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通过镜头语言刻意回避了布莱莎卧室的细节,以反映她内向、敏感且不愿表露内心的性格。布莱莎的卧室对她来说是一个私密空间,尽管她让朋友进入家中,但卧室依然对外界保持封闭。这种设计暗示了布莱莎内心深处对外界的拒绝,同时也通过红色窗帘象征她对爱情的渴望,与房间整体的极简白色形成鲜明对比。
布莱莎的客厅采用了极简的现代主义风格,整体以白色为主,包括白色的墙面、地面和门,甚至门的内侧也被刻意刷成白色。客厅还配有一个巨大的落地窗,营造出一种开放、明亮且极具展示性的氛围。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极简美学,也反映了布莱莎对外界的开放态度,尽管她内心极度内向和敏感。
塞尔吉彭托瓦兹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卫星城,类似于上海的张江或奉贤新城。侯麦选择这里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它与电影情节紧密相关。这座新城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与电影中描绘的年轻人群体一同成长,象征着现代性和新兴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侯麦通过这座新城,展现了年轻人对权力和传统的无视,以及对自我为中心的现代生活状态的探索。
圣克里斯托弗的贝维德勒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设计的公共住宅,具有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像宫殿而非普通住宅。它围绕着一个半圆形广场,中央有一座高耸的观景塔,形成一条指向巴黎市中心的景观轴。尽管建筑具有纪念性和宏伟的尺度,但它并非波菲最重要的作品,甚至可能未被他本人视为代表作。布莱莎住在这里,象征了她对生活的高期待和自我展示的欲望。
电影中的角色都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生活困境时选择更换伴侣而非改变自己。例如,丽雅和法比安因关系不稳定而分手,最终分别与朋友的朋友亚历山大和布莱莎在一起。这种频繁更换伴侣的行为体现了现代性的无根性和流动性,即个体在寻求自我满足时,倾向于抛弃现有关系,转而追求新的可能性。侯麦通过这种戏剧化的事件,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生活状态中的流动性和无根性。
本期我们还是继续聊电影里的房间。
这一期是法国导演侯麦的《女友的男友》。
布莱莎正在带着莉亚回自己的家,这里就是里卡多·波菲设计的“圣克里斯托弗的贝德威勒”,一个像宫殿一样的社会住宅。
莉亚向外眺望,两个主观视角里都没有巨大的瞭望塔。居住在“宫殿”里的人眼中没有纪念碑。这是非常“现代”的视角。
布莱莎引导莉亚来到自己的卧室,直接跳到了主观视角,没有呈现卧室的细节。卧室对观众不是敞开的。
布莱莎的客厅让人印象深刻,极简到极致的现代主义风格。
莉亚引导话题到亚历山大上,布莱莎难掩对亚历山大的喜欢。并认为亚历山大对自己也有意思。布莱莎在自己的家里是完全放松且打开的,与在外表现出的羞怯截然不同。她在内心中对自己也是孤芳自赏的。
法比安来到布莱莎家,两人发生了关系。这里侯麦也没有给卧室内部的镜头,仍然是这个视角。
莉亚再次来到布莱莎家,我们可以看出门的内外颜色又是不同的。对卧室,又是熟悉的视角。而莉亚敏锐地意识到了布莱莎房间的变化,或许她已经察觉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