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乱世、动荡、反腐、创新、泡沫…制药行业200年|中国创新药简史 E.131

乱世、动荡、反腐、创新、泡沫…制药行业200年|中国创新药简史 E.131

2025/6/2
logo of podcast 万物生长FM

万物生长FM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玉米
Topics
玉米:我计划开启一个关于中国创新药简史的专题,旨在回顾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探讨关键节点、政策变革以及行业面临的挑战。通过以史为镜,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前医药行业的变革,以及老百姓在看病买药方面所经历的实际变化。我将尽力讨论一些行业内的真问题,并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希望这个专题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开启全新的专题《中国创新药简史》。首先解释了创新药和创新药企的定义,并介绍了本期节目的内容概要,包括中国制药行业从近代萌芽到如今创新药兴起的历程。
  • 定义了创新药及创新药企的关键特征
  • 概述了中国创新药简史专题的内容和目标
  • 解释了三期头对头临床实验的概念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里是万物生长 FM 一档有关生命死亡与爱的播客讲述生命科学及一切我是玉米这是一个新的专题中国创新要简史

听名字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专题涵盖的话题还是挺广的但是我还是愿意挑战一下我自己能把这个话题或者说把这个专题做好 2024 年的时候我做了互联网医疗简史的专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有 17 个单集横跨了 25 年的历史

涉及了大概 10 个这个领域内最核心的公司他们的发展历程当然我也通过这个专题互联网医疗简史这个专题收获了很多听友的喜欢也收到了一些反馈包括也收获了小宇宙 2024 年年度专题策划的一些荣誉

互联网医疗简史这个专题我觉得聊的差不多了但是也不算完结啊如果有感兴趣的公司感兴趣的话题我们还是会继续更新互联网医疗简史的相关的节目那我们把话转到中国创新药简史这个话题 2025 年马上就要过半了我其实

这个专题我想了很久我在脑子里想了很久在我们群里就是我野格阿尔法的群里也聊了无数遍我说我得赶紧开始这个专题我还真不是给自己找借口

我一直觉得缺少一个开启这个专题的契机或者说我缺少一个切入的角度到了五月份我觉得周围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开启这个话题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我说几个事儿

第一个是如果医疗行业或者说你是医疗医药相关行业甚至是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最近都听过一个公司叫康芳生物它非常火火的原因是他们的双抗药物在三期头对头临床实验中赢过了莫沙东的 K 药帕伯利诸丹抗这个药就是这个 K 药可是 PD-1 时代常年的药王

这有两个概念我稍微解释一下一个是三期头对头临床实验这是药物研发的非常关键的阶段它是通过直接比较两种或者多种已经上市的药物或者疗法它的疗效和安全性来验证他们的这个新药是否有显著性的优势也就是是不是比现有的疗法要更好

或者说只要它比现有的疗法不坏也就是说它那个疗效相当但是安全性可能更佳都算能比它这个头对头实验要赢过它换句话说这是新药对已经上市的药物的挑战就是看这个新药是不是比以前的药要好也就是 me better 跟它一样好也就是 me too

所以这类实验通常选择的就是当前这个疾病领域或者说

当前临床效果最佳的治疗药物来作为对比那常年被 PK 的也就是药王 K 药那所谓药王其实是过去一年里全球卖的最多的那款药就是销售额最多的那款药如果这两年要不是因为斯美格鲁泰 JLP1 这类药物它的盛行 K 药可能还会继续

称霸它这个全球是全球的药王我刚才说那个康芳生物它在头对头上赢过了 K 药确实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而且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能看出来它的火热就

就在我准备这一期播客的时候,康芳生物他们那个临床实验,就是他那个药的临床实验,在三期头对头上又赢了国内创新药的明星企业的明星产品,也就是百极神州的蒂雷利珠丹抗,也就是百泽安。这些挑战的胜利真的让康芳生物出圈了。

出圈到我在上海参加那个狂喜播客节会场外我和青岛快马的主播傅宇在闲聊他都跟我在聊康芳生物更别说有更多的在互联网上聊这个企业的人了这是一个事除了康芳生物之外另一个触动比较大的是恒瑞他又登陆了港股实现了 A 股加 H 股两地上市

我暂且不分析他登陆港股对于恒瑞股价的影响虽然我亏损了 46%的医药基金重仓的就是恒瑞有点无奈

我更想说的是,恒瑞坚决去香港上市,他能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创新要起坚定出海的这个决心。而出海确实也是这几年创新要起非常重要的一个叙事,他也同样触动我,让我要尽快开启。

中国创新药检史这个专题除了这两件事之外还有一个奇迹如果你加了我的微信好友应该看到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而且这个朋友圈其实影响了我这个专题本来的结构因为中国创新药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国家药业业局的前局长毕景泉

他涉嫌违法违纪现在在被调查其实就在我录音的过程中我仍然还在一定的震惊中但是目前没有更多披露的信息所以我尽量还是按照已知的以公开的信息来聊尽量的不调整我本来已经规划好的结构当然我也希望我聊的都是安全的

那讲完了这些契机我们赶紧回到正题上中国创新要简史这个主题它的体验是创新要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无论是行业内行业外可能都有一个感受是创新要是一个挺笼统的概念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先来解释一下中文语境下什么才算创新要什么样的企业算创新要企

这儿这些概念可能有点掉数带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创新药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原创性研发或者技术创新开发的药物

它的核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新颖性第二个特点是临床价值所以要么是它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对于某种疾病它有它的机制上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全新的药物靶点或者治疗路径比如说我们听过的基因疗法免疫疗法这些都是新的路径那 PD-1 就是这些年最重要的一类创新药简单说它的机制就是你譬如说

PT1 移植剂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它来对抗肿瘤这是一个全新的机制那刚才说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得原创性研发那它从靶点的发现化合物的筛选再到后面的临床实验都是原创性的研发往往需要经历 10 到 15 年的研发周期那耗资可能得数十亿美元

我们都听过创新药领域的一个经典的双十法则十年十亿美金第三个特点就是创新药要有显著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它要针对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罕见病肿瘤等等它是急需要很多创新的药物才能提供这些疾病的治疗确实现在还有很多罕见病或者说一些疾病还处在无药可医或者说现有的治疗方式比较差对于治疗来说那还有一些特点比如说创新药它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它在大多数国家都受专利保护它来确保

