾切了这其实还挺矛盾的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的矛盾设计在 2024 年的自然的一个子刊就是 Nature 的子刊它就指出工业化社会中蓝尾的益生菌存储功能会因为抗生素滥用而被削弱

但是在传统的社会人群中,兰韦确实也能有效地降低 40%的肠道感染风险,所以就是说兰韦还是有挺多作用的。

而且在去年一篇研究当中他也发现了蓝尾的这种细菌代谢物我刚才不是提到了蓝尾里面会有很多的微生物吗然后其中就有细菌有一些细菌的这个代谢物它可以直接给免疫基因贴标签比如说他们就会利用这个代谢物当中的丁酸去激活这种抗炎基因

然后引起抗炎反应我突然想到说不了在未来我们也能够靠蓝尾来治疗肠炎你这个思路确实可以不过早就已经有人做了之前美国的梅奥诊所他就试验过蓝尾菌群移植就相当于把健康人的蓝尾菌液移植给一些其他的肠炎患者然后初步的这种临床观察是有效的

那我多问一句你俩觉得蓝尾到底应不应该切那这个咱们三个也都不是医生也不敢下结论你这不是把我们俩架在火上烤但是我们会有一些参考的资料比如说有些共识可以看现在有一些新趋势比如说 2023 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就建议对于单纯性蓝尾炎可以先尝试用抗生素治疗保留蓝尾就像

手机坏了我们先来修一修别轻易的换毕竟我们对于蓝尾至于人体的作用还没有完全的了解没错然后在达尔文的退化器官理论当中其实包含了刚刚我们提到的这种我们可能觉得它没有什么作用的这种冗余器官的这种说法然后这个冗余器官呢其实是指存在多个执行相同功能的器官比如说最容易被人想到的可能是肾脏因为肾脏

人是有两个肾脏正常情况下然后如果一个肾脏衰竭另外一个肾脏它就可以代替这个肾脏来执行整体的这个肾脏的功能然后他们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就是肾脏吧它就有这种相当于是多了一个备案或者备份的作用相当于是从直接生存工具转变成了辅助调节器甚至是这种我们觉得无用的工具然后这里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智齿就是智齿在古人类的生存当中是非常有用的但是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则是冗余的这种变化其实也印证了我们刚刚说的就是人类的器官组织其实更多的是资源优化的这种策略就是相当于当一个组织或者是器官它的这个旧功能它不再必要的时候可能会有另外的新功能被强化还是用这外部生存的环境的变化比如说

我们人类进化当中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然后这点我们最后也会提到我感觉人类的进化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问题然后也会经常出现那种后人打破前人的一些研究结论或者是观点这种事那和蓝尾差不多的就是另外一个大家可能更熟知的应该是扁桃体没错

扁桃体也是我们过去经常会被认为觉得它完全没有用觉得它长在那儿没啥作用还老发炎但其实后面的研究比如说 2022 年柳叶刀对扁桃体有了一些评价大概意思就是说扁桃体不是进化的残次品而是人体设置在消化道与呼吸道入口的一个边防检查站它的价值远超百年前的想象这个

这个百年前的想象其实在从古希腊那个时候开始然后一直到 19 世纪科学家才发现扁桃体是由淋巴组织构成但是因为科学家们观察到扁桃体老是发炎并且部分人切除后也没有明显的异常所以他们就把扁桃体归为

进化的遗留物然后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扁桃体切除术它就成为治疗扁桃体反复发炎的一个标准操作甚至在 20 世纪初扁桃体切除术是美国最常见的儿童手术之一每年大概有超过 100 万例那时候很多人认为扁桃体和蓝尾一样是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的没有用的一个器官或者是组织吧

这种观念它一直持续了一整个世纪直到免疫学有了新的突破然后才被颠覆是的比如说美国耳鼻喉科学会的指南

就明确了符合天堂标准的患者才可以考虑进行扁桃体切除术这里面这个天堂标准是一个翻译词天堂标准是指在一至三年内有记录的咽喉痛发作频率达到特定值且每次发作均伴有发热或扁桃体伸出液等特征这个指标对于发作次数较少的患者建议密切观察但是呢如果有抗生素过敏或者扁桃体周围浓肿病史的这些

