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科技现象看到商业本质大家好,欢迎来到揭秘科技上周上演的关税大战给世界敲响了警钟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了高达 145%的关税即便是像 SHIN,TEM 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
所售的价值 800 美元以下的小包裹商品也从此前的免税状态变成了要征收 120%的关税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多数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不再具备价格竞争力了说白了就是美国人买不起了也不会买了虽然目前形势仍在每天的快速的变化但如果这套新的关税体系真的全面落地了
那将意味着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 4000 多亿美元的商品可能会一夜之间失去了市场有人可能会问那转头出口到欧洲或者是其他国家不就行了听起来有道理但现实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这件事上已经干了 10 年以上了今天能抢到的市场能卷进去的竞争早就已经寸草不生了
如果其他国家真还有这么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我们早就杀进去了不可能留到今天我们回顾一下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生产和消费是双轮驱动的引擎在自由贸易的规则之下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不仅满足本国消费者需求也通过出口来服务全球市场通过开放的竞争
市场形成合理的价格资源实现最优的配置但当一个国家的商品因为价格太具优势甚至是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冲击海外市场的时候就可能会打垮当地的产业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产业链断裂这也是关税存在的原因它是自由贸易体系里面的一个例外的机制在某些时刻用来保护本地的产业守住国家的基本盘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燃油车的时代进口到中国的汽车进入中国市场需要缴纳 25%的关税 13%的增值税再加上 1%到 40%不等的消费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同一款宝马额外 2 万欧元国内卖几十万人民币这种设定其实就是为了保护中国本土的汽车产业而这次的局面刚好反过来了
如果未来中国每年对美国出口的 4000 亿欧元的 4000 亿美元的订单真的没有了而其他国家又接不住这个体量的转移那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就是一场震荡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为这些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如果出不去或者出不去这么多那就又只能再卷回来了也正因如此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声音再次变得响亮
但问题是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到底长什么样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哪篇文章哪份报告真正描绘过一个以内需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到底应该如何落地生长和成熟在讨论内需拉动经济的时候反倒是所有的媒体和专家都在说
中国人消费意愿不强是因为收入水平不高也就是没有富裕的钱来花因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也就是还不敢花钱消费信贷渠道不丰富也就是还不能像美国那样来花未来的钱以及缺乏服务消费文化也就是只会买东西不会享受生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把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归结为收入太低房子太贵养老不安全医疗没保障等等这非常的容易因为这些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瓶颈但问题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中国在向内需驱动型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中表面上看是消费能力和意愿的问题但更深层次还有消费观念和产业文化的问题我们先来以大家比较熟悉的餐饮业来看一看
我们先从消费者也就是从需求的角度看假设大家所有人的收入都翻了一倍很可能我们都会多去餐厅消费几次那如果我们喜欢的餐厅也把价格涨上去了那我们还会愿意去多消费同样的次数吗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的消费文化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追求性价比的习惯那这些多出来的消费的次数
而不提高每次消费的客单价能够帮到餐厅吗所以我们再从供给侧来看一看也就是餐厅的角度来看现在全国都流行商场店也就是开在商场里面的餐厅哪个商场基本上都是一半以上的楼层被开为餐饮了而这些商场店呢大比例的都是料理包的餐厅他们背后最大的优势是快稳便宜这让餐厅的经营者和资本都觉得可控
但这些食物几乎也就没有了味道层次可言但是呢最近几年大众不但接受了这样的餐饮文化还乐于排队打卡并且每家餐厅都是外卖小哥络绎不绝看起来生意非常好但商家的感受并不好 2024 年中国全国约有 300 万家餐厅关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月关闭率高达 10%有的呢城市已经达到了 15%
统计局的数字,北京餐饮业的利润率低到了 0.37%,所以从供给侧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即使餐厅门口在排队,外卖的订单络绎不绝,但一年关闭 300 万家餐厅,还在营业中的平均利润率只有可怜的 0.37%,行业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动能。
企业利润没有起色员工工资难以提升最终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可持续的内需循环这其实正是前面提到的产业文化的问题的一个典型的体现如果中国对外出口受限企业不得不全面回头争夺国内市场那么这套已经存在的问题将会被进一步放大还是以产业业为例如果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只有 0.37%
哪怕消费者多吃几顿饭也难以提高利润和利润率而在内卷加剧的背景之下餐饮企业为了抢夺客户只能继续降价促销压缩成本结果是利润更低服务更差员工更累行业更疲软员工的工资得不到保障哪里还有动力去增加消费呢这不仅是餐饮行业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很多中国消费行业的链条里
如果说餐饮代表了我们在味觉和体验上的消费局限那教育支出则揭示了我们在长期投入上的观念错位谈到教育到底是谁哪个国家真正的在为孩子砸锅卖铁呢中国的家庭根据证券时报 2024 年 3 月份一篇文章当中的数据尽管我们有 9 年义务教育这样的一个支持政府的教育预算投入投入占比也接近了全球的平均水平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平均每年是 8464 块,占到了家庭收入的 17.1%。教育开支占家庭所有开支的比重达到了 8%,与其他国家相比遥遥领先。相比之下,美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约为 10%,这说明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并不低了。
