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65 周鹏:我的攀登20年|Sea to Summit特别企划

Vol.65 周鹏:我的攀登20年|Sea to Summit特别企划

2025/4/28
logo of podcast 岳下|户外频道

岳下|户外频道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S
Selina
周鹏
老柴
Topics
周鹏:我是一名自由攀登者,同时也是一名攀登教练。我热爱攀登,也喜欢将我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他人,帮助更多的人安全地享受攀登的乐趣。 老柴:周鹏老师是中国户外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非常丰富,我们很想通过这次机会更立体地了解他,并请他给新手的户外爱好者一些专业的建议。 Selina:周鹏老师一直与Sea to Summit有着非常深厚的缘分,他是亚洲金冰镐奖的得主,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他在攀登和攀岩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攀登界代表性人物周鹏老师,分享其20年攀登经历。从大学时期接触登山,到投身职业攀登,再到创办响攀,周老师的攀登之路充满挑战与收获。
  • 周鹏老师20年攀登经历,从大学时期接触登山到创办响攀
  • 分享攀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和感悟
  • 对中国户外行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Shownotes Transcript

但是什么让你就是在众多同学里面可能其他人走上了其他道路然后你选择职业攀登呢可能我不太愿意上班吧见面了晚上出去吃了个火锅然后说他们要去爬这个山要不要一起然后我们就一起去了

哈喽大家好我是老柴特别开心能跟周老师和 Selina 来录这期节目因为这期节目呢我们其实内部在策划的时候也期待了非常久周老师算是在我心里面是整个中国户外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是非常旗帜性的代表其实我们在最早开月下户外频道的时候就非常想邀请周老师来录但为什么迟迟没邀请呢

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我们节目还没有成长到一定体量的时候心里面有点发怯说什么时候请周老师来另外就是关于周老师的故事确实太丰富了也老怕聊不好那这次呢因为也非常荣幸 C2 Summit 有这么一个机会能邀请到周老师然后我们也很珍惜这次的机会我先代表听众们给大家描述一下我们这期节目可能会讲的三个主题第一个就是因为

江湖上大家都知道周老师的名字但是对于周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不是那么的详细了解所以我们今天趁这个机会更立体的了解一下周老师那第二个部分呢也是大家最想听到的我们会请周老师给新手的户外爱好者一些关于他对于

登山攀岩攀冰等等户外运动的一些专业的建议以及他对于这一轮户外新浪潮的一些观察和想法第三个部分呢也是以往以来在小宇宙上在播客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户外装备的一些分享和想法那我们第一个部分先请周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好的周老师

感谢老财的抬我叫周鹏我是一个自由攀登者我其实一般会说我两个身份一个是我特别喜欢爬我是一个自由攀登者第二个我特别喜欢去教别人所以我是一个攀登的教练

就这两个了周老师的自我介绍跟他本人一样非常的简洁因为我知道周老师是 C2SAMI 特别重要的品牌好友那要不请 Selina 跟我们介绍一下从官方的角度周老师是谁好的呀那我必须要隆重的介绍一下了首先周老师一直跟 C2SAMI 有着非常深厚的缘分周峰老师是亚洲金兵稿奖 2012 年的得主

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人作为中国首位且目前唯一完成第 15 家甘攀的选手实力非凡自 2005 年投身登山事业以来历经 18 年完成 70 多次高海拔攀登其中开拓了 17 条新路线征服了 8 座未登峰

在攀岩领域同样建树破风开发了 153 条 182 段运动和传统攀岩路线在国内外户外探险界占据重要地位其丰富经历和卓越成就令人钦佩周老师你觉得这段描述足以概括你吗算是吧你知道 AI 是怎么形容你的吗

我不知道你没有自己查过是吗没有我今天来之前其实我跟周老师认识很多年了我们俩的渊源大概在 20 年前就开始了那我现在想如果现在媒体要对周老师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的话会是什么豆包是对你是有两个关键词的评价其实跟你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一个当然是在户外和攀登领域的成就这个我就不赘述了第二个他说你特别愿意普及户外知识并且带新人

你是怎么看他对你的评价的你觉得准确吗我觉得这个还是非常准确的因为我们的我教了非常多的新人你有印象你在到现在 20 年的攀登当中教过多少人吗直接和间接的我大概算过一下我以前在中东协上课然后以及我现在在响盘的上课然后我直接教过的人的话我觉得应该在

4000 人次以上吧 4000 人对中国攀登界本身也没太多人当然这里面涵盖很多有一部分是户外的然后大部分是攀登相关的

我们就真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成就对我跟大家说说我眼里的周老师啊我们俩可能 20 年前就互相知道对方了但我们大概 10 年前开始合作然后我眼里的周老师就是一个我们户外圈反正至少在我看来是最厉害的人当然这个有个人色彩对然后但是周老师为什么一直以来这么受欢迎呢就是因为我觉得你性格其实还是非常的有你的特质的

你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你自己的性格不只是在户外领域的也包括你整个人你可能是哪三个词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我们的节目就很刁钻我觉得我算是冷静算是比较有激情两个词第三个最难第三个第三个我再想一想

主要是语文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一些责任感太谦虚了有一些责任感因为我和团队其实都上过周老师的课虽然不是系统性的但你还记得吗你带我们在对白河去攀过岩所以就是周老师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我觉得作为户外的从业者尤其是学校的创始人其实是一个特别特别

重要的一个品质然后我自己眼里的周老师我觉得跟你描述差不多冷静然后有激情然后有责任感以及我觉得周老师我觉得好像这些户外的大神们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其实是有矛盾性的就你看起来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视安全的但同时你好像一直又在挑战一些越来越难的一些你们叫什么就是线路也好还是说登山探访任务也好

你怎么看你这个矛盾的性格呢确实在户外的人或者说是我们做这种极限挑战的人的话确实存在这个矛盾然后往往我们做这些极限挑战的这些人其实对于安全是非常注重的大家是非常在意或者说经常去钻研如何能够更安全我们对于这个方向的钻研的程度的话应该说比普通大众的话要高得多嗯

但是呢我们又经常会在刀尖上去就是可能是一种验证也或者说是挑战吧那关于周老师这个矛盾心理下的挑战我们接下来可能在故事里面更多的跟大家聊 Zelina 你对周老师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我看到我今天其实也是第一次看到周老师嘛就真人啊真人对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我认为啊就是比较好沟通的

看起来对就没有距离感应该这么讲没有距离感但你说的真的很准确因为其实在我们圈子里面周老师真的是大神中的大神了那他确实你自己觉得呢你其实不是一个有这种距离感的人吧其实不是什么大神

就很牵连西班大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大神对对对然后也看得出来就是非常专业嗯就是通过刚才你们俩的一些聊天然后包括他的个人履历前面的一些介绍嘛嗯能感受到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这个攀登攀兵攀岩这个领域里面对嗯专业嗯

我还想问一个特殊的角度因为我们作为好朋友都知道周老师最近有一个新晋的身份就是成为了爸爸我特别想知道你觉得你可能还没有问过宝宝但你觉得宝宝眼里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正他现在知道我在攀岩攀冰然后他都知道他这么小就知道了对然后反正我去攀冰的时候他看那些看我的照片的那些背影的时候

他基本上从很多人里面他都能认得出来这是爸爸他所以小小的心里面有那种荣耀感对对对这是我的爸爸但是呢我说要不然我们要不要去攀岩要不要去攀冰他就会说怕怕你说爸爸会保护你的呀但这个阶段里面他会

他就会非常直观的去描述他怕这个但他也没有办法说为什么反正他就是说怕然后妙妙不拍眼爸爸拍眼那你对他有这方面的期待吗就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 climber 之类的

肯定会有这样的期待但是我觉得我并不会去给他强加这样的一些想法如果他喜欢爬的时候当然我会引导他去做这个事情如果他不喜欢爬我肯定也不会强加于他好爸爸嗯

周老师提到女儿的时候就露出了她铁汉柔情的一面你还笑的对吧一脸的这个对对对那我们前面简单叙旧之后呢我们给大家进入到这个重磅的环节那我们先请周老师给新人们讲讲你的攀登历史因为今天我特别兴奋因为我在做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 2025 年刚好是周老师开始攀登的 20 年

所以我也很想知道这 20 年大家知道其实中国的户外行业也发生了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是从无到有然后我们又看到最近这个三五年来整个中国户外的新浪潮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很想听听从最早应该是最早那一批在中国进行攀登的优秀代表那周老师这 20 年里面都是一个什么样的攀登历史以及从你自己的心理上它可能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我想说一下就是

我其实赶在了最好的发展的 20 年在我们之前并不能说是没有或者说是产业发展的不好其实有很多的前辈都在我们的前面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但是正好在我们的阶段里面尤其是像 05、06 年甚至在 08、09 年之后的话

