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55 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高考后该不该跳进法学这个“坑”

EP55 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高考后该不该跳进法学这个“坑”

2025/6/18
logo of podcast 机智的律师生活

机智的律师生活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主持人:结合我个人十几年的法学学习和工作经验,我认为选择法学专业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兴趣、时代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不要指望选择一个专业就能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调整职业方向。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天赋和热爱,选择能让自己开心的专业。

Deep Dive

Chapters
选择专业时,应结合个人奋斗与时代进程,避免躺赢心态;经济基础重要,但非人生全部目标;如有天赋或热爱,应优先考虑。法学专业的万金油属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为突出。
  • 结合个人奋斗与时代进程,避免躺赢心态
  • 经济基础重要,但非人生全部目标
  • 如有天赋或热爱,应优先考虑
  • 法学专业的万金油属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为突出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 欢迎大家收听机智的律师生活可以说好久不见这一次播客断更的时间略微长了一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熟悉我的听众朋友应该知道我现在正在新加坡的一所法学院读 JD 项目四五月份又是他们那边的期末季比较早

所以在那段时间肯定是主要建议会放在期末备考上然后阶级项目也确实不是很轻松全英文的 B 卷考试对我而言还是很有挑战

然后考完过后暑假有三个月时间那么更熟悉我的听众朋友应该知道我们家这两年是有了一个宝宝的有三个月的暑假就是我回国过后就承担了主要负责带娃的职责带娃的难度给我感觉要比 JD 项目要读个 JD 可能还要更难一些确实手头上的事情也都

比较多又到了高考季然后每年其实也是有不少亲戚朋友来咨询我说这个法学专业的情况跟是否要考虑选择法学专业让我给一些建议专业是一个非常个人的选择我也只是说想借此机会结合我从法学院到工作再去国外法学院读书的这一系列的大概十几年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选择法学专业的一些感想

谈不上是建议,但是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一些分享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帮助现在在考虑或纠结于选择专业的同学一些帮助吧在正式聊法学专业之前还是想要先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在选择专业时候应该考虑的一些原则大概有这么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其实是一句大家说了很多的治理名言就是个人奋斗要和时代进程相结合一个就是说我们先要时代进程这块我个人觉得目光应该放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当下的情况并不一定代表了就是说你毕业时候走进市场的情况就还是需要思考法律行业未来的走向和法律职业群体的未来

这个是实在进程的这一块另外一块个人奋斗呢就是我这两年很深的感触就是说不管选择什么专业我个人觉得都不要建议有这种躺赢的心态就大家不要试图想通过选对专业或者说通过专业的选择来一劳永逸的去解决人生接下来的工作家庭事业等很多问题这是不可能的然后其实这种比较奇怪的心态很多人也会带到找工作过程当中啊

就比如说很多人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也就想着一劳永逸我就很稳定的走完这个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但怎么说当下的环境变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真正的常态我觉得就是除了体制内啊体制内那种很稳的这种

工作安排之外大部分人我觉得每隔个三五年都是要调整一下工作这反而是一种常态想要一劳永逸的通过一份工作就干一辈子这个可以说现在是非常非常少见了而且没有人可以全知全能的预测未来嘛

那总是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啊然后周围的这个市场的变化呀整体的大的这个局势啊来做出调整的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个事儿其实选专业的纠结跟压力啊其实我觉得会小很多因为人生是一个长跑啊

它并不是说你选了一个专业就可以直接明确你未来的终点在哪了大家其实从法学专业的选择上也是可以看到这样的不同路径的就比如说你可以选择法学本科当然如果说你在读完本科四年后你依然对法律行业有兴趣的话

读一个法律硕士取先就过也挺 OK 的我身边也有非常多优秀的法律硕士的这个同仁他们也都是非常优秀的这个法律行业从业者但这里面会有一些区别这个我在节目的这个后期会再提一提然后当下的这种社会的心态呢我觉得回顾过去那么十年社会培养了太多这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啊

