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76. 北美打工人带娃 / 两个老父亲的闲聊(嘉宾:刘韡)

76. 北美打工人带娃 / 两个老父亲的闲聊(嘉宾:刘韡)

2024/12/28
logo of podcast 李丁聊天室

李丁聊天室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韡
李丁
Topics
李丁: 本期节目邀请了朋友刘韡,一起分享了从备孕到带娃的心路历程以及生活和工作的转变。节目中探讨了备孕的经验、心态转变、带娃和上班的日常安排、带娃旅行的计划、北美教育的选择、带娃的开销和规划,以及上一辈参与带娃的探讨。李丁也分享了自己有了宝宝后,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表示在有了宝宝几个月后,才更有体会和更适合来聊这个话题。 李丁还谈到了自己对三十而立的理解,有了孩子后,生活变得更有条理,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会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李丁最后总结说,带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年的感悟都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 刘韡: 分享了得知怀孕后的惊喜和震惊,以及怀孕期间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书籍和关注育儿知识的账号。他认为十个月的孕期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心态和准备宝宝的到来。 刘韡详细描述了北美公司对女性和男性产假的支持,包括额外的福利,以及产假结束后,带娃的方式取决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例如父母帮忙、请保姆等等。他还分享了宝宝出生后,他们经历了宝宝哭闹送医院的事件,以及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宝宝出生后依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刘韡还谈到了不同国家的育儿理念不同,父母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美国育儿书籍更关注婴儿安全问题,这与美国人口的多样性和贫富差距有关;阅读育儿书籍应该取其精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刘韡也分享了他们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的经验,包括短途和长途,并讨论了长途旅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婴儿床、机票等。他还谈到了选择daycare的费用、选择daycare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父母帮忙带娃可能带来的教育理念冲突。 最后,刘韡总结说,带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并分享了自己对老人帮忙带娃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

Deep Dive

Key Insights

What are some key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leave policies between North America and other regions?

In North America, particularly in the U.S., parental leave policies are more progressive compared to many other regions. Companies often provide substantial leave for both mothers and fathers, with mothers typically receiving 4-5 months and fathers around 4 months. Additionally, companies may offer bonuses and other benefits for new parents, which is less common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ow do North American companies support new parents beyond parental leave?

North American companies often provide additional support for new parents, including bonuses, access to parenting groups, and resources for childcare. Some companies also offer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and mental health support to help parents balance work and family life.

What are the main challenges new parents face when transitioning back to work after parental leave?

New parents often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balancing work and childcare responsibilities, managing time effectively, and dealing with the emotional stress of leaving their child in daycare or with a caregiver. The transition can b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f there is a lack of support from family or employers.

How do cultural differences impact parenting styles in North America?

Cultur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ly impact parenting styles in North America, especially for immigrant families. For example, some families prefer to have grandparents help with childcare, while others opt for daycare or hiring a nanny. Additionally, there can be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parenting practices from the parents' home country and the more modern, Western approaches prevalent in North America.

What are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raising children in North America?

One common misconception is that raising children in North America is easier due to better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 However, parents still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high childcare costs, balanc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and naviga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other misconception is that all children will thrive in the same educational system, when in reality, each child's needs and personality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ir upbringing.

How do North American parents typically handle the cost of raising children?

North American parents often face high costs associated with raising children, including daycare,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any parents rely on a combination of family support, government programs, and personal savings to manage these expenses. Some also take advantage of free or low-cost community resources, such as public libraries and local events, to reduce costs.

What are some key considerations when choosing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North America?

When choosing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parents should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the child's personality, learning style, and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at each type of school. Public schools offer a more diverse environment and are generally more affordable, while private schools may provide more individualized attention and specialized programs. Ultimately, the decision should be based on what best meets the child's needs and the family's values.

How do North American parents balance the involvement of grandparents in childcare?

Balancing the involvement of grandparents in childcare can be complex, 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cultural differences or conflicting parenting styles. Some parents appreciate the help and support from grandparents, while others may find it challenging to navigate differences in child-rearing practices. Clear communication and setting boundaries are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is on the same page and that the child's needs are prioritized.

