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时水在窗户上画着看不清的未来你在心里画着看不清的自己朋友让我们一起读点什么起风了陌生的气息从远方吹过来带来没触碰过的温度伙伴让我们一起读点什么
夜深了梦境像是爬不过去的高山你和我坐在山顶唱歌我爱的人让我们一起读点什么在岩东一切都假装凝固幸好字封里有那些年埋下的暖意陌生人让我们一起读点什么
你好 欢迎收听宇宙牌电饭锅我是东东腔今天咱们继续读点什么我现在手里的这本书叫《蜀光集》一个很老派的名字写这个书的作者是杨振宁但实际上这个书下边写的是杨振宁著《翁藩编译》我本来不知道这本书我是最近在
微博上看到这个克罕老师在摘抄这本书里的一些段落非常精彩我读了几段之后就赶紧下单买了一本然后就开始翻开始读克罕老师提到他说杨振宁的文笔质朴干净清晰充满力量
曙光极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美语物理学,父亲和我都写得极棒,最棒的是写邓稼先的那篇,看得热泪盈眶。我买到这本书之后,我翻开它的目录,我发现这里边其实有很多的文章,其实还是和科学和杨振宁先生,
它的本质工作关系更多的比如你翻开目录就会看到一篇文章叫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下边还有威尔对物理学的贡献还有负一的平方根负向位与薛定谔以及后边的什么在统计力学领域里的历程等等吧
这些文章确实我看了看它的内容更多的像是关于科学的或者在日后会被视为是关于科学史的演讲和著述我自己先看的当然也是可汗老师所谈到的那些写人写事的文章杨振宁这个名字我相信中国但凡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
但确实我之前也并没有怎么读过他写的文章我拿到这本书之后先翻开的是可汗老师说把他读到热泪盈眶的那一篇叫做邓稼先的文章在这本书的第 255 页我翻开之后才发现在这篇文章的标题下边就有一句话说他原载于 21 世纪是一个刊物 1993 年的 6 月号总的 17 期
此文曾被转载于中学教材语文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教材里并没有这篇文章因为我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是 93 年了所以这篇 93 年写成的文章不可能马上就被选进中学教材我不确定它现在还是不是在中学生通用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上或者说它是在哪个版本上
但是我给大家读一读如果在听节目的各位你们谁在中学时期你们的课本上就有这篇文章那你就当复习一下吧好呗咱们先从这篇开始读确实写得很好邓稼先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只举 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焦州湾,租借 99 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 25 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 99 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 25 年,后者租借 99 年
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淮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9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 至 1950 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
成功的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屑,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 年 5 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 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居功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平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全面抗战开始的前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8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院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的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研究院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院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个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
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奥本海默的演讲十分吸引人,他善于辞令,听者往往会着迷。1964 年为了庆祝他 60 岁的生日,三位同事和我编辑了一期《近代物理评论》,在前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他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
他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的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炒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清单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你和我去和公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公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的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洛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名,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971 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 22 年的架线。
在那以前于 1964 年中国原子弹事报以后美国报刊上就已经再三提到架先是此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 1948 年 3 月去了中国的韩春这是他的中文名字原名叫 John Hinton 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因为韩春曾于 4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 武器实验室做 FEMI 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他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 年 8 月在北京我看到贾仙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韩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
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 年 8 月 16 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加先写的
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 1959 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筐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理衣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