然后整个的产业开始我觉得算是爆发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我自己是从 05 年开始登山的然后 04 年底开始接触这个 05 年开始登山然后一直到

08 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然后我所参加的这个就是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包括一些大型的像 8000 米的这样的活动然后像周峰的奥运火鞠传递我有幸能够参加这样呢我对这个大山的接触的时间就会很长或者说比我的同龄人甚至比我们之前的一些攀登的一些前辈在这个短短的

三四年时间里面的话在山里面待的时间可能比他们还要更多一些所以对山的理解和认识的话要更多一些然后就让我走上了职业的这条道路

对说起这个其实我跟周老师算是同一届的这个大学生登山队出来的我们那个时候的是不是其实那个时候算是比较大规模的就大学生开始有这个登山意识了对在 03 04 年开始就是全国的高校开始雨后蠢蠢般的成立这个大学生登山的社团

像人大农大包括北航还有等等一系列南京理工这些差不多都是在那个阶段之前主要是北大清华对吧对之前主要是北大清华还有卑里宫嗯然后这些学校嗯

相当于你是从大学开始接触登山但是什么让你就是在众多同学里面可能其他人走上了其他道路然后你选择职业攀登呢可能我不太愿意上班吧这个答案估计会让很多人羡慕对然后所以我记得是 2008 年因为我们刚好有珠峰火炬传递的这么一个国家的项目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就

跟山的这个关系有了更深的我特别想问你就是登珠峰跟登其他山感觉有特别大的不同吗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它的海拔会更高一些在身体上的难度会更大一些然后对身体承受痛苦的能力要求会更高一些啊

那从这个我们也知道你在那几年有非常多的这样的喜马拉雅式的盘灯那之后第二个阶段又发生什么变化呢然后租风结束了之后的话其实就发现了就发现了自己不喜欢这样的盘灯形式第一个是不希望有人能够给我做保障想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第二个就是不希望一个大队伍大家轰隆隆的一起去干这个事

如果说我们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能够去把这个事干成就可以了所以可能我们更喜欢安静一点也希望自己能够去做成这个事情而不是靠一个团队的力量去做成这个事情所以我们

特别向往的阿什盘灯的那种精神然后自己就朝这个方向我看你之前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就是其实你刚开始萌发这个念头的时候也并没有清晰的知道说他其实归类叫阿什盘灯你只是自己本身就很想有这样的盘灯风格是吗是的就是我们知道

在国内登山的话就像在那个时候的话更多的形式是大规模像国家队这样的形式像商业队还有像这个学生的登山队都是以团队作战的形式去干这个事情那么我们就想是不是我们知道这个国外那么登山的话它是一些小队伍可以去爬一些很难的山我们就想我们能不能干这个事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干成这个事所以其实有很多的

好奇然后也非常想去做这个事情但那个时候国内其实还没有太多人在做阿什登山的探索对吗其实是有的像当时的那个马亦华然后曾山他们这些人在国内其实是做了一些这个阿什盘登的也登了一些这个微登峰当然还有其他的像李洪学李洪学要晚一些然后他们这些人也在做这些事情

所以你第二个阶段基本上都有过哪些山峰的探索我们租峰结束了之后的话我们第一个山去的就是妖美峰当时就选择了这么有难度的对你来说当时你觉得这个风险当时怎么评估的对于我来讲没有任何概念我觉得去了这个山可能就不一定能活着回来对但年轻的时候对就是其实属于

很忐忑或者说是焦虑的因为觉得这个风险太高了这个山的难度太高了我们现在根本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本来不是最怕摇眉峰但是一些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然后跟成都的李洪学我们会合了然后我们就临时决定了去摇眉峰他们本来要去然后我们就跟着一块去所以我们真正的开始想去自主攀登的一座山就是摇眉峰真正出发的就是这座山这个经历怎么样能跟大家讲讲吗

在 08 年的 12 月份的时候然后我们在成都然后我们到了从北京到了成都都弄了我们两个人想去爬四川的像这个半脊啊雪龙包啊雪宝岭啊这些山然后想去妖媚峰看一下然后到了成都之后呢在唐超的户外店里面然后跟他一聊天聊完了之后他说我们也想去妖媚他说那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人吧然后刚一说完这个人

他后脚就进了这个店门说嘲嘲嘲嘲到然后我们几个人就在他的店里面见面了见面了晚上出去吃了顿火锅然后说他们要去爬这个山要不要一起然后我们就一起去了他弄的过程呢他弄的过程可以说一塌糊涂然后李洪学当时带了两个算是商业的客户然后我们这边有两个人然后加上

双桥沟和四公梁山当地的两个协作一个是徐老邀一个是袁二哥我们一块就上山上山了之后呢我们的这种山上的经验还算是挺多但是自己去爬山的经验的话其实几乎没有就是带学校里面这种大队伍的自己爬山上了山之后然后就往冰川上开始修路他们就修路然后我们在下面准备备东西第二天上山了之后呢上到冰川上在五千二的地方

然后就在想谁去修路的问题我说我的冰学的经验还可以然后我说我去修路吧这个在冰的那一段然后我就在前面去先锋然后他们就在后面因为当时其实大家都不熟就是我跟李洪学东东我们跟李洪学之间的话其实就是一面之缘刚刚开始然后大家其实年轻嘛又想表现一下自己就觉得我还是可以的所以在前面就搞得很猛

然后加上天气风又特别大然后我们搞了一天下来之后然后我回到营地的时候晚上的时候废水肿了你也会废水肿然后废水肿了之后就算是比较严重就是我自己明显感到那个症状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开始下车了我们的攀登的过程其实并不长但其实说实在我们当时的技术能力的话和我们的经验水平都不足以去爬这座山

李红学的经验比我们要更丰富一些然后我们就回溜溜的回来了比较幸运的是并没有什么大的伤害回到这个日龙打了一晚上点滴之后然后我们打了两天还是一天的点滴然后我们紧接着第三天又去了双脚骨盘冰去了还是年轻啊对可能是年轻吧对

但其实听到这我不知道听众里面有没有人觉得特别耳熟的就因为我刚刚节目录制开始之前还跟周老师开玩笑说我说播客界其实你的熟人很多因为如果大家听过文化有限有一期关于宋明威老师比山更高这本书的那期节目的话会对周老师讲的这些故事和他的同伴的名字可能都比较熟悉但是今天我们这个节目刚好能够相对比较完整的听一下周老师整个这个

攀登的过程对所以就是如果大家听到这儿觉得很熟悉的话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想法那后来呢后来我们去双桥沟去攀冰然后因为以前只是在北京攀冰嘛所以北京的冰铺的数呢也是比较有限的然后双桥沟有很多野外的冰铺所以东东我们两个加上当时跟我们一起的徐老腰住在徐老腰的家里面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两个人然后在沟里面到处转

然后我们每天疯狂的盘冰然后一般的话别人一天就去一个冰谱然后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去两个冰谱所以我们差不多用了五天的时间的话把双小沟里面的可以说将近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冰谱全部都少了一遍所以其实还是有一个支撑的原因一个是你们有相应的技术另外就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体力也确实很好

对年轻的时候体力好了我去问你一个扎心的问题你觉得现在跟那个时候比体力有下降吗其实并没有我看你最近的挑战感觉好像岁月也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损耗就是我觉得现在并不是体能比那个时候更好了而是现在年龄大了之后脑子会更好使一点就那个时候会比较用蛮力

现在的话会做事情会更多的会讲一些方法所以其实在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的话会用更省力的方式去做所以做事情本身来讲在体能上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差异不过恢复的速度要慢一些那我们接着听周老师讲故事之后呢在你的这个第二个阶段大概都还探索了哪些事情

这个阶段里面其实我们就做了一些小的尝试然后接下来攀满冰结束了之后我们就马上去了半戟峰就都没有回成都我们直接就从双桥沟坐了大巴我们就去到半戟峰在里线那边然后我们两个就爬半戟峰本来我们准备用两天的时间去爬这个山结果我们背着大巴往山上走的时候走着走着发现好像很快很快就到大本营了就感觉比我们预计的

查这个攻略用的时间要更短然后我们两个就果断的决定把大包扔掉然后只是背了一个大包的头戴长跨在身上我们俩就冲顶去了所以我们当天就往返了然后用了我现在就记得用了 13 个小时 39 分钟对从下面的停车场出发然后回到下面的停车场在当时的话没有人干过这个事我们下来了之后

当地的一个怎么讲算是警区里面的一个牧民或者说是一个猎人他不相信我们当地然后我们下到下面去一个当地的巷子叫高松他也不相信我们当地然后我们给他们看照片他说这真的是巅峰所以这是我们算是