尤其是低收入的家庭教育占家庭收入之比占比更高这还是在我们提供了 9 年免费的义务教育的前提之下的教育支出如果我们的收入水平真的是阻碍了我们在教育方面消费的主要因素那设想一下如果家长的收入翻了一倍他们会为孩子在教育方面再多消费吗再多消费的话又能消费什么呢再去报更多的课外班
参加更多的游学活动今天在收入没有翻番的情况之下家长没有给孩子报更多的课外班是因为不舍得花钱吗大概率不是那些所谓重视教育的家庭省吃俭用 撒锅卖艇也给孩子投入了钱不是主要的问题即使有了再多的钱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还能塞进来多少课外班呢如果真的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再多花往哪花是真正的问题
其实无论钱多钱少大部分人都是不会随意乱花的还是那句话我们的消费文化早就形成了值不值和性价比的消费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消费者是在价格战的产品和服务中长期生活我们并没有机会去真正的体验优质商品的魅力我们吃的是工业化的食物喝的是勾兑的饮料用的是性价比手机穿的是平台爆款的衣服
下单的是最低价的快递住的是快捷酒店时间久了审美早就被驯化了分辨能力也就顿化了这不是消费者的问题更是企业长期只卷价格不卷质量而带来的自然结果商家认为你给我时间我就降成本而不是你给我时间我来做更好的产品那对比美国有没有低价呢当然有
但同时也始终存在着一批坚持品质、品牌、文化故事的企业消费者的眼睛也更加有层次总有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多一层的体验而买单所以真正要建立内需驱动的经济不只是让大家多赚钱还需要让企业相信做好的产品是值得的让消费者懂得辨别什么是值得消费的让整个社会不再只追求便宜而追求价值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靠强大的商品和服务体系靠强大的消费来支撑经济的长期的增长但回到中国问题并不仅仅是收入不够高或者民众没有安全感这些当然是现实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市场缺少好产品与好服务的共济也缺少识别它的消费文化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喜欢性价比爱比价
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市场上有没有足够多的值得为之付出高价的产品和服务呢有没有让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也要体验一下更好的场景呢前面提到了餐饮行业为例大量的餐厅使用预制食材在中央厨房批量生产分装门店只负责加热装盘这种方式虽然极大的降低了人力时间成本但也牺牲了食物的品质和新鲜感
结果是什么门口排队的人还是很多社交平台依然打卡如潮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或者也分辨不出来销料理包还是现做的菜的差别也或者并不在意这些久而久之做得快商菜快照片拍得好便宜实惠成为判断餐厅好坏的主流标准这也是某种程度的劣币去除良币的市场过程那些愿意坚持手工精工细作的餐厅
要么活不下去要么只能服务小众人群而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出现在餐饮在家电领域为了压低成本用料缩水保修变短品质下降便宜的大屏幕每天充满了各种广告不额外买个三两个视频会员大屏幕的电视只能用来看广告照镜子今天即使我们想多花一点钱买一个不带广告的大屏幕电视也是不存在的
在手机行业好在还有 iPhone 虽然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在设计方面这些年不思进取但如果没有了 iPhone 想要买一部没有预装没有广告不无时无刻不看着我们数据的手机还是非常难的在教培行业营销费用占了大头课时的质量反而次要大批量的制造焦虑来吸引家长的钱之后
服务学生的是冒牌的北大书院的金牌讲师讲的是套路式的技巧而没有任何数学之美即使孩子真的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家长也愿意花钱来请名师可是除了会指导考试的老师即使家长愿意花钱能够请到真的能够引领孩子在数学之路上探索的老师吗恐怕仍然很难在服务行业比方说家里要修个马桶修个丁香采电
奇迹哪怕是名气再大的平台上找来的师傅那也如同引狼入室不花个一千以上休想送走你想在哪个值得信任的平台上付一个高价然后能够保证在这个价格之下修好你的设备家电绝不加价这样的平台存在吗不存在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一个报价高的平台的话这种平台根本不会有流量根本也不会有消费者来
那新能源卷价格卷销量卷营销但是就不卷质量能先保证电池别一碰撞就起火吗能不用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去训练你的端到端的大模型吗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是整个消费文化的问题消费者要愿意也能够去识别好的产品并且能够为真正好的产品去付出溢价也就是为真正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自然就慢慢地能够支撑起那些真正想做好产品的企业的生存否则时间久了好产品没市场厂商只能卷价格卷补贴卷套路这种生态之下想通过消费来拉动内需就会又转变成一场内卷中的消耗战而美国呢虽然也有消费主义的问题但至少还有一套稳定成熟的消费分级机制好产品和服务也有市场
高品质的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好公司的好产品而服务品牌慢慢沉淀价格区间可以健康地分布换句话说美国有一套完整的精品文化而这正是我们所缺的我们的企业缺乏做精品的意识只擅长做流量和套利的生意中国有没有能力做出好产品当然有但只在营销上这么说实际的产品层面并不这么做
我们愿意长期坚持做好产品的企业太少了很多企业主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做好产品去的而是奔着找一个风口把量做起来然后不断的营销讲故事继续把量做大把价格继续做低如此形成增长飞轮甚至在一些消费品行业里面产品只是融资的名片品牌是流量变现的工具爆品是流量营销的产物
他们不会去研究材料工艺用户体验长期用户满意度只会去研究怎么样能够快点报单怎么样能够用最低的预算做到最大的声浪这就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品牌的寿命低消费者容易疲劳信任感缺失企业对长期主义没有耐心而这些恰恰构成了中国内需想要崛起而必须要跨越的文化门槛
消费驱动的经济到底在中国应该长成什么样可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答案答案呢可能也不止一个我们知道收入重要保障重要这些当然是基础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就能撑起一个强劲的内需市场吗也许问题从来不只是有没有钱花而是有没有值得花的钱有没有让人心甘情愿买单的产品有没有让人感到体验被尊重的服务
有没有企业愿意去真正打磨,去坚持,去相信做得好就有人买单?内需不只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它更是一种价值共识的体现。如果我们想真正走进消费驱动的时代,就不能只盯着消费的能力,还要重塑消费的理由。感谢收听本期节目,如果你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订阅和打赏,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