为了驾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魄马阁果实的战场不知道驾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调古战场文浩浩湖平沙无银炫不见人河水迎带群山纠纷
暗兮惨脆风悲日熏蓬断草枯凛若双尘鸟飞不下兽挺无群亭长告于曰此古战长也长赴三军王王鬼哭天音则闻驾仙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
不知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咏尽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架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 30 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驾先虽有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 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
哪位导演要设置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我父亲诞生于 189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之手称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鹅鹅昆仑 意义长城天府之国 曲多用红皇帝之咒 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无纵横嫁仙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露西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嫁仙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驾仙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驾仙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邓驾仙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嫁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因为嫁先庆幸在这篇文章之后还有一段是杨振宁先生写的后继这个后继也很有意思我给大家读一读
许多人说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想原因是邓稼先的贡献和他的精神,却能动天地气鬼神。2006 年下,翁帆和我有机会去青海旅行,去了神奇的青海湖,也去了半小时车程即到达的湖东北的原子城,那是稼先他们于 20 世纪 60 年代工作的地方。
好多年来这暗息惨脆风悲日熏的荒漠地下的沙粒空中的飞鸟和烈日照耀下的苍黄色的远山我都曾梦见到了现场现实比想象还要凄凉为了保密每个实验区工作区都距离很远有一两公里我们参观了一个世报实验室一座堡垒样的建筑
水泥墙没有窗户试报在堡垒外二三尺的地方进行堡垒的铁墙里嵌藏着各种测试器堡垒内有七八间工作室里边展示了一些当时的仪表和发电机等都显得很原始粗糙也展示了驾先周光照和渔民等人的大照片都是那么年轻他们就曾在这堡垒里在阴暗的灯光下
用计算尺一次一次的年复一年的计算爆炸的细节从而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好刚才读的就是这篇邓稼先读这篇的时候我被我同时被两个人感动着我既被邓稼先感动也被杨振宁感动这是他写给自己 50 年的老朋友的
一个跟他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又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挚友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其实是很能看出杨振宁自己来的不管是前头第一部分那个端庄正式的对于邓稼先的全面的隆重的介绍还是后边对那些细节的
不管是他们交往中的那少量细节和关于他对邓稼先的工作情况的了解甚至想象你都不只能够了解到邓稼先也能猜想出杨振宁是怎样的人很多人写自己的知名朋友很容易暴露出自己来因为很多人写的是别人其实比比都想把自己推到更前面的位置
杨振宁当然他杨振宁也不需要了是吧杨振宁不需要这里边其实这个书里一会儿有一段我会给大家读到我看看我现在能不能翻到它很有意思的几句话在这儿这是这本书的快结尾的时候有一篇叫联合早报的一篇访问是原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7 年 11 月 11 日
由记者潘兴华采访撰写的这里边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个记者问说在中国走上幸福之路的过程中有您的贡献吗杨振宁说我不敢说有多大贡献我只是曾经再三说过我早年的得奖能够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今天中国进步很快这是有目共睹
今天中国的问题多得不得了,也是有目共睹。很多人在网上抨击我,说我只会歌功颂德。歌功颂德之所以听起来是一个贬义词,是因为很多人这样做,是为了要提高自己在当局的地位。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提高我的地位,我的地位已经够高了。
很多人攻击中国,我觉得都说得很有道理,很多建议也是好的,既然讲这些话的人已经多极了,用不着再增加我了。我只是觉得,很多痛骂中国的人并没有了解到,很多问题的存在不是今天的政府制造出来的,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中国要想在三五十年内创造一个西方人四五百年才创造出来的社会时间要缩短十倍是不可能不出现问题的所以客观来说中国现在的成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刚才这段话是杨振宁 2007 年接受联合早报采访的时候说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很少有几个人有资格说这个话的这什么话就是说我的地位已经够高了我不需要再提高我的地位了杨振宁他确实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已经没有必要再提高任何地位的人了这也让他的很多选择让他的很多言论啊有一种特别的真诚这个特别
不只是一个程度啊他指的是是一个难得的是一个一般人没有机会一般人没有机会那么真诚的真诚这是我的感觉这个刚才读的这篇有一点长啊还有一篇也是可汗老师提到的是这个邓家仙写的一篇叫做父亲和我其实他还写过一篇叫母亲和我也收在这本书里其实写的也不错但是他父亲的这一篇啊
我觉得我可以给大家读一些因为这背后我觉得藏着一些很重要的秘密或者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吧这篇叫《父亲和我》1922 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淮宁父亲给我取名镇宁其中的镇字是杨家的背名宁字就是淮宁的意思
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出国前,我们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张照片,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站得鼻挺。我想,那以前他恐怕还从来没有穿过西服。两年以后,他自美国寄给母亲的一张照片是在芝加哥大学照的,衣着神情都已进入了 20 世纪。
父亲相貌十分英俊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在这张相片中清楚地显示出来父亲 1923 年秋入斯坦福大学 1924 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 1928 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来自合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三千个汉字。
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龙文编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 ABCDE 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龙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