这些影响因素它可以仍然去切除扁桃体当然了现在还有一些新的疾病比如说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样的儿童也会建议切除扁桃体但是其他的情况就不会像一百年前一样就是大部分人因为发炎就把扁桃体切除了所以从蓝尾和扁桃体这个功能的发现史上就提醒着我们

人体没有什么无用的器官那些曾经被人视为所谓的进化废料或者说忘了退化的这些东西可能藏着我们没有被发现的一些价值你这个观点我原则上是赞同的但是还是有点小疑问因为人体

人类也有一些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丢失的功能确实也没有啥太大的作用比如说这个长肠肌我听说十个人里边就会有一到一点五个人它是没有长肠肌的那这个肌肉它到底是干啥用的呢它其实是一个细长的肌肉因为这种古人类或者是原类吧古原类

然后他们是需要使用长长肌去勾住树枝的然后在这个情况下呢他就能承受非常高的重量大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 1.8 倍的左右的这种拉力但现在因为我们也不需要长期的去勾住树枝或者做类似的这种活动所以他也不怎么会被用到那这会儿我们又倒回到我们之前的这个古人类在节目里面的知识了就是

大概是在 300 万年前那会儿 Lucid 那个化石当中然后长肠基就是在手骨这个地方的这个附着点其实还是比较能够容易被观察到的那个长肠基在哪啊这个地方大概在这吧手腕下面这个地方

他们俩就在那个视频里给我比划大概我描述一下因为这毕竟是一档播客节目就是在我们手掌的末端开始延伸到小臂手腕靠下一点对手腕靠下一点这个部分

现在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对吧不是大家这个基本都有只是退化了就是它的这个长度或者是这个肌肉的发达程度非常低所以你说那现代人留着长长肌到底还有啥用卧塞坐引体向上啊我在想我这个引体向上坐不了是不是因为我没有长长肌它确实是

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但是现代人赋予他新的用处就是因为他只是在首长下面一个对于正常人来说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一个区域所以说

长长肌的肌腱在关键时刻可以拿来直接做自体移植给其他部位补充肌腱这样的话也不会出现那个就是一体一机的排斥反应嘛然后它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肌腱材料然后你的这个手腕这个地方呢你缺失了这个长长肌之后它也不会有太过明显的变化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肌腱补充的地方嗯

也就是说万一我其他关键部位的基建有问题然后我就可以直接把长长肌的基建给征用了这也挺好相当于自己身体里有一块我们的备胎而且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果尔德他就说类似长长肌这种现象叫

预适应就是器官退化后意外获得了新功能你比如说恐龙灭绝后羽毛就成了鸟类的飞行工具长长鸡从攀爬钩变成了外科的耗材你刚才说那个羽毛我想起来

我小时候我奶奶有时候会说像我们的胳膊上腿上都有那个寒帽然后说它是因为没有进化干净或者叫繁组小时候我其实是不太信的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甚至有些人还有胸毛也有些人脸上的胡子也特别的多特别的长对现在是不是也信了因为按照这个进化论来说的话

人类的远古祖先确实都是一身毛嘛你看那些渲染图它基本都是一身毛不过现在这个人的人体它即使体毛再旺盛它跟现存的这些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还是差了非常多的嗯

这个我听说过一个学说叫那个散热说是不是因为咱们的祖先他从树上然后到船上之后跑着打猎的时候太累了对这个确实很早就研究了因为毛发会直接影响汗液蒸发的速率嘛而这个出汗率

和体温的下降又有直接关系所以如果将浑身都是毛发比喻成羽绒服就穿着一身羽绒服然后没有毛发或者比较短的那种毛发就比喻成一个背心你想象一下就是这两种情况下跑马拉松的这个区别就不言而据了吧没错