1415 年大众创新的这个时代其实创投圈非常的火热 PEVC 也很活跃然后也感觉大家能看到很多这个创业者这个投入资融了一大批钱感觉就一下子就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但其实没这么夸张伴随着这个资本市场泡沫的破裂和很多创投泡沫的这个项目的破裂大部分创业者还是交了不少学费的

web3 数字货币比特币又感觉造了很多神话一夜暴富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但实际上有是有但是

但其实在币圈亏钱的人也不少一波一波的这种浪潮在结合这种流量主导下的夸张叙事的内容传播逻辑就培养了很多大多数人这种机会主义的心态了首先我们要想着过个三五年审视一下自己跟环境做一些变化是 OK 的但是我也并不是很提倡就是过度频繁的上蹿下跳式的这种变方向跟变工作在一个地方好好干和做一点积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但这两者并不矛盾

至于说很多 90 后在讨论的感觉我们这一代 90 后开始到 00 后很多时代的红利都已经被前面的人给吃光了我个人也能感受到因为确实现在的市场环境跟过去 10 年 20 年比蛋糕变大的增速是有在明显放缓的反过头来说其实每代人也都有每代人的红利但是如果你真的是要走正道的话踏踏实实干的话那肯定也不会是非常轻松的这种躺

不管选什么专业吧你都建议不要有躺移的心态第二条原则总结归纳为钱很重要但别人的钱

并不是全部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你说要把钱作为人生的所有目标的话我个人觉得也是一个非常畸形的一个形态这么讲如果赚大钱是你几乎 everything 几乎全部的这个理想那我基本上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法律行业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做企业或者说去金融经济那肯定是要比法学来的来钱快很多的

但是呢越是来钱快的行业你就需要承担与之对应的风险任何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但是如果你想比较低风险的稳定的去赚一些辛苦钱虽然不多但是在社会中也处于一个中上游那我觉得法律行业其实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习们专业在身上至少应该还是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跟比较相对体面的生活这个我觉得是做得到的

第三个原则是如果你有比较突出的天赋或者说很明确的热爱的话这个应该是要被优先考虑的如果说天赋和热爱能够帮你做到这个行业的前 1%那我倒觉得也无所谓你选什么专业了你应该在社会上混的也都不会差

但是呢如果你没有选你当时的天赋或者很热爱的这个专业那我觉得很大概率这将成为你一生的心结我本科室友是一个非常热爱西方哲学的一个朋友他当时也是出于说综合找工作啊各方面未来的就业前景啊没有选择哲学系而选了法学专业因为他高考分数也不错

就是他大学四年其实对法学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大部分的时间依然是在旁听各种的哲学类的文史哲类的这种课程本科毕业的时候他就 gap 了一年最后还是通过考研考去了这个北大的哲学系所以怎么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当初没有选择哲学系他到最后还是放不下这个心结回过头去再继续读哲学了他也读得非常出色但比较残酷的是呢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教育体制下

可能高考结束后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太过突出的天赋或者说非常明确的热爱当然有我是很羡慕你的大部分都没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呢法学专业的这种万金有属性就得到非常明显的增强了

特别是在当前的这种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行业的曲昧使得很多金融经济类专业就是对于优秀同学的吸引其实大幅下滑了我和好几位不同学校的招生老师有过沟通其实发现近年来好学校法学院的招生其实变得更加热门了还有一点其实大家常常忽略的就是你要选择金融经济的话你要对数学的要求是更高的那么其实就会导致了越来越多文科高分段的同学开始考虑法学

总体上来讲理科的同学在大学学习高数改同这种计量的过程当中应该还是对文科同学有一些优势的这两年你金融经济行业的投行啊券商啊可能你的收入都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下滑那这就尴尬了

可能以前就是说收入很高吸引着大家过去努力去读一读但现在当收入没有那么明显优势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文科高分段同学开始考虑法学专业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何况法学专业它的学科属性非常万金有意思就是说它涵盖的面非常广你在学习法学的过程当中其实会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

