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习惯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在意父母的看法。这种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际交往和工作,让我在面对客户、领导的评价时,感到巨大的压力,甚至将他们的看法等同于对我的否定。父亲的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做真实的自己,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我发现,自己在意他人评价的根源在于对爱和肯定的渴望。我希望得到每个人的爱和认可,这让我在面对负面评价时,会产生复杂的情感。然而,我逐渐意识到,我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不执着于被爱,才能真正强大。 面对负面评价,我选择沉默,用自己的方式去治愈内心的不安,而不是直接回应。我开始区分评价的善意与恶意:基于爱的评价,是宝贵的反馈;而并非出于爱的评价,我则选择不去理会。 我也开始辨别“为你好”背后的动机,是出于爱还是控制,是善意的建议还是干涉。
我更在意重要的人的评价,因为其中往往包含着爱与不爱的判断。在面对面收到负面评价时,我的防御机制是接收并沉默,之后再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消化。 我不会立即反驳或争论,而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判断评价的真伪,以及评价者与我的关系。
阅读《不原谅也没关系》后,我对自己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提到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以及四种应对危险的生存策略(战、逃、僵、讨好),让我理解了自己为何会形成“僵”的应对模式。童年时期被孤立和霸凌的经历,让我习惯于沉默和伪装,以避免冲突。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童年创伤对成年后生活的影响,也让我开始尝试自我疗愈。
在播客中,我经常收到关于我中英夹杂的批评。起初,我也会在意,但逐渐意识到,善意的建议可以帮助我改进表达方式,而恶意的批评则无需理会。我开始更注重听友的听感,并根据善意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表达习惯。
与亲密关系中的人相处,我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我意识到,亲密关系中的评价,往往与爱与不爱紧密相连。父母的评价,即使是善意的,也可能让我感到压力,甚至让我不自觉地想要去证明自己。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不迎合他们的评价,而是尝试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他们理解我的选择。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最终,我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不迎合他人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 当我不愿自证时,我可以选择沉默;当我想自证时,我也有这个权利。 重要的是,要忠于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开始学习运用愤怒的力量,来设定界限,阻止那些不必要的评价和攻击。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它并非遵循某种公式或理论。理解不同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结合对不同类型人的观察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挑战。
最终,我意识到,我不需要被所有人爱,才能活得精彩。 不被爱,也没有关系。 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拥有对自己的爱和肯定,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不执着于被爱,才能真正无敌。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去在意他人的意见,总有人在对我们指指点点。我们有时候对抗,有时候躲避,有时候又只能沉默。
这一期节目开头的几段声音,来自「心都野了」10月在小宇宙播客节的线下见面会,有几位听友分享了她们的在意、又或是不在意他人的时刻。谢谢她们真诚的分享。
这一期节目也正是围绕着**「如何不在意他人意见」的话题,洛怀和k从自身出发,讲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故事。我们所在意的,有时候并非话语,而是自己的处境,好像被遗弃,好像不被爱,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无助。每个人应对冲突的模式,也都并不相同。因为共同读了一本叫做《不原谅也没关系》**的书,k和洛怀找到了自己的模式,也看到自己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Ps:非常推荐这本《不原谅也没关系》给大家,k第一次读就感到收获颇丰,而洛怀第二次阅读依然感到深受打动。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在节目里已经很详细,感兴趣想要购买的听众可以戳: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693790426303
希望这期节目能够帮助大家探索自己,疗愈自己,接纳自己。在面对冲突和一时间无法招架的批判时,对自己说:“没关系。”
在面对“爱与不爱”的怀疑时,告诉自己,你并不需要被其他人爱和肯定,才能走下去。不执着于此,人会真正坚强起来。
【听友群】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扫码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聊天,洛怀和k在群里等大家哦~
All music credits to:
1. 心野 - 关淑怡
2. Sub-d - more Jazz guitar
3. Christine Lebail - Johnny S.P. 69.603/11
-
【关于我们】
洛怀:写点文字的撰稿野人 (微博@洛怀pro)
CK:做点生意的时髦野人(微博@CKverymuch)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QQ音乐订阅「心都野了Heart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