另外以前狩猎和现在也不太一样没有那种特别锋利的工具所以打猎是一个非常消耗时间和耐力的事那体毛在这个过程中就从原来的保温功能变成一个累赘了对而且这个毛发的退化呢它也伴随着汗腺的进化人类拥有哺乳动物当中数量最多的外分泌的这种汗腺它每平方厘米大概有 300 多个然后当这个毛发逐渐退化

之后呢更多的这种汗腺在皮肤表面分布它就可以更高效地通过蒸发来散热这样对于人类从大草原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存在各个角落的不同环境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我有个疑问就是现在咱们也都有头发呀包括夜毛以及一些其他的一些体毛这是为啥

这是进化里边的那种选择性保留吗对这叫适应性保留这些东西它可能不一定会在我们生存的每一个情况或者每一处特殊环境中有用但是它可能会在某一个环境下派上用场比如说很多东亚人有乳糖不耐受但是很多欧洲人他就没有就是他就是乳糖耐受的这其实是环境和人为选择的共同的结果那这个可以展开讲一下

因为在北欧的很多地区牛乳是很多人重要的蛋白质补充来源但是那事上的一片研究也发现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就是非常古老的欧洲人的团体当中呢他并没有乳糖耐受就其实在古时候的这个欧洲人他的乳糖也是不耐受的但是呢这些人即使乳糖不耐受他也要一直喝牛奶因为古代食物匮乏嘛

就再加上这个基因的选择所以就是他们不停地喝牛奶自己去选择喝牛奶然后再加上这个基因的改变基因的进化导致了现在大部分的欧洲人的乳糖都是耐受的虽然现在这个乳糖耐受或不耐受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这种对于生存的威胁我可以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手机现在都是全面屏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物理按键了但是至少都还有电源这个按键音量的那个按键

所以在关键时候比如说死机的时候电源键还是很有作用的那你说是不是我们的祖先都不会秃顶因为那个时候也没有帽子遮阳伞之类的东西可以代替头发遮阳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郭德纲的相声虽然祖先脱发这个事我们先不谈但是我们现代人会戴帽子会用遮阳伞绝对不是脱发的理由嗯

L 这儿其实是在玩 Guard 就是大概有一个理论意思就是可以用技术代偿的方式让自然选择在生存劣势面前失效当然脱发这儿主要还是玩 Guard 我们有机会可以好好聊聊脱发它的历程包括现在的一些原理

而且这其实是一个预买的广告位,毕竟现在有一些算是获得了一些国家审批的方式,大家可能在一些节目里也听到过相关的广告,我们在这就先埋一个坑。我觉得比这个事更能解释或者说更方便举的例子其实是近视。这个从考古中就发现了,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近视率不足 1%但是现在东亚这边青少年的近视率差不多超过了 80%我记得之前就有一篇自然气象的杂志它将近视主要归因成了教育的压力还有人类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等等其他的环境因素而不是基因的影响我们先不说这么大的统计量我就说一个我的目测的因为我妈妈是老师我看过他们现在

小学里边学生的戴眼镜那个率比咱们小时候就要高很多这其实也就过去 20 年 20 多年吧就是真个这个差距很大的我觉得刚才阿尔法说那个可能更准确的说是现代近距离视觉复活与人类视觉系统这个进化之间的错配以前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都是这么近距离在看东西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子产品

就简单说人类的眼球发育的基因还停留在适应我们过去狩猎采集那种看自然看远处那种视觉环境现在突然面对一个中国人嘛要 12 年寒窗要跟各种书本各种屏幕来打交道还有

光污染所以就导致了我们的精状体调节系统就超负荷了就像用拖拉机拉着高铁跑没错那前面为啥说技术代偿影响了自然选择就是你想想在五万年前的这个非洲草原一个近视的猎人这个捕猎手看不清 50 米外的羚羊或者是那这样他在自然的选择当中他就是一个致命的猎士然后

在进化医学的这个研究当中也发现了就是实际时代的近视者的生存概率是比正常的这种视力的人它是要低 37%的然后繁殖成功率也是低了一半以上但是因为现在人有了这个眼镜然后近视和不近视它都不会真正的去影响到这个人的生存所以在短期内