小小的一次成功对在这个妖妹坊第一次回头图念的回来了之后的话这个给自己又打了一点心然后后来我们就跟妖妹死磕上了因为我们去了妖妹然后看见了妖妹长成什么样子她比从远处看起来的话要温和得多我们从猫饼凉去看妖妹的话那简直就是

没法接近的它是看起来完全是直壁或者说上面还有羊角但是我们到了三角下去看就能看到它真正的面目它真正的角度是什么样子而且我们还爬了一段爬了几段吧就能够感受到这个难度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在 09 年就是 08 年底过完春节之后的话我们又去双桥跟你们攀冰攀完冰的时候我们马上又去要美然后我们去了之后呢然后我们这次爬到了更高的位置我们爬到了 5950 的地方

然后因为在双峡沟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攀冰的磨练就觉得自己已经更厉害了然后在五千九的地方爬了一个非常难的冰铺然后结果那个冰铺因为比较热了二月底的时候那个冰铺断了对冰铺的顶上我们在爬的时候我在先锋的时候上面断了所以冲坠了下来

然后我的打掌东东他的冰爪还把那个前刺弄断了一根然后我就无心恋战我们就又撤回来了那个时候你们已经有了组合的名字吗有了我们在租风的时候就定了这个名租风的时候东东我们两个住在一个帐篷里面所以就想我们两个比较合得来然后就想出去了之后我们两个都有一样的想法就是我们一定要自己去登山然后

绝对不能够再参加类似这样的活动就是必须要自己搞才可以所以我们两个就定了一个组合的名字当时我们定了很多山要去爬就是刚才我列定了一大串可能有十几个吧就把国内这些先认为有点技术难度的山想全都爬一遍

如果大家看过笔山更高那本书你会发现第一章就叫自由之魂就是你们组合的名字就说到这儿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很感动因为我特别喜欢那本书是因为那本书其实描述的是一代中国青年人就是我

我特别喜欢宋老师开头就讲说中国的登山叙事其实不只有一个版本有一个版本可能是企业家眼中的那个版本那有一个版本其实是中国的那一代青年人他们在探索的时候就因为我们前段时间做这个选题的时候也想到说无论是说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的像

我觉得这个才

可能是好多人不是我们登山领域的人看了这本书之后特别感动的一个点所以这是自由之魂的起点和你们听到的这些故事都是关于自由之魂的故事我们是这一代人的一个缩影是的是的那后来呢你们接着又爬了什么然后后来回来之后的话我就去登鞋上班去了

你还上过一段时间的班因为 09 年回来之后的话就觉得这个生活结局所以大家看就是周老师也有这个压力其实所有的年轻人对我特别想聊这期还有个原因就是我觉得最近两年的这个经济环境其实很多年轻人都特别迷茫

我们在那个时候的话比现在迷茫和困难的多就是我们去成都登山的时候我们都是坐硬轴对 坐硬轴火车过去我们会把防磁垫铺在这个硬轴的底下然后躺到座位底下去睡觉所以这些我觉得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讲都不是什么是 对我去登学上班然后上了两年班然后在 09 年的 11 月份的时候我们准备再去搞一次

这是三进攻嘛嗯 贼心不死对 贼心不死然后这个半年时间吧大半年时间基本上不能说天天吧或者说经常都在想那个我们没有过去的那个部分的难点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通过它然后在 09 年的 11 月份的时候东东我们两个就再去爬了一次

这次运气比较好我们登顶了终于来到了第三次终于成功对所以就像是死磕一条线路一样的话然后通过三次逐渐的对这个山了解了解它的脾气然后找到了适合爬这座山的季节然后我们也磨炼出了适合于这座山所用到的一些技术然后我们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听着都特别激动所以这就是这个阶段我觉得从 08 年从朱峰下来就是 5 月份从朱峰下来然后一直到 09 年的 11 月份这段时间的话就是我们对于阿氏攀登对于自主攀登这样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就是一种各方面的各个维度上的一个尝试然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所以我们其实花的时间我觉得也不算长对于我们来讲也比较幸运的是那你心态上的第三个阶段是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这件事情做成了之后的话我们就觉得用阿世的方式去爬一座山不再是遥不可及就是形容了就是在国外的眼里面去做的这种自主攀登的这个形式也是我们完全可以去做的登南的山还是登简的山的话其实我们就心里面更有把握了

然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样把这个技术磨练得更成熟一些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一些比如说在攀岩方面的能力能够提高得更高一些然后在攀冰的能力能够提高得更高一些然后爬传统的能力能够更丰富一些所以就是去磨练一些技术然后再去找一个目标再去试一试自己练的这一活怎么样哈哈哈哈

大概就是这样所以第三个阶段有哪些山峰的探索然后后来我们就在 11 年的时候去了这个加子峰的那一带就是在贡嘎的北侧那地方有三座应该是有四座连在一起的比较漂亮的山一个是冰雪类型的乐多曼音还有一个就是热乌企还有一个是加子峰还有一个是小贡嘎然后我们选了爬乐多曼音和加子峰然后

非常顺利的完成了这两座然后我们又趁热打铁趁火打铁把小空嘎也爬了所以我们用了整整 30 天的时间然后在那一个区域里面爬了三座山三条新的线这是我们在那个阶段里面对于这种攀登方式的一个集合算是慢慢的把这种方式走向了成熟吧嗯

这就是我们大概这个阶段然后呢在之后的话其实就是觉得可以比较驾轻就熟的能够驾驭这样的一个方式去登山所以我们就会去找一些这个微登峰然后想去做这样的一些尝试然后就去到像西藏然后新疆这些地方去爬一些偏远的区域像在这个纳布纳尼就是在港人波及的对面的那个区域去爬一些山

然后去新疆的西天山所以这个阶段里面呢就是不太幸运的就是在一二年的时候东东我们我们几个人再去西天山去爬另外一侧的时候然后我的搭档东东就非常不幸然后他在冰天风里面然后遇难了

关于这一部分因为书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实我每次跟周老师聊天的时候我都不太忍心提起这一段但是我今天还是想问问你这件事情对你心态的影响会很大吗这肯定是非常大因为这一类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然后那个时候我们的年龄也都不算大所以其实要去接受这些事情的话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一个过程

当然也因为在那个年轻的时候的话可能会变嫩一些所以也在硬着头皮去做一些事情但这种影响的话它其实是从我觉得从心底去发自的影响当时可能并没有发现那么深但是越到回过头去再去看的时候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触一些

经历了这个事情之后对于你在攀登上的一些方法或者说一些准备方面或者你自己的风格方面会有一些影响吗会然后尤其是在 13 年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去做了很多的尝试在西藏我跟李爽我们两个人在西藏自驾然后去寻找各个

西藏的各个山脉的那些山那个时候想去建立一个中国的三分资料库然后就类似于国外的一个网站叫 Summitpost 那么这么一个东西因为国内是没有的国内的很多人登山的话所了解的这些资料不能够从国内的这个信息渠道了解到而需要去国外的网站查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悲哀的事情那我自己就想去做这么一个事情

所以正好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我也心态上可能相对来讲会消极一些然后就去干了这个事然后了解了西藏的各个山然后也去西藏的这些山里面做了很多的登山滑雪然后去爬了像羌塘还有洛扎还有像捉摸拉斯康这样的一些未登峰像捉摸拉斯康的话是跟布丹交界的一个 7000 米的未登峰它技术难度很简单

然后穿着雪板就可以走上去我们从那个上面以这个当然滑雪的方式去完成这个山的还有其他的起走都是当然滑雪的方式然后再后来呢我们在冬季的时候 10 月下旬吧 4 月底的时候去爬拉奎岗日然后在那座山呢然后触发了一场雪崩哎呦对那个其实是我觉得在本身就不太好的心态之下的话对我的打击是最大的一个

我们非常幸运然后造型症李爽我们三个人在那一个地方同时雪崩三个人都下来是一场非常大规模的雪崩然后特别幸运的是我们三个人只有一个人受了一点皮外伤就是大腿上擦破了一点皮然后其他人都没事真幸运非常幸运但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甚至超过了东东这个事情对我本身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做决策上的改变就是我觉得我去登山的时候的话需要有一个队长的搭档就是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大家是各自可以独立去承担这个责任像东东我们两个就是如果说是我的学生

或者说是把我当成老大哥这样的角色去看待的时候我觉得在这一个队伍里是在思想上是在思想的思维上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可能认为我说的是对的或者他认为我说的不对的时候他并不太愿意去反驳或者说他的思想上会觉得他说的都是对的

所以这样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隐患当然我自己也会有问题就是我可能会在心态上会有一种优势我觉得我说的那就是更对一些他说的可能就看法没有那么全面所以双方都会有问题那么如果说以这样的组合这样的方式去攀登的时候的话那么出问题就更有可能所以我就决定

