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36 过年回谁家?21世纪限定难题讨论

136 过年回谁家?21世纪限定难题讨论

2025/1/28
logo of podcast 严肃喧哗

严肃喧哗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门童
通过推动性别平等和提升工作舒适度,空乘员在民航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Topics
门童:过年回谁家,是21世纪以来,尤其对已婚人士而言的热门话题。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限于东亚,也存在于其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21世纪以来,选择更灵活,已婚女性不再默认跟随丈夫回婆家。 讨论中主要有几种选择:回男方家、轮流回双方家、双方父母都到小家庭、一起旅行。独生子女家庭,各回各家也常见。 这个问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在传统社会,女性嫁人后过年不回娘家是理所当然的,传统观念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儒家思想强调女性的生育功能和对家族香火的延续,这与现代性别平等思想相悖。 "过年回谁家"的争论背后是权力的争夺,传统观念中,男方家庭通常拥有过年优先权。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地理距离、家庭结构、婆媳关系和夫妻沟通。婆媳关系紧张是家庭争吵的常见原因,婆婆往往以父权制代言人的身份要求儿媳遵守家庭规矩。 当代家庭存在个体化矛盾,夫妻需要在各自利益和情感需求之间进行妥协和谈判。婚前约定好过年方式,婚后反悔的情况很常见,这反映了夫妻沟通和信誉问题。 这个问题也反映了女性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婚姻不应该要求女性放弃对娘家的情感连接,服侍婆家也不是女性的天生义务。个人的原生家庭情况和对现状的参照系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将双方父母接到小家庭过年,对老人来说未必愉快。 "过年回谁家"的问题是21世纪限定的,未来可能会淡化,因为城市化和性别平等是大势所趋,未来家庭会越来越尊重夫妻双方各自的父母,在平等的权利结构中进行协商。春节的文化意义不会消失,但庆祝方式会走向多元化。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问题依然存在,但平等的大势所趋是必然的。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Hello 大家好,我是门童,欢迎收听严肃喧哗今天我要聊一个进入 21 世纪以来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那就是过年回谁家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已婚人士限定但由于互联网的盛行每年到了腊月甚至是正月可能无论什么年龄的网友在不同的论坛比方说豆瓣、虎扑、微博、知乎都能看到类似的问题

而且过年回谁家的这种讨论不仅仅局限在东亚比方说我们之前聊过日韩专题日本是从明治维新之后就改用公历纪念所以日本的春节就是公历的 1 月 1 日就是我们的元旦而像越南像韩国也是跟中国一样过农历春节但可能日子会跟中国差一两

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这些国家在 21 世纪之前的传统观念里面论日韩还是越南已婚女性的春节一般都是跟着老公去婆婆家过但是无一例外的进入 21 世纪在这些国家都有更加灵活的过年去谁家的讨论当然从一个看客的角度来说是讨论但对于一对夫妻来说有可能就变成了争执之前我们聊过韩国女性的平等意识很强

所以这些年韩国社会也有类似的讨论有一些专有名词翻译过来就是春节压力或者是节日综合症指的就是已婚韩国妇女她们在婆家很忙碌的干活跟公婆相处导致的一些情绪的困扰那当然讨论了这 20 多年对于春节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大家其实有了比较明确的几个选项

传统的就是回老公家过年嘛这算是 A 选项那 B 选项呢就是轮流过年今年去你家明年去我家当然我们这个过年指的就是除夕跟大年初一这两天因为传统有一些家庭的做法是可能大年三十还有初一都是在南方过然后可能初二初三或者是初六初七会回到女方过一下这种情况我们都统称为刚才的 A 选项

因为毕竟 big day 还是在南方嘛春节的高光时刻当然是那顿年夜饭嘛那我们继续说 C 选项 C 选项现在也比较常见就是小家庭一起把双方父母接到自己的城市然后来过这样一个春节而 D 选项呢可能就更加灵活一点无论是怎样的组合方式大家都选择出去旅行过春节

然后第五种选项在我身边可能更常见因为我这一代人独生子女多一点所以春节的时候就是各回各家各找个妈而如果有了小孩呢小孩也是今年跟我回这个母亲家明年跟你回这个公公婆婆家

我自己小时候年三十也是一年在爷爷家一年在外公家但是因为我爸妈都是老乡嘛家里离得近但是 21 世纪城市化流动很厉害很多夫妻的组合他们不再是同乡人很多都是跨省份或者是跨南北而咱们国家又地大物博所以今天我就会根据我最近观察到的一些在不同论坛上的很家长很机灵狗碎的争论以及我阅读书籍的一些思考

包括跨文化的比较我们就来聊一下过年回谁家的这个问题而且我把它称之为 21 限定的问题又代表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到了 22 世纪就不再会困扰我们而且我们刚才有说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东亚社会会出现其实在

美国的家庭里年轻的夫妇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争论比方说圣诞节圣诞节跟中国的春节类似是西方社会当中可能家庭团聚和这个假期消费比较集中的时刻而且之前我在西方社会工作的时候

