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No.82 跟吴琦聊聊在看似夕阳的内容产业做事情的体验

No.82 跟吴琦聊聊在看似夕阳的内容产业做事情的体验

2022/6/29
logo of podcast 三五环

三五环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飞
一位活跃的主播,通过播客分享各种主题,包括商业故事和文化内容。
吴琦
Topics
吴琦:内容产业并非夕阳产业,依然可以做出朝阳的事业,关键在于对内容产品逻辑的理解和适应。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与现在需要思考内容被看见的原因不同。纯内容产品也能获得认可并寻求商业合作,这与以往的认知不同。内容产品逻辑的形成,源于时间积累和同行筛选。冷门内容也能获得关注,这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大型商业品牌的合作,超出了以往对商业逻辑的认知。需要分析自身工作中的优缺点,并更新对自身的认知。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职业规划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内容创作需要理解其来龙去脉,并承担责任。部分文科生对文科领域有执着追求,这与理科生的痴迷类似。内容创作需要责任感和理想主义。对社会进步的愿望是内容品牌生存的土壤。人们对不同类型内容的需求,为内容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间。内容产业的碎片化,需要有人去整合和利用。需要不断突破固有标签,进行创新。内容创作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体现时效性。内容创作需要在关键时刻展现爆发力。传统师徒制在内容行业逐渐消失,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内容行业依然尊重长期积累的价值。选择职业路径需要考虑个人性格和风险偏好。金钱并非生活的全部,需要平衡物质和精神需求。需要承认金钱的重要性,并接受自身在赚钱能力上的不足。金钱是有代价的,需要权衡利弊。关注具体的人和事件,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宏大叙事。内容创作需要平衡猎奇性和非虚构价值。内容创作的质量控制依赖于团队成员的素质。将播客内容与书籍形态结合,提升创作的结构感。长期从事内容创作会形成“手感”,这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内容创作需要“尺寸”,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直觉。内容创作需要对人有感觉,才能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需要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和成果分享。 刘飞:互联网发展后,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小但逻辑自洽的商业模式,这与以往的认知不同。内容创作者需要对用户反馈进行分析,而非过度追问因果关系。未来内容产业将会更加丰富,不同类型的内容将共存。内容产业的乐观需要有人参与和创造。

Deep Dive

Chapters
吴琦分享了自己从传统媒体记者到《单读》主编的职业转变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内容产品”的理解。他起初并没有将书店的工作视为正式职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做的是内容产品,并开始思考其中的逻辑。
  • 从传统媒体转向内容行业
  • 误打误撞发现自己做的是内容产品
  • 内容产品逻辑的形成

Shownotes Transcript

嘉宾 | 吴琦 《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主播 | 刘飞 产品经理 《单读》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系列书籍,《单读》的主编吴琦采访学者项飙的内容为主体的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也是我去年最重要的读物之一。这次有机会请到吴琦做客三五环,一起聊了聊做内容(书+播客)产品的体会,如何从「文科生」和「知识分子」的视角看待这件事,对我而言很新奇。 内容索引 0:25) Part1 误打误撞后发现自己在做的是「内容产品」 在夕阳产业中依然可以做朝阳的事情 要补的功课更多是分析,而不是因果 28:04) Part2 做内容还是要有一股劲儿 关心拼起内容碎片的价值 对内容产业未来的乐观与悲观 风口之外的坚守和信念 51:30) Part3 没有具体的人和事情,就无从聊起 选题的猎奇与接地气 需要爆发的时刻,要有爆发力 如今是从零开始,赤膊上阵 77:31) Part4 从互联网迭代的思维聊到老师傅的现象 身处变局中可能的自我安慰 最近比较需要的,坦白说就是钱 用承认现实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98:49) Part5 聊得顺畅和愉悦并非考虑嘉宾的第一标准 日常的创作带来的是难以言说的「手感」和「尺寸」 组织和分工的模式做产品是全新的课题 音乐 片头:Where Are You Going (Live) - 海龟先生 片尾:The Housebuilding Song(荒野大镖客:救赎2 插曲) - David Ferguson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喜欢《三五环》,也恳请能在苹果 Podcast 、Spotify 或喜马拉雅留下你的宝贵好评。感谢! 商务合作&嘉宾自荐,请加微信: wocaishiliu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