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16 终于打卡!校招生的第一次跳槽

E16 终于打卡!校招生的第一次跳槽

2024/7/11
logo of podcast 做不了|设计电波

做不了|设计电波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明媛
陆七
Topics
陆七:我终于经历了第一次离职,感觉像是完成了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校招时,只要有一份工作就好,但在跳槽时,需要考虑很多沉默成本,比如经验、人脉和生活圈子。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是钱多、活好、同事好,当这三个标准都无法满足时,就应该考虑跳槽了。跳槽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取决于个人的决心。 明媛:校招和社招考虑的事情很不一样。校招时,大家往往关注工作是否有参与感和话语权,但对行业和公司了解不多。Special Offer可能会影响选择,但实际影响可能不大。实习经历对校招有很大影响,本科实习时,只要是腾讯的offer就去,找实习的心态直接带入校招。工作后,发现每天共事的人和做的事更重要。实习和正式工作不一样,实习没有危机感,正式工作没有人兜底。 渊:校招和社招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校招时,大家会受到身边人就业情况的影响,产生群体效应。公司名气很重要,但业务和团队是否适合自己更重要。社招时,大家更明确知道自己受不了的点,需求更精确。学校鼓励实验性,但找工作希望你有具体经验。大家在找工作过程中一直在“去魅”,同一个公司不同团队业务天差地别。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讨论了校招生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从毕业生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选择工作的标准、不同阶段的视角变化,以及实习和正式工作的区别。
  • 校招时,选择工作的标准可能较为简单,例如:有工作即可;社招时,则会考虑发展前景、平台大小、成长路径、城市等因素。
  • 实习和正式工作在责任感、危机感和考核方面有很大区别。
  • 校招时,学生对团队的了解有限,对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也不清晰。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明媛大家好,我是陆七大家好,我是渊欢迎收听做不了电台

OK 哈喽 大家好我们这个播客已经停更了两个月了那为什么这期间有停更呢是因为我们这陆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件首先我们就先从一个跟我们的大家的日常工作最相关的事情开始吧就是我们的六七同学在这个期间经历了一次离职找工作再入职的过程当然也可能是找工作离职再入职的过程哈哈

没有啊找工作怎么可能短短两个月就找的工作太飞速了吧没有没有就是经历了终于经历了年轻人的第一次大事件就是离职

这个我感觉这个可能这一期本来一年前就可以开的但是终于等到我轮到我今天可以来站在这个舞台上拿起话筒来说这件事情对因为我跟月安已经已经已经好几次了也没有好几次哎呀这也不能算是值得庆祝吧就是终于好像人生的一个

必须要做的这件事情就是终于打了一个勾这个样子那选择了金三银四这样一个好时机这个大好的日子来然后来跳了一个草并且这个工作也转换一下然后工作的程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这个样子 OK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跳草这个问题不是你们比我更有经验吗你们应该先来说说为什么要跳草啊那肯定是

我们要不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加入第一份工作因为我们其实都是校招加入第一份工作然后社招就是相当于是第一次跳槽嘛所以我们要不先聊一聊就当时校招的时候的视角跟社招什么不一样就聊一聊大家的这个视角变化过程

我们还是先从六七开始现身说法一下我觉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做出校招决定和你决定要输出社会然后来进行一个跳槽这两个时候

的这个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嘛就是校招嘛那肯定就是我们从一个学生然后转变成一个职场人这样子的就要开始赚钱养家那可能对我们来说就是只要我有一份工作那可能最低标准就是我有一份工作就好了

然后我可能会在我有了工作的基础上会在不同的 offer 里面去挑一些什么我的发展前景啊平台大小啊成长路径啊或者是我想要去的一些产品领域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是我想去的生活的城市啊这些各个方方面面去做这样一个选择就是我觉得其实可能可能大部分同学吧包括我自己可能在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不会有这么一个

充足的考虑框架说我要在一对一里面挑一个最好的可能就是当当时那个节点就是有啥选啥然后可能还有一个看的还不错的然后我就过去只是说在那个时间节点想要摆脱学生身份然后进入社会做了这么样子的一个转变而已嘛

当然我们视角就是变成了说今天是不是要选择跳槽就一定会有很多所谓的沉默成本在里面就是我今天已经在这份工作里面了我已经累积了这么多经验有这么多合作的口碑可能在一些事业上面也有些小成就那在生活的这个城市也过了这么久也可能有一些生活的圈子累积那我为什么必须得要跳槽那为什么必须得是现在跳槽那这份工作

我到底有什么不满我一定要做出一些改变然后我觉得这个切割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过程因为就不会像以前学生嘛因为学生你可能毕业了到了时间基本上就是会被学校给踢出去的除非你什么严毕啊什么的

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以转换的余地的嘛对吧但是跳槽嘛跳槽不一定啊跳槽是个非常主动的过程就是基本上只要你不被踩你就可以在家公司一直苟的一直苟的就是一直这样待下去就是要不要跳槽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的决定只是说在于你的决心是累积到一个爆点你是决心做这个事情然后把这个事情做成而已

当然就是说要评判说什么时候跳槽肯定也是有一些这种标准来判断的那我觉得这个肯定因人而异就我自己而言就是我们一般不是说就是说开玩笑的时候会说你的工作会有三个条件来衡量一个是要么钱多