我就决定在没有出现这个对等的搭档之前我不再愿意去做这样的查试这是不是也是我们叫独立攀登也好还是二十攀登也好里面其实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或者一个准则吧对就是个体是独立的你需要让自己变得独立才可以在这里面对于我来讲最大的影响的因素是如果说这个人以

把我当成老师的状态这种方式去登山如果说登山里面的话它发生了什么意外的时候的话我觉得我是接受不了就是这种承受能力的话我已经没有办法承受这件事情但如果大家都是平等的搭档这种关系的话我觉得 OK 所以其实从 13 年到 15 年从 14 年 13 年其实爬了好几座山从 14 年到 15 年甚至 16 年我基本上就没有在山里面去爬过

这样的线尤其是这种学比较多的线所以那几年算是沉寂了几年在攀登这个活动方面是的也算像 14 15 年的话我基本上就可以说没干什么事了就是到处去走一走然后我去学潜水然后去学这个翻板学滑翔伞这些然后去学这些东西的时候因为我其实很喜欢运动就学这些我也从里面能够找到很多的快乐嗯

我发现我在学习这些的时候尤其是潜水这个时候我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体系化建设这些教练然后这个体系是在如何做教学的我发现我其实还是很喜欢教别人就是很愿意去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东西也内心里面有一种隐含的责任感就是我能够把我知道的东西告诉给想知道的人

那么他们就做这个事情可能会更安全一些我都不希望我去推广这个事情因为它是有风险的所以我并不想去说服人你要来攀登你要去攀岩你要去登山我其实从来或者说从来不干这个事就是如果你需要的时候你想知道的时候正好我也想告诉你我们就很投缘但如果你不想知道的时候的话我并不想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你

我听到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动我也是很感动你说说你的感受我觉得这有点像什么呢就有点像

就中国以前有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类似于这种就是应该是西方的就 Enlightenment 就是它是一种启发式的就是你只有真正自己想听的时候我讲你的东西才能真真正正成为你想获得的知识但不是我灌输给你的然后这个背后其实也看到了其实周鹏老师在那段时间的一个沉淀吧我觉得更加找到了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对什么事情是真真正正感兴趣的以及我可以怎么样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我能感受到这一些

对尤其是因为中国户外其实那个时候经历了第一轮的一个突然大规模的成长我觉得就是 10 年前后可能有一些更多的人进来了然后周老师因为他我觉得你的行动是比大家大概早个可能五年到十年所以你看到了这个中间因为你又登了微登峰你看到了可能的危险所以你就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安全的去从事这个爱好吧

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很莽撞在那个阶段里面大家都是野蛮生长没有系统化的培训和系统化的认知大家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凭着在互联网上所了解的一些信息自己就去做尝试所以在那个阶段里面的话其实出了不少的失误为什么在应该说具体哪个年我应该说不清反正就是在我们在 12 大概到 18 年

大概到 18 年这个阶段或者说真的更晚一点到 18 19 年这个阶段的话其实有很多很厉害的新人出现但是都很快就陨落了所以我觉得在那个阶段的话其实应该说是一个就像是一个战火年代一样有很多这个优秀的人但是呢没有赶上好时候或者说没有遇到伯乐在那个阶段里面自己去做尝试的时候然后就消失了

说到这儿因为我觉得你对安全一直还是有一个执着的关注包括你这两年一直在做北美攀登事故报告的翻译嘛然后我在这两天做虽然咱们俩很熟了然后这两天做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个小红书账号专门做中国的攀登事故的是的所以其实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关注这个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呢

因为我在灯协的时候其实我的老师就是马信祥我们叫他马哥他是一个非常学术性的人然后他把这些风险管理的概念带给了我或者说是在我们做户外的课程攀登的课程这种系统化的建设他对我的影响就是非常大虽然我只工作了两年时间在他那个地方但这种影响对我其实是非常大那个两年时间的话其实也是我们我也跟着一起参与了建设的中国的这个

职业技能鉴定的像现在的攀岩的课程户外的课程还有登山的课程所以我其实跟着一起了解了体系化建设的时候要干些什么事所以对我的帮助很大那么风险其实是我们这里面永远绕不开的一环我们要经常去给别人讲风险管理的课在我们这些新的教练里面马哥就把我拎出来让我去给别人讲风险管理因为那是一个非常难讲的课它应该算是纯理论化的一个课对于

教练来讲讲操作时操一类的课相对要容易一些越是理论课的话越难讲就讲出来别人就睡着了你讲不明白这事那我就硬着头皮讲了几次后来就变得我就成了这个讲风险管理的主打之一所以确实我对这个风险的这个关注和和这个方法的话是比较在意的

对那回到我们刚刚这个时间线上就是我大概理解说你经过了前面的几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呢你沉寂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你可能更多的考虑到体系化的怎么样去教更多的人所以下一个阶段就是想判的成立吗对然后其实我也飘游浪荡了两年之后的话就觉得也该做点事情然后做什么事情呢别的我也做不了

也不擅长所以教别人这件事情呢我以前是做过的而且我觉得做的还可以我也比较喜欢做这个事情那就尝试一下吧所以就成立了想攀然后当时的初中是想做一套这个为爱好者的攀登体系因为当时最主要的培训力呢就在中等协议然后像他们想学攀岩想学登山的话都需要参加中等协议的课程

时间比较长而且这个课程是面向于职业化的人员但比如说像类似于像你还有更多的这些人群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从业然后只是想自己玩得开心想自己能够玩明白这件事情所以不需要去学那些不太有用的比如说基础的运动理论然后这个攀登的历史那些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自己去了解最重要的就是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学会如何搞这个事情所以我就想

做一个这么一套体系然后想攀的话就是在这种初心下诞生的哪一年 2015 年 2015 年年底的时候今年也是十周年今年是你的大年份就是在我攀登十年的时候开始做了想攀然后现在想攀也今年是第十年了

对 响盘其实在我们圈子里面是非常有名但你如果跟新手们讲讲响盘你怎么描述它呢响盘是一个提供系统性攀登课程的机构我要给别人说学校但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正规注册的学校在国内要注册学校的话还并不是我的能力能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做的事情跟学校是一样的我们在系统化的培养攀登爱好者的这些课程

现在想想好荣幸,我好像是想攀第一年还是第二年我们去,虽然就半天吧,那时候的,对,但是感受真的不一样,因为以前的上学你都是在教室里面,然后你去想攀上学你是在悬崖上,感觉完全不一样,对,所以你刚刚那个描述还是比较抽象,你跟大家讲讲说想攀,比如说我要去想攀要上学,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首先是所有人都可以来参与我所定的第一个调就是没有年龄限制没有身体上的限制就只要你的身体健康我们说的健康是比如说没有严重的心脏病没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就是你在眼壁上有可能会出现比如说猝死或者这样的状况在这样的疾病的时候的话都可以来参加嗯

然后就算是视力障碍听觉障碍然后手脚的这种残疾都可以接受年龄上没有任何限制三岁也可以来然后八岁的也可以来所以我定的第一个就是这个那

我儿子可以去三岁半那主要学的东西我理解的看我理解对不对攀岩 攀冰然后高海拔 攀登基本上这几样是的在我们这里面呢基本上涵盖了攀登的所有形式比如攀岩的话有运动攀 有传统攀我们都有然后在攀岩里面的长度来算的话有单段 多段我们也都有

然后攀岩跟相关的攀登的绳索攀登绳索的这个攀岩的这个救援岩壁上的救援和自救然后我们攀冰的交动作的课程然后攀爬攀冰的这个单段多段这样的课程都有高海拔的像冰川岩石这样的课都有基本上涵盖的类别是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嗯

我们经常有这个 C2 Summit 的用户或者说月下的用户会问我们就说他现在刚刚入坑户外想要去学习怎么样相对系统的或者说相对专业的去开始学习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或者说入口所以我们今天听完周老师讲的大家可以去想盘报名但有一个因为我做的太差了

主要是因为你我跟大家说说我前面也没有好意思就有点客气没好意思说周老师周老师他太理想主义了所以他其实自己在自己的宣传这方面还是做的会相对比较少一些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这个事情对对对所以我有的是在反思这件事情的就是我的初心是想这个让爱好者都能够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可以从我们这个地方去学习但是呢

我又没有去做对于初学者开放的接口所以这点的话是我一直以来做得不好的地方一个方面是我的精力有限我更多的精力专注在课程和上课这两件事情上第二个是我个人的能力方面确实也不太擅长这个方面所以我现在能够看得到的就是从