它都会在法学学习当中有所涉及比如说法律的制定很多社会现象的法律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手段它其实背后都有更加深远和深厚的正经者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在的如果说你对正经者和人文社科还是普遍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也不知道选啥那么其实法学专业的选择依然能够覆盖到你这方面的这些兴趣在你覆盖到这些兴趣的同时法学专业还是可以给予你一个

聚焦学习专业知识和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机会这是法学专业类比于其他文史哲类的文科专业的一个优势就是它可以覆盖的面很广可以很宽也可以很专你可以去对哲学四边领域进行一些学术研究也可以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自己的法学专业能力这个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个选择相比其他专业是有很大优势的

聊到学术研究了就不得不扯一句这个法学专业的学术教职啊协和斯加斯那个事儿讨论的很火嘛就衍生到法学领域而言呢其实说实在的如果说你要在法学行业或者法学院的这种老师教授的这种圈子里你要找一个高效的教职的话说实在的是比较看重资源的

可能这里面天赋不是一个占主要的全国法学院人太多了教职的岗位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说没有特定的资源发文章会非常的困难博士毕业后找教职也会非常困难身边的一些同学就法学院出来的我会常常发现有学术天赋的和找到好教职的在法学圈在法学研究领域基本上是两拨人了这个可能话说的比较直接法学的这种学术教职领域资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

这里面其实也比较好理解法学也总体上算文科社科它不像理工科那样就是说你把实验做出来了你做了一个很牛逼的实验你的实验结果有明显就对有非常直接的显著的意义那就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术天赋的但大家也都知道文科类社科类的这种论文什么样的学术论文算好或坏呢

其实是很难说清楚那更多的还是就有资深前辈或者资深教授或者法学期刊编辑的这个主观评价吧你想以高校教授为目标的话可能考虑的东西得多一些然后再谈一下其他的这个就业出路法学院的就业出路还是很广的我觉得文科类的就业方向只要你能够有具备相应的能力基本上都可以覆盖然后如果说你要走专业路线的做律师和做公司法务也都可以也都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跟很多人聊下来感觉大家都发现其实法学院考工不管是进入部委啊公务员这种体制内有一定优势或者一些犯体制内银行学校行政这种犯体制内也都有一点优势而且这几年考工的法律人也越来越多相比以往可能

是一个 64K 的状况就是 60%的人去做律师或者公司法务 40%的人选择去体制内或犯体制内那现在可能这两年的情况是倒过来

60%的人选择去体制内感觉比较好 40%的人更加的去选择做律师或市场化的岗位法学院毕业的话首先就是公检法的渠道法院检察院那肯定是需要法学院毕业以及甚至是需要你通过法考才能去报考的嘛那这里面其实就筛掉一大批茫茫人海中的竞争者了基本上就是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之间在竞争那这个竞争压力其实是会小一些的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法律人呢常常会给人一种

手规矩讲道理的刻板印象这里面用刻板印象我是想说因为我没有做过实证研究说读法律对于人的这个手规矩是一个正向还是负面的一个因素我这个没有做过研究但总体上整个社会上对于法学院出来的人还是特别是体制内还是有一点喜爱和偏爱的因为营造出来的这种气质和大家的内心的一些潜意识还是会觉得学法的人会讲规矩一点这是我觉得

法学院在面对不同就业门路的时候它的弹性跟广度也都是足够的除了这期播客之外呢我在前年的时候高考记也做过一期特别企划就那期节目应该是本播客的第 26 期节目也挺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收听的这期节目的信息量很大我是邀请了法学院毕业后主要出入的这些职业方向的朋友过来聊聊法学专业的嗯

包括律师企业法务公检法体制内公务员也还选取了一些法学学术的公益组织的创业公司一些相对小众的职业方向从那期节目当中你是可以听到嘉宾当初选择法学专业的一些考虑以及从高校法学院学习和生活中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还有包括他们现在所处的不同职业方向的利弊机遇和挑战基本涵盖了百分之八九十吧法学院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所以是你对于法学院就业很感兴趣的