和这种近视缺陷相关的这种基因位点呢它应该也不会显著地去改变就在人类的这个整体的基因库当中就是说其实因为视力缺陷的基因它在自然选择当中它缺失了这个压力所以影响视力的这种基因它既不会被淘汰也不会被大规模地被选择或者被其他的位点复集不过聊到近视其实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眼睛是真的丢失了一些东西的就是那个顺膜就是那个顺膜

这个顺膜是啥呢就是家里边如果有养鸟的朋友那可以观察一下就是这个鸟在眨眼的时候它眼睛里边会有一层白膜划过就是我们人类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没错其实很多动物都有刚才野哥说的鸟类

我觉得更像它那种飞行中的防风镜它那个顺膜其实鳄鱼潜水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顺膜当成防水镜人类祖先的顺膜大概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退化了现在只剩下了内眼角的半月周壁那我有个疑问就是人类是靠啥保护眼睛的人类可以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功能去保护眼睛比如说人类的这个眨眼频率是升高的

在一些统计当中吧就是黑猩猩的这个眨眼频率差不多是 6.8 次每分钟但是人的话大约是 15 次每分钟然后再比如说就是眼睛里面的这个泪液蠕菌酶以及眨眼的这种机械力的冲洗作用它的整体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眼部的这个细菌控制在一定的这个数量级这样的话也算是一种保护措施嘛再者就是

人的这个面部骨骼构造比如说鼻骨和鼻根它整体的这个构造可以给内眼角提供了一个保护支撑的作用避免直接受到撞击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顺膜在人类胚胎那个阶段还有痕迹吗已经没有了但是感觉人类失去了顺膜之后对眼睛的这个保护功能感觉都变弱了也不能这么说就是虽然失去了顺膜失去了那种有

有顺膜的那些情况下的功能但是我们还有其他的好处其实也有进化的所谓的资源重组吧就比如说我们失去了顺膜但是我们拥有了更发达的内线有失去但是也有新的进化突然觉得进化就像是一个精大细算的这个程序员他不断的卸载一些旧的功能然后安装一个新的驱动是这样的

而且这套系统还在不断地持续更新像跟这个类型原理差不多的就是人类的下河和咀嚼肌我们都知道人类近亲黑猩猩的下河它的这个下河骨非常粗壮咀嚼肌比如说它的咬肌也是非常发达的它的下河骨就像那种

那种钳子一样附着的镍基能提起 20 公斤的重物能轻松咬碎坚果硬果壳等等但是人类的恰合明显就缩小缩小了大概 40%左右而且咀嚼基的力量有所减弱咬合力

也只剩下了黑猩猩的三分之一左右那这个变化大概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大约是 250 万年前人类祖先使用奥多威时期开始加工食物后然后整体的这个往后的时代呢考古就发现了这个夏合谷的化石它就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缩小比如说

能忍的虾壳骨的厚度宽度就比南方古猿要少那用工具处理食物真的能让虾壳骨退化的这么快吗那更关键的我觉得是火的使用因为这个人类消化生肉它比消化熟食

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然后需要使用的这个咀嚼机就是在牙齿这个部位咀嚼所需要的这个时间也更长这样就会导致如果一直使用生肉那你的这个下颌骨这一块的这个肌肉就会非常发达但是如果你因为有火了然后你可以去烹熟食物

那你就不需要大量的去长时间大量的使用这些下颗骨周围的这些肌肉那它这些肌肉就会被用尽废退而且也没有那么快就像 250 万年前那个时候到远古时代其实都是按万年万年过的其实也挺慢的

我还有一点要提醒所以人类现在这个下颌骨啊包括咬鸡没以前那么发达了大家就不要老干一些腻着它的事比如说非得咬那种特别硬的坚果非得用那个嘴巴开啤酒瓶没必要没必要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个经

进化的过程中资源重组的这个概念人类的下河股头的退化是不是也带来了一些其他部位的快速发育这里面确实有一个有待商榷的理论很多这个历史上面一些有名的这种假说或者是理论他们都是往这个方向去引导的然后有一些理论会觉得