还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唐渝夏商周甘汁顺序:甲乙丙丁子蜀丑牛淫虎八卦前三连昆六段镇养渝更富晚离中须砍中满对上缺训下断等等父亲少年时候喜欢唱京戏那一年在厦门他还有时唱
我好我比龙中鸟有齿难站不过他没有教我唱京戏只教我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言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叫我夏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十六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九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 1962 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夏围棋他还是要让我七子有一张照片是 1929 年在厦门古浪雨日光岩上照的
那天我显得不太高兴,三十多年以后,在 1960 年,父亲与母亲自上海飞到日内瓦跟我团聚以前,三弟翻出这张相片要他们带去给我看,父亲说不要带不要带,那天我骂了振宁一顿,他很不高兴,这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宜完全了解的故事。
在下大任教了一年以后,父亲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我们一家三口于 1929 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 19 号,那是西院东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西院于 20 世纪 30 年代向南扩建后,我们家的门牌改为 11 号。我们在清华园里一共住了 8 年,从 1929 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
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以上这一段是我在 1985 年出版的一本小书《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写的,里边所提到的在园里到处游玩主要是指今天的晋春园附近。
那时西北起自津天的校医院,晋春楼,尾轮中心南至津天的游泳池和供应科,东至津天的静斋北到津天的蒙民尾楼旁的河以南的建筑都还没有兴建整块都是一大片荒地只有一些树丛,土山,荷塘,小农田和几户农家变成我们游玩的好地方
我读书的小学叫城治学校,现在是工会,自 1929 年起我在这里读了四年书。我每天自西院东北角家门口出发,沿着小路向南行,再向东南走,爬过一个小土山,便到达当时的清华园围墙,然后沿着围墙北边的小路东行到城治学校,这样走一趟要差不多 20 分钟。
假如路上没有看见蝴蝶或者蚂蚁搬家等重要事件的话另外一条我常常骑自行车走的路是自家门口东北行的大路此路的另一端是当时的校医院每逢开运动会我就骑自行车沿此路此桥去体育馆和城市学校的同学们组织啦啦队呐喊诸葳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
沿着小路去古月堂或去科学馆这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虽不同幽静的气氛却一样童年的我当时未能体会到在小径上父亲和我一起走路的时刻是我们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我 90 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 11 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叫我孟子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的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时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父亲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我常常翻看。
印象最深的是 G.H. Hardy 和 E.M. Wright 的《数论》中的一些定理,和 A. Spacer 的《有限群论》中的许多 Space Groups 的图。因为当时我的外文基础不够,所以不能看得懂细节。我曾多次去问父亲,他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只偶尔给我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1937 年抗战开始,我们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后来在日军进入南京以后,我们经汉口、香港、海防、河内,于 1938 年 3 月到达昆明。我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念高三,于 1938 年秋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
1938 到 1939 年这一年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他借了 G.H. Hardy 的"Pure Mathematics"与 E.T. Bell 的"Man of Mathematics"给我看他和我讨论 "set theory" 不同的无限大"continuum hypothesis" 等观念这些都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 年以后 在书中我这样写道
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技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能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父亲虽然给我介绍了数学的精神却不赞成我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 1938 年我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我的口味这样我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好的咱们就读到这儿吧这篇父亲和我
是应该是 1997 年左右写的它一共分四个章节刚才咱们读的连一都没读完所以后边还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开头这一段很有意思写的是父亲但是其实也是杨振宁自己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是吧咱们正好读到了他进西南联大物理系我自己看前面这个这一段的时候啊
怎么说呢我心里有一个很奇怪的感受这感受我以前在别的时候有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觉得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接力赛人的生命不是跑短跑甚至不是跑长跑人的生命是接力赛杨振宁的父亲显然是一个水平还不错的数学教授是吧但是恐怕没有到杨振宁这种顶尖的程度
他的父亲年轻的时候考上了这个就是他的原话是怎么着来着考上了安徽的留美公费生是吧可见也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但是他能够考上这个留美的公费生也八成是因为他在他的童年少年受到了好的教育而这样的一个开明的智慧的有国外留学经验的父亲
生养出了杨振宁这样的儿子一半是生一半是养所以我真觉得人生哎呀人生是接力赛朋友们就是有的时候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孕育出一些伟大的成就或者一些伟大的人物来的就是这么一个想法这里边的很多细节都很让人羡慕这是一个天才父亲和一个天才儿子的故事嗯
我很喜欢杨振宁写这些东西的时候的这种冷静我不知道叫冷静是不是合适你看他根本没有什么熟情但是好像那些感情也都在里头非常好然后这本书里边刚才一开始说了有很多是跟真正的科学研究科学史上的人物科学事件有关系的那些数我有很多根本就读不懂