要么要么活好要么同事好这个感觉就是从我第一天开始这三个标准就已经刻在我脑子里就像那种思想钢一样刻在我脑子里了然后我就会发现说这份工作可能会同时满足三个当时就觉得很跑很不错然后有时候会波动比方说满足两个满足这两个或者满足那两个但是多多少少就是在这三个标准当中来会跳动然后就支持我一直在这家公司一直干下去

直到有一天就是我发现就是工作状态开始好像变得不对了这三个条件里面可能就只有一个条件满足甚至有时候都觉得那个条件都不大满足那我可能会觉得这个工作已经开始变得令人痛苦了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思考说是否要用这样子的状态继续走下去继续工作下去还是说我要努把力尝试去换一下这个状态我觉得可能可能就是就是这个样子吧就是这个大的一个判断的框架这对我来说是这个样子

然后对我觉得反正就是这个标准就是说这三个这三个标准就是最后只有一个标准或者有时候连一个标准都没有匹配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应该要跳槽了要毕业的时候到了然后就是这样

我感觉其实我对刚才六七刚才说的有点还挺认同的就是因为其实从校招到社招其实大家社交还是蛮不一样的就考虑的事情还是挺不同的我觉得校招其实在现在大部分的机制下都还是一个挺双盲的系统其实我们在校招的时候对我们要去的团队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就一方面是因为大家的身份还是学生其实

很难真的知道一个工作该怎么去评判好和不好我觉得就是很少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按刚才六七那几个标准大家去评判大部分还是去想这个工作是不是足够的让我感觉有一些工作的一些参与感包括很多时候会觉得这个工作是不是我里面有一些话语权甚至我觉得好多大家会考虑这方面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我个人的关系就是下招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设计工作

所以我对于从事设计行业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能够获得设计话语权这件事情在一开始最初期就是没有概念的就是我不知道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

这个我觉得也确实就因为很多其实那个大家视角很不一样嘛其实就有些人觉得重要有些人觉得不重要总之这个视角就会一直在变其实这种视角的变化就是导致大家去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我感觉我感觉是圈子上的那个区别就六七你那个时候是在在纽约嘛对吧对那个时候其实你那个时候是嗯

不一定是说我一定要回国的所以其实你的圈子可能不是说我要怎么说卷一卷国内这些大厂什么的

但那个时候可能原来是在国内就可能更多会去了解到国内就业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就会受身边人的影响比如说你会知道你的同学哪哪哪哪哪的 offer 对吧那你也会想去试一下对吧因为你觉得可能你不比同学差什么的就那个时候我觉得还是会有一种群体效应因为大家其实感觉上差的不会特别多

所以其实大家相对是很自发的就会有一个社群对吧比如说那个时候我记得会去组一些什么春招小组秋招小组对吧大家都知道你交流一下什么面金对吧今天面了什么哪个业务什么对吧但比如说如果是那个时候如果我在国外那个视角可能你没有形成这样的社群那可能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对于这些信息这些了解就没办法去做这种决策

对确实是而且感觉作为校招生那个时候就像你刚刚说的可能大家就是就是技能点呀都差不多在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大家都还是没有被塑形的就是没有被定型可以说比方说选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赛道而且这些这些大厂开放的这些名额这个对于校招生来说机会也是相比社招来说会更加友善的

就我其实感觉校招的选择面很广就是作为一个校招生来说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就刚才明明说的那个点我想到一个我觉得校招挺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就是其实很多时候校招的 offer 会有 special offer 什么 ssp 那种其实这个是一个校招特别有意思的情况因为你在社招的时候你很难真的通过几千块的一个月包去

去来就是定位一个岗位的好坏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说我在某个公司多拿了几千块拿到了一个多几个 S 的一个 offer 我就会更倾向去这个公司然后而并不是觉得这个公司本身怎么样就是这种感觉会

UHR 那边会塑造给这个岗位一些就是稀缺性或者说一些内部的竞争性你会导致说你因为这些事情而觉得怎么样其实这个我觉得在校招的时候还挺有意思的校招大家确实很多时候尤其在国内这种环境下就是一个非常群体效应的事情大家就是被一些事情去推着走但是可能你进来之后感觉到其实反而这些事情你多拿一点

几千块的一个月薪其实对你的工作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太本质上的影响你会觉得考虑更多其他事情然后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你应该去做出一些调整或者怎么样就很多时候这种效召进来的不匹配性或者说是跟自己之前预期目标的一些变化我觉得是导致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我自己之所以第一份工作会

选择离开其实也有这种视角的变化吧我感觉就这个也挺重要的对所以我很好奇对就知道因为我知道你之前会有很多的实习经历就是在可能不同行业的实习经历就我不知道这个问题问不问的对就是你觉得你实习时候

对于你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你入职下招的第一份工作有错位吗?这个名恩更适合回答,名恩才是真正的实习经历非常的丰富。对,我刚刚其实就想说这个点,就是我发现,因为我是读了本科本研究生嘛,就我发现我在本科的时候找实习的那个感觉就是,那个时候就是只要是我有腾讯 offer 就去。

对吧只要他是腾讯我就去对对对对就特别是你找第一份实习第二份实习对我第一份实习就腾讯天花板直接对吧那个时候是这种感觉就就完全不挑对吧我不管这在腾讯做什么我只要能进去实习我就牛逼对我感觉对我那个时候就是因为校招也是没有这个样子的经验的