每次 11 月底的感恩节一过我明显就能感觉到办公室里的同事大家就无心工作了摸鱼的劲头更高因为感恩节跟圣诞节大概就差了一个月左右这种微妙的感觉就有点类似于我这两年回国每次过完元旦然后再到盼着春节到来的这一个月我坐在办公室里也是看着很认真其实是在认真摸鱼的一个状态那我们说回西方的一个真实的情况

了解到的一些朋友他们如果有条件的话有点像刚才我们讲的 plan A 的操作可能一对已婚夫妻他们平安夜的时候会飞往一边的父母家然后到 25 26 号的时候又赶到另外一边去补过圣诞当然这种做法对于跨州的家庭是很劳民伤财的而且有些夫妻他们的父母可能是离过婚的那

父母有了重组家庭之后就意味着可能你要拜访的这个家庭参加的这个家庭聚会又要 double 所以在西方很多类似情景下的夫妻他们更常见的做法是轮流过或者是我先回你家过感恩节然后等到一个月之后的圣诞节再去我家过然后每年这样轮换那我觉得这种协商也是不错的

这样每年双方的家庭都能一起团聚但有个前提是你拥有两个时间比较长的假期所以这种方案如果在东亚社会想要落地的话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个人的想法虽然我自己没有结婚但我觉得如果中秋节多放几天假的话那过年回谁家的这个问题这个争议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和谐也更公平的解决办法那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些更实际的

更落地更具体的探讨

那通过对过年回谁家这个问题这么多年的观察感觉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了更像是一个折射了社会跟文化变迁的窗口首先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成为世纪难题大家心里肯定都清楚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面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这种观念很根深蒂固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传统女性来说年夜饭的时候不回娘家是没有任何质疑的

因为社会整体的价值体系对于一个已经出嫁的女性的定位就是如此而且你像张爱玲的小说《卿尘之恋》里面的上海的大小姐白六苏她哪怕在结束婚姻状态回娘家之后呢也是要受尽亲戚间的冷嘲热讽

因为传统观念就是会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可能在抚养你的过程中对于女儿大家的潜意识都会是反正她以后也不是咱们家的人了但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哪怕你真正结婚了婆婆家就真的是你的新家吗婆婆会真的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你吗所以对于很多传统女性来说可能

娘家跟婆家都不算是自己的家只不过在跨入现代化之前这个问题一直是隐性存在着社会上不会去大篇幅的讨论最多我们只是会在小说或者历史书上看到类似的女性的现状的陈述而已我们之前 66 期节目聊过爆破东亚家庭的三座大山

其实由于儒家他强调这个三从四德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伟大对这个逻辑下很自然的女性的生育功能还有对富家的这个香火延续就视作了已婚女性的核心义务在宗法制度之下女性就是富家之人就是外姓人一个家庭生了女儿反正这个女儿迟早会是别人家的人所以在某些方面这些传统思想跟现代社会的性别平等思想就是相悖的

换句话说我们亲密关系中的民主化在现代社会必然是会受到家族制受到父权制的一个阻力的比如我们就回到过年回谁家的这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争论的背后本质依然是权力的争夺

在很多具体讨论这些问题的帖子里我们都能看出来南方的父母他们往往是被默认享有这个过年见儿子年夜饭见孙子见儿媳的这样一个优先权而妻子如果想提出回娘家过年可能就会被扣上一个不孝顺的帽子

但是随着独生女的增多女方的父母在春节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面临这样一个比较孤独的过年的氛围而且女方的父母也有见春节见自己孙子见自己小孩的这样一个情感诉求我反正刷了上百个帖子

大致梳理了一下过年回神家这个权力问题背后的主要变量首先第一个因素还是经济很多具体问题的争论依然落脚点是男方或者女方谁在经济上更有优势谁在买房买车谁在育儿这些方面对于小家庭的贡献更大

那可能这个经济占优的那一方在过年回谁家这个问题上就更加有话语权而第二个因素呢是地理变量也就是说从夫妻的这个小家庭到各自的老家的距离有多远如果一方很近经常日常就能见到而另外一方很远是否在春节的时候就迁就一下去更远的那一方过年所以地理变量也是大量 case 中的一个争论点而第三个因素就是我刚才说的家庭结构

如果是独生子女的话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尖锐如果双方都是多子女家庭可能回谁家过年的模式就更倾向于 21 世纪之前更传统的做法而第四个变量我专门摘了出来就是婆媳关系

更具体的婆媳关系我们在他们为何宴女她是女子旁的她那期节目有聊过发现很多真实案例中家庭的争吵争截点都是来自于婆媳关系很紧张无论是坐月子的时候婆婆可能没有按照儿媳妇的心思来或者在日常的相处之中婆婆讲话很强势因为这个时候婆婆已经是父权制社会的代言人了