这个下颌的退化带来了这个人颅的这个就是相当于脑容量的这个提升但是一些动物模型的研究它也去证明了就是这些减少咀嚼肌就减少下颌骨的宽度以及包括这个咀嚼肌的这个风度它并不能使这个颅内脑容量提升其实这个还确实有待研究因为可能需要更多的这些头骨的演变的过程才有更多的这些理论出来

而且我觉得还有一个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或者说深入研究的方向就是我们刚才聊那个夏合谷那就顺便聊一聊智齿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智齿也叫第三磨牙嘛你说到智齿我突然感觉好像人类是唯一一个需要花钱拔掉自己牙齿的动物了吧确实其他的都是人类花钱给别的动物拔哈哈

不过说起来花钱不说主要还是很疼对对对现在提到拔智齿我就能回忆起来当初我在拔智齿的时候那个场景你说智齿算不算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败笔

败笔可能算不到我觉得更像是一个中间体或者说人类进化的时间胶囊它的存在也记录着我们从啃树皮到吃寿司到吃现在这么软的食物这些饮食革命的改变就提醒着我们进化就是在一直在不停歇的往前走你这说的有点文艺的我都想给支持科一个

别尬秘密刚才说的那个确实也是不错的比如说很多报道中都提到了北京猿人的牙齿在相对于其他早期猿人的这个牙齿磨损相对严重一些这就证明了他们的饮食当中呢是需要大量的去使用这个咬击咀嚼

来作为这个消化的一部分并且他们也有可能去用这个牙齿来当做一个工具那现代人的支持咋就变成了一个麻烦制造机其实跟刚才阿尔法提到的那个时间阶段差不多往前大概 120 万年前人类开始学会用火

然后熟的食物特别是熟的肉更容易被咀嚼所以我们没必要用到那么多的咀嚼把我们的牙齿当成一个摩擦的电锯所以慢慢的智齿也就被闲置了那有没有人他天生就是不长智齿确实也有有

比如说大概有就是整体人群当中可能有一两成人他天生就没有支持所以我感觉随着人类持续不断的这个进化就未来人们可能会彻底失去支持

毕竟现在基本上人都会把智齿拔掉其实也算是一个人为的甘于进化这其实就像给进化打补丁我们用医学技术解决了一些进化之后的问题智齿啥时候会彻底消失不知道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会彻底失去的大家聊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尾巴了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灵长类祖先大约在 3000 万年前我们的那些原

猿猴类祖先拥有灵活的尾巴它们可以在攀爬的时候保持平衡但是随着人类祖先比如说南方古猿逐渐适应了直立行走尾巴的平衡作用也没有什么必要了反而成为了行动的累赘

所以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尾巴最终就会退化成了脊椎末端的三到五块融合的椎骨也就是我们的尾椎骨大家有人会把它称为尾巴骨仅残留的部分肌肉附着比如说能控制肛门的阔约肌但是已经没有运动功能或者说它也没有以前保持平衡的功能但是我听说人类在胚胎时期还是有尾巴的

是的人类胚胎大约是四周左右的时候还有三十节这种尾椎骨但是在第八周的时候它就基本完全退化成了三到五节融合的尾椎那为啥有的婴儿在出生的时候还是有尾巴我想到了那个百年孤独对这个才是真正的繁琐现象因为确实会有非常非常少数的人他出生的时候还是带有尾巴的就好像

好像是这个手机偶尔跳出十年前的旧系统界面刷新了一下然后这个可能也是进化当中留下了一些缓存那你说这跟我们前面说的偶尔有人会毛发特别旺盛其实也是一样的也不太一样因为毛发旺盛它大概率不是反组现象就是很多人他的毛发比较旺盛可能是正常的这种遗传多样性或者是它的基础水平共同影响的结果

然后这个是存在在人体人类的这个个体差异当中的一个正常的事情然后它也跟这个家族遗传非常相关然后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这种激素的影响这里就不展开了嗯那其实我还知道一个就是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个功能因为现在有一些哺乳动物它是能够自己合成维生素 C 的但是人是不能的那这个