还是很推荐你在收听这期节目之外再听听那期节目应该会对于法学院毕业后的就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就是法学专业它确实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非常的万金油万金油属性这么强大家为什么还会有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的这种评论出现呢这也就是我想通过这期节目来跟大家盘一盘这句话背后的一些原因首先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这种吐槽跟调侃什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千刀万剐

全人学土木建筑千刀万剐都有总体给我的感觉这些年来全人学法千刀万剐的这个说法讨论非常热烈抛开这句话正确与否我觉得至少可以反映一点那就是说明就是法学行业就是法律人这些年来应该过得不算太开心

至少说同事的法律行业的工作跟他们内心的预期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出入的我们先从法学院来开始盘起相较于其他文科专业法学院还是一个偏公立的这里面我是把法学归为文科还是社科呢这其实都可以归类我觉得

这里面的讨论我之所以拿法学跟其他文科进行类比主要还是因为绝大多数法学院应该不学高数不学数学所以从它的这个学习法学院的学习内容来讲它确实是更接近文科的然后在一众文科专业当中呢法学院是比较偏公立性的这也就导致了法学院的就读体验不算轻松很多文科类的作业考试都比较的有开放性

虽然拿高分难但是你要挂科也挺难但是法学专业它的很多考试案例题很多分析它虽然也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总体还是有一个标准答案跟对错的所以这就导致了法学院的同学每学期的学习备考压力是要略高于其他院系的法学院的整体氛围它也并不是那种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给你做学术研究的氛围大家大部分人还是在卷记点卷实习来争保研

还是很激烈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大学期间默默于度过一些美好的快乐的这种青春年华我觉得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就是有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就即便你大学期间默默于但你法考这关还是得过特别是如果你想从事法律行业工作的话但事实上呢法考的通过率并不高

拿 2024 年的数据吧我查到的是 2024 年客观题的通过率是 13.8%客观题通过率据上还有考一个主观题嘛主观题的通过率是 52.8%

那这么一折算下来那这个通过率其实是挺低的然后我们回顾过去几年啊从 19 年开始的发稿通过率我们先看客观体通过率分别是 20.6%21%然后 21 年是疫情停掉了然后 22 年是 18%23 年是 16.5%然后 24 年就是去年 13.8%基本上能看到逐年递减 2020 2022 年的两年呢因为疫情的一些因素可能在通过率上略有放水啊

当然这只是一些外界的猜测然后主观体通过率基本上都是维持在略高于 50%的这个比例你能看到法考的通过率就摆在那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学院同学他是拿不到法律职业资格证的但这就是事实但对于没过法考的法学院同学而言呢

这大学四年学了个啥呢就是当然我觉得我并不觉得说主办法区一定要从事法律行业的工作也一定要过法考但至少可以体现就真的你要进入法律圈内的这个门槛它还是有一定门槛的至少法考这个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可以过的一个状态然后很多同学即便不通过法考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一些才华找到很不错的工作

但至于说你回顾大学四年和法考这个事儿我觉得多多少少内心是有个应的可能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发现你法学院读书读得挺累但好像找工作似乎也没有比其他专业容易很多这个也是一个问题相较其他文科专业好像优势也没有很明显当然有优势我前面一段已经提到了但是你要跟同级别学校的理工科专业比似乎也有点比不上

我举个例子啊我当时在互联网大厂里借调的时候我也很好奇的会去打听打听大家的这个毕业院校和一些简历嘛跟一些身边的人聊聊天啊跟一些不同岗位的人聊聊天我会发现就是在大厂里文科出身的通常都有非常非常好的学历啊

都是至少 985211 的甚至就是很多很多都是 T10 T5 级别的这种高校的文科专业出身但是理工科专业呢它的就是毕业院校的涵盖面其实就广很多了在大厂里面工作或者说在企业里面工作的理工科什么学校毕业的都有就写原因也不难理解就好比我刚刚提到的这个理科发论文跟文科发论文的区别

