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间地带,我是海博前不久我看到一位手机从业者发出了一段感慨他说他深深觉得手机这个行业是做到头了但是好死不死呢,这个行业暂时还没有被颠覆的可能因为大家还在天天刷着这该死的手机这是目前手机行业的一个现实困境吧那这期呢,我们就来聊聊 2025 年的手机变局
其实过去五六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一直是处于下滑的趋势,只有 2021 年稍有反弹。到 2023 年则是直接跌到了谷底,当年只有 11.4 亿的出货量,创造了过去十年的一个新低。到 2024 年,也就是去年,因为中国市场开始有了补贴政策,才开始稍有回暖。我不知道大家现在的手机是多久没换过了啊。
手机出货量的连续下滑其实半生的就是我们换机周期的无限拉长,从早期的 18 个月到 24 个月 36 个月,那我看到平安证券的最新的研报显示已经到了 43 个月,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可是个坏消息,他们要比家电行业更早的进入到寻求第二曲线的一个阶段了。
我们之前的节目聊过像美的 TCL 们他们在偏温国内市场之后还可以在本世纪初到海外去并购寻求新的增长但是中国的手机厂商们早已经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公司了在 IDC 全球出货量统计当中苹果三星稳稳占据两席剩下的三席是小米欧威荣耀和纯银之间的竞争
而在中国大陆市场没有了三星、纯音但是有华为所以小米、欧威、荣耀这四家需要竞争国内的三个席位某种程度上说谁较长的时间进入到统计表格当中的那个 AZUS 谁的危险系数就是更高的因为 IDC 的出货量只统计前五名但其实这几家已经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公司了其实回看智能手机这近 20 年的发展
同样是一场漫长的淘汰赛啊都说汽车是淘汰赛其实手机同样如此啊早期还有中华库联这样的说法现在早就是过去式了还有像金力啊锤子啊这些早已经下了牌桌全球市场同样是这样 LG 没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 HTC 我还用过这个品牌
这个也没了像索尼也早就退出了这个竞争我们也看到最近手机厂商这几年也在花式创新嘛开始拼影像拼折叠屏讲 AI 手机的这个叙事但是影像技术其实已经到了卷无可卷的地步了
各家旗舰手机的影像水平普通用户其实很难做出区别来而折叠屏其实高度依赖面板供应商的技术暂时普及度还不高 AI 方面在 DeepSync 出现之后各个手机厂商纷纷倒戈接入其实自己自研的那些手机助手面对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打的
一定程度上手机厂商正面临着创新者的窘境他们在求变可是这些变化要不然就是消费者无从感知要不然就不是真的需求但是花式求变的背后其实是手机厂商们的一个巨大的焦虑在增长瓶颈面前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去选择的阶段了在 AI 包括电动智能汽车的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各家需要做出新的抉择去寻找新的增量空间那作为这种终端产品公司来说想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战略上基本会有两个路径第一个呢就是向手机行业的上游向中间品方向去延伸切入到供应链当中最核心的技术领域比如我们看到的小米欧威荣耀纷纷在集体造芯片那另一个路径呢则是寻找新的产业方向
小米华为在造车有的还去做 LOT 有的则聚焦 AI 像 vivo 它就比较明确要基于 AI 生态去做机器人我们可以围绕这两大路径分别去讨论一下像中间品方向延伸的花大价钱投入到芯片领域的应该算是小米和 OPPO 了当然 vivo 和荣耀也在做只是效果不明显
而华为其实是早有布局,我们就不讨论了,其实手机厂商造新这个事就跟我们之前聊过 TCL 去做面板,美的去做压缩机,进入到行业上游,其实是有相似性的,但是造新显然是投入更大,人才密集更高,时间也更久的一个领域。
小米和 OPPO 其实我们可以对比着聊小米是 5 月份发布了它的 3 纳米的炫技 O1 芯片而 OPPO 差不多就是在两年前的 5 月份突然关闭了芯片业务折扣为什么折扣关了小米成了这两家造新的路径是有什么不同吗其实我们可以先来拆解一下折扣的一个历程在关闭前折扣先后发布了自研的图像芯片
和蓝牙音频芯片当时据传呢第三款的芯片是 4 纳米工艺的 ZN 的手机处理器芯片并且已经送到了台积电去流片当时传言说会搭载联发科的 5G 基带上市
这里简单吊书袋一下解释一下什么是手机处理器芯片其实就是一款 SoC 级别的芯片就像是骁龙芯片一样 SoC 里面集成了 CPU GPU 存储等等多个芯片
这是每个手机品牌都想做成的一件事从苹果三星到华为以及后面要提到的小米其实如果传言为真的话折库几乎就是在临门一脚前关张了 OPPO 当时给出的官方回应是说全球经济和智能手机市场因为充满着不确定性公司才要做出战略调整折库的 CEO 在最后一次全员大会上也表示
公司的整个营收远远达不到预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芯片这样一个巨大的投资将是公司承担不起的但是这样的回应很难消除市场上的一些猜测当时市场的普遍猜测会认为可能是因为美国制裁的可能才关停了折扣我对话了我们中间地带的嘉宾写过手机战争与芯片战争的余胜老师我们先来听听他的猜想
在这里我只说一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OPPO 它为什么气性呢它后面应该来说是受到一些美国企业的威胁除了苹果华为三星它能够自己做自己的手机的 CPU 以外和其他的品牌包括小米 OPPO Vivo 荣耀他们都得像