这是为啥啊?这中间其实是因为缺少了关键的基因就是 GULO 基因 2008 年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测序就发现人类这个基因有 8 个突变位点彻底失去了自己合成维生素 C 这个功能在一些大型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当中它仍然保存着这个功能比如说独角精就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 C 但人类、豚鼠、某些蝙蝠

还有一些高等灵长类动物已经不具备独立合成维生素 C 这种功能了这应该在生物学中算是趋同退化的现象不同物种因为相似的环境压力独立丢失了同一功能对如果从用尽非特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很多的学说支持是早期的人类生活环境本身就已经能够满足每

每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C 了所以没有必要去自己合成维生素 C 然后呢这个刚才玉米说到的那个 GUL 的那个基因呢它是负责维生素 C 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就这个基因其实从大概 6300 万年前的时候在一些早期的灵长类动物当中已经编码失火了然后差不多是半鼻亚木和这个链鼻亚木的这些动物它开始

分化成其他雅致的时候当然我们说到的就是再往早期猿人这个方向走的话其实早期猿人差不多是在 2400 万年前到 1400 万年前出现的这些猿人呢这个时候的猿人

已经通过其他的动物继承到的 GYO 的基因已经是一个假的基因了就是它不能够去发挥功能所以早期猿人继承的 GYO 的假基因可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不是说从猿人身上慢慢地变成了失活而是古人类或者古猿类从其他动物那里继承过来的已经是一个已经失活的假基因所以

不仅人类,其他不如动物也是这样,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我们从自身的基因就开始学会偷懒。那说到偷懒,你说人类的嗅觉不如动物,是不是也是基因在偷懒?也不能说完全是偷懒吧,但是这个确实人类的嗅觉是不如动物的,因为人类的 800 个嗅觉受体的基因当中,几乎有将近 500 个是假的基因,就是它不会发挥功能的。

但是狗当中它有 20%是甲基因所以就比人类少得多嘛

然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猴子的这种相关的嗅觉受体基因它的这个甲基因的比例比我们要低很多这说明人类从树析转向地面然后进而有这个视觉去主导生活之后呢嗅觉就相对退化了一点点但是大家可不要小看我们残留的嗅觉能力在 2017 年 Science 就发现人类对于烧焦气味的敏感度只比狗低三个数量级

这可能是进化保留的我们有火灾预警的这个机制其实确实是这样很多人可能闻不到很多味但是假如说家里的电器有烧焦的很快就有警觉那就是说在其他的气味上人和狗差的更多难怪就是有一些狗他都不用看见就能闻到前边几百米到底是谁在吃烤鸭但是我们人类可能只能用眼睛并且晚上的时候

还特别容易看不清楚

你说这个其实相当于人的夜视能力也不太行这个我知道因为在远古时期包括现在也是有很多野生动物它都是昼伏夜出的白天大家都在睡觉晚上开始出来觅食所以我们有时候去看那些节目那些做野生动物相关研究的那些节目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工作嘛嗯 没错并且就是人类的视网膜感双细胞密度其实只有冒头鹰的二十分之一

然后之前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就是这种皱形类灵长类动物的这种感状细胞它都在这些减少相当于虽然我们的这个感状细胞在减少但是我们眼睛中的这个追状细胞它是更发达的就是追状细胞是跟这个颜色的分辨率相关的就是我们的追状细胞可以支持我们分辨一千万种颜色那追

追撞细胞是分辨颜色的那视网膜的感撞细胞它其实决定了动物的暗视觉就是微光视觉的这个能力其实就是晚上能不能看得清这就像我们人虽然丢失了我们夜视的功能但是我们换了一个高清彩色的一个眼睛能看见更多的颜色没错

这么说来就是我们用嗅觉和夜视能力的退化换来了整个视觉体系的进化差不多这其实就是我们进化过程中的能量博弈就比如说我们放弃了维生素 C 在体内合成毕竟在体内合成维生素 C 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我们现在直接从外界来摄取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能量