因为理工科它更好的可以通过硬性的指标来体现工作能力就是说一个产品的设计或者就是一个产品的代码那给你几天时间你能不能写出来那这个就是看工作能力的一个体现但是文科能力很难在短期内被硬性的考评所以大家在 HR 或者公司在市场化招聘的过程当中那它的学历就占很大比重毕竟高考

还是一个相对而言目前中国最公平的一个事所以文科找工作遇到的一些尴尬之处法学专业也会遇到这是找工作的环节工作过后呢法律人在职场上面临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跟情绪消耗其实是远高于大家的预期我来具体讲一讲比如说对律师而言一方面一点来自合伙人也就是老板的压力工作要求

然后同时你还要得去应对代教律师 CNIA 给你的一些指导和一些工作要求这就是来自职场层面的压力了但与此同时你还得来应对来自客户的这种刁难和一些催活而且你还得在客户面前表现出一个比较积极乐观的一个态度你就是说白了你得舔客户嘛这又是一层压力工作过程当中

跟法院跟执法机构打交道的时候你肯定也会面对来自就公权力层面的一些压力跟他们沟通的时候肯定也得客客气气的吧

你看,这就导致了律师他承担的这种不同多方面机遇的工作压力和他要提供的这种情绪消耗其实是远高于很多其他专业跟其他工作岗位的那可能说去企业内会好一点吗?会好一点但是大家其实也会发现企业内的法务岗位通常在中后端多数时候是为业绩部门服务的

也就导致了其实在公司内部的沟通当中法务团队很多时候是处于一个弱势的就很容易受气因为法务团队自己不给公司创造太多营收嘛这就导致了其实在公司内的一个话语权跟一个地位总体还是偏弱势的当然我不排除有一些企业的法务团队很强势嗯

但我觉得就我面上的观察来讲法律人在企业内做法务如果不是特别高管层面的岗位那还是面对其他部门的压迫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在法律事务行业可能大家常常

调侃的一句话就是你年薪百万了依然是法律民工这里面的法律民工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依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年薪百万恰恰就是你反而是你最忙的时候但是与此同时为什么说法律民工因为大家觉得自己地位低在与各方沟通的过程当中似乎都是一个下位者的状态

久而久之其实是很难受的所以我觉得能够在长期在法律行业内混的干的其实内心都是非常强大的人才能长期的在这个行业待下去他面临的各方压力跟情绪消耗确实不容忽视所以每当就是法律人在深夜加班情绪崩溃的时刻那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这样的言论就非常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那这种情况未来会有所改变吗

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我们应该着眼的是未来 5 到 10 年甚至更长远的一个发展趋势来帮助你做出当下的这个选择那首当其冲的肯定是 AI 带来的变化法律行业它的工作成果的输出都是文字类的那其实跟这种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的输出同样是文字类的基本上是完全契合的

所以他们之间一定是会有一定的冲突跟竞争或者说合作在但至于说具体是否会取代这个法律行业的角色呢一方面的 AI 的到来它可能会在未来催生大量的法律服务供应商嗯

这也就导致了课堂价会变得很低我以法律翻译为举例以前我们一份合同的法律翻译可能都能收上个几万块钱因为它确实几十页的法律文本准确的翻译是有难度的但现在大语言模型非常擅长做这个事可能一份法律翻译你 AI 跑一跑在人工校对我觉得能不能收上钱都不一定了可能客户也就直接拿着 AI 跑出来的翻译稿看

所以这其实是很要命的,就导致了很多中低阶的法律服务内容,它会被 AI 来进行取代,也不是说这类工作没有难度,只是说它的客单价会变低,因为市场的供需的关系发生了这种变化。