就把你相当于找实习的时候这第一份的心态就直接带入我的校招求职的经历了就是我这个环节相比你的环节也是滞后的你知道吗对你当时的心态是我去那个什么大厂就可以了对吧就没问题了对对对对对对相当于我在本科我在本科有经历过这个嘛就是当就比如说我当时的心态就是我去大厂就 OK 然后

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阶段就是你积累了一些实习就你比如说去了几个大厂实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大厂上一家跟这一家还没什么区别之前你可能会

再多憧憬一些比如说我你会听过一些设计团队比如说那个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什么 18 19 年 20 年那几年我们那个时候有什么 ISUX 对吧淘宝什么淘宝 UED 什么自己什么抖音 UED 就那个时候是那种百花齐放就每个什么设计公众号都会发一些文章就当时你会觉得说什么阿里的每年的设计周对吧你会当时你会觉得说

这些这种向外这种做设计输出的这些团队会非常牛逼对吧你会觉得他特别专业然后你会想说那我如果在里面我可能职业的前几年就会过得比较顺因为相当于他既然有能力就向外输出那他可能内部也会有个比较好的一个沉淀机制对吧那我自己的第二阶段可能就变成说我从这个觉得公司牛逼就 OK 就到变成了说我觉得这个设计团队得牛逼对吧他得有输出

就第二阶段可能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到工作之后可能又不一样对吧你工作之后你进去之后你会发现这东西好像也就那样对吧这个 title 好像也就那样了但又变成说那我每天共事的人很重要对吧我做什么事很重要因为这其实是决定你每天上不下班这个精力损耗

对吧 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其实反而不是说校招那个时候在意的那些什么工资对吧房租这些东西对就感觉是一个是一个是慢慢在了解自己喜好的一个过程只是说如果你在学校或者说在第一份工作之前没有经历过一些东西的话可能就是要在工作的后面几年去慢慢悟对

而且我自己的感觉是真的有一些东西其实是在实习期间也没法误的因为其实实习跟正式工作还是两码事因为实习就相当于你是可以每天

你虽然也做了活对吧你你七八点你你也可以七八点下班可以三点下班你是做了很多活但其实本质上你是没有那么危机感的就你不会不会有什么周期性的考核不会有绩效对吧你不用考虑说我今天这个做脏了做坏了怎么样因为其实你会知道有个人帮你兜底嘛嗯但其实正式工作就相当于说没有人帮你兜底的对心态会完全不一样

对这个这个我觉得就跟我自己的想法也挺相近的其实我感觉就是大家在找工作过程中其实很多时候一方面是那个名人说那种就是你一直在去妹这个过程吧就你开车的时候可能感觉这个公司就跟大学一样我好像考到某一个大学其实就好像就是一种认可或者证明但其实你后来会发现说其实

同一个公司里面不同团队不同业务之间其实天差地别就非常大就跟我们就是学校的时候可能觉得 A 学校比 B 学校的整体的排名又再往前那肯定 A 学校总体上是好的但其实到了业务里面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业务适不适合你一个团队适不适合你比这个公司是哪个公司

他到时候能在校招的时候开到什么一个档位的薪资这些事情都重要太多了其实后面你会觉得你自己的需求是越来越精细化的你可能就是确实在开始的时候觉得我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去一个不错的公司然后有一个自己还算感兴趣的业务就 OK 了并且现在其实很多时候校招会尽量的淡化之点就很多时候都是盲选就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去哪个业务

然后到后面其实你到设招的时候你想跳槽肯定是有明确的知道说我在工作中有一些点我是受不了的那我就想去去到一些我知道可能大概率可以规避这些点的一些公司这个其实需求是更精确性的因为你肯定是因为某些原因离开的那你就肯定会倾向于去一个能避开这些原因的下一家公司嘛就这个其实我觉得

就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大家找工作的时候就感觉跟校交的时候是完全两套大脑在思考的感觉而且感觉就在学校里面其实不会有人去刻意指导你说你要走哪条路

因为其实这跟设计的效率反而感觉是相反的因为在学校里面我们就鼓励各种实验性你其实不应该说去做特别具体的事情要去探索一些前沿的事情但其实你找工作的时候反而这个思路又变反了对吧他希望你比如说如果我说什么淘宝的设计师对吧我希望你在实习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有两年的电商设计经验对吧这对于面试官来说是最好的

我就想要这样的人对吧不会不会校招不会这么严苛了但是社招会的对这就感觉反正就比如说在一个毕业生的角度就是他是要面临这样的一个就相反的一个思路

所以其实是挺不一样的你们当时对就是回到校招时候的就业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呀我们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正好大概前后各差了一两年的样子我是 20 年嘛明恩是不是应该是 21 年对

六七你是 19 年吗那正好对 19 年对但我的情况刚刚敏恩也有说过就是因为我在国外信息会有 gap 然后对于国内基本上所有关于国内秋招的情况或者校招的情况都是说哎

我的同学可能投了哪几家我的同学在哪里实习然后我就 follow 一下子这样他们这个路径去进行一些择业就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对于内地市场并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我自己我自己感觉当时其实我自己感觉从 19 年当时我找实习嘛然后到 21 年这三年其实整个互联网的变化程度还挺大的因为可能在

我觉得可能在 19 年的时候那个感觉就是互联网还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

稳健的一个行业就当时就真的是传统的 BTA 三家 BAT 三家就是百度阿里腾讯就是三租鼎鼎大家觉得这个互联网市场就这样了然后当时大家去找其实也基本上都是投实习的时候就投这三家就真的我当时投的时候当时我发现有家公司叫字节跳动那个时候我完全不了解这家公司我就觉得这个