研发的企业能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来消除它十年十亿美金这么巨大的研发成本还有一个特点是跟监管相关的

跟仿制药不同创新药它需要通过非常严格的临床实验需要一期二期三期的临床实验和后续的监管来进行审批我觉得其实创新药还算比较好理解它的这些特点一听都能懂整体在药品里其实就是创新药和仿制药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一个是原创的一个是模仿别人的

但是我觉得相比起来创新药什么样的企业算创新药企我觉得这个事反而更难理解就拿我们前面举的恒瑞来举例子他上世纪 70 年代他就是一个做红药水紫药水的一个小药企后面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螺旋酶素红酶素这样的纺织药

到后来才开始慢慢的做一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跟恒瑞类似全球有很多药企它既有创新药的管线也有仿制药的管线那就是什么样的药剂算创新药企呢恒瑞这样的现在我们知道他说算创新药企以前它显然是一个以仿制药为主的药企

那怎么样有一些界定呢我觉得行业里也不是特别明确的标准但是大概有几个特征可以来判断

首先那就是研发能力了你是创新要起那你就必须得有很强的研发能力那研发能力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呢其实跟互联网企业里边的研发投入占比差不多就是它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如果大于 3%甚至是大于 5%

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或者说他主导了一些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甚至是国际标准技术的制定那这些就很硬核的那他这种研发能力是一个判断的标准跟研发能力息息相关的还有就是研发人员比如说企业里他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10%那

研发团队还具备一些跨学科的能力而且最好这研发团队还有一些成果比如说近三年平均每年转化一些科研成果那最直接的就是拿到新药的临床试验批件这样的企业可能更容易被人理解为它是创新药剂

还有一些更直接的标准比如说这个药企它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就是占大头如果它还具备了一些全球化的布局它拥有很多的海外的临床实验授权合作项目等等这样的可能也算创新药企我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药企你可能也听过它的名字比如说百济神州啊恒瑞医药啊信达生物啊康芳生物啊

农昌生物包括什么军食生物复兴医药等等这些是比较典型的中国的创新药企那我们前面讲完了创新药创新药企这样的概念我觉得我们大概来聊一下我这个专题可能会聊什么

我可能还是会按照互联网医疗简史的结构来聊一聊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历程它中间的一些关键节点关键政策关键公司关键人物当然了我互联网医疗简史的时候我说我参考实际的方式用本纪列传等等这些方式来做了一些拆分解读先有一个总体的发展史再以一些公司话题为抓手做单期的节目那

那这个专题呢,也大概会以这种形式,虽然专题的名称叫简史,但是我们绝对不是一个只做回顾历史的节目,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镜,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医药行业遇到的变革,以及我们老百姓看病买药它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当然我们作为一个行业观察的节目,我们也会试图讨论一些真问题,这个真问题是我过去录播客经常讨论的或者说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这个真问题我不敢说我能找到真答案,但是我希望为行业的发展多一些助教,无论是行业内行业外的朋友,我希望这个专题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如果你喜欢的话也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给你的朋友收听按照目前播客节目的风格这样的专题差不多可能都会做成付费的我想了想我还是不希望因为付费强阻挡更多的人能听到这样的节目当然了如果你特别喜欢你也可以给我们赞赏或者说支持一下我们其他期节目的一些赞助商

支持我们的赞助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那话不多说我们就开始中国创新要简史的本季我会用一期节目来带你梳理中国创新要发展的整体历程

我会把这个时间跨度跨得更长一点其实如果简单拆分的话创新药发展可能也就这十几年但是我希望把中国制药行业的一个发展历程它如何从过去的没落到有点萌芽到动荡到改革以及到后面以仿制药为主以及到现在创新药开始兴起好吧

我把这个过程整体来回顾一下,虽然我会重点关注一些关键节点,关键政策,关键公司,关键人物,但是我觉得这个回顾可能能让你建立起来一个整体的印象,我们国家的创新药行业,乃至我们国家的制药行业,它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发展历史。

我说这个跨度长,我先讲一个有点好玩的,我把这个历史拉得太长了,就是在近代以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代,按照我们的历史记载,远古到商周时期,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就有一些中药的记载,比如说中药它起源于神农长白草,这是我们的一些传说,

然后后面就有中医的著作比如说《皇帝本纪》再到后面汉代到唐代的时候又有了《神农本草经》以及唐代时候的《新修本草》等等这些都开创了我们国家古代或者说近代以前的一些制药的历史

特别是这些历史著作能把很多药品做了分类做了对照以及甚至成为了全球首部的这种国家级的药典就比如说唐代时候那个新修本草那到了后面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了一些发展比如说宋朝的时候就有了规范的成药那个时候一些比如说同仁堂那个时候就开始兴起

更别说明代的时候的本草纲目那它相当于是一个中医药的集大成记载了 1892 种药算是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分类但是这些肯定不是我们这个节目的重点我简单的把近代以前的历史发展一下但是那些能看出来我们中国是有一些

中医药或者说是有一些制药的一些经验但是更多的集中在中医药中草药这个范畴这个显然跟我们想聊的创新药还是不太一样那离创新药更近的其实是 1840 年近代以来开启的我们近代的制药的历史跟大多的民族工业一样

中国制药的萌芽也是起源于清末、民国初,就是那个沧桑变化但是风起云涌的那个时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史就开启了。这中间最大的变化就是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启了中国市场,外国的资本,包括商品开始进入中国。

那个时候国外的药房比如说英商老德记屈臣氏等等这些大药房开始在中国的很多省会城市开始开业那药房开的这么多最核心的还是西药房它赚钱呀比如说我可以举几个当时的产品日本的那个人单它可以说泛滥大家每家每户都会去买那个人单如果

你是 70 后或者 80 后你可能还知道人单甚至你还吃过人单但是这个日本的人单是单人旁右边一个二那个人

后面我说这个两者的关系其实我们小时候或者说 70 后 80 后小时候说的那个人单是中国人的那个人单这个人单其实是甲午海战之后马关条约就签订了那外商就可以取得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也在这之后外国企业将原本西药房它扩大成了制药厂 1900 年开办的石德制药厂