打通新手这个关口来讲的话想攀的话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事情对于新手来讲是不开放的不得说拒绝的但是从我们本身的课程内容和我们的初心包括我现在自己的理念上来讲我们是非常欢迎这个初学者进来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事情就来想攀上课的人的话基本上他已经不是初学者了为什么讲不是初学者就是真正的初学者是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他不知道我要不要去学这个东西那是真正的初学者

已经决定了要来报想攀的这个课程的人他在技能上在技术上的话他完全是零基础但是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人这一个群体的话才是真正的零基础然后一旦有心理有心理准备了之后的话他其实已经入门了他要他已经知道自己不知道了所以他来解决问题他就可以找到我们找到我们了之后我就选择报什么的课程我给他解释你需要上什么课程就 OK 了

所以现在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其实做的不好或者说现在包括我们在严管包括我们这个像我这样的机构的话其实对于新手来讲的话特别不友好的地方就在这包括我们这个各个社区像阳朔像这个阳朔稍微好一点啊阳朔有很多这个向导在做这个带新人的这个事情像北京的这个白河这个野攀的这个线路这个社区对于新人来讲都是比较拒绝的

不是主动的拒绝而是没有去做好这个初学者的入门的第一步嗯

对但是因为我们说这个户外新浪潮就是自从疫情之后这个户外这么大规模的发展然后我们看到有大量的新手进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能能实现你之前的初心就是让更多的新手进来这也是我之前跟 C2 Summit 的同事跟 Selina 一起去沟通说为什么 C2 Summit 要做这么一个山海课堂其实我们的初衷不是真的

对专业爱好者因为专业爱好者知道 Cito Summit 有多好大家都已经在用了但山海课堂更多的是一个针对新手的一个这样的课堂 Selina 你要不要跟大家讲讲对就是我们今年呢会推出一个就是品牌的活动然后叫山海课堂其实我们更大的愿景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课堂的形式邀请到像你这样 ELA 的一些老师或者大咖

然后分享你们的一些真真正正的户外知识或者说你们户外体验让更多的人然后通过你们的体验以及知识了解到我们户外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场景什么样的一件事情就像你刚才讲的想盘其实很多人他是没有这个心理建设的我觉得在武力姐就是更大层面上这些人他脑海里面不了解户外他可能没有这个概念他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他不会往那边去多想细想所以他心理建设自然就没有好啊因为他

不了解啊我不了解我自然就不知道呀但是像你说的有些人他进来以后他心里面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了意味着说我了解这个市场我了解这个环境我了解这个户外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想干这件事情对所以我们现在其实也在做这件事情我们上海课堂就是说想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课堂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了解咱们户外在干什么事情

所以咱们户外可以帮到你们什么事情所以知道谁是上面的人他们已经自己会去钻研了对现在我们要做的这些事情是不知道的这些人如何能够知道让他们知道对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有更多的体验对吧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一个方式对 我自己看到的难受的点就是一方面我很高兴越来越多人喜欢户外了因为我觉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这个福利实在是

最大最大的但是呢我们也看到这两年就是户外事故确实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了就因为太多的人带着没有知识准备的这样的一个空白的一个背景进入了户外所以这也是我特别着急想要邀请周老师来跟我们聊聊然后把这个知识也好或者说

经过你这么多年的沉淀的这些信息能够分享给大家的这样一个原因那我们回到这个你的时间线上有了想攀之后我知道你是非常最心于你的这个教学工作但我发现你又开始重新攀登了对对心态上是怎么变化的因为其实原来像攀岩攀冰这些技术的话就比较粗糙嗯

然后反倒是开始有了自己的这个体系之后的话要去给别人教学所以在教学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反向又教了自己很多东西嗯就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去学习而是去教别人教学相长对就是教别人这个过程的话让自己让自己学到的东西的话是非常深刻的嗯而且是更有深度的嗯

所以教学的时候的话让我更加的去了解了像攀岩攀冰这些技术的细节如何能够做得更细腻能够做得更好其实我在这个之前在 14 年之后 13 年之后对于攀冰的话我其实没什么兴趣因为我觉得我见到的冰魄我都能爬因为自然的冰的话它的最高的难度大概也就是那个样子就觉得好像没有太多的挑战去做这个事情

然后在这个开了攀冰的课程之后发现了很多攀冰的一些技巧然后自己去学习总结了更多的经验在里面然后发现自己的技术更加的进步了我在想这个时候的话我再去爬那些冰铺的时候的话我会是什么样子我可能会更快对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就是爬完了就觉得很累比如说我在

攀冰的可能先锋还没有没有十天的时候我就去爬了双条沟算是最难的冰谱那个农之险农病农的呼吸那个冰谱那个时候我爬上去了后来我也去爬过也爬上去了但是我上完课了之后在 15 年之后我再去爬这个冰谱的时候我就可以在 70 米的这样一条线路上的话完全不用甩手就可以爬上去就是不需要去休息不需要甩手我可以一直爬嗯

所以这就是做了想攀之后的话反倒是对于自己的技术和这个攀登的细节有了更多的这个理解和体会吧然后同时自己在这个方面所看到的要求可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所以现在你算是处在这个阶段吗这算是第四还是第五阶段了对在这个阶段差不多所以大概从我觉得从 15 年到

20 年就是在这个方面所获得的成长是非常多的包括像攀岩也是然后自己爬也不是那种训练特别刻苦的类型但是对这个攀登的理解去教学然后有一些脑子上的更多的思考所以自己的攀爬能力并没有下降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其实反倒是在上升的所以我在二年的时候我还完成了 14 个线路

对因为周老师其实是一个挺内向的人突然有一天因为我们俩平时联系非常少他特别兴奋的跟我说说我完成了一个 14A 的路线路是吧在阳朔就是当时可能我们俩共同的朋友圈太多了所以我刚看刷屏满屏大家都在为你庆祝你讲讲当时你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对我因为现在爬 14 的人很多了所以在这条路上的话我不是属于

比较早去吃螃蟹的那个人所以我其实享受了这个方面在思想上带来的福利第一个人去吃螃蟹他很难真的很难因为不知道能不能吃不知道好不好吃然后要做很多心理准备的工作才能做这个事情所以第一个人去做的时候他的心里面的忐忑程度能不能做成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困扰是巨大的但当这个人做完了吃完了之后觉得这玩意能吃

他就敢去吃他都能吃我为啥不能吃对所以就会有一种比较在里面所以我去爬腰式的话其实我想受到了这样的福利因为有很多比如说小朋友也完成了然后这个有能力强的人也完成了还有些能力我觉得一般般的人他们也完成了那一对比我肯定可以我觉得我也行所以从思想上的话我已经我已经站在了我一定能做成这个事情的这个

这个平台上站在剧院的肩膀上还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你这几年的从外人看我觉得你这几年的探索特别的密集然后你也去探索了一些国外的路线然后 14 完成了然后最近我看你又这个共感的

这个攀冰对就是你最近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其实我从做想盘之后像我在 16 年 16 年去了加拿大攀冰嗯然后又去了这个夏门尼去登山然后 17 年 18 年都出去爬然后其实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就是没有去做特别大的项目但是每年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这样的事情去做嗯

嗯向后来的爬攀岩的这个腰式的线路然后钢攀的线路然后还有这个攀冰上的就是在两个月之前吧去做的这些事情我觉得都是一些对个人的一些突破吧反正从我们看这个时节轴就感觉这好像是你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就是整个可能对前十年有一个阶段然后最近好像周老师又开花了哈哈哈

第三个阶段过了 40 以后我们的第二层了对然后我们大概从时间线上了解了周老师的攀登历史我先把话筒递给 Selina 因为 Selina 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关于周老师的攀登你还有几个问题就是我们突击式的对就想问一下就是在你的户外经历中有哪几段让你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个问题就对我来讲非常难回答因为每一段的时候都有特别印象深刻的经历就是当然不只是你一个人很多人跟我聊天都问我这个问题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很难在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如果换一个方式怎么问这个问题限定一下过去一年当中印象最深刻了就是甘盼的那条线对我去我去磕那个第四五家的那条线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在这要不我先带新手们问个问题就是钢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以及它的难度在哪里钢盘这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新的运动应该说是非常非常新的在全世界玩这个人的话都不多在中国玩这个运动的人大概现在应该不超过 100 个人他的这个玩法呢是拿着冰鎬穿着冰爪去爬石头嗯

我们一般用冰岗和冰爪都是去攀冰嘛对吧然后后来过渡到的形式就是在攀冰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是冰很薄或者没有冰然后你需要在石头上过渡然后再爬到冰上去把这种形式叫做 mix 就是混合冰岩混合在山上的话也有这样的地形需要我们去通过那么再后来呢就是纯粹的拿到这个冰岗和冰爪去爬这个岩石这种形式在山上也存在在高海湾的地方

