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北京一家名为 The Daily Bagel 的小店里,与它的联合创始人 TK 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这次对话,让我对北京社区小店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这个城市餐饮业态的诸多思考。
The Daily Bagel 是一家专营贝果的店,在亮马河畔已经经营了八年。八年间,它见证了北京餐饮业的变迁,也经历了自身经营模式的不断调整。然而,不变的是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和对顾客情感连接的重视。
成本上涨:社区小店的生存压力
TK 坦言,北京社区小店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主要体现在成本的持续上涨。房租、人工、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接受度却有限。这形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困境。
他详细解释了成本上涨的具体体现:
外卖平台的冲击:双刃剑的困境
疫情之后,外卖成为许多人的用餐首选。The Daily Bagel 的外卖比例也从最初的 10%-20% 增长到如今的近一半。然而,外卖平台的高额抽成和配送过程中的食物品质下降,进一步压缩了小店的利润空间。
我们尝试过各种方法来应对外卖带来的挑战,比如优化包装以减少食物在配送过程中的损耗,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食物品质的下降。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线上线下价格一致,拒绝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盈利能力。
社区店的理想与现实:八年坚守的意义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TK 仍然坚持手工制作,保证产品品质,并努力维持与顾客的情感连接,将 The Daily Bagel 打造成一家社区型小店。他希望顾客走进店里,感受到的是一种熟悉、舒适和信任的氛围。
然而,他也承认,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社区小店的生存实属不易。许多曾经熟悉的社区小店已经消失,这让我对北京社区小店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结语:在夹缝中求生存
通过与 TK 的对话,我深刻感受到北京社区小店面临的生存困境。成本上涨、消费者习惯改变、外卖平台的冲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社区小店的经营举步维艰。
我渴望北京能有更多不同风格的社区小店,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成本持续上涨和消费者习惯改变的背景下,社区小店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The Daily Bagel 八年的坚守,是这个时代下的一曲小调,它既令人敬佩,又令人惋惜。 这不仅仅是 The Daily Bagel 的故事,也是无数北京社区小店共同面临的困境。
人在北京,日常三餐最好能自己解决。倒也不是非得自己折腾,如果楼下就有实惠好吃且选择多样的社区小店,那肯定愿意常去光顾。但别说社区小店了,经常是外卖软件连刷三页也不知道该点哪家。
好不容易解决了这顿饭,熬到了下一顿,又在做点儿啥菜、选哪家餐厅和点什么外卖之间再纠结一次。一次又一次,如此日复一日。
我恍惚间记得几年前北京还不是这样的,很多社区也曾经热闹过。再看看其他大城市,好像也不都是这样啊?北京的社区小店是越来越少了吗?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吗?
【时间轴】
1:43 主打「daily」的品牌,食物却卖得有些贵
9:36 「应该公平对待跟你一起奋斗的人」
22:06 外卖的营业额比例是如何逐步上升的
26:05 社区小店的不可能三角:效率、稳定和好吃
36:39 社区小店的最大问题:距离和交流
46:31 为什么喜欢贝果,又为什么是手工贝果
58:25 曾经很受欢迎却已经消失的那些社区小店
【本期鸣谢嘉宾】
TK:The Daily Bagel联合创始人。
【本期配图】
1. The Daily Bagel在亮马河边的蓝色门头,虽小但醒目
2. 店里正在庆祝八周年生日🎂
3. 店里紧凑的布局:一字排开的座位、柜台处摆放的Bagel和一些周边,黄色隔断的另一边是厨房操作间
4. 曾经点过的一些外卖
【本期配乐】
Schumann - Of Foreign Lands from Kinderscenen Opus 15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