因为当时确实是像字节就不要说后面的拼多多了都是感觉都是二线选择因为我们当时大家都会觉得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格局了大家去加那些好的公司大公司就是一个非常稳健的工作那到 20 年我当时去投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一些

非常不一样的变化了就那个时候首先就是明显的感觉到就是字节在大量的招人它几乎是当时的市场上大家去找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为可能在 2019 年的时候字节就发了很多那种高薪 offer 就让人家感觉好像有人出来搅局

然后导致当时其他好的公司都开始卷福利了就我那年的时候开始就是腾讯和阿里就开始放一些非常好的福利出来就比如说我记得好像当时的那个校招入职可以给 4000 块那个防补腾讯的那个政策好像就是我忘记了 20 年还是 21 年出来的那个时候就是大家每家公司都在努力的抢人因为有一些新的入局者进来了嘛就是当时我觉得真的

毕业生的选择还是蛮好的就是那两年的时间到 21 年 22 年可能是个顶峰然后就

大家就拼命的出来就好福利然后到后面 23 年就可能戛然而止因为突然这个行业又寒冬了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也算是一个就挺神奇的见证了吧我觉得我当时环境还挺神奇的但确实就是刚开始找的时候我就感觉整体上其实当时信息还没有那么完善可能到现在就小红书上一搜面经呀或者大家去选 offer 的帖就非常多当时可能只能在一些像什么

牛克王我记得当时好像有包括知乎上有一些对分析然后那种其实也蛮少尤其像世界十面镜就更少了就只能去找一找挑一挑然后大概是这个情况我觉得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从 19 年到 20 年开始有一个新生的公司入局然后导致这个整体校招市场非常的

活跃或者说各家开始竞争的这么一个时候吧就我这个感觉到印象还蛮深的对我也认同原来这一点就因为我是 19 年本科毕业然后那个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用我还不用小红书然后那个时候我也不用抖音就我当时其实对这两家公司因为我在广东嘛所以我其实对这两家公司那个时候是完全不了解然后到 20 年我觉得还有个关于说是因为口罩

就口罩时期就口罩就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有远程协作的行业有 SaaS 行业对吧有什么丁丁飞书这个行业就之前也是从来不了解的然后也是因为口罩才知道说有字节对吧抖音 TikTok 然后那个时候是能刷到一些字节为什么能够在口罩期间就增长这么快所以也会说你感兴趣说这家公司里面的一些比较有什么

先进组织先用飞书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但是会有这种感觉就是说你想进去体验一下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些怎么说呢这种大时代的这种环境因素也会让每个人的这个路线会有些不一样的一些选择

六七你当时的因为你比我们更早一年嘛而且你在海外所以你感觉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国内确实怎么讲就像你刚刚说的就是那三家遇三家百花齐放然后去投地但是由于在信息上的一些 gap 可能就是很多海外的留学生不会意识到说秋招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

可能就是在学业在中间一半的时候就要开始就要开始说要来投地但很多很多人其实可能在这个时候作品级都还没有成型那可能就要被迫用这个不成型的作品级去面对国内这种秋招的情况然后加上远程面是会有一系列的 gap

等我真正等我自己真正意识到说我可能要去投递国内的机会考虑国内的机会的时候其实已经赶不上什么好车了说实话而且又有很多机会其实已经被那些内地的实习生内部转正消化掉了就就所以只能就是侥幸搭上了这个秋娇的末班车哈也幸运的上了车这个样子

然后面对国外的情况我感觉其实 19 年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基本上在文言就是像 flag 那些大厂里面就前一年其实那些大厂都还有正常针对 new grad 招那个 UX 的但在我这一年其实基本上已经进行大量的收缩了大概一大半都是被内部的 return 给消化了而且还有很多大厂就已经开始不 sponsor 我们这种没有身份的海外留学生了对于零经验的同学来说非常困难

然后像我们那些一些比较好的同学就是最后求职去向比较好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那种在国内其实有一些工作经验然后再出国读一个 master 然后再来找工作这种然后整体的市场发展我感觉就是海外市场已经相比国内要提前两三年这个样子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在走对校长生来说其实就已经走校长走下坡路了这个样子

我觉得还是那个问题就是说你入职第一份工作之后就和你之前的实习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点吗然后这个点可能多多少少也会和你最后的跳槽选择有些关系

那么具体会是一些什么样子关联的那我先拿我自己的情况来说一下吧然后首先一方面就是当大家在实习的时候肯定第一点就是你不需要为自己的项目就像刚才明依说的那样负太多的责任因为很多时候你的 mentor 来兜底包括很多时候你可能也接到了是一些短时性比较确定性的任务

但你工作之后呢其实你的一份正式工作势必会给你很多非常重负荷你需要全过程负责的任务那这个时候其实你的心态还是实习时候那种心态就我刚刚步入工作我是来学东西的但你可能进入到一个高增长的业务之后呢你有被迫的需要去做很多的输出性然后承担很多

在某些节点上的关键位置的工作你感觉到自己会有很强的被锤打的感觉那自己的一些学习上的一些东西呢又没有一些足够的渠道去做输入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你的工作很多时候很难受就你觉得你自己接受输入到的点呢没有被完全的打通然后你自己又会被迫的去进行一些工作上的运转