穿攀岩鞋太冷脱了手套也太冷所以我们去换鞋这件事情变得可能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用冰鎬和冰爪直接去爬石头那么后来就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在比较困难的岩壁上就纯粹的用这种方式去爬石头用冰鎬和冰爪所以把它叫钢盘对应的就是攀冰和 mix 那个是有水的是有冰的是湿的是 wet 所以我们用

再来形容这个就把它叫做干攀然后后来这个国际登联 UIA 下面呢就把这个攀冰变成了世界杯世界杯要比攀冰的话比不出谁更厉害大家都很厉害水平一样的话你区分不出来难度是什么所以就把这个最主要的一个干攀的把这个干攀放到这个攀冰的世界杯里面去比赛那么也就是相当于攀岩的比赛

只不过在人工的演比上我们用的是冰鎬和冰爪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世界杯的攀冰的比赛的话极大的推动了这个钢盘运动的发展然后我是属于登山那一波里面比较早的尝试这个 NXT 所以我也比较早的开始尝试这个钢盘然后这样呢接触到了钢盘这个事情哦

怪不得我看到有一个视频我看到那个干攀的训练是在是在攀岩管对那可以在攀岩管的岩壁上进行训练吗可以那不会对岩壁进行有一些伤害吗有所以很多的岩管是不太接受这种训练方式然后也会出了一些木头的冰稿对岩壁的伤害对岩点的伤害比较小的然后也开始有一些这个专门的干攀的训练对就是做这个事情好

有趣真的很有意思下一个问题还有就是想问问你是在攀冰或者是攀岩过程当中很艰难的一些时刻就是那一刻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然后你是靠什么能够一直让你支撑和坚持下来的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些有意思的对于我来讲有一些有意思的转变的点我在可能在 18 年以前我觉得科现这件事情是比较痛苦就是我要去完成我极限边缘的线路

我要爬这个线路爬好多次比如说可能爬 20 次 30 次甚至更多的次数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种痛苦就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我更愿意去爬更多不同的线路可能难度相对低一点我不需要磕那么长时间然后在应该是在 18 年的时候我就爬北京的一条线路叫 Steve and John 这条线路它比较难 13D 就我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它我需要不断的去磕

然后我发现我一个人去爬这条线路的时候我采用这个顶升的 Zip Solo 的方式去磕这些难的动作但做不成这个动作但是我一个人掉在上面我也不着急然后今天发现这个动作我能够比之前做的好一点点我以前能够摸不到的那个点今天我碰到了一点就觉得特别开心然后第二天我再去爬的时候发现我能够碰到那个点我又能按住一会儿我又很开心但还是没有做成

但是能够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的在进步然后有的时候呢状态不太好的时候发现头一天能够碰得到的点今天碰不到了状态又会下滑又碰不到这个所以可以去感受自己的内心的这种变化呀是起起伏伏的就跟我们人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思想状态其实都是在一直在起起伏伏并不是维持在一个平稳的上升或者平的这个状态里面去的就觉得很有意思

就不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好神奇啊这样不痛苦吗我就最怕这样起起伏伏所以你在这其中找到了乐趣是吗对所以找到了科现的快乐之后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的事情然后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心理的变化就是比如说我已经把这个线路都已经分完了就是我所有动作都能做然后已经快要接近要完成这个线路这个时候心理变化很有意思对心理很期待

就以前我去磕这个线路的时候去爬去分动作的时候并不紧张但是反倒是要红线的时候要完成这个线路觉得很紧张去爬就觉得我今天是不是能够完成这个然后我不能够完成是什么样的我完成了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去爬之前反而会紧张然后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心理斗争在里面如果在这个过程我觉得我现在从那个时候开始差不多是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可以把我自己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然后呢我把我的灵魂抽出来放在这个地方然后我就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呢让他盯着我看的就能够看到我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打个比方这个样子但实际上的话他真的能够起到一个自己把自己当成是旁观者的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这种心理变化嗯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冒昧但是是不是顶级的 climber 都有一点这种不能叫精神分裂是有两个灵魂因为我之前看有人对 Alex Holder 做了采访但是因为

因为甚至有科学家想去测一下他是不是没有那个害怕的神经其实你会害怕吗会啊其实也有害怕的时候但是你刚提到说你对于这种起伏这种变化还是有乐趣的时候我心里面咯噔一下我说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可能并不是你不喜欢这样比如说你在做商业你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只是你喜欢的

类型跟我是不一样的嗯有道理需要去发现自己的这些点在在哪里不同的领域或者说是自己所擅长的这个领域里面去

但是能够让自己抽离出来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是的就有时候我自己也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就是当我在但是一定是在我经历很多的困难的时候就是那个痛苦已经让我不能承受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抽离出来我会有这种感受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就是我会把自己抽离出来然后看着我在那一刻的变化然后我心里在想没关系的我就看看你究竟能发生什么

过去就行了然后就过去了然后再回来对会有这种感受在这攀登的话可能对我而言交给我带给我的一些成长我接下来问一个在别的采访里面可能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你的问题鉴于你去过那么多一般人都去不到的地方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里最美的是哪里

让你当时一下子哇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好看但我觉得这题可能对你挺难的是不是有很多地方都这样但是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觉得如此不一样其实在我个人的这个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不太愿意或者说不太喜欢用罪来形容因为其实没有罪或者说非常难有罪我们在不同的心境下

然后确实在不同的时时景的这个状况下我们我们所产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里面心态的话比实际上的这个景色更重要就我们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心境里面去嗯跟不同的人自己的心理这个状态是比较高兴的还是比较忧伤的时候所看到的这个同样的风景的话所发出的感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里面的话就是

我很少去区分这个最但是我有感而发的时候我突然见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可能会在那个时候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美的风景但是过了那个时间段过了那一个点之后的话自己就不会这么认为或者更具体的一个问题你去过中国这么多的山我先问问你统计过自己爬过多少座山吗多少座

反正坐次的话大概现在差不多 80 吧那这么多地方呢你觉得中国哪个区域的山你个人最喜欢哪个区域的山最喜欢可能藏东南的一片四川藏东南的一片我觉得这个答案已经我们已经很感激了但因为我们一般人其实去不到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旅游景点的一些风景其实现在已经非常容易能看得到了

就是现在像这个 318 然后川藏滇藏然后这些路的话已经非常好了然后能够看到非常非常漂亮的雪山而且可以车开到离冰川非常近的地方就算是老年人都可以去到那些冰川的能够接近冰川我岳父岳母去年他们开车去西藏他们已经 70 多了

自己开车到西藏去各个地方去看雪山嗯然后还能够自己到这个冰川的底下可以去那个就是我们我今年攀冰的这个宫嘎的那个冰冻那个地方他们都去过哦好厉害所以我觉得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讲的话已经非常容易可以接近雪山了嗯那你觉得中国的雪山的气质和你去过世界上那么多地方跟其他地方的雪山的气质有什么不同吗还是雪山其实都差不多中国的会更庞大一些嗯

这个体量会更大中国的雪山对于对于我们这个初学者来讲并不友好嗯因为它的海拔太高了然后中国的这个气候类型和这个纬度决定了我们有冰川的地方的话几乎都在 5000 米以上尤其是青藏高原在新疆的话会稍微低一点低的地方有 2000 到 3000 米的地方也有冰川那么你想在新西兰它的冰川是入海的然后在北美

它的冰川的这个高度的话可能就是两三千米就有冰川那么对于大众来讲要去接近这样的地方就是身体上所承受的这个难度的话要低得多那在中国你要去四川西藏这样的地方你不到五千米那基本上你是碰不到的至少四千五以上吧对 这里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所以中国的山的体量非常大这是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的

然后再一个就是数量巨多我经常跟别人说的就是中国的山头绝对是全世界最多的没有之一中国的这些山脉像我们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对着人离得很近的钢底斯山脉就像这个钢人波奇钢底斯山脉然后再过来像昆仑山脉然后新疆和青海西藏交界的卡拉昆仑山脉

在我们交界的这一带的地方有好多坐 8000 米以上的山峰然后再过来再往内陆走有七连山脉然后再往新疆那边去的话有天山山脉然后再往西南走有像四川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可不是一条山脉是好多好多条山脉然后南北走向的

老相当于把中国的山脉截断的那个方向我们把这一系列的山脉叫做横道山脉所以太多了郑老师说到山就如俯瞎针眼睛里面冒着光对其实你看中国有这么好的山地条件我觉得中国的爱好者真的值得有更多的体验所以我觉得就今天这个普及的工作非常非常的必要

那我们接下来进入到下一个板块就是我们聊聊这两年看到的这个户外趋势我不知道你们两位的感受就感觉疫情之后好像户外确实是有一个大开花的一个状态要不 Selina 你先说说从品牌的角度你们看到的一些新的趋势其实恰恰是在疫情期间户外有一个飞速的增长这个也可能是跟疫情当时的政策相关