对于在野外生存的人类来说每一卡能量都非常重要但是吧现在人的需求又变了就是有些人就每天坚持跑步呀爬楼梯呀啥的就还有人骑车骑几十公里对吧咱俩的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我这个虽然这些健身天天在坚持跑步爬楼梯也没啥用哈哈哈哈

你俩这样说的,反正像我这样健身的人确实得有点负罪感,以前都得省着能量,现在是能量过剩。没事,现在人吃得好,而且我还发现在这个进化中的选择或者叫退化也不一定是非常严谨的,也会留下一些没有用的这种本能反射,比如说这个有些人的耳朵他就会像狗一样动。你说这个其实是受人的耳动机影响的?

这个也挺有意思的因为在原始环境当中丰富的这个耳动机它可以去帮助动物全方位的去捕捉声音然后精准的锁定猎物或者是提示到它自己的这个危险的来临比如说

人类的这个耳洞肌呢它只有三块就是在这个耳朵往上到脑袋的这个部位它分布着三块这个肌肉但是兔子呢它就有八块不过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就是人类在进化当中呢它逐渐的成为了以视觉为主导的生物人类的眼睛更厉害它能够去快速地扫描大片的区域然后识别远处的物体

所以人使用这个耳动机来动耳进行声音的定位的效率和实用性其实是降低了的这才导致了耳动机在进化当中逐渐退化

我插一句啊那个麻省理工在 2009 年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人类听觉皮层植入一个电极发现声音定位是依赖两个耳朵的时间差就比如说假如说你的右耳比左耳早 0.002 秒听到声音我们的大脑就能算出声源的位置

但是呢一些动物比如说狗它除了这个时间差它还能通过转动耳朵来改变声压级所以它的定位精准度要比人要高很多大概可能能高个 40% 50%对的不过人类也没有完全失去声音定位的优势就是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发现了就是当我们闭着眼睛专注的去倾听的时候大脑这个掌管听觉的皮层它会更加活跃

然后能够调用更多的这种神经处理声音信息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像狗一样转动耳朵但是通过这个头部的摆动啊配合这个精密的这种听觉计算其实在非常复杂的环境当中也能够实现很有效的声源定位那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们聊的这个进化的

不过啊就是我们刚才说这个耳朵动不动这个事我觉得身边还是有一些人会动的

我就会动好像我也会不是你俩动一会我看看这些我觉得包括我跟于敏在内可能也是这个基因界的幸运儿了因为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祖先在丛林中需要敏锐的听觉去躲避猛兽然后这个耳东记发达的个体生存率也会更高但是随着这个大脑容量的增加视觉系统的不断

不断进化动耳朵的这个必要性它就降低了包括这个生存环境的改变所以大多数人的这个耳朵能机它是逐渐退化的不过就是这个基因变异嘛它是有随机性的就会有一部分人保留的这个功能我收回我刚才那个话我发现我不会动我其实是用面部肌肉来带着它动我是真的会动的好行行我看见了就是

就是我感觉至少动耳朵这个还算是一个特殊的技能但是我还知道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人会起那个鸡皮疙瘩那这个东西到底有啥用这个其实我觉得不算进化或者退化它其实跟我们过去长一身毛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祖先都长着一身毛那个时候我们树毛肌收缩能让这个

毛发立起体型看起来更大用来威慑天敌看那个猫扎毛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包括我们看一些野生动物的那种节目很多动物也会有这个功能就是它把自己的毛竖得更直其他的野兽就可能不敢去攻击它了

然后呢说到这个其实让自己体型变大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防御你比如说我们在野外坐在车上狮子就不敢攻击我们因为他觉得这个车加上你是整个一个整体比他体型还大

而且还有一些我们在野外碰见野兽你要举一个石头让自己变得更大野兽其实很多也不敢主动攻击你了对但是现在这种开发过的这种自然保护区就是能够让游客进去的那种开车的那种其实动物都看多了他们也学聪明了就是他们知道就是如果他们大开门就里边这个