就是清末以来第一家外商制药厂很明显制药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图的事儿

那这之后自然就有很多人会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特别是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响应政府的那个时宜长计制宜这个号召不少的民族资本家就是中国人开始建厂开始做相关的药品 1912 年黄楚九在上海汉口路创立了

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西药厂龙虎公司他专门做龙虎人丹当时龙虎人丹的广告是旅行不可不备居家不可不备急救之大王济世之宝物这个广告语铺天盖地的可以说这个龙虎人丹也算是开启了要起广告的先河

这个显然就是所谓的山寨版的人单我刚才说了日本那个丹尔旁那个人单它是原盐的或者说它是原来的产品那这个中国的龙虎人单它相当于是一个纺织的产品但是这个人单它当时就被称为国货因为民族动荡那国货这种营销可能更容易让国人接受其实这个我觉得按现在的话应该能算到纺织药的范畴

当然当时这个山寨版的人单也被日本公司以商标侵权就把这个公司给告了,但是当时那个年代各种法律法规也没有那么健全,当时外国的一些止疼药它只要进到中国马上就有一些企业来模仿止痛散,震痛单,回生单等等等等。

还有很多油万金油如意油自在油十字油百草油宝新油驱蜂油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在制药行业发展初期不太成熟的时候模仿别人做的产品那个时候完全没有什么原创性和创新性几乎都是模仿外国企业的品类这个名堂不行换个名堂大概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他只要能赚钱就行这个时候的药商药厂

差不多就是想让自己活着那既然我们都说到这个历史那么往后继续按历史的脉络来讲那后面就是五四运动兴起五四运动兴起它不仅燃起了革命的烈火其实各个行业都开始觉醒那医药行业在五四运动之后就开始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也在这样的号召下会有更多的国人或者说中国的商人来发展这相关的行业

制药行业就有更多的商机或者说这中间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说上海的五州大药房他们这个公司就是在那个时代兴起的当时他的老板向松茂就喊出了饭说外货不过时其汤会残羹必须自制新药使能与之抗衡就是才能跟外国的药品抗衡

所以在 1921 年之后五州固本造药厂正式成立到 1931 年五州大药房已经有 17 家分店连号企业有 55 家产品达到了数百种放到现在应该算个大健康企业因为它不是单纯的制药企业那五州已经就成为当时最大的医药企业与五州类似 1920 年之后上海广州等等这些大城市的制药厂

非常多涌现出来一大批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比如说上海的五州中法新亚药业广州的和济宫黄宝善药厂天津的中西伟迪明药厂等等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1924 年中国人创办的药厂大概有 93 家到了 1936 年在主药省会都已经发展到 300 多家药企了那再之后就进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嘛那抗日战争时期五州大药房它的老板也被日军俘虏有点枪打出头鸟的意思啊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的炮火基本上把所有的这些中国的制药厂全都炸毁了。

但是随着这个战争的持续那战争中确实是需要很多药品的在我党在爱国统一战线的帮助下有很多制药的工业开始从像上海广州这样的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开始进发也有一些会在租界里就比如说在什么法租界在什么租界里发展制药工业

就像刚才说的因为战争期间药品的价格就暴涨那自然也吸引来了各界的投资资本那个时候一些设备比较好的药厂就开始研究和生产化学原料药比如说注射用的葡萄糖各种的黄鲜胺类抗生素再往后就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于那个日本快速溃败太平洋战争也草草收尾当时

美国等盟国因为他们预估这个战争可能还会持续很久所以就有很多药品囤积在港口

这些药品相当于无处可用了嘛那美国的这些资本家可能就瞄准了中国市场把剩余的军用药品大量的涌入到了中国医药市场那国内一些官僚资本开始趁机的煽风点火大肆的鼓吹西药进口一度市场上有 80%的药品均都是那个时候的进口药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算得上倾销了

当然中国那个时候完全没有能力反倾销那倾销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竞争的中国的药企快速的衰败很多倒闭 70%的当时就是 1940 年开办的这些药厂几乎不剩最后就剩了 200 多家

幸存的也都是半开半不开的那种半停顿的状态后来到了 1949 年建国之后我们的工业我们知道如果熟悉历史的话就知道我们当时受到了很多的封锁但是封锁造就的是就像现在其实比如说可能有一些技术的卡脖子或者芯片等等封锁你封锁就会其实会促进国内的产业链来完备

跟当时一样制药企业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实现自立自足自立更生等等这些事所以说中国的制药工业当时算是一个重新起步的状态毛主席当年也说嘛说封锁吧你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虽然说的乐观但当时可想而知整个没有药可用那制药工业也才刚刚开始那肯定还是很痛苦的一段经历很真实的你制药那你就要面临你得有原料吧你得有设备吧你得有技术吧你得有人才吧那什么都没有所以当时

药品比黄金还贵而且一药难求那种民间就流传说黄金有价药物无价那建国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药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划的品类 1950 年全国制药工业专业会它就确定了方针要发展原料药为主制剂为辅研发抗生素黄胺类药物以及流行病所需要的药物

就凭借一些日本包括国民党留下的一些旧药厂来改造用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很多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概有 90 多种年产量也接近 100 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上海制药厂它通过汽修厂房的改造施制出了第一批结晶青霉素

还有这个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东北东北制药生产出 666、清水龙等一批杀鼠药、除虫剂、饮水消毒剂等等等等也算给制药人树立了非常多的榜样接下来 1953 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医药工业建设重点转化为抗生素化学合成特效药和有关化学的中间体

曾经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厂华北制药厂就在石家庄建成生产彻底结束了我们国家青霉素炼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曾经售价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降到了只需要几毛钱一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也让很多疾病在中国消失无踪比如说脑膜炎结核等等许多中国人也因为这个才相信疾病是可以根本上治愈的

也因为这些制药产业的发展这些药价的降低让中国人的寿命大幅提高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个特殊的产物我也把这个产物放在医药行业上跟大家讲一下 1964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事办医药工业托拉斯这个托拉斯我等会会讲啊

托拉斯大概实行的是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全国制药工业的利润由托拉斯统一上交国库这个托拉斯可能 80 后或者 90 后可能听说过但是也有可能没听说过因为我就没听说过托拉斯其实是英文 trust 它的音译它其实是指垄断组织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