大家已经没有办法去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就决定在家乡附近或者是自己住的周边然后采取一些户外清凉化的一些运动等等方式当时是一个大开花的局面反而在疫情结束之后吧开放了以后人们对户外这一块我觉得是趋于一个理性化了就不再像之前可能大规模的搬家式的那种户外录音对现在反而是真正喜欢的人会留下来但是那些曾经的一时的热爱可能就会撤场是这样子一个情况

然后我们也看到正是因为有前面一段时期的一个积累吧所以确实会带进来更多的新面孔或者新人涌入到我们整个互联网大家庭来对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趋势在所以它的年轻化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是这样周老师你在你的领域的感受呢确实疫情的话是给我们这个怀孕的这个产业的话是增长的不光是这一次在非典的时候也是嗯

所以我我自己觉得这个原因呢其实就是疫情的时候大家都不能出门或者说你不愿意出门不叫不愿意你不敢出门对你不敢出门如果反倒是关在家里面了之后呢大家想出去嗯当外面随住可去的时候大家更愿意待在家里所以这种反差的话导致了人更愿意出去嗯

当然另一个客观的原因就像沈丁岚刚才说的这些人不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只能在家附近的地方去活动这样的话其实促进了我们身边的很多这个户外的人群的增多当然也带动了这个产业的可以说是爆发式的增长这是一个好事然后像我这个攀登也是

在疫情的这个几年的时间的话对于我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它其实在稳步上升的像我这种不会爆发时它就在稳步的上升但是像跟其他的行业比起来的话我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嗯就是已经非常幸运嗯对 它在稳步的增长那你在山里包括在响盘的学校里面看到的人群的变化会大吗比如说在年龄上啊性别上啊大概的人群画像上我觉得确实在疫情之前的话人口的年龄偏向就更大一些嗯

然后在疫情之后我们的年龄的结果变相越来越年轻我觉得这个可能并不是因为疫情造成的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然后慢慢的大家的观点在转变所以我现在我们有相当的一部分的群体是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还有高中生比我想的还要年轻我以为就是以都市白领居多呢都市白领还是占大多数但是已经有很多的大学生开始干这个事

还有这个高中生我们从去年攀冰的时候开始吧也不叫开始从这个阶段开始有很多的高中生初中生他们是自主的要来学习而不是家长要他们来学习那他们是从哪里开始启蒙的呢有一些高中生初中生然后给我加我的微信然后给我发微信说周老师然后我特别崇拜你然后我在哪里了解到你了然后我想去上你的课什么这些

就是现在的这些高中生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他们通过自媒体或者通过通过这个信息的渠道他能够了解到这些内容然后而且他能够联系到我他能够找到这个找得到这个人他们他们的这种主动性的话那跟我那个年代比起来的话简直就天上之别我那个时候想我要看到书里面的这么一个人或者这样的人就根本就不可能想象到要去联系他能够联系得到他对对对但现在可以嗯

而且它确实有这样的主观性可以去做这个事情这个让我特别吃银所以你看 role model 的意义就在这谢谢周老师我们还要把你分享给更多的人对谢谢那我们说这个户外趋势下其实因为有很多新手涌进来嘛然后

刚好来到了重磅的就是这期节目的新手福利时间刚好周老师在这我们也替大家问问就比如说我要去分别尝试高海拔攀登或者就叫这个登山以及攀岩以及攀冰都是大家应该如何入门呢最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去参加这个系统性的培训不是因为我也应该说因为我现在做了这个系统性的课程培训这些

我知道这个在上课的这个阶段里面的话这个过程的话会让你少走多少弯路并不是推荐大家一定要来想盘上课而是系统性的去上课这个过程的话会节省你很多很多的时间我对于这个攀冰的理解这个了解对于攀爬动作的精进我走这个路走了

十年对我才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是现在来上我们攀冰课的人的话他可以在四五天的时间之内搞清楚这件事情就脑子里面可以理解这个事情生理上也能做得到所以他用四五天的时间的话可以走完我十年的路这就是我觉得这种系统性课程的一个

一个捷径你想你不说走十年吧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程度上你用三年的时间你用五年的时间去走完我十年的路就像我们说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美国一百年的路我们是站在这个基础上是应该的你用三年的时间走完我十年的路也是应该的你得花三年还是你愿意花三天所以我觉得付出这个成本绝对是值得的

我跟大家说说我作为新手去参加想攀课程的时候的一个变化虽然我从事户外行业这么多年但我其实是一直是在攀登上的一个纯门外汉然后我们上一次是因为整个团队去参加想攀的课程然后我觉得对我最大最大的一个帮助其实是一个基础知识的扫盲因为其实攀登

这件事情离我们日常太遥远了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工具怎么使用然后一些基础的理论我们不需要非常学术派的理论但是也许周老师其实花半个小时跟你讲的你能够保命的一些基础理论你就能获得然后第二个特别重要的我觉得我到现在想起来非常非常感激的一个事就是我自己如果没有一个那么靠谱的教练保护我的话我其实不敢很多人其实是

感但是感与不感真的不是你莽撞的说我鼓起勇气就能的事而是说应该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系统也好还是一个导师也好能够保护你我觉得只要能进了这个门后面的乐趣其实就会有很多所以我觉得因为这个问题也是群里面的群友问的嘛就说

有一个群友说我年底准备入坑攀冰请问周老师我怎么样尽快的入门其实周老师刚刚已经大概讲了一下我也真心真心建议大家就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系统的学习然后具体想问问周老师这个入门的学习大概需要几天

像我们攀岩的话就两天 攀冰的话三天所以其实大家抽出一个周末也就是可以了但是攀冰是有季节性的 大概是几月到几月从 12 月中下旬开始吧 大概从 12 月 20 号的时候开始然后大概到第二月份的中旬这个样子但稍微有点可惜的是 想盘是不是只在北京

我们主要的课程都放在北京当然以后的话肯定会放在别的地方去我们期待小潘尽快在全国能够开花然后攀岩的季节性呢攀岩的话在北京的话基本上就是从三月底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初嗯

特别推荐大家就是在真实的岩壁上和岩管的感情真的不太一样对我觉得就是如果大家想对这个运动有哪怕大家想是初次尝试我觉得都欢迎大家走到野外去

OK 然后我们聊完这个大概的新手的部分接下来最后一趴跟大家聊聊就关于装备对关于装备就是我们看到就是目前呢就是我们全球都会有一个轻量化的这样的一个需求在户外装备上面然后就想

问问周老师在装备选择方面就是如何能够更好的来选择一些产品能够帮到我们在户外攀岩的这个过程当中会更好比如说帐篷之类的有什么选择上的建议吗我们会去挑最轻的还是就挑最轻的就是在做极限的这种攀登的时候的话我们就会把各个装备都会挑到最轻的尽可能这个样子如果说

不是那么考虑钱的话嗯就是因为轻在这一块就对于你们而言就是我们在户外的个人当中他是可以保命的对吗还是说他会有些什么样子的地方是一定要选择轻就实践而言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我们越轻的装备的话就能够让我们能够走更远的路嗯

然后也能够让我们在山上可以更快的行进更快的行进的话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早的下山在山上待的时间越短也就意味着我们越安全所以轻量化的话绝对是在攀登这个领域里面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好的所以像我们轻量化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衣服上的标签都剪掉然后我们上山的这些

包装的食品的这些袋子全都会把它扔掉嗯一个是少带垃圾在山上去也少重量我们都会集中把这些东西全部打包好了之后然后再上山嗯那除了轻量化之外我们在选择某些产品上面就是你有些什么样子的建议吗比方说如果我要去攀岩的话或者是我要攀冰的时候你认为对于就是常规而言你会选择两样的装备带在身上呢就你觉得是一定需要的一定需要的嗯

这个每一个类型的运动里面的话它涉及到的不一样比如像在登山的这里面的话那一定绕不开的就是睡袋帐篷就是防潮垫睡眠系统还有我们的这个炉头套锅炊具这一套东西比如像这个睡袋的话那么我们就希望它能够在保暖的前提下越进越好嗯

然后甚至我们会比较极端在极限攀动的时候的话我们会选择比我们的这个实际需要的温标要大概低个 5 到 10 度的水带比如我们去爬 6000 米的山正常的水带的话应该选在零下 15 到 20 度这个但是可能我们只会选零下 5 度的水带

然后因为我们要穿羽绒服然后要这个就是我们正常在行进的时候有很多保暖的装备这个是睡袋代替不了的对所以我们把这些保暖的装备跟睡袋叠加在一起晚上能过就可以

这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就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他可能在选择的时候他甚至会想的是如果我去到一个零下 10 度的地方我要选零下 20 度可以用的水袋但其实和他相反我不用选那么高的因为我有其他的装备其他的衣服之类的可以足够让我去保暖就够了对但这个会让我们的舒适性变差所以我们在大本营的时候就会选择更舒服的然后选择一个更厚的水袋就是