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我当时离职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感觉想去一些我当时认为能够给我带来更好输入的团队去做一些学习性的工作然后包括去看一下就除了我当前这种工作这种模式之外还有没有一些更好的运转模式

就其实坦白讲就也没有什么真的非离开不可理由但是当时那个时候吧我觉得还是互联网的一个相对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大家总觉得外面有更好的机会所以就会出去看一看可能晚半年我觉得我可能当时都不会去找机会了因为当时我在 21 年底的那个时候跳槽基本上就是寒冬来前的末班车就马上就会有那个

马云的那个外谈讲话导致互联网有一大批的一些事情就大概是那个时间节点出来跳槽的所以感觉就当时就是感觉大家好外面还是有很多好机会可以出去看看这么一个心态

但我反而想说你刚刚说的那些问题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进入的公司的不同比如说重新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校招选择的时候我们肯定会看中一些平台包括这个平台是不是能够让一些初阶的设计师成长是不是有足够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这个样子

对我其实很想说的是当时我很庆幸我选择的平台没有面对这个样子的问题没有面对名额这样子的问题因为确实就是还有比较好的培养机制和新人辅导机制啥的也就是换句话说说我们其实是有时间和空间让你一个新人设计师去成长的然后也有一定的容错率虽然他也会 push 我们去输出但

与此同时它还会有会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让你去输入去获得这些资料所以我觉得就是在这个当中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当中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平衡的体验所以我在这个公司就是能够成长到说比方说三年到五年的这个阶段里

我没有明显的感觉到有你说的那样子像两个齿轮在磨损对但我的问题是发生在后面的因为我觉得其实也跟咱们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有关系啊因为就是就是很难说说你感觉可能觉得好像互联网互联网设计一直在飞速的发展但其实互联网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它其实已经逐渐进入停滞了也不能说完全停滞吧就是它能够允许我们在这个设计行业的发展的空间已经渐渐放缓了

那对于我来说就是其实前三五年我已经通过公司这样子的培训机制已经成长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水位了那我可能需要谋求的是下一个阶段的成长或者转变

大家我那个时候就是我那个业务其实我已经待了太久了已经进入一种职业倦怠这种感觉是非常恐怖的就是你们可能换业务换场景换的会比较会比较频繁但对于我来说在项目里面每年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是非常可怕的这个事情会让设计产生一种惰性不管是思维上的也好还是技能上的也好然后与此同时就是我在这个业务里面就是

这本身义务本身其实它的发展已经也已经开始变换了但是我觉得我合作的义务方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对应的策略去改变他们会把精力用在一些反复迭代而且是在我看来性价比不是特别高的迭代上面然后去不断的消耗我们这些资源方就是对因为设计师本身还是被作为资源方来使用的嘛就是不断被消耗

而我本来就已经进入这个职业倦怠期了然后又被反复消耗那么就是疲惫中更前一次疲惫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是你也很难说去明确的寻找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就是你也不好去做自己的规划那就是就是就是这个第二个阶段就是说我不可能说在这个阶段还会指望说会有一个 mentor 或者怎么样来帮助我来带我那肯定还是要依靠自己来成长

那其实当时对我来说就是已经迷失了这样一个方向吧对然后由于这种大量的消耗吧就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也让我就是有种我不能很好的去平衡工作与工作之外的事情就是

就是也没法说就是我自己把我自己分割开来就是今天我就是打工打这份工打完工之后我可以去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也不能很好地做企业哥所以整个的感觉就就不是很好然后对可能有点啰嗦就是

除此之外呢在这长时间在这个业务当中呢就是我也发现就是人员的流动和流失嘛流进流出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因素吧就是说你就是因为我刚刚不是也说了工作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团队的我不是说团队不好哈只是如果你的团队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当中这种感觉就给你带来一种很强的不确定性

就是你要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下你还要进行高强度这样子的消耗其实非常难接受下去的然后对我个人来说我就觉得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当时的环境那我唯一可以做的选择那就去选择下一个环境就是跳出去换一换看一看会不会有更好我觉得刚六七说的这些其实也跟我想说的差不多我就感觉这是

刚毕业的时候跟你第一次跳槽的时候一个 before after 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比如说选业务对吧如果说我们单纯于选业务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我现在想的话就是当时的想法就是微信好对吧淘宝好抖音好小红书好你会去选择这些你用的产品而且是这种大的产品而且是他们可能设计团队有一些曝光的一些产品

你觉得他们是好的但那个时候根本你不会去想说那我进了这里面那我具体做什么事你不会去想这些事你也不会去想说那这个事它跟设计的关系大吗就是设计是它成不成的原因之一吗

对吧我会去想这些事当时但是跳槽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跳槽呢就是因为业务永远都不只是一个名字对吧它不只是一个 app 的名称它其实会跟你每天跟谁在合作跟

这半年在做什么样的设计有关系对吧比如说我是一个比如说我是一个很抗拒做广告做营销的人那可能你即便是去了这些大团队你可能就在这里面去做一些跟营销相关的工作那这个时候你也不会觉得快乐的因为即便它是一个大团队但它不是你想做的设计它也可能不是你认可的设计就即便它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设计对吧但你做一个设计师你应该是想做自己喜欢的设计