另外一方面呢越是在这种情况下顶尖的法律专家我觉得收费也许会更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你要去鉴别 AI 生成的内容你需要更加长时间的实操经验的这个积累年轻一代的职场人在广泛用 AI 的时候其实也缺乏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这个就导致了未来的这种真正具备非常强大法律实务能力的这种法律专家他其实在数量上我觉得会变得更少他的顶尖需求他的收费也许会更贵所以这就是我对于

法律行业和法律职业群体接下来往两极发展的一个个人判断但对于我们当下来讲如何应对呢

这我觉得这边就需要去做出选择了如果说你想成为顶尖的法律专家那就是你得耐得住寂寞在特定的领域去慢慢积累知识技能和资源从而在未来可能 10 年之后 15 年之后逐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跟话语权那这个是一条路径另外一条路径你就是相当于参与到这种大量的机械法律服务供应商当中需要法律职业群体的是要脱下孔乙己的这个长衫

去积极的去拥抱市场积极的去做商业化能够提高效率让很多不那么复杂的法律问题能够快速的越快越好性价比很高的得以处理那只能就是说以博利多效的这个态势来发展来赚钱这个是我觉得 AI 可能会对法律行业和法律群体带来的变化了我一直觉得业务它是有高低之分的但是打工没有贵贱

这也只是人生的选择而已你觉得你适合做顶尖法律专家的那我觉得你在这条路上深耕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如果你觉得你的性子比较急或者没那么容易耐得住寂寞那可能我倒觉得但是你的销售能力跟社交能力很出色这种博利多销的路线来去把自己或者说团队打造成一个法律服务供应商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其实能够看到当下社会有很多这种法律咨询机构可能也不是律师

做了很多这种以前律师做的这种事情他就是借助更多效率工具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跟 AI 带来的能力来去铺开这样的这种商业化的模式我这边不评判他的这个优劣跟合法合规在律师行业也是类似的大家的客单价在变低也只能就是通过快速高效的去完成一个项目来去赚钱所以法律行业未来还能赚钱吗总体来讲我觉得还是能的

但是难度上确实要比过去十年二十年要难一些但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大家可能在心理的预期上要做一个调整红圈所之前涨过一波工资感觉涨的很多但现在又回归均值了往后调了一点

就是律师他的赚钱就法律行业他是能够赚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跟可观的收入的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赚快钱和赚大钱的行业这一点如果大家内心能够调整好自己的预期我觉得心态上还是能够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回到我之前提到的就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 AI 能否取代律师再多想起自己的看法在法律翻译文件摘要然后

然后比较初级的调研分析的维度 AI 工具大幅提升律师的工作效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怎么说未来在相同体量的项目上所需的律师人数及工作小时数的下降趋势应该是不可避免但是 AI 的问题在于它无法替代就是这种专业职业社交场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真实互动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一种法律场景下的具象互动因为这种互动具有非常高强度的这种动态性就比如说律师在工作中要与不同的相关方互动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

律师很多压力跟情绪消耗的来源就比如说交易律师啊需要面对对手方然后诉讼律师需要面对法官仲裁员这种合规律师呢要面对执法官员以及所有律师他都无法回避的你都得舔客户然后对新任律师而言呢和代教律师这种沟通他又是很频繁跟很高强度的所以在这种无数的聚强互动的场景当中

如何充分理解和表达各方的真实需求目的是做好律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吧说实话也是律师工作中更为上层和更加本质的内核所以说只要这个内核不变律师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律师的核心能力未必是法条上的那些法律知识最核心的还是这种动态的预备

不同向官方的具象互动这个才是法律行业和法律职业群体最赖以生存的根基然后对于 AI 和法律行业之间的这种关系我在这个播客的同名公众号机智的律师生活上发过两篇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

一篇是叫法律行业的 AI 盲点和解决方案出探从这种 AI 产品的 demo 到融入律师工作流我们进行了一点分析跟探索另外一篇主要就是聚焦于从模型到律师到客户中的这种互动跟同频共振来探讨 AI 时代的这个律师价值的变化和不变的东西