甚至有点超过大本营所用到的这个厚度就可以睡得很舒服然后一旦上山了之后就背最轻的那个我来问一个问题周老师跟 C2 Summit 是怎么结缘的呢我们在山上要带很多衣服然后分类比如说帽子然后手套 袜子 内衣这些然后我们去出发的时候的话从城里面出发需要把这些都打包

然后我的第一件装备的话就是 C3 的一个非常轻量的一个收纳袋它收起来了之后大概就是相当于我这三个手指都并在一起这么大的一个体积当它打开的时候大概应该有 15 升这么大的一个袋子它的重量的话估计

我猜我没有量过估计有个二三十克对差不多二三十克是我们最亲的你是说现在的装备还是说我 20 年前 20 年前没有 20 年应该在 09 年 10 年那非常早了 15 年前就是非常非常轻量化然后又可以很好的收纳起来所以我可以带好多个这样的袋子然后就可以把我的装备带到山上去所以你第一件 C2SAMI 的产品是收纳袋对然后就是防水袋哦

就是我们需要把睡袋把雨农服装到防水袋里面然后大家才不会这个所以我的第一件装备就是收纳袋和防水袋

我记得我们因为我跟周老师认识很久了但作为 C2 Summit 的品牌好友沟通的时候我第一次问周老师我说你觉得他们家什么产品特别好他给我说了一串但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防水袋因为周老师跟我讲到防水袋在户外你说你用到的是非常多的但是其实这个习惯我在大量的户外爱好者那里其实没有看到你能跟大家讲讲防水袋在野外能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尤其是非水上运动的时候

你比如说我们这个在帐篷里面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我们晚上会呼出来很多的那个气尤其在高海拔的地方然后那个水就会接在帐篷上面然后实际上在外面比较冷的天气下的时候的话外面不下雪帐篷里面会下小雪所以我们的睡袋啊什么的特别容易湿然后

我们需要把我们的这个像内衣这些东西的话尽量装在防水袋里面然后你去换它它就不会湿所以即便是你的防水性很好的帐篷你的帐篷里面住的时间长晚上一过来的话你的帐篷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湿的所以需要把这些东西的话用防水袋包起来但在那个时候的话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手机都不防水所以像我们这些关键的像卫星电话然后我们的这个手机

还有像这一类的电子产品我们都需要拿方式来给它

因为周老师当时跟我说完的时候我真的是感同身受我第一次出去户外露营的时候我没有这个经验所以就是鞋子放在那个帐篷的外面然后第二天早上去穿的时候脚里面全都是水所以就是防水带其实起到一个特别关键的作用这周老师最早用的那我再问你一个在你用过的 C2SAMI 产品里面你最喜欢的或者说对你来说比较实用的最实用的是哪个

现在对于我来讲我用的最多的就是睡袋和防晒材料这两个东西因为我们出去露营的时候必备的产品所以我有好几个不同温标的或者说不同重量的这个睡袋那都是 C3 产品的然后还有这个睡垫然后睡垫也有好几个一个是特别轻量化的对有超轻量的超轻的半身的然后还有就是比较厚的比较大的这样的

然后像在营地的时候的话在大的营地的时候我就愿意把自己搞得非常舒服这样可以休息得很好然后可以睡在很厚的这个防潮垫上非常舒服然后可以用大的睡袋然后上山的时候就可以带那些非常清亮的然后薄一点的睡袋

说到这儿我问一个八卦问题不知道能不能播就我看那个王一博探索心境你们在港式卡的时候王一博第一天好像高原反应了然后拍到他就用一个红色的睡袋然后第二次上来之后第二天晚上睡得不错我看他就用了 SatoSami 的睡袋我当时想是周老师把你的睡袋把他的睡袋给王一博了吗是你给的吗他自己买的自己买的真的

他的水带跟我用的是一样的我们都以为是你的这个跟我们没关系真的对对对不是不是完全不是商业合作一点都没有是他自己的对对所以一般你们在山里面呃像在港师台这种程度你建议的温标是什么样的因为在这一山可能大家不需要让自己处于那么极限的状态嗯我觉得可能在零下呃十最低零下十到十五吧然后如果用零下十五到二十可能会更舒服嗯嗯

我顺便再帮大家问个小白问题就在睡袋里面我们怎么穿着晚上会睡得舒服一点其实看厚度比如说现在的我们的这个假设的这个室温这个环境温度的话是零下 10 度那么你的睡袋的话可能在零下 10 到 15 度甚至零下 15 到 20 度你会更舒服如果是你的睡袋比环境温度的温比要更高一些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穿那么厚的衣服

所以只是穿一个内衣所以就好了嗯但因为我们是羽绒睡袋所以它里面的话它并没有它的面料的话为了清亮化它并没有那么舒服所以可能穿一个内衣的话呢会更舒服一些嗯然后如果说是反向的选择在零下十度的环境里面这个对需要更清亮化那我选了一个零上五度的睡袋这个时候的话就可能需要把所有的衣服全部穿着嗯睡到里面去啊

这里面和我们以前说的那一套就是需要脱光了所以才更暖和这个东西完全是谬论天哪我从入行就是被这样说的对这个完全就是比如我们爷爷奶奶那边说那你这个晚上脱光了睡的时候才会更暖和这完全不是这样当然你一定穿的越多你才会更暖和这个保暖的效果这个

科学的原理是逃不了说到这儿我最后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周老师第一个问题是你接下来还有什么计划大家对这个可能都非常的期待我接下来在做的事情的话就是第一个是我自己在学习国际个人向导然后第二个是我在国内的话我们在做这个 CMDICMDI 是 06 年成立的我们在去年的时候重新启动了

想在国内建立这个职业化高山向导的培养体系然后希望中国在我的有生之年里面能够让中国加入到这个国际高山向导联盟里面去可以全方位的提高这个中国的高山向导的水平所以我自己也在去学习这个国际高山向导然后我在美国学这个国际高山向导所以未来的这几年时间的话我会有非常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里面去

就是我现在从这个想攀的爱好者的课程现在又开始回归到这个职业化课程我可能以后有更多的经历会在做这个职业化课程具体的山峰或路线方面还有什么计划吗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攀爬能力可以还可以再进步一些

就在目前我看到自己这个身体状态的话还是可以再进步的应该还没有到退步的时候太前戏了后面会有一些可能会有一些登山滑雪的一些项目所以我会就我我自己说我自己的话就是一个杂家嗯

在攀登的各个领域里面都有然后每个领域里面呢可能都一般般哎呀太谦虚了就像攀岩 攀冰 登山这个滑雪 登山滑雪我都在涉及而且我也都很喜欢所以可能这两年里面更多的精力会投入在这个登山滑雪这个上面去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甘攀对于我的身体条件而言的话可能在甘攀这个领域里面我能够做的事情会多一点

嗯拭目以待啊非常期待对非常期待嗯然后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其实你对行业呃关注和参与非常多然后如果说有一个十年之后的图景因为我看到现在一个是我们看到新浪潮下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涌入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在努力然后像你这样的行业从业者也在给行业去构建一些体系和呃专业化的一些基础框架你希望十年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嗯

希望十年之后至少可以达到基本达到像欧美的这些户外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技术引导还有政策上的话有一些改变让大家可以自由的去享受户外但十年可能还是比较短的也就是不够的但是基础设施方面的话我觉得十年的话应该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的这也是我们的期待是的

最后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想了解你的最新动向但你的社交媒体更新的总是不太及时如果大家想了解到你哪里会你会更新的最及时可以跟大家说说在哪能找到朋友圈会更及时的那朋友圈不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吗我是属于这个爱人类的是的在这些方面的话确实也不太会做

我尽量吧对对对尽量多更新一点动态对在小红书也可以视频号都可以找到周老师但是如果更新的不及时大家可以去催更然后我们要是幸运的话之后也可以再邀请到周老师来做客跟我们聊聊他最近的一些进展因为今天很多话题我们更多的是让大家笼统的了解周老师但是有一些细节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们我们再去申请看周老师能不能再来个做客 C2 Summit 的上海课堂嗯

好那再次感谢周老师做客谢谢周老师非常开心能和你们一起聊这些话题然后在聊的过程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事情那最后如果再给用户说一句话的话给爱好者们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就一句山野相见好浪漫好谢谢周老师我们跟大家说拜拜好拜拜

想要了解更多节目信息或取闻自己影像资料欢迎关注公众号月下三山五月的月上下的下小红书也有我们的同名官方账号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