对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一个 before after 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你真的做了之后真正为他承担责任之后就对应刚刚之前约翰说的就是你真的承担责任并且你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喜不喜欢做这样的事你认不认同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很很重要的然后跟如果说对对应六七那个点的话就是

有的时候其实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跟设计是直接相关的就很多产品成功并不是因为设计对吧不是说是设计设计的好这个产品就一定成功也不是因为这个设计的不好这个产品就一定不成功所以其实我们作为设计师我们当然是希望说作为他的一个利益相关方之一我们希望是我们做的设计是能够直接对应这个产品成不成功的这样也是我们

成就感的一个来源就相当于我们是跟这个产品成功是有关系的不是说没关系的对吧但其实确实是有些项目比如说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确实有的项目在一定的阶段里面它其实跟你设计其实关系是没有那么大的它可能只需要一个标准线左右的设计但设计不会成为这个产品是否成功的一个决定项所以这个时候久而久之你会觉得那其实不是我设计也 ok 对吧把公司把我换掉换另外一个设计师进来也 ok

你会觉得那如果说不是我来做一个课的话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对吧我其实我也可以去选择另外一个更需要我的一个环境包括我更享受做设计的一个环境对所以这个也是相当于相当于是你工作了之后你才可能认识到这样的一个点就其实你这些信息是很难在你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意识到的

我觉得我刚刚说这个可能是跟业务相关然后第二个点我想补充就是那个跟人相关的就其实不管业务不业务到最后你入职以后你还是要去跟人打交道嘛就你还是要跟开发产品对吧你的 mentor 你的设计 leader 要跟这些角色

去打交道然后但是其实你在校中的时候你不会不会这么想你会觉得哦只要这个团队 OK 那就 OK 对吧只要他是一个什么啊写了很多文章团队对吧大家都觉得 OK 的团队他就一定很牛逼对吧你不需要去了解里面的人都怎么样你会觉得这里面的人一定都是牛逼的人对吧但其实

人和人之间也是讲究一个匹配度嘛对吧就比如说我是个天才对吧我是我是乔布斯但他如果没有一个 joni f 他也没有办法去做苹果对吧没有办法去即便你是一个天才你没有办法找到你的伯乐那你们也没有办法去创造出个好的产品所以我觉得

就是在工作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就是人和人之间匹配也很重要就是一个能够认同你理解你的一个老板对吧一个直接的上级和一个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你学习能够共青你这个刚刚入门设计刚刚进入第一份工作的这个一个 mentor 包括一些

能够去帮你梳理出来一个比较清晰的一个 PRD 的一个产品对吧或者说一个能够呃告诉你怎么样去交付一个好的一个一个设计文档的一个开发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重要的就决定一份工作幸福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但其实这个因素往往在你在毕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意识到的可能你工作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我在找下班工作的时候其实这些人也很重要所以我可能要在决定一个工作之前我得先去调研一下对吧这个工作整体环境怎么样对吧这些人怎么样对吧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觉得真的是就像上课一样真的是这些课就是像社会的课程对所以我想说就其实是

这个事确实是就有一些事确实是工作之后就通过工作的经历才能误导因为像我们之前刚聊的一些就是有的时候你确实是得承担一个业务的一些责任包括真正能和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和同事去相处然后才可能才能误导这些道理但我觉得这个确实是每个不管设计师还是社会人吧都得经历的因为确实这些经历

这很难通过阅读文字或者说跟一个什么前辈有一些讨论能够理解真的是自己可能经历过一些挫折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真正学习的对我想表达这个意思因为你刚刚讲到跟人的交流你会觉得说可能在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交流这些东西很重要

那我想说就相比于在工作中跟上下游对接这样子你做个人产品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说独立开发者来做个人产品会不会觉得这方面的压力会小很多会觉得好受一点对因为因为我自己做个人项目就是我也是有合作者嘛就我也不是一个人在做就是也会有跟开发者合作我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跟公司会有一些不一样就公司里面是呃

其实你没有办法控制需求因为作为设计师即便我现在在一个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的公司里面我还是没有办法去控制说下个大版本我决定说做什么东西其实你还是会有一个上级有产品的 leader 有设计 leader 有部门的 leader 去决定说你后面做什么但如果说你是自己做一个自己的东西的话首先你可以去决定这东西是什么

但是有一点相通的就是你还是会有一个合作方对吧你还是要有一个人呃协助你去帮他一起实现出来那这个时候怎么样和他就怎么样去了解双方对于一个好产品的一个理解包括对于呃设计上的一些偏好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只是说现在是你得用用你自己的资源自己去学习怎么样实现你想要的效果只是说就相当于你会从

本来是工作里面开发承担的责任你得把那个责任拿过来包括把部分产品的责任拿过来去做一些事情

对是这个区别呃言归正传一下大家跳槽之后解决了哪些跳槽之前的疑惑和问题呢呃我觉得首先跳槽肯定是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些疑问的吧不一定是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可能有两种解决方式就是第一种呢是我发现我在之前公司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行业内普遍问题就这个虽然你只多了一份

工作经历但其实这种视角还是挺不一样的因为你到了新公司你可以跟更多的就是大家来自其他公司的人去聊然后包括你可以跟离职的那些

就上一份工作就是之前离职的同时也可以有一些更交心的一些聊嘛你会感觉到会发现是一些问题是不管哪个公司只要你在这行业里边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然后这是第一种解决就第二种解决就是确实每个团队之间有一些差异还是你选择的时候肯定有一些倾向性嘛所以这个公司确实是能解决一些你在上个公司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这个解决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当然就是当你会发现说首先你知道有些问题是行业内普遍存在并且有一些事情比如说我刚才说学习的问题你可以到了一个可能更有一些输入性内容的团队之后那总归还是会遇到一些就是你觉得你自己的定位有一些变化可能你已经稍微成长了一些你觉得可能不那么需要