人是就是脆弱的他可以直接攻击你那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为啥有时候我们在听到一些音乐的时候也会起鸡皮疙瘩我刚想说这个这个其实就是进化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虽然树毛鸡它失去了防御功能但是它长期以来的进化让

让它跟大脑的情绪系统建立了新的连接所以有一些研究就发现了当人听到对于你来说比较震撼的音乐的时候然后这个杏仁核就会激活一个叫蓝斑核的区域

去释放这个去甲生产元素虽然这个竖毛肌的收缩能力比较弱但是它还是能够去刺激皮肤的这种感受器的然后让人去产生一些愉悦的感觉更有趣的是就这种变化其实还是存在文化差异的就是

就是比如说日本的一个研究就发现了听古典乐的时候西方人群会比东亚人群更容易去引起鸡皮疙瘩这可能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于这个不同的音乐的情感共鸣模式是不同的然后怎么说呢就是看似比较简单的生理反应其实后面交织着进化基因还有跟文化相关的这种复杂的网络感觉这个鸡皮疙瘩以前是个防御武器

有毛的时候现在变成了体现我们情绪的一种表现其实就像更早的时候鸟类的羽毛可能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暖

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后面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求那聊了这么多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想讨论一下就比如说在动物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这个育儿的这个行为主要是由本能驱动的你就比如说鸟类它会本能的去孵化它的蛋然后去喂养这个雏鸟

哺乳动物它也会本能地去哺乳还有保护它的幼崽人类可能也会有这些行为但是我感觉人类的育儿方式就是充满了文化的那种因素就是不同的文化它会有着不同的育儿的习惯这是不是说就是人类其实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育儿这个本能其实这跟不同动物

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比如说黑猩猩它的幼崽出生后一个小时它就能抓住母亲的毛发这是一个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但是我们人类幼儿出生的时候大脑大概只发育了 30%相当于是一个半成品

必须得靠文化和教育来做一个二次开发那要怎么证明人类的育儿方式是文化影响而不是它本能的丧失呢这个话题太严肃了探讨探讨吧其实要验证人类的育儿方式是文化影响而非本能丧失需要去进行跨文化的对比这是比较关键的事情然后之前三位

《三次西亚》杂志就做了一个跨文化的研究他们追踪了 105 个社群这个社群就包括了全球各个地方不同种族的人的这种育儿的方式在坦桑尼亚的这种哈扎狩猎部落呢婴儿他是会被每天抱在怀里平均是 8.5 个小时的但在美国的这种中产家庭的婴儿呢他每天躺在婴儿床上的时间是 5.2 个小时就平均然后更有趣的是

肯尼亚的牧民呢这些人会让婴儿睡在牛粪火堆旁边来进行驱虫就是防止这些这些昆虫去叮咬新生儿然后在日本呢就是在东亚这边他们会习惯于将婴儿绑

绑在背上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人类他的这个育儿手段是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在人类这个种群当中我觉得就是育儿的方式本身是受到了很多的这个后来的文化影响而并非是本能的丧失就是就像刚才讲的我们需要很多文化教育来让我们的幼儿进一步的成长

确实刚生下来的诱饵我觉得跟很多动物比它都还弱很多而文化在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怎么养育它们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那好呀那我们这期差不多就聊到这儿我觉得后面我们更像是一个列举我们聊了很多我们身体上的一些

小器官小组织甚至是某一小块肌肉它在我们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是

丢失了还是忘记了还是退化了所以更多的时候可能更需要无论是更多的科学家还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对自己的身体多做探索说不定就有更多的新发现就像蓝尾至于肠道菌群至于我们消化系统的一些研究它确实不但指引了关于蓝尾蓝尾炎这个疾病的一些治疗方式而且它还可能有

有更多的作用刚才我们聊到的那么多小组织小器官甚至是小肌肉可能一样也有很多这样的作用这期可能稍微有一点点算猎奇项我们这个人类进化中的猎奇项如果你有想跟我们讨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加入我们的听友群那我们这期就到这了下期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