有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者产品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它合并组成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垄断市场获取更高额的利润如果从它的原意来看的话其实是托拉斯的核心特征就是参加生产的企业在商业和法律上完全丧失独立性由托拉斯董事会来统一管理生产销售财务活动

原企业主他能成为股东来按股份分红托拉斯本身就是这个企业或者甚至说这个行业的法人通过股权控制来实现高度的集中化那领导权就由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简单讲就是我觉得是用产业联盟来垄断市场但是我们国家实行的托拉斯现在看起来有点像那种大国企的意思通过一个大的托拉斯来快速发展一个行业

那我们继续回到上世纪 60 年代当时药品器材制造管理办法成药管理条例等等这些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出台之后带来的后果或者说带来的结果其实是药品质量有所提升过去还是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而且在产量产值利润上也都获得了很大的增长在国家计划体制的这种体制下

在国家计划的体制下抗生素啊等等这些药品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摆脱了过去这些原料药要依赖进口的这种局面而且这些药品已经发展成为了成香医疗的常用药品所以整体这个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1967 年的时候中国医药工业的总产值已经有 72 亿

六大化学药品的产量超过了 13000 吨可以说发展速度相当快了不过我刚才说 1967 年那接下来就是十年动乱吧那这个动乱这十年也让走上正轨的制药工业再一次遭遇滑铁卢这中间就有乱办药厂乱产药品粗制滥造

乱象横生可以说让整个行业就发展停滞了这中间我就不再详细讲了我就赶紧到这个十年动乱之后

应该说与各行各业一样,伴随着格格开放,医药行业才终究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1978 年 6 月份,国家医药管理局正式成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药事业统一管理。但在当时那个节点下,如何处理好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其实是当时总局非常重要的命题也是他的首个命题当时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外事局办公室主任林栋他把目光放到了跟中国深有渊源而且有着合作共赢意愿的日本当时中日友好条约签署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大大加速了谈判合作的进程 1980 年林栋和大众明艳分别代表中日双方签署了合资经营中国大众制药有限公司合同书技术合作合同中国大众制药有限公司章程三份文件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日本大众制药诸事会社出资合资成立了一个公司中国大众制药有限公司

新中国第一家合资制药企业也由此诞生了随后呢更多国际合作让中国制药工业算是迎来了春天的故事 1981 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成立建立起了国际间的交流平台 1982 年美国石贵宝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上海市医药工业公司合资建立了

中美上海市贵宝制药以前公司成为了第一家中美的合资制药企业并且率先通过了 FDA 的认证此后合资公司越来越多 1982 年到 1995 年之间全球制药公司排行榜前 50 的公司有一半多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西安阳森制药重庆格兰素史克制药大连辉瑞制药等等等等这些公司都相继成立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国家的制药工业开始在技术上品种上、剂型上、质量上包括规模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步加上 GMP 推广进程加速

新的经营理念的普及产业规模也基本上实现了每五年翻一番整个行业算是蓬勃发展这个 JMP 我之前聊过我在这儿再稍微说一下 JMP 是一套针对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标准

它涵盖了原料采购、人员资质、厂房设施、生产工艺、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环节它的核心目标就是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你可以理解是一个卫生标准或者说生产安全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应用在制药行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也会应用到食品、医疗器械等等这个领域

药品生产要遵循强制的 JMP 标准最早是美国制定的这个标准随后 WHO 也发布了指南 1988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引入 JMP 标准虽然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主线是引进来

但是也有走出去的案例 1983 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制药厂他们自主研发了维生素 C 二步发酵生产工艺他们这个工艺当时就转让给了瑞士罗氏公司大概的报价是 550 万美金也算是实现了技术出口零的突破当然大家更为熟知的应该是

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成为全球重磅产品的应该是氢酵素 1981 年 10 月的时候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国际氢酵素会议上图悠悠她就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做了氢酵素的化学研究就这个报告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认为氢酵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了一个抗虐的新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了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一些新的方向。1992 年的时候,因为氢酵素成本过高,对虐疾难以根治等等这些缺点,托悠悠教授团队又发明了双氢氢酵素。

抗虐疗效为前者的十倍这是升级版吗这个双氢氢酵素被国际医疗界誉为抗药型虐疾的克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真正走向世界的药品后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2015 年 10 月图悠悠获得了 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按照我前面讲的创新药的特点

它有结构创新性,药理作用有创新性,临床价值比较明显,它也有一些突破性等等这些维度来评判的话,那氢酵素绝对能算上创新药的范畴。而且氢酵素还是中国首个国际公认的创新药。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全国化学原料药产量已经非常高了,大概有 33 万吨。

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化学品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供应的主力军那中国现代制药工业也算是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了当然后续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为了对比我可以给一个数据 2024 年全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是 350 多万吨比 1995 年还要多十倍在全球的市场中我们确实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前段时间如果大家看新闻特朗普发起关税战中生物医药是有所豁免的那这其中其实跟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原料药出口有关系那我们继续回到时间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制药企业开始股份制改革 1983 年华北制药厂作为河北首个试点单位率先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也算是开了行业之先河

1986 年,东北制药企业集团以东北制药总厂为龙头,组建了横向经济联合体,作为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第一个企业集团在沈阳成立。1987 年,重庆中药股份宇宣公司成立,成为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此后,新华医药、广州白云山、华北制药、上海医药等一大批企业集团相继成立。

掀起了联合兼并重组这个浪潮这个改革之后我们能看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医药行业的发展可谓真的是风头正进从制药企业承办足球队就能看出来他们发展的或者说他们有多赚钱

东药俱乐部广州白云山广州太阳神吉林亚太等等俱乐部也是红遍全国几乎各大体育赛事都能看到医药企业赞助的这个身影随后到了 90 年代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他当时说了治国警惧 18 条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3 年哈耀集团率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且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了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那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大批的医药企业抓住了

这个机遇就进入资本市场比如说广州白云山山东鲁炕华润双鹤人福医药通化金马与此同时呢县以下不许办药厂药厂只能国家办等等这些条条框框也全都被打破恒瑞复兴华海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也是快速发展