输入性的东西的这个事情在你的优先级点放低那你的需求又会有变化所以你会感觉到说我这个工作好像也没有那么十全十美或者怎么样就会觉得大家的诉求只要你在职业发展肯定是不断变化的就各种事情的优先级会在你的心目中一直变来变去然后很多的一些偶发性事件或者说你自己困难

控制不了的世界会来影响你自己的很多工作体验我觉得这个是难免的吧其实对我来讲我觉得就是换工作之后更多的就是在心态上有了一些

更淡定或者说更对职业的包容性更强了吧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就也没有说是说工作的就一定是说这个工作能解决你之间所有问题但其实我觉得换了一份工作之后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让会慷慨很多吧这个是我的最大收获无法而决的你心态发生了变化你被改变了哈哈哈哈

也有道理我感觉这个是城市问题啊原来这个应该是城市因素对你必须要介绍一下说广州是个多么 peace 的城市没错没错我觉得这个就我们刚才其实提到很多说那个同事很重要其实你到了一个城市之后你的同事的整体精神状态跟这个城市是很相关的我觉得现在在我们这边其实大家还是一个非常就是挺 peace 一个状态所有人都因为其实这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

就你说那个各种生活压力啊什么的我觉得在这边都还好大家的心情上都是挺平静的所以导致你自己的心态会很平静这就是一份工作的影响的改变我都没有办法想象我如果在成都上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哈哈哈哈

我其实感觉我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明显是关于业务的那其实只要换一个业务换一个不同业务的公司换一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其实就也不能说是解决问题吧应该是说换了新的问题去解决对就是发生一些变化就但能很好的解决一些职业倦怠啊职业发展以及技能发展的问题就是我

我会有更新更广阔的领域去探索我觉得你是相当于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一定要去学就要重新学习的一个领域里面去也不是重新学习吧只是觉得当时那种状态会持续的消耗下去

就是哪怕我不想去学习我还是在不断的持续被消耗就是除了年龄的增长皱纹的增长和压力的增长之外就是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在增长这种发展和感觉肯定是不健康的呀对吧对因为我们三个其实跳槽都相当于是换了个领域嘛就不是说接着做之前的领域所以说当你换领域的时候你

你肯定是不可避免比如说你要去做一些新的精品调研对吧你要去用一些你之前不会用的东西对吧这过程里面你就会有你就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对对是会有新的输入对这种感觉还是蛮好的我觉得是这样对你就你会感觉自己在成长就会有学习就会有新的认知

我感觉我的话还是围绕就之前那些思路就是第一个就是我我有没有有没有就在做自己更喜欢做的设计对吧你首先是你如果选一个新的业务对吧你可能你可能要对他感兴趣不然你就不会去接他就你肯定是意识到说我比起第一个我之前的工作我会更喜欢现在这个对吧那可能这是第一点然后第二个点就是人人的关系就是你有没有再跟一些你觉得

职业上或者说这个设计上有做过一些作品的人在一起共事对吧你能每天得到他们的启发或者说跟他们一起合作做些东西得到他们认可我觉得这是人的因素最后我觉得可能是一个硬性条件比如说你之前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对吧比如说你可能现在去了一个初创团队比如说你从大厂去一个初创团队或者说你从一个

主要做国内业务的公司去了一个做这个国际业务的公司对吧你可能在里面会用到一些英语啊外语的一些技巧那这个也是一些硬性的上的一些变化嘛那我觉得这些东西也会

成为一些设计师跳槽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就对我来说就是这个样子就可能之前我在工作里面完全没有办完全不需要用到留学时候学习到一些技能那可能现在因为你不可避免要去做一些国外的调研要去做一些海外的业务那你可能就必须得用到这个技能那可能长期以来长久以来那可能它也会成为你在这个求职市场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能力项好了大家说了这么多就是讲了大家很多的感受和经验吧

就是对此不只能说大家各自面对的困境和选择其实都不大一样吧但是无论如何大家都会面临的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怎么来跳槽

怎么找到合适的跳槽机会呢 OK 那就是进入这个本期的那个重要环节有请这个本期节目的主角六七来来介绍一下目前的行业首先只能向大家说就是 connection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就像刚刚明恩说的说自己还是要去不断的锻炼自己技能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这些技能所以

大家才会在有合适的就是机会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技能匹配的你这就是我觉得这也是工作工作以后产生的一个认知就是这个机会就机会不是平等的就机会不是说都在都在这个什么领域和外卖上对吧

就有些机会是只在特定圈子里面没错对就想必大家应该也有很多这些跟那些个什么设计交流群对其实通过内推通过师长朋友通过同事前同事的关系其实这些都是非常

因为他们不仅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专业性的背书此外他还能给你提供一些关于你目标团队的信息啊就是包括前面提到很多就是这个团队好不好呀靠不靠谱啊产品如何等等

