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更新的节目非常具有时效性,我们邀请到了一部即将走向院线的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的幕后主创,联合导演唐韬(兼剪辑指导)和刘张铂泷(兼摄影指导),来借这部电影聊一聊流动儿童上学这一结构性问题,以及片中的蒲公英中学针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给出自己的答案的,关于这个答案的观察与讨论,可能本身也是对于“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又究竟能给孩子以什么”这一议题的思考,而这恰恰是我们不爱学习播客成立最源初的母题哦! #本期成员 主持:小po (豆瓣:石小po) 嘉宾:刘张铂泷《风起前的蒲公英》联合导演兼摄影指导;唐韬《风起前的蒲公英》联合导演兼剪辑指导 #节目内容提要 02:30 流动儿童在北京上学的困难与挑战 08:15 虽然聚焦流动儿童,但《风起前的蒲公英》并不是一部“苦大仇深”的纪录片 09:30 刘张分享这个项目的起点,以及打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的独特性 15:15 项目前期收到了一些蒲公英中学合唱团的相关资讯,但在真正建立接触和开启拍摄后,主创们却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19:15 蒲公英中学的众多艺术项目背后是校长的高眼界和广大志愿者们的支持 21:00一个纪录片项目是否开始的决定性因素,是可预期时间内对象或空间产生的变化,因为这会带来人物弧光 22:15 小po介绍《风起前的蒲公英》片中重要的四个人物 30:00 刘张分享纪录片前期的选角过程 30:30 这些蒲公英学校里的孩子看起来又成熟,又不那么成熟 40:00 因为非京籍流动儿童面临提前回到原籍上学以适应当地学习节奏,更好参与原籍地中考的问题,导致一些有意思的角色,即使开始拍摄到了很多好的素材,却也无法持续跟进形成叙事主线 42:00 这部片子是以影视人类学的角度和方法论来制作完成的,会以更微观和个体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所见所想 47:00 面对800个小时的素材,唐韬分享是如何做出取舍,最终把它剪辑成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电影 53:00 片中有大量的意象,可以去感染观众,并且扩散出更深远的叙事空间 56:10 为什么这部片子里对孩子学习状态、考试压力等更直观的着眼描摹,相对他们参与艺术项目来说要更少? 58:00 刘张介绍蒲公英中学的教育方针更鼓励素质教育和让孩子发展兴趣与特长,并分享他的观察“这些孩子们并不会去彼此卷学习” 01:02:00 “这部片子并不只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歌舞升平’” 01:06:00 刘张认为蒲公英学校的孩子们在青春期经历了多次的动荡和变化,这种现实压力下的成长会让他们在未来更为坚韧 01:09:26 刘张分享片中四位主要人物以及蒲公英中学的最近境况 01:13:50 唐韬认为蒲公英中学难能可贵地以公共空间的互动性为宗旨在建设校园空间,这种精神也是学校“生机勃勃”生命力的来源 01:16:39 唐韬分享自己小时候一次不好的转学经历,并从中引发感慨:流动儿童面临大量频繁的流动性,会影响到孩子亲密关系模型的建立,而蒲公英中学的艺术项目则能为孩子在这方面建立更正向的鼓励和疗愈疏导,为孩子全面的人格发展服务 01:21:47 这部片子为什么命名为bittersweet ballad 01:24:00 两位主创分享自己在这部影片里留下了什么专属于自己的“私货”细节 01:28:33 后续《风起前的蒲公英》这部片子的放映计划为何 #制作相关 音乐:Llama in Pajama-Free PD 剪辑后期:小po 时间轴/简介:小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