我在这儿可以稍微讲讲中国创新药医哥恒瑞的故事当然这个医哥不是我评的主要看一些全球药企的排名我希望百济啊康方啊信达啊这些公司的朋友不要生气百济也说自己是创新药医哥我们说回到恒瑞的故事恒瑞医药它的前身就是 1970 年创立的连云港制药厂

他们原本隶属于当地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地方国企他初期干的事我刚才说过主要就是生产一些红药水紫药水和一些普通抗生素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一般性仿制药但是由于产品利润微薄且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那企业一度濒临倒闭关键时刻地方医药主管部门为了破解相关的这个困局就鼓励下属的企业来启用年轻管理者

那个时候毕业于南京药学院后面这个学院就合并成了南京中医药学院后来又更名成了中国药材大学

孙飘扬就是恒瑞的老板就是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他已经在这个工厂担任了几年的技术员后来凭借他比较勤恳啊踏实啊等等工作态度他就开始受命担任副厂长 1990 年孙飘扬大概 32 岁他就出任了厂长接手了当时全厂 300 多名员工但是整个厂的账面利润只有 8 万元

当时的中国医药行业刚从计划经济的这种卖方经济转向买方经济市场竞争也导致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众多药企也陷入了亏损那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孙飘阳就开始钻研他们公司的财务报表也

也在想如何破局吗比较容易能想到的是那他们厂当时生产的主要就是螺旋酶素红酶素等等这些普通的药品一片卖一分钱赚一厘钱相当于利润很低那大家都能想到你就是要去创新去做新药

当时他们就开始研发所谓的新药为什么要所谓的新药呢当时他们把我们现在说的纺织药叫新药没错纺织药也是需要研发的为了挤出研发资金企业就得过苦日子比如说当时你作为厂长也没一个像样的车得用那个老厂长留下来的面包车 1991 年恒瑞成功与中国药科院药物所专家合作

也相当于全年收入 120 万元买下了抗肿瘤化学药物研发成果一环零仙胺通过中式放大形成了生产能力后该药物在 1995 年获批上市当年收入就有 1000 万元

三年后他的收入实实在在的就过亿了也算是为企业生存带来了转机后续恒瑞的故事还有很多啊特别是后续加大了研发投入逐渐砍掉了一般性的仿制药的管线逐渐转向创新药的故事

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一批发展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药企发展的历程跟 2010 年后成立的比如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等他们本身就是从创新药开始做的企业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回头我们也会做一些更详细的节目我们先按着时间线往后讲 1995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 1000 亿元

医药企业有 3000 多家其中大型的企业 177 家 14 家就成为了股票上市企业医药工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 17.5%跟 1978 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相比总产值翻了四番平均 4.2 年翻一番

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非常快的产业部门之一不过其实也没有那么顺利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一流问题叠加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多不好的风气比如说乱办药厂非法制售药品冒牌伪劣收受回扣等等这些乱象非常多所以在制药领域

还有一方是非常关键的就是监管从全球来看监管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问题我也把我们国家监管的历程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提到 1978 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正式结束了医药没有头或者多头监管的这个局面随后 1979 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等八个部委

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从上到下对全国的药品生产单位进行了全面整顿 1984 年第一部药品管理法出台 1985 年正式实施

此外 1953 年第一版中国药典出台后他先后修订了数版到 1985 年的时候卫生部扩大了药典委员会明确了药典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后面卫生部国务院等等相关的部门先后颁布了 20 余项药品管理办法包括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那我们国家的药品管理也算是有一套基本的体系也算是雏形整个这个历程算是走出了医药行业无法可依的年代我前面也提到过 1991 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推行 JMP 委员会开展 JMP 达标到 1994 年的时候卫生部则成立了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开展 JMP 认证从

从这开始,GMP 认证成为了药企的一个强制性要求。在 1994 年同年,职业药师资格制度也开始实施,规定凡是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在其关键岗位必须配备相应的职业药师资格的人员。

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药检机构也逐步地开始配套完善,监管网络开始覆盖。到 1994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有 1600 个政府管理机构,药检所有 1953 个,药品监管人员大概有 11000 多人,基本形成了一个出具规模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这个队伍。

伴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市场经济崛起这个转轨期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的行业也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半生效应的一个缩影 90 年代末老百姓开药唯一的渠道就是公立医院随之而来的就是哪怕到现在为止

都误解很深的一个群体医药代表我觉得中国创新药检史这个系列医药代表是值得单独聊一起的大家可以期待一下这个系列在这我就不多做赘述了本来医药代表是一个旨在通过学术推广向医生传递药品特别是创新药信息的一个岗位但当时发展成了一个

收入为导向的一个岗位在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贷金销售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共识而且因为贷金销售导致了药价虚高那买单的肯定都是患者嘛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当时全国公立医院大约有 60%的收入就是靠药品的进销这个差价也要养医这成为整个大问题

随后监管开始有所动作但是我们知道一直到前些年已要养医可能才有所缓解吧或者说一定程度上解决

1998 年国务院统筹将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药政员 1998 年的时候国务院统筹将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药政局这几个原本的药品监管职能合并重新组建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当时 54 岁的郑晓瑜就是第一任局长药品准入证和 JMP 认证都是郑局长两手齐抓的砝码

这两个是多么大的在药品监管这个领域多么大的事啊以前我们有一期节目在讲纺织药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讲过郑小瑜可是被判了死刑的局长啊他上任后本来这个职位是可以利用审批权力来规范药品准入然后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认证来保证药品质量

初衷是好的,路径也应该是正确的,因为毕竟这些事都有一个部门来管理,或者说他第一更高效,第二他可能管得更细,但是因为他有非常大的权力,而且他这个权力还没有监管,就非常容易滋生腐败,整个监管体系也被容易拖住到一个疯狂权力带来的这个寻租泥潭。

从 1999 年到 2002 年这三年仅有 1000 多家企业通过 JMP 认证

但是从 2003 年开始一年内就有 5000 多家企业过关而且到 2004 年本来应该是郑局长下台因为他有这个任职的期限这一年里就有 6000 多家药企得到了 JMP 认证在他的任上新药货批方面是非常疯狂的郑小瑜大权独揽郑小瑜