我自己其实当时跳槽的时候还是投了,包括还是认真想过一轮的,因为我大概觉得还是,因为我当时是为了一个更好的选择出案,所以我刚才有有过一些想法,然后后最牛女朋友也在跳槽,所以我们在国内的这些情况大概又复盘了一下,我觉得就是一方面确实是刚才六七说的 connection 很重要,因为好的岗位就像,

就是就像好的候选人在相亲市场上一样都是不会流通的所以就是好的岗位一般很多时候都是 connection 流出来的我感觉这个事情大家肯定还是要多做一些这种方面的一些准备然后另外一方面其实在整体的国内的环境上其实我觉得

还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实国内要不然大公司头部公司头部公司里面又分一些稳健型的老牌的公司还有一些蛮新锐的但是内部肯定有很多的

一些潜在组织问题的一些新锐公司然后要不然就是一些可能就是外企因为其实现在这两年也不是这两年吧我觉得最近可能半年到一年其实外企还是在国内有一些 open 一些岗位的像那些 Apple Google 其实都有路去

open 一些设计相关的岗位虽然不多然后这方面可能更好就是靠 connection 去找然后还有一些就是一些所谓小而美的企业吧我觉得其实这两年国内还是有一些的但有一些是外企就比如说有一些做一些满垂直置顶的一些小 app 然后其实做的还挺好的然后他们在国内会有些 office 因为毕竟其实国内的

人才性价比吧总这样说还是蛮高的所以

其实很多那种新兴的公司反而会在国内有一些 office 会有些产业岗位在这我觉得其实这些岗位都还挺 open 的我感觉就是明显能感觉到大环境是在回暖吧就可能就是 23 年到就主要过去 23 年是比较差的一年 22 年可能整体来讲不太好但是其实我当时跳槽的 21 年左右以及就是现在 24 年左右我觉得环境还是有的挑的起码就是

可能大家在你的需求内会都有一到两家公司可以挑这个是真的但比如说你如果你对一些 location 啊 base 啊这种东西就

有很强的意愿的话那感觉可能就是有些问题但如果你对你的 base 比较 open 的话其实我觉得国内岗位还是蛮多的或者你只是可能想面一面去看看自己在市场上的价格或者说就是了解一下这个市场其实现在还是有挺多机会的就只要关注然后可能有一些相关的一些朋友啊其实我觉得还是蛮多的就现在可能今年好像可以

可以说又多了一些情况吧就是 AI 公司很多也在招设计师当然这个我觉得看大家起色了对对对因为有一些机会还是挺不错的但肯定反正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吧我觉得其实我自己感觉今天市场还挺好的

然后我自己其实我虽然没有在看集会但是我可能那个每个月吧可能会接就是会去做一些免费的咨询就国内国外都有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就这个时代找工作吧我就感觉就更就回到了更基本的问题上就之前可能会还有一些

小技巧比如说我要去积累很多实习我要去一个好的学校我要去国外我觉得现在因为公司要的人更少了其实它顶尖那拨人还是在要的不管什么类型的公司我还在要那些好的设计师在要那些能够帮助我这个产品在设计角度帮助我这个产品成功的设计师

所以我觉得越是这样的时期我觉得越是讲究一个设计师和公司之间的匹配度相当于比如说如果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共情的话就是我现在接收到了 1000 个简历对吧我怎么样让你怎么样让通过你的材料让我觉得你就是那个一千分之一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具体的技巧比如说你做过相关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你是我要招一个做车机的设计师那你可能做过三年车机那你可能就会相比于一个做普通 APP 的三年设计师会有优势那比如说你在我就继续拿车举例子比如说你如果说是我要招一个做车业务的设计师那你

在这个公司外对吧你你是不是一个司机对吧你你是不是一个对于这个行业是真正作用户去参与的你在作用户参与的过程中你能能不能提出一些这个行业未来可能的一些方向对吧去帮助就比如说做你要去面一个高级岗位的话如果你能在呃工作以外能够有一些这样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有些产出我觉得都是会让面试官的角度

能够更能够理解你作为这个一千分之一的一个价值就能够更更轻松的去理解而不是说我要一定要看掉你这个六十页的作品集我才能够理解 OK 你你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所以我觉得如果一句话总结的话其实就是降低这个面试官理解你能力的一个呃怎么说呢一个思考程度吧就是能够让面试官

最好是打开你的网站打开你的简历打开你自动影集的前五页就能够让他觉得你就是我们要的人具体要怎么做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得看非常多这样的案例看非常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设计师他们怎么表达他们的一些过往的经历然后慢慢的你可能就会觉得就会找到自己去表达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对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因为校招和社招有很大的区别

就是大家可能会对校招同学有一定的容忍度会给他一些时间去成长但是对于社招来说是没有的他们希望这个人能够立刻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那个最大的价值吧对就是这样所以求职准备的作品集一定要面向 job description 的作品集和简历来进行准备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准备这样才能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就让面试官觉得你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我们今天其实也聊了蛮多东西从大家就是怎么去找第一份工作以及当时的一些视角到就是具体怎么去跳槽具体的原因以及大家一些跳槽的动机包括后面怎么去挑选第二份工作其实我们都谈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经历跟大家的一些想法吧

希望能够在大家不管是在工作认真工作中还是说是在找下一个机会中有那么一点参考性和帮助吧 OK 然后我们后面其实也会聊一聊其实更多大家在生活中或者说通过设计师视角去看待生活中包括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的一些经历大家有什么想听的也可以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然后谢谢大家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谢谢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