其实还是两篇质量很高的文章也欢迎大家去阅读然后如果你对于法律科技的这种 AI 类产品感兴趣的那欢迎你收听本播客的第 35 期节目我和一位朋友其实细致的分析了一下就是人工智能法律类的这种 AI 产品如何去设计运营的诸多细节和挑战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接着我们再聊一聊什么样的人适合选择法学专业吧我的角度可能和很多主流的评价体系略有不同首先第一点我个人觉得擅长换位思考的人我觉得是适合选法学专业的理由就是我之前提到了多次的就是法学专业它的未来就业的工作属性导致了它要和不同的利益方和不同的主题进行交流互动那么如果你擅长换位思考懂得对方在想什么要什么

那其实能够给予你的未来的事业发展跟职业发展非常大的帮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这个人在职场中有 sense

他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理解对方在说什么你懂对方要什么想什么那其实这是恰恰我觉得是法律实务工作你选择法学专业最重要的一个优秀品质然后更具体的一点呢我觉得法学专业你对于一些综合能力好的我觉得也是 OK 的可能这个同学他没有特别突出的长板但是他各方面维度都还凑合都还不错这种偏六边形的这种

面板属性我觉得还是挺适合法学专业的我举个例子如果说一个人营销能力很突出那他可以是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销售但如果说一个律师他只有营销能力很突出他自己的这个知识能力和文书能力他不出活那大概率也很难在律师行业长期立足相反如果这个人专业能力很厉害法律文书写得很好但是他毫无销售能力

那我觉得他也很难就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所以我觉得法学专业对于综合能力好的人他是一个比较适合的这个深耕场所然后如果说再细化一点呢我觉得你笔头好的就是写文章写文字笔头好的人适合选法学专业这里面的笔头好我更加明确的说是非虚构写作

不是小说科幻文那种,而是说事实陈述说理总结归纳这种笔头好的,那我觉得还是挺适合选择法学专业的但其实你也能发现这种笔头这种文书能力恰恰也是四年法学院给你的锻炼就是很多人从法学院走出来他可能进入职场的时候就并不是很害怕写文章因为你法学院四年当中有无数的案例题要写

有无数的这个论文要写你在电脑前码字的数量可能不比程序员来的少这也就是说你笔头好或者文书能力强甚至打字快一点我觉得也都是你可以这个选择法学专业的一个优势吧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于分数还可以的我觉得可以去比较好的这种学校的同学他们选择法学专业可能会更适合一些这个说的有点残酷但我觉得法学专业找工作总体还是有点看出身的

如果你本身不是太知名学校的法学院那就是相当于你在找工作过程当中遇到的这些文科类专业的尴尬之处就会体现出来这时候就必须你要确保通过法考否则的话就是在找工作上或者说在找法学类工作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尴尬的场景那哪些学校比较好呢我们常见的五院四系的法学院肯定是很好的我就边科普一下吧就是五院指的是中国政法西南政法

华东政法中南财经然后西北政法这是五院四系呢指的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这是四系这相当于就是说国内最受认可普遍来讲吧比较受认可的这个九所法学院校但是依然有很多新兴的法学院很不错你如果能够去到的话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就比如说清华复旦上交浙大等等

985 学校的法学专业都还 OK 对法学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而言呢

毕业后对你的这个学历的认可程度基本上还是和学校本身的这个实力相一致的他不太说存在说我这个学校很一般但是就我这个专业特别特别强的这个情况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可能正法类专业院校可能会相对偏重一点但总体而言他还是跟学校本身的实力强弱息息相关的当然了如果说没有想好要不要选法学专业我觉得未来通过法律硕士来也是可以曲线救国的

我前面也提到法律硕士遇到的优秀的同仁也非常多本科非法学但是通过法律硕士来进入法律行业的但是这里面会有一些微妙的小区别我这边也可以很直接的跟大家点出来因为在主流的权威话语体系下法学本科出身的人要明显更多一些就是说现在的那些合伙人律所的合伙人或者比较资深的法官或者 general counsel 法总