高通还有联化科向他们去买这个手机里面聚合型的 CPU 的芯片 OPPO 他为什么要自己要造芯片呢他其实也是想摆脱对这些供应商的依赖因为毕竟这个 CPU 芯片它是一个手机聚合型的部件如果这个一直是向从外面采购的话它对于自己的手机的竞争力的提升它是有很大的制约的
然后这里我要说一下就是一个手机它最核心的芯片它其实是两块其中一块是 CPU 它就类似于电脑的 CPU 一样它是用来你可以把它就看成一个小电脑它处理各种的程序了
另外一块芯片是基带芯片,基带芯片它是用来处理那些通信协议,因为我手机我要打电话,我要有 5G 信号,4G 信号,这些我要用基带芯片来处理。这两块芯片里面其实基带芯片的门槛是更高的,因为你要做基带芯片的话,你会面临到很多的专利的障碍。
甚至说连苹果它也做基带芯片也做了这么多年也最近才刚刚取得一些成功它之前还必须要向高通去买基带芯片个人假设你当年 OPPO 你造了芯片以后肯定要减少对高通的买芯片的数量这对于高通好像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高通碰到这种情况呢它完全可以进行一个威胁而我对你画出这种断供的威胁的话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当年当年 OPPO 它造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收到台积电去流片了突然间停下来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受到了高通的威胁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就 OPPO 在两年前碰到的事情其实小米它现在也一样可能会碰到因为华为 M60 上市它的 5G 手机上市当时是标志着中国在 7 纳米芯片已经能够国产化了
因为 5G 手机用的 5G 基带芯片是一定要 7nm 工艺才能造出来的假设 OPPO 当年如果受到威胁了它是没有办法解决 5G 基带芯片的供应问题的这个事情一定是要到华为 Mate 6034 才把这个打通
其实华为 M60 刚上市的时候它的市场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这说明在 7 纳米的产能环面还是不够的但我们再看过了一年以后华为 M70 上市它基本上在供应上面就没有问题了
这说明国产的 7nm 芯片这个良率什么都已经上来了小米造了自己的手机 3nm 的芯片如果它也一样在碰到这种极端情况它完全可以通过国产来解决基带芯片的供应问题当然这只是余生老师的个人推测那我们看看小米是怎么做成的小米比 OPPO 起步要晚
当时他们的第一款 SoC 级别的芯片是澎湃 S1 当时用在了小米 5C 手机上但是随后的 S2 是无疾而终了一度是四次流片都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而失败的
要知道每一次流片的成本是要花费几千万美元的但是小米并没有关停它的造新业务反而是化整为零先去做一些小芯片类似影像芯片充电芯片但是 SOC 这一挂呢就换成了新的宣戒团队于是就有了宣戒 O1 这款芯片其实当时宣戒 O1 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橙色啊
但其实它能装机销售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了那接下来呢就需要一个长期迭代更新的这样一个过程那芯片并不是避其功于一役的就像苹果也是因为基代芯片和高通扯皮了多年嘛所以我们回到最初的讨论的那个问题手机品牌为什么要资源芯片它的核心目的其实就是掌握核心的技术去提升软件的适配性
造一台用户体验更顺手的手机假如大家都使用的是高通的骁龙芯片那体验其实就是无法拉开的那衡量芯片成功的第一步呢就是装机刚才说了先用起来那炫技 O1 已经在小米 15S Pro 上包括一些平板手表上都有搭载了这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了那第二步呢就要考验芯片的装机量
搭载了 OE 芯片的这些产品销量到底如何其实还是需要一个时间去观察的没有足够的装机量意味着每一片芯片的成本就会更高像雷军自己就表示搭载 OE 芯片的设备如果只卖 100 万台的话那平均每台手机的芯片研发成本将要超过 1000 美金这要比设备本身要贵得多得多啊
只有足够大的装机量与销量才能摊小芯片的研发成本第三个维度是看能否持续稳定地去迭代甚至说从手机业务延伸到更多的硬件产品上这也许是考察炫技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的指标就像高通的芯片它不只能用在手机上还能加以改造去上车
所以造新之路是非常漫长的暂时的失败或者不顺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选择不过现阶段的芯片业务还都是引入深厚的处于慢慢发育的阶段它更像是为未来埋下一颗种子但是手机厂商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颗种子还需要开出一朵确定性的花
那寻求新的产业方向就是这朵确定性的花像机器人啊智能眼镜啊这些被想象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这些产品都是手机厂商们跟进的一个领域那荣耀啊 vivo 啊其实都非常高调的进入到了机器人的这个领域但是机器人并没有一款像样的产品出现
那手机之后的电子消费到底会是什么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还是很头头的就是这朵花它究竟能不能结出一个好果子呢现在谁也不清楚机器人是一朵花那另一朵花就是 LOT 加上 AI 之后呢被称为是 ALOT
