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3日,上海川沙县王家村生产队的女工在收割卷心菜时发现了一颗人头,这起案件被列为特别重大案件。根据当时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涉及人命的案件通常被视为重大案件,尤其是当尸体被隐藏或处理时,表明凶手可能有预谋。此外,案件发生在公共场所,且涉及多人目击,进一步增加了案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警方通过法医鉴定和群众提供的线索逐步确定死者身份。法医通过死者的头发样式、手掌大小、皮肤粗糙程度、牙齿磨损情况以及饮食习惯等特征,推断死者可能是上海市区的普通工人。随后,警方通过协查通报和群众反馈,最终确认死者为吉惠平,她的身份通过骨折痕迹和照片对比得到确认。
法医通过死者的头发样式推断她居住在上海市区;手掌较大且皮肤粗硬,表明她生前从事体力劳动;牙齿磨损情况显示她喜欢咀嚼炒黄豆和小核桃,说明她来自普通工人家庭;死前两到三小时曾吃过年糕,结合饮食习惯,推断她是江南人。这些特征帮助警方缩小了调查范围。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多重困难。首先,死者身份不明,且当时没有摄像头和发达的新闻媒体,线索获取困难。其次,户籍资料需要手动查找,效率低下。此外,部分线索如朗小玲和胡秀梅的身份最终被排除,增加了调查的复杂性。直到通过吉惠平的照片和骨折痕迹,警方才最终确认死者身份。
根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凶手在作案后首先考虑的是处理尸体,其次选择抛尸地点。顾向敏推测,凶手选择在卷心菜地抛尸可能是因为该地偏僻且不易被发现,同时抛尸地点集中可以减少暴露的风险。此外,卷心菜地的环境可能有助于掩盖尸体的气味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