国家验验局就 2004 年就受理了 1 万多种新药的申请同期,如果我们看美国验验局,2004 年只有 148 种 2005 年,药监局批准了药品注册申请 10 项,1 万 1000 多件其中 80%都是纺织药可以说,新药审批和 GMP 认证当时就是形同虚设

这中间有非常多的批文买卖可以说让整个医药体系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阴影中所以老百姓谈到纺织药是非常不相信的很简单

当时只要向他行贿他就能审批通过而这种非常疯狂的腐败不仅伤害了中国老百姓用药的安全而且也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的制药行业市场上大量的药企是没有技术没有安全生产规范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这样的一个现状

导致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信任国产药这中间大量的是纺织药所以前段时间医生说那个麻药不麻纺织药那个争议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能追溯到这段历史医药市场乱象丛生假药 裂药算是肆意横行看命难看命贵达到了

非常前所未有的难度比建国以来那个困难时期都要困难的那种程度当然这中间有几件事引爆了这个乱象比如说奇奇哈尔第二制药公司它的量军甲素注射液这个事件还有安徽华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新服注射液事件可能有人知道这两件事我简单回顾一下让更多人也知道那段历史

奇奇哈尔第二支药以前公司生产的量菌甲素注射液这个药是用于胆囊炎治疗的药起它就通过甲冒的丙二醇来作为辅料它实际上它用的是工业溶剂二甘醇二甘醇的毒性是非常强的可能导致肾衰竭 2006 年 4 月

广州中山三院 11 名患者在用了七七号那个制药公司生产的药之后就出现了急性肾衰竭其中 5 人死亡最终全国确认有 13 人是因为那个药死亡的那国家就查这个事儿嘛在追溯的过程中发现供应链采购员王贵平他伪造资质

将工业二肝醇冒充药用的丙二醇销售给切尔药企业也没有严格的审核工业商的资质质检环节也不规范药厂化验主任也对这个事他知道但是他不报告他也没有实际检测辅料导致了有毒的原料流入了生产环节

随后这个奇尔药就被吊销了药品生产许可证相关的人员也被判刑其中那个供应链采购员被判了无期徒刑另外一个违规事件是安徽华园生物药业生产的

克林梅素磷酸脂葡萄糖注射液,商品名是新福生产过程中,企业擅自将灭菌温度从 105 摄氏度降到不达标的温度时间也从 30 分钟缩短到 1 到 4 分钟,导致灭菌不彻底 2006 年 7 月,全国 26 省 378 名患者

用了这个药之后出现了败血症肝肾功能损伤最终有 11 人用了这个药导致了死亡那这样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企业为了降低各种各样的成本来违规调整参数未按批准的工艺生产而且管理可以说是相当混乱

生产记录造假质量负责人没有履行监督责任等等等等这个药企也被吊销了资格证罚款了一千多万这两个事故成为导火索 2006 年年末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就指明要对郑晓瑜集团违法违纪问题彻查到底 2007 年郑晓瑜被执行死刑相关人员也做了很多的严惩

这件事之后宽禁式的管理也告了一个段落就是无论是准入还是 JMP 标准会越来越严格中国医药深化改革也算是提上了日程郑晓瑜下台后的几年医改的政策的核心是解决看病柜也要养医等等这些问题并且也要稳定保护医保基金那工业还是医院两端都制定了不少的政策

听过我们聊医改的那期播客的朋友应该知道 2009 年就是新医改了这后面有很多医改的改革大家可以去听那期播客我在这就不多赘述了这儿这个话题虽然有点岔开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讲一讲跟医药行业非常相关的一些行业和政策的变化我们等会再回到中国制药行业或者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了

为了解决已要养医的问题,新医改的过程中有很多政策落地,我分享一些重要的。2010 年 5 月,福建省开始正式实行两票制,2012 年 2 月,三名医改起步。

取得成效之后 2014 年 10 月被原国家危机委作为样板介绍给全国两票制率先被选中作为一个一改的突破口来推行可能不止行业内的朋友还有很多行业外的朋友应该都听过两票制的这个政策

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可能我需要解释一下两票制是指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这个过程中仅允许开具两次发票第一票就是药品生产企业向流通企业也就是一级经销商开具的销售发票第二票就是药品流通企业向医疗机构开具的销售发票

这个制度主要就是限制流通环节的发票数量来压缩中间商层层加价的空间目标就是降低药品虚高目标就是降低药品价格来减缓患者的负担具体的操作中间还有一些核心要求比如说同一药品品种它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两家

且流通企业内部调拨最多允许开一次发票比如说同一个集团他从什么北京分公司发到什么河南分公司他只能再多允许开一次发票他也不允许多次调拨而且这个票据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发票信息必须与随货同行单付款流向一致做到票货账三相符而且要保存 5 年以上就是为了监管有一些豁免比如说一些偏远的地区可能能多到三票但是整体还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两票制是中国医药流通领域非常重大的改革它通过简化供应链层级强化票据管理来解决那个药品虚高的问题

后续有很多的两票制相关的政策文件落地比如说 2016 年 4 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6 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 8 个省份来试点两票制 2016 年 5 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

它这个非常重要俗称流通失调罪严流通失调 2017 年 1 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在公立医疗机构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宣告了全国两票制的开始

这中间还有很多政策啊比如说我之前讲过的三一联动药品零加成药占比等等这些政策都是后患了但是总体而言就是在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来严格的控制医疗中间的很多行业的乱象或者说问题我讲完了这些政策之后我们继续回到中国制药行业特别是创新药发展的这个历程

因为郑晓瑜集团他的政策他下台之后 2008 年我们国家的纺织药市场占有率高达 98%我在这再啰嗦一句纺织药的事因为纺织药的品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个局面

国家下决心统一部署也就是我们后续开展的移植性评价 2012 年国务院他的一些文件就首次明确要开展纺织药移植性评价工作 2016 年国家食药监总局落地了相关的意见规定 289 种剂药品种在 2018 年底要完成移植性评价随后在 2018 年 11 月

然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嘛就是集采等等等等特别是听过的斯嘉奇药品集中采购这种试点也是因为移植性评价和集采其实能让之前发展非常疯狂