在他们的心中可能我的儿子就是最大的所以过年你必须跟儿子回我们家过年因为你已经是我们老 X 家的人了因为作为婆婆我呀虽然也是一个外姓人但我早就是老 X 家的人了那我就有权利要求你这个新的新来的这个外姓人按照我老 X 家的规矩做事

这个 X 就是变量 X 嘛赵乾孙李周无证往随便填而第五个变量呢就是夫妻之间的沟通有位德国的社会学家叫做伊丽莎白格恩斯海姆他就做过一个预测他说当代家庭里一定会出现个体化的矛盾

对于一对年轻夫妻来说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和情感的需求所以在这个小家庭内部势必是存在着矛盾妥协和谈判的如果男方的家庭不愿意舍弃传统社会中的权利而女性也希望寻求自己的主体性希望春节陪一陪抚育自己长大的亲生父母那矛盾和争吵就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那我们在结婚之前就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摊开来大家在这些比较 tricky 的问题上形成了双方都认同的一个解决方案之后再做一些人生大事的决策但我自己在冲浪的过程中是发现了很多事后反水的情况

可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在虎扑上也有帖子吐槽本来跟老婆约定好是轮流回家过年但是轮到回自己家过年的时候老婆又因为跟婆婆相处不来所以不愿意回去老婆觉得说你跟我爸妈也就是男方跟他的岳父岳母相处的是不错的

但是男方的父母也就是女人的这个公公婆婆对于他们的儿媳妇可能并没有那么友好所以女方就不愿意再信守这个承诺同样的豆瓣也有非常多的吐槽就是男方可能婚前口头答应了我们到时候轮流过年或者是各回各家但等到真正结了婚之后呢这个她老公就会说哎呀我爸我妈都特别不高兴说如果不带媳妇回去过年的话就是没面子就会让他们在相亲里面抬不起头

诸如此类的情况也有特别多所以夫妻间的这个沟通谈判或者说信誉问题也是过年回谁家这个权力大问题背后的一个第五个因素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面刚才我们总结的这五个变量有可能都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那种家庭剧本

而且如果家里有了小孩之后有了小朋友之后呢围绕着孩子去谁家的争夺又会是一场新的博弈那我们如果从一个正向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有更多的已婚女性她们敢于在这种节假日提出了我要回娘家过节的诉求

相较于刚才我们提到的传统社会而言也算是女性的话语权还有经济社会地位的相对提升而社会争吵的泛化也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尚未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说夫妻双方在面对各自原生家庭是拥有对等的权利婚姻一定是要求女性要求妻子放弃自己对娘家的情感链接吗

服侍婆家一定是已婚女性的天生义务吗女性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依然是富家的财产吗如果女性被迫舍弃掉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投向富家是否也意味着自身存在价值的某种消解呢

对于女性来说到底哪里才是她真正的家呢而且在类似的女性视角的帖子吐槽里面我还看到了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她讲的是自己在原生家庭里面可能不太开心因为可能父母重男轻女所以她有一个弟弟父母一开始就没有把她当自己人

而当这位女士她结婚之后呢公共婆婆又恰好是大城市里观念比较开放的这种父母甚至会鼓励他们小夫妻春节出去度假所以对于这位女士而言她觉得结婚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的事结婚把她从原生家庭中拯救出来了

所以我当时读了他这个故事之后也是很感慨因为确实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在判断自己现状的时候选择的参照系也截然不同因为我了解到的更多的家庭情况比方说把双方父母都接到小家庭来过年的这个选项那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他们可能也不太愉快

他们可能更想在自己的老家过年那个环境更熟悉而且自己的家住起来也更自在而对于旅行的这个选项我们都知道春节期间出行的成本真的很高酒店呀机票的价格可能都会翻倍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大家还是会舟车劳顿迁徙到某一方家庭的这个老家去过年但是呢我在开头也聊了我认为春节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是 21 世纪限定的

就是说在传统社会他没有这个讨论在未来的 22 世纪可能也会淡化这个问题因为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还有性别平等都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践行这种夫妻对等各自父母都需要尊重的原则大家的对话大家的协商是在一个平等的权利结构体系中而另外一方面呢这就涉及到对于春节这个文化意义的思考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年味淡了因为小时候我们在城市里可能还会放鞭炮但现在可能出于安全因素我们都没有鞭炮放了但春节我认为它一定不会消失它是我们华人集体的文化记忆所以在未来这个节日的精神内核还是会在

团圆 家人的情感 文化的传承包括上一期节目我也聊了年夜饭这种很有仪式感的活动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只不过在未来我们过春节的形式一定会走向多元化春节依然是华人最有象征意义最有文化认同的节日

但我们在保留一些仪式的同时也会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去庆祝只不过眼下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这代人依然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和现代的裂缝中艰难前行着所以问题一定是存在的我们勇敢面对而平等的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我们满心期待

那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有任何问题或者想法都欢迎随时交流喜欢本期节目的话也欢迎帮忙转发推荐或者打赏我是门童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