虽然这个话术看上去很高级,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手机公司进入到了传统的家电行业。前不久美的董事长方鸿波就在股东大会上有一个非常犀利的表达,他认为小米进入家电业在战略上已经输了,最近其实方鸿波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睿评不断,他进一步解释了这个说法。
他认为呢家电呢已经是高度竞争的行业了早已经是一片红海那家电行业的增长空间效率提升空间都非常的有限即便你能拿到一定的份额也是巨大的消耗战无论对于小米追秘这些新文家还是现有的几大玩家都是一样的
曾经担任中国商业评论执行主编的郝亚洲是这样解读方文波的观点的其实应该找郝老师帮我录一段的他自己也有一个博客我们之前也多次有过交流但是这次呢我就转述一下郝老师的文章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责任全部在我啊郝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进入家电行业已经输了呢不是说小米不应该进入而是如何进入的问题
因为家电行业都是老牌玩家嘛,像美的、海尔、格力都凭借自己的技术能力对于供应链已经是牢牢把握了新进入者很难去突破那个技术壁垒像小米空调,它的核心零部件压缩机都是行业通用的方案用的就是美的旗下的美智压缩机小米电视最核心的零部件来自于 TCL 旗下的华星光电
所以小米进入家电行业呢,既没有对集成模式有一些改变,它反而是强化了现有的供应链网络的稳定性上游供应商体系呢,也没有被重构这就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窘境》中的论断当创新不改变价值网络时,新进入者即便短期成功,长期仍需要面对来自在位者的强大压力
这里说的新进入者就是小米了那在位者就是海尔美蒂这些传统巨头克里斯坦森口中的价值网络呢不仅仅是说雇佣链它其实还包含了客户需求的定义性能评估的标准利润结构以及竞争规则所以小米能和传统的家电三巨头去掰手腕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是走的呢还是效率的老路
这就是郝亚洲老师的一个观点所以 IoT 这个曲线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还是不够长因为像小米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正好是手机行业规则重塑全新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出现了用户对于手机的认知范式也在发生的变化正好是那样的窗口性时刻那家电业显然没有在这个窗口里
手机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但是家电呢在当下显然不是所以换句话说如果现在哪个家电厂商要去做手机比如美的吧那在战略上其实是并不明智的当然这就是我的一个暴论了啊剩下的就是造车了那造车呢显然是
最长也是最有想象空间的一个第二曲线按照克里斯坦森的价值网络模型汽车产业正好处于电动与智能的更接期那供应链网络呢也在重构这其实是难得的一个窗口期啊我们也看到呢小米速气的成功的确让小米获得了海量的关注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支持雷军一跃成为人民企业家小米的品牌势能也在不断增强
有车的小米和欧威荣耀比起来已经拉出了明显的深位差距这直接反映在了 2025 年一季度的销量上根据 IDC 的数据小米在 2025 年一季度的出货量排名中国市场第一这让欧威荣耀的压力其实是进一步加大了但是小米目前只是一款车的胜利我们做过很多期汽车的话题大家也听了那么多已经消失的品牌
过去二十几年汽车行业同样是一场漫长的淘汰赛只不过现阶段这个淘汰赛的烈度会更强领跑汽车的 CEO 朱江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预测他把汽车和手机做了一个对比他说未来中国汽车的品牌最多是手机的家属乘以二主流手机厂商不过五家嘛所以未来汽车品牌最多十家这个未来也只是在十年以内啊
其实这两年的汽车行业淘汰赛已经开始加速了哪吒即月已经下了牌桌那今年 2025 年淘汰的烈度只会更强原本的生命线是销量过 20 万我觉得今年的标准可能只会更高 30 万甚至 40 万都不为过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销量是唯一能够留在牌桌上的资本小米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竞争环境
可以说造星和造车比起来造车才是九死一生那造星还可以关掉但是造车呢如果关了对小米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选择造车的小米可以说是退无可退了那某种程度上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表现也会直接关系到小米手机的表现
所以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下雷军打了十几年的手机战争接着又开一服汽车战争又得打十年经历真的是非常旺盛最后我有一个抱言 2025 年可以说是手机无战事真正的战场是在手机之外的手机厂商们能否在 AI 汽车 机器人这些领域获得一些突破是决定自身销量的一个关键
手机之外的动作才是对手机产品最好的影响那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啊 2025 年手机行业会有什么新的大变局吗这五家手机厂商会不会还会再有淘汰好那我们这期就聊到这这算是我筹划的一个新的单口系列啊在自己表达的同时呢也会对谈一些嘉宾接入他们的观察欢迎大家来留言互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