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三人——包子、Q和桑夏——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玛琳娜·柳薇卡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本书以其看似硬核的书名,以及充满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引发了我们对乌克兰、家庭、以及时代伤痛的多重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84岁乌克兰裔英国老父亲与36岁乌克兰“尤物”瓦伦蒂娜的荒诞婚姻故事。为了阻止这桩明显带有移民目的的婚姻,老父亲的两个女儿——薇拉和纳杰日达——联手试图“解救”父亲。 故事由此展开,揭开了这个乌克兰移民家庭的诸多秘密和不堪往事,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经历对家庭成员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伦理剧的琐碎与悲凉
包子认为,这本书虽然故事背景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其所反映的家庭状态却离我们很近。书中充斥着家庭成员间的争吵、矛盾和误解,如同一部冗长的家庭伦理剧。这种琐碎感并非单纯的拖沓,而是深刻地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一个移民家庭的无奈与悲凉。 这种悲凉感并非来自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更令人触动。
黑色幽默下的时代伤痛
Q的感受与包子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本书表面上是家庭伦理剧,但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作者巧妙地运用黑色幽默的笔法,将乌克兰的历史创伤、社会现实以及移民的困境融入到家庭纠纷中。 前半部分的琐碎与闹剧,为后半部分的揭秘和反思做了铺垫。 最终,读者会随着故事的推进,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同情与唏嘘,并对那个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种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感觉,令人感慨万千。
文学价值与时代反思
桑夏则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出发,对这本书进行了评价。她认为,虽然这本书以家庭伦理剧的形式,成功地透视了一个时代,但其文学价值并不算特别高。 故事的趣味性存在,但整体感觉比较“躁”,缺乏那种深刻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厚重感和耐人寻味之处。 它更像是一部当代畅销小说中较为优秀的作品,而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佳作。
拖拉机:一个时代的隐喻
书名中的“乌克兰拖拉机”并非单纯指代一种农用机械,而是更深层次的时代隐喻。它象征着老父亲对过往的执着、对技术的信仰,以及对故土的怀念。 然而,这种执着在时代变迁面前显得有些无力和可悲。 拖拉机代表着一种被时代淘汰的技术,也象征着老父亲无法摆脱的过去和无法弥合的家庭裂痕。
结语: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
总而言之,《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并非一部完美的文学作品,但它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故事。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移民、家庭以及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虽然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或许会引发争议,但它所反映的时代伤痛和人性复杂性,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这本书或许不会成为你最喜欢的作品,但它一定会在你的阅读记忆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本期节目不涉及最终剧透,请放心收听。
**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远超艺术。**本期节目,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要分享的书籍十分应景——与当下的乌克兰有关,并巧妙地融入了欧洲、俄罗斯(苏联)视角,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移民、性爱、家庭,以及拖拉机。
它就是英国乌克兰裔女作家玛琳娜·柳薇卡的知名代表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84岁的老父亲要与36岁的乌克兰尤物瓦伦蒂娜结婚了。为了拯救老爸可预知的人生大难,两个女儿薇拉和娜杰日达决定搁置长期的感情不和,联手把移民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
而这位火辣的新娘也不是省油的灯!不料,这场两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却逐步掀开家族的秘密以及一连串悲喜交加的不堪往事……
由于书名过于硬核,本书出版后造成了诸多误解,比如被Amazon归入非小说的科技类,有的书店甚至放在了农业类……你瞧,误解和黑色幽默,注定是它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常态。小说里的家庭,父亲、大女儿、小女儿、新妻子……所有人都来自乌克兰,住在同个屋檐下,但沟通中的沟壑大过英吉利海峡。就像拖拉机只是本书的表象一样,这家人家庭不睦有其深层原因。拖拉机是作者特意选择的代表性意象,拖拉机与这家人、与乌克兰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分享本书、分析以上问题的同时,也似乎窥探到了当下乌克兰问题成因的一点蛛丝马迹。观点浅薄,仅供大家玩笑。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分享你的观点。
PS. 乌克兰·战损版·拖拉机简史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提问&回答:成长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品是什么?
2.《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作者简介&书籍梗概
3.内容解读:
1)那些不得不说的人物们!
2)乌克兰的拖拉机代表了什么?
4.片段分享
5.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Позови меня тихо по имени(呼唤我的名字) - Lube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Q 桑夏
后期 | Q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