因为那个郑小瑜他们让这么多低质量的恶劣的那些没有经过认证或者说假认证的纺织药进入行业之后慢慢的开始有一些回到正轨我之前在纺织药的节目里提到过纺织药纺织药行业至于一个国家至于老百姓用药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监管完善质量安全效果良好的纺织药还是值得大家信任的这个话我在这儿说因为我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父母可能都离不开纺织药你可以去看看我不信你们家里没有纺织药

我知道关于纺织药一致性评价的政策也不算全部啰嗦,其实正是因为这些政策才让一众国内传统药企,这些药企过去多数是以纺织药为主的药企,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并且获得了一些创新的成绩。

我刚才讲的恒瑞医药是这样其实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说科伦药业华东医药石药集团三生药业等等这些企业也都属于类似的范畴可能有些听众听到这会说了都讲到这了怎么还没有聊到百济神州信达军时这些创新药理的上市公司呢别着急我们把时间线赶紧再回到 2008 年

2008 年对于创新药来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计划启动那就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启动它的资助强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可以说前所未有

这中间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桑国卫院士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技术总师他主导建立了药品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他推动了我们国家新药研发从仿制为主

转向创新为主这个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直接促成了 40 余个一类新药的上市一类新药就是在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核心特点就是它含有全新的结构明确的化合物

那有一类就有二类嘛二类就是改良型的新药三四类就是仿制药了区别是三类仿制药是境内未上市的原研药的仿制药品四类是境内已经上市有原研药它还做仿制药除了创新药研发平台创新体系的建设之外桑国卫院是还主编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等等权威的著作这些非常多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也为我们国家创新药行业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引作用而且它还是我们国家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也就是 JCP 的主要起草人它推动建立了我们国家药物临床试验 JCP 管理规范以及

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JLP 两个平台也是提升药品安全性和评价能力非常重要的而且它还推动了中国药典的现代化参与组建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促进药品监督体系的整个规范这些标准规范最重要的是促进了我们国家的创新药无论是从研发还是从质量上跟国际接轨

这对于我们国家创新药来说可谓至关重要我顺便说一句三国卫院是还主导研发了复方庚缺诺酮病原药这个药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佳注射病原药之一也被纳入了国家基药目录是中国生殖健康领域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那在这些新药创制专项的推动下创新药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我们国家的生物药化学药从跟进已经慢慢的有一些局部赶超加速跟现代化和国际化并轨一大批强有力的创新药企业开始崛起

恒瑞、齐鲁、豪森、贝达、信达、军时、百济神州等等这些企业就是快速发展在那个时代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2010 年 10 月中美双料院士王晓东跟企业家欧雷强他就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院成立了百济神州王晓东他有他的科研背景他专注于细胞凋亡研究那欧雷强他过去就有医药上市公司的商业化经验

他曾经创立了那个宝诺科技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确立了科学家加企业家这种联合的创业模式自创立之初百济神州就聚焦在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尤其是靶向药和免疫疗法百济神州肯定是值得单独聊一期节目的我还请大家期待中国创新药简史后续的节目

在这儿我简单说一下百济神州早期的管线他们在 2011 年就启动了 PARP 移植剂他们来治疗卵巢癌和 RAF 移植剂治疗实体瘤这两个项目 2012 年立项 PD-1 单抗

也就是那个 T-Lilijudankan 以及 BTKE 之际也就是泽布提尼这些早期的布局奠定了后续产品的基础我们这些年看到百季的新闻是这个 PT1 上线了泽布提尼上市了然后什么头对头实验赢过了等等等等但其实都是

十几年前的布局那当然后续百机神舟还有很多故事资金危机多地上市产品上市后头对头战胜药王还有现在在努力的全球化布局等等这些故事我们当然值得单独再聊一起我们讲了一个北京的企业我们再来一个南方的

余德超博士他曾主导研发了全球首个溶流病毒药物安科瑞和首个国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康伯西普但是他与任职的康宏药业他的战略就发生了分歧这个余德超博士他就选择离职创业 2011 年 8 月在苏州工业园余德超博士创立了信达生物

公司定位就开发国际标准的单克隆抗体创新药聚焦在肿瘤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领域信达也有很多值得讲的故事我也挖个坑我刚才讲了一个 2010 年创立的 2011 年创立的我再来一个 2012 年的 2012 年 3 月夏宇博士联合了三位海归科学家在广东中山创立了康芳生物

专注于创新型抗体药物研发康方生物最近火热程度我在开篇的时候说过了他们现在的双抗明星产品就离不开早期搭建的双特异性平台当时就有这个技术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双抗技术的企业我们现在大家很关注双抗这个技术路线这中间也有很多值得聊的我们这儿

先一期把这个整体回顾一下,回来再做拆分。总之,伴随着这些公司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药上市,成绩可以说斐然。这些药物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创新药的空白,它也实现了进口替代。毕竟很多这些药上线之后,它不仅药价要比进口药低,而且它也能拉低进口药的药价。

也算是为看病男看病贵做出了一些贡献伴随着这些企业

医药产业的新生态也是发展非常快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知道有一种公司叫 CXO 公司那这 CXO 里还分成了 CIO CMO CDMO 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企业它们分别是合同研发企业合同生产企业合同研发生产企业其实你就可以简单理解成它就是外包企业

我觉得这中间非常值得一提的是 CIO 民营企业耀明康德其实早在 2000 年的时候

他的创始人李格博士就联合着刘晓中张超辉等人在江苏乌西创立了药名康德也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了首个研发实验室李格在美国的时候就创立了一个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也是药剂他回国后他本来是瞄准的创新要研发的空白他当时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这个愿景

它初步本来也是要做原研药开发的但是它刚回国的那个时代创新药发展确实没有土壤当时主要都做纺织药研发的环境非常薄弱那他们也比较迅速的转型成了 CIO 公司来提供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外包服务

我大致介绍一下 CIO 都做什么其实 CIO 它是一个医药外包的全流程的都可以做比如说把点的验证化合物的筛选先导物的优化药理学和病毒学的评估药态动力学的研究临床实验的设计和执行特别是全球多中心的那种临床实验

