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40. 聊聊哪吒:当千年反叛者撞上父权围城,我们该如何重写神话?

40. 聊聊哪吒:当千年反叛者撞上父权围城,我们该如何重写神话?

2025/3/4
logo of podcast 无限电波 | 社会文化话题漫谈

无限电波 | 社会文化话题漫谈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古晶英
小野
Topics
古晶英:哪吒形象源自印度佛教,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象不断演变。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被赋予了儒家忠孝思想,剃骨割肉是为了不连累父母,这与佛教的肉身非我思想有所不同。因此,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哪吒故事,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流传中不断变化。 小野:如今,哪吒的剃骨割肉情节已成为反抗父权制的象征。新版电影中虽然淡化了这一情节,但我们对哪吒反抗父权的解读更多来源于对佛教神仙的重新认识。上美影版的哪吒更多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伦理之争,即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新版哪吒中,父亲替罪的情节有所改动,李靖用换命符来救哪吒,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哪吒形象的演变历程,从其印度佛教神话起源,到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与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最终形成如今家喻户晓的形象。
  • 哪吒源于印度佛教神话毗沙门天王之子
  • 唐朝时与本土战神信仰融合,形成托塔李天王三太子形象
  • 元朝时形象基本定型,性格叛逆,父子关系紧张
  • 儒家忠孝思想的融入对哪吒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期节目我们从印度神话的跨文化迁徙聊起,剖开上美版《哪吒闹海》的阶级隐喻与魔童哪吒的消费主义滤镜,直面神话改编中的厌女陷阱:石矶娘娘为何总被妖魔化?殷夫人之死为何比李靖牺牲更刺痛观众?当“完美家庭”成为新神话,我们是否正在用糖衣包裹父权制的旧伤? [01:04] 哪吒形象的演化轨迹:印度佛教神话的本土化过程;《封神演义》中体现的儒家忠孝观念 [06:03] 哪吒与父亲的关系、作为反抗者符号在文化作品中的体现:从上美版《哪吒闹海》到动画片《哪吒传奇》 [10:47] 剔骨割肉情节蕴含的集体性创伤,孝道文化的压迫 [15:13] 魔童哪吒对哪吒原生家庭的处理:“完美”的家庭作为对抗社会不公的动力和后盾 [18:13] 哪吒可以是女孩吗?莲花塑身的酷儿内涵;反抗叙事与女性困境的共鸣 [23:06] 魔童哪吒的双生子设定,对龙族三太子形象的改编是否成立 [27:42] 魔童版哪吒反抗的对象,结构性不公在电影中的呈现 [33:44] 上美版《哪吒闹海》与魔童哪吒对陈塘关百姓的不同表现,从阶级叙事到个人英雄主义叙事 [42:58]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性别设置上的偏见,对鹿童和鹤童的区别对待 [44:56] 电影对敖闰和石矶娘娘的刻画,是先锋的女性角色还是保守的刻板印象? [54:07] 引起争议的哪吒母亲死亡情节:殷夫人作为“花木兰”式角色的困境;英雄之旅叙事中父亲死亡与母亲死亡的不同意义 [62:40] 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改编的新故事,民族主义营销掩盖下泛滥的厌女情绪 片尾曲:青少年哪吒 – 八仙 8Immor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