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动力会随着个人经历、情绪和对未来的感知而变化,长期的动力需要不断思考、调整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级。
作者意识到自己的科研能力不如预期,且科研生活方式不适合自己,担心未来十年二十年都要指导学生和写论文,感到学术道路不适合自己。
实习后,作者的动力变为毕业后进入工业界,因为工业界提供了更好的工资待遇、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更吸引人的公司文化和团队氛围。
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导师的压力放大了作者对未来的焦虑,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科研能力无关,导致作者质疑努力的意义和继续下去的价值。
作者对精英主义感到反感,认为精英主义学校容易让学生迷失自我,且精英主义带来的特权和焦虑不值得,作者更倾向于寻找心理健康和友好的工作环境。
作者的人生目标包括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世界、帮助他人和创造艺术,但因读博期间的巨大压力和焦虑,后两个目标被搁置。
作者认为读博的动力会随经历和情绪变化,重要的是允许动力流动和变化,重新找到推动自己前进的感觉,而不是固守初心。
大家圣诞快乐!本期节目是我最近几个月读博过程中的感悟。其实越靠近终点我越会产生一种拨罐破摔的心态。而隐藏在这背后的其实是我找不到读博的动力了。在过去几周我也通过不断思考去一步一步的重新找回(?)我的读博动力。这样子的动力其实是会随着我们的经历而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我们时常会觉得没有动力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没有办法给我们几年甚至十年的动力的,长期的动力一定是源于不断的思考,调整,以及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自己优先级的过程。
🎵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坂本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