收视者招募,还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甚至包括注册申报,上市后监管等等这些全流程,CIO 都能做或者说都擅长其中的某一项。那其实这些 CIO 公司的发展也为创新要求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支持,其余的 CMO 公司,CDMO 公司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你大致的就把它当成创新药公司的外包公司,这些公司的好处是能让很小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就是 BioTech 它能有一些想法之后后续的事都外包给别人,那这个也造就了当年有那么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出来之后很快的就能拿到融资,因为他们知道后续的事有很多外包的公司可以干,但是资本市场也不差。

很快他们也能知道哪些公司是勤勤恳恳在做创新有些公司就是拿个 PPT 就出来融钱对于投资人来说他把钱放在 CXO 上好像更有确定性因为这些 CXO 公司他无论是从经营数字上

还是它的回报周期上都有更明显的确定性其实也更短那这些 CXO 公司它不仅能帮助那些生物科技公司它其实也能帮助一些生物制药公司甚至是那些成熟的跨国药企来接他们的生意所以这中间也诞生了很多明星企业

其实也就是股价很高的企业但是现在也不是很好过虽然我们这个专题是聊中国创新药但这中间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是全球的跨国大药企也就是 MNC 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在全球很多市场发展了几十年几百年的老牌企业雇员数量可能有几万名

所以他们拥有制药全流程最全的环节前面提到了在改革开放之后阿斯利康啊 辉瑞啊 罗氏啊 强生啊 李来啊 塞诺菲啊莫沙东啊 JSK 啊这些跨国药企都悉数进入中国那在创新药发展过程中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的角色

第一种角色就是投资他们会根据自己擅长的疾病领域盯好相关的创新药的管线去做投资或者战略合作我们刚才提到的百济它就和摩沙东有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它跟李莱也有投资和战略合作上的关系

第二种就是技术授权所谓 Lesson-out 比如说辉瑞 莫沙东 BMS 他们都买过中国创新药公司的某款药物的全球授权用 Lesson-out 的方式让中国创新药的技术出海或者说在全球其他市场上上市第三种呢就是全资收购比如说阿斯利康就买过更洗生物他获得他的 KRT 细胞疗法的平台

当然呢这些跨国企业也在中国投资研发中心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很多企业也都是投资大几十美金的大手笔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所以说中国创新药简史也不会只聚焦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我们也会延伸到上下游甚至是周边产业那我们赶紧回到前面的时间线

总之因为三国卫院士和重大新药创制这个项目真正让我们国家的创新药走上正轨不过紧接着一个问题是我们前面提到因为郑晓瑜局长他带来的很大的问题造成了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非常多审评非常慢这个问题也

也算是积压已久行业里非常生物痛绝这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药监部门的专业人员不够第二个是相关制度不完善这就要引出对中国创新药行业影响最大的第二个人物了国家药监局前局长毕景泉在这我要稍微顿一下

就像开篇说的我在准备这个专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他被调查的新闻但是目前没有更多的其他信息那我就还按照过去我知道的公开信息讲过的发生过的事但是这一部分我本身有很大的篇幅我可能会删减一些希望大家能理解毕景权在刚刚上任之后毕景权他后来被称为毕老爷我等会儿可能也会用这个称呼啊

他刚上任之后他用破旧立新的这个决心他就说要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难题要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所以在 2015 年 8 月,毕竟全球推动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审评审批改革拉开了帷幕,解决了积压 20 年 2.2 万件药品的审批积压,整个这个效率提升了 10 倍以上。

在创新药的审批上 2016 年 2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批审评的意见一方面来提高审评审批的这个效率另一方面为创新药特别是临床急需的药物开辟绿色通道除了审批毕竟权还推动中国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

注册技术协调会,也就是 ICH,来实现了中国药监标准与国际接轨,加速了本土创新药能在全球上市。而且他卸任之后,他仍在为创新药发声,也在为仿制药移植性评价发声。比如说 2024 年他就提出创新药医保支付与定价分离,当然这是建议啊,他毕竟卸任了。

他也提出了不要让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等等这些话在行业内外还是很多人有印象的

总之在接下来 2015 年到 2024 年过去这十年我们国家创新药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数量投资的规模人才数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可以给几组数字 2024 年中国企业原研活跃创新药达到了 3575 个超过了美国 FIC 也就是 First in Class 就是首创药

从 2015 年 FSA 不足 10%到 2024 年达到了 120 个占比超过 30%

而且审批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一些外企的创新药甚至会选择在中国首发当然过去 10 年还有很多行业变革的挑战需要企业面对比如说大概在 2015 年前后开始研发的新药新管线最快可能也 2020 年之后才能上市才有商业化的可能但是这中间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药品集中采购

国家的医保药品谈判已经形成常态化了而且 DRGS 的付费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新常态让创新药面临了很多的挑战而这些挑战甚至是其他市场上没有发生过的没有参考样本可以参考这些创新药企在药品研发审批上市之后还要面临准入进院出达用户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支付方支付意愿不强我们的商保还不够完善所以这些药企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可能也是由于很多这些现实的问题让这些创新药企业不得不去选择出海不得不把枪口抬高一寸

去和全球最领先的那些企业那些产品去 PK 这里面能值得讲的故事太多了比如说研发模型的转变如何从过去的 Me Too 到 Me Better 再到 Best in Class 以及现在的 First in Class 比如创新要价值释放的过程以及一大批资本进来形成一定泡沫再到寒冬再回归到现在所谓的理性

比如在全球化的布局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专利的纠纷全球实验室建立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还有再比如在准入禁院这个现状包括未来医保谈判商保的发展多方共赋等等这些探索我觉得有太多太多话题值得我们来好好讨论所以呢我接下来大概会用半年时间

把关于中国创新药的问题用中国创新药简史这个专题来好好聊清楚聊明白多聊真问题不聊虚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当然我也希望你能多评论点赞转发收藏包括打赏来跟我们互动也可以加入听友群跟我们讨论

接下来的一些话题我可能也会找一些合适的嘉宾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如果你是医药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投资者想跟我做一些对谈也欢迎加我的微信如果合适我们也可以一起录节目当然如果有品牌伙伴对我们的节目专题感兴趣也可以通过邮件或微信找到我沟通合作

总之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专题从今天就开始了请和我一起期待接下来的节目我们下期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