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我经历过两次非常糟糕的工作经历。第一次,公司规模小,缺乏规章制度和人文关怀,经常开‘批斗会’,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和躯体化症状,花了很长时间才离开。第二次,虽然工作内容符合我的价值观,但需要过度讨好上司,让我感到压抑和缺乏动力,最终主动离开。离开糟糕的工作,需要与自己和解,就像分手一样,需要对过去有个交代。看到他人坚持在糟糕的工作中也能成长,会动摇自己是否也应该坚持。恐惧驱动是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东亚文化背景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经济来源的依赖,会让人难以离开糟糕的工作。将老板给予的物质奖励视为目标,会让人陷入循环,难以离开。
曹雪敏:老板的表扬和批评方式会影响员工的自我认同和定义。公司内部的设置会制造分裂和怀疑,影响员工的归属感和信任感。用外界的物质成果来定义自我,会忽视自身价值。即使工作内容符合个人价值观,但如果需要过度讨好上司,也会让人感到不快乐。工作内容不符合个人期待和憧憬,即使稳定且收入可观,也会让人想要离开。在决定离开之前,会有长时间的犹豫和权衡。糟糕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严重的焦虑和躯体化症状,例如惊恐发作。社会环境对工作的过度重视,以及对失业的负面评价,会让人难以离开工作。害怕改变是人的本能,这与低自我效能感和损失厌恶有关。在决定放弃时,人们会陷入损失厌恶的思维模式。并非所有工作环境都能激发潜能,有些环境会损害身心健康。在有毒的工作环境中,需要的是保护措施而非自我牺牲。离开糟糕的工作,人们会担心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责任感和对团队的依赖,会让人难以离开糟糕的工作。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并分析感受背后的需求和价值观,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人生。要将对自身的责任放在首位,因为没有人能代替自己的人生。
袁长庚:某些糟糕的管理方式与历史上的一些悲剧性事件有相似之处,都基于对人的改造而非制度的完善。许多中式管理者遇到问题时,首先会认为是员工个人问题而非制度或方法问题。糟糕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决定了身份和社会地位,没有工作会带来巨大的问题。从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暗示,让人们相信人生应该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难以接受中途放弃。社会应该给人们喘息的机会,允许人生有起伏和转折。周围人的观念和期待,会让人难以接受放弃工作。潜能的激发需要合适的环境、方法和人,并非依靠自我逼迫。人的成长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宗教的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生活和身体实践,而非仅仅是教义。对人的期待和要求常常是反过来的,这会导致自我怀疑。周围人的评价和比较,会加剧个人的自我怀疑。在离开糟糕的工作之前,要先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承担超出自身范围的责任,这会让人难以离开糟糕的工作。
袁梦Nina: 糟糕的工作环境背后,可能存在着心理状态有问题的老板。中国文化中,对顺从本性和自我感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人们难以轻易放弃。中国文化对享乐和自我感受的警惕性较高,导致人们难以轻易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配拥有感受”的观念,尤其针对年轻人。人心理感受、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是相互关联的,难以割裂开来考虑。 离开一个工作,不是不再坚持,而是允许自己去过想过的生活。放弃不是没有欲望,而是选择欲望,伴随着其他欲望的放弃,是通向自由和新坐标的起点。我们的生活不仅由追求的事物决定,也由放弃的事物决定。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