这种高管类型比较资深的法律行业前辈那还是法学本科的人要多很多所以他们潜意识中会有那么一点法学本科比法律硕士功底更好的观念存在但现实中我也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还是要看个人我遇到过法律硕士

这个法律功底比法学本科好的也有很多但是呢整体的这种主流话语体系下的会有这样的一些潜在的观念在这个观念可能在你找工作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微弱的影响但核心还是看你个人的能力此外呢

法律硕士在两个维度会有一些优势一个是小鱼种如果你本科修了小鱼种再修法律硕士的话那你未来可以做特定法域和特定国家的这种法律事务那这个就是你的王牌了另外呢如果你本科是理工科的然后你再转法律硕士进入行业呢可能对于一些知识产权类的

专利类的一些项目会有一些优势但是这两个领域其实赛道也并不算太过宽阔因为市场的总量的资源有限但这两个领域它确实你本科非法学本科有一个小育种或者理工科专业的加持是会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

那最后再聊一聊就是如果说你想选法学专业或者说已经确定能够被法学专业录取的话那一些暑假里你可以看的一些推进书目苏利老师的书还是很值得看的比如说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啊等等啊

我觉得苏利老师他是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字偏文学性的文字去讲述一些法律问题跟法律概念我觉得是非常作为切入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可贵之处在于苏利老师他本身也是偏法社科这一个门类的

他的书中探讨的问题会涉及很多社会观念或者说一些社会普遍状况是能够很好能够帮助大家去思考和认知当下社会的他其实不单单是一个法律类的书籍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在当下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你看苏黎老师的书会更有感觉因为他的书非常的注重中国本土的情况我举个例子其实在

二十几年前,三十几年前,大家对于,特别是法学界,对于这个复转军人进法院做法官的这个操作其实是很有争议的,当时也有很多不同层面的质疑,但其实在阅读了苏黎老师的书和探讨过后,其实我们能够发现就是复转军人他可能在当时的这种背景跟土壤下,军人他很讲纪律性,另外呢就是军人他天生的公正感会很强,

在当时的这种中国的受教育程度下特别是有很多农村地区他可能说话的识字都没有普及的很到位的时候军人他起码能口齿说话清楚能做到基本的秉公执法所以当你结合中国本土的情况再来看一些制度设计安排的时候你会有很多新的思考跟视角而非单独的用

传统的这种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当然这里面我不评判这个制度本身的正确或者优劣与否只是说苏利老师的书他能够给你提供更加深刻的辩证的这种思维的这种训练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一本书是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谈法律职业未来的这本书很快基本上两个小时之内就能看完它就是探讨面对这个人工智能跟各种法律科技的冲击法律职业的这种工作内容和未来职业群体的发展会有哪些可能性它做了一些预测跟判断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

当然它里面也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在金融法学院前如果能够有这方面的意识去关注行业动态的话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前置阅读书目第三本就是我在给我自己的本博客自己出版的商事律师职业必修课打个广告是这档博客职业观察系列的一些文字

文字稿的归纳总结其实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你能够看到各个细分领域的法律实务工作者他平时都干些什么这样呢就是你在法学院的学习当中可能会觉得跟实务有些遥远你想要去提前了解一些实务中的具体工作内容的那我觉得这本书也是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够帮助大家在实习的时候啊或者说步入职场的时候啊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当然了我觉得高考结束后的暑假你不看书也是可以的爱看书的同学这个暑假肯定还是会看很多书不爱看书的应该也很难看进去多少总而言之我觉得还是要祝贺大家就是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人生的路还是很长的

只要不干那些违法犯罪伤天害理的事情其实人生的容错率不算很低了正如我刚刚提到的大家也不要企图希望通过选择专业就一劳永逸的解决很多人生的难题不论你在哪个行业你想获取事业的成功它肯定还是一个漫长且有挑战的过程

但是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开心最重要能够选到一个能让自己开心的专业或者说你能够选到一个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做做那也就够了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那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呢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