我给大家刚才读的还是和他人生有关系的一些其实关于杨振宁他的人生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和翁帆的婚姻这件事情我要没记错的话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 82 岁的老科学家娶了一个 28 岁的年轻女性了在当时这当然是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咱们也坦白的说我们当时都见过各种冷嘲热讽但是在后来的这些年这段婚姻到现在应该有快 20 年了吧是吧杨振宁已经从一个 82 岁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百岁老人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些因为这本书一开始封面上写的就是杨振宁驻翁藩编译而书中也有几篇是和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婚姻有关系的
有几段文字是非常动人的比如这有一篇是 2006 年杨振宁翁藩接受台报专访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这里边有几段话我给大家读一下是他们俩接受采访时候说的比如这一段是杨振宁说的他说
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婚后我们从彼此学习到一些自己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年纪差很多,媒体有非常多讨论,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跟翁藩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藩的声明,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意识里,这个想法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然后紧接着是翁藩说的,他说,镇宁讲过,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过三四十年,你帮我看。
我们心底难免有些伤感但大家都晓得这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会经历对我来说婚后经常要旅行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这跟我以前的生活不一样因为我结婚前还在念书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就是这个翁帆他称呼杨振宁是振宁在这个书里这个称呼多次出现
也就是说看起来这是翁帆平时对他的日常的称呼这一点还挺打动我的就是这个称呼透露出来在他们两个人自己的那个空间里边他们两个人好像并没有外人眼中的年龄和地位的差距是吧他们只是翁帆和振宁并不是杨大师和一个年轻学生不是这样的
然后这里边还有一段是杨振宁的一个采访里头也是同一个采访里头他说的这一段我觉得很重要杨振宁这一段说的是自己的幸运我给大家读一读一个人到了我的年纪不可能不想到一生的经历我在安徽合肥出生当时的合肥像还在 19 世纪甚至 18 世纪的状态
没有店没有马路大的公共汽车因城门太小进不来直到父亲在我六岁时回国到厦门大学当教授把我和母亲接去我才从 19 世纪跨进 20 世纪第一次看见抽水马桶水果罐头第一次看见抽水马桶水果罐头也第一次吃到香蕉和菠萝到美国时我 22 岁二战刚结束
这以后五六十年来,全世界人类生产力大幅增长,这与我个人一生命运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在美国当研究生时,正好物理学有新的一支刚发展,就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一个年轻人能和一个开始蓬勃发展的领域结合在一起是最幸运的,那景况像是遍地黄金。那也是美国学术研究大发展的时候,各校各研究所都在扩充,机会非常多。
所以我从没找过工作都是职业来找我这当然非常幸运在个人生活方面我跟杜智礼结婚 50 多年现在又跟翁帆结婚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我自己看来都是很幸运的而这么多幸运结合在一起是很少有的这是杨振宁的说法然后其实在这后边还有一篇是 2006 年
这写的是杨振宁与翁帆 2006 年 2006 年 2 月在亚洲周刊上发表的一篇短文其实是回应一些批评和质疑的而这篇的名字这篇的名字叫我们是天作之合我就不读了但是这个名字大家可以看一看在这个书里后边附有几张彩色的照片其中既有杨振宁的子女甚至有他的孙辈
当然也有翁帆这里边有一张照片下边写的是 2004 年 10 月设于广西北海这张照片我给大家描述一下这张照片是一辆双人自行车骑在前边的是翁帆他在开心的大笑着坐在后排的是杨振宁他们两个在广西北海的阳光下在户外开心的骑着一辆双人自行车
2004 年杨振宁多少岁来着大家还记得吗杨振宁是 1922 年出生 2004 年的时候正好是 82 岁的那一年我这张照片我看了半天我真的能感觉到杨振宁说的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个幸运不是别人眼中的所谓老人家还能娶一个年轻媳妇那种幸运不是这种幸运我给大家再读一段
这个书的前言吧这个书的前言里头的一段我相信大家能理解我的这个说法其实有两篇前言一篇前言是杨振宁自己写的他写的这个前言其实是我给大家读开头的一段吧他写的是 1918 年前宣同写信请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稿鲁迅回答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救死的悲哀并不感到救死的悲哀我就不往下读了但是你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前言这个调起的有多高他心里想的是哪些事情
虽然这是他个人的文集但是他的调子是从这儿弹起的整个这篇前言写的都很好写的没有字迹一笔字迹都没有直到最后他前言的最后一段他说幸运的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 85 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藩答应替我看到
会验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 居东亚之天府本应少汉唐之一列 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 必于世界历史 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 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 有古而无今
为我国家更古更新一新一旧思所谓周随旧邦其名为新者也这是杨振宁 2007 年 12 月写的这个前言但是我更想读的是在他之前翁藩写的边前言这电钻声又响起来了我们快点读吧振宁和我结婚后一直有出版他的新文集的想法可是我们总是形成匆匆没有做成
最近我们才挑选整理翻译了部分他在过去二十几年间所写的文章包括一些采访成为今天的曙光集关于书名其实我们有过几个想法振宁以前的书有《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读书教学再十年》那我们是不是还沿用《读书教学多少多少年》呢
有一段日子我们一直斟酌着,直到一个早上,振宁很高兴地对我说,我找到好名字了,就叫曙光集。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进步,不过后来我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振宁在好些文章里都是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的身份去讨论一些文化及社会问题,他的感触源自于他几十年来所闻所读的事物。
我曾经说他有些思想或语言过于直率,我记得我笑说,你何苦要写呢?过后又有些人要骂你了。他回答,我不怕,我讲的是真话。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的发展了。
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蜀光集也可以说是这 20 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好了我没有别的要说的了各位朋友已经读的不少了感谢收听这一期的读点什么祝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身体健康
继续幸福的在一起下次再见拜拜
Happy I was lonely but I guess I can't complainFor I still recall the summer sun through all the winter The fire of love, the fire of love can burn from afar
中文字幕志愿者 李宗盛
优优独播剧场——YoYo Television Series Exclu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