Chapters
分享从备孕到迎接宝宝的整个过程,以及心态和生活工作上的转变,包括心理和物质准备、心态调整和与朋友、家人、同事的沟通。
  • 备孕期间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 十个月的备孕期对心态调整的重要性
  • 物质准备相对简单,心态准备需要更长时间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大家来到新的一期李丁聊天室有一些可能听众朋友可能从上一期聊这个在西雅图暴风停电的这个节目里面可能听出一些端倪就是我最近可能家里多了一个新的成员有了个新宝宝然后刚好在这个时间点

这个多年的朋友刘伟也也跟我说他刚好想聊一些关于在湾区带娃的一些经历然后我感觉他其实之前并不知道我有了小宝宝所以我感觉这个时间点特别有有有有缘分然后说那我们不如我们也来录一期所以今天就欢迎刘伟来分享一些你的这个带娃的这个经经验

好谢谢谢谢李丁对啊我们的宝宝也是啊最近出生但是要稍微年长一点是去年啊去年十月所以到现在为止是 14 个月左右昨天刚好满 14 个月所以和李丁的宝宝应该是正好差十个月吧对然后啊

对,这一年其实挺多感触的,我相信李丁应该有同样的经历,尤其是很多的思想上面的一些转变呀,然后还有平时工作生活上面的一些转变。

对我觉得就是就刚才我们录之前我也跟刘伟说就是可能在半年前一年前如果他来找我连续录节目的话我虽然可能也很有很可能会答应但是可能我并问不出很多有有有意思的 follow up 的问题因为我自己没有身处其中可能那个这个 mindset 还没有转变然后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了宝宝几个月之后我就我的确生活呀工作呀整个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后所以这个时间点我感觉可能更更更适合来聊这个话题对然后那不如我们就从这个从这个从没有啊到有啊这个 mindset 的转变开始聊吧那你的转变是是什么样的一个心路历程呢啊对其实我们的宝宝就是我们应该是有 plan 要这个宝宝的但是没有具体说 plan 什么时候然后就生起自然然后啊我记得当时我和太太是

其实我们领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婚礼一直没办然后办完婚礼的时候然后就发现我们怀孕了然后当时是一个挺大的就是像一种是惊喜但是又带着一种 shock 这样的感觉就是哇我的人生要改变了就在这个时间点然后正好是我们办完婚礼的时机然后就感觉到然后我也是过了 30 岁这个可能就是然后就觉得

It's a good timing,然后对,对,回想一下当时,当时头脑其实是完全不知道想要什么的,因为之前我们虽然说有过一些备孕呀,有过什么的那些思想上面的一些 preparation,但是实际上真正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你是头脑是非常被喜悦,

充分的头脑然后你也会突然觉得眼前一蒙下一步我应该做什么呢然后我就马上打开我的各种什么小红书账号知乎各种东西然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了好几本书然后说我要在宝宝出生之前然后先把这些书给看一看然后 follow 几个什么 YouTube 的一些账号了解一下这些育儿的知识但实际上我觉得

从就我觉得大自然给人类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制就是我们的宝宝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有宝宝了然后一两个月马上就出生了而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十个月的一个漫长的机会去慢慢慢慢调节我们的心态准备这个宝宝所以我们在十个月里面我会发现其实从知道这个消息到宝宝要出生的这一刻

我们其实已经准备的有百分之八九十了然后这一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在在这十个月里面慢慢慢慢的发生慢慢慢慢慢慢的准备我不知道你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肯定有的我感觉心理上的这个准备是是

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就是嗯当然这个还有物质上的准备他准备一些必须的一些什么家里面的这些婴儿用的这些床啊什么这些东西都得准备但这些物理上的东西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你就购物就行了嘛就心态的准备我感觉这十个月也是不断的在跟朋友啊家人啊同事沟通的过程当中呃给自己去 reinforce 说啊我将要成为一个爸爸了我将要成为一个爸爸了呃

对这个准备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因为以前两个人的生活是比较随意嘛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

然后现在相对多了一个人的话就有很多的变化对对而且我觉得这边的话啊我没有在国国内生过宝宝然后我这也是我们第一个宝宝啊我觉得这边其实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也会给宝宝更多的很很多的一些支持然后首先我觉得很大不同就是啊

对女性自由这一方面就是在可能北美这边是比较早的提倡各种女性平等啊女性自由这些然后它也体现在很多的一些公司政策里面比如说我就知道这边生宝宝的话其实自然怀孕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然后这边很多公司它也提供

比如说你可以做这种动卵比如说你可以做领养然后各种各样的途径然后这些不同的方法然后带来的额外的家庭成员公司也会给给予足够的产价然后像我们的话我们这边是女方是之前有个

然后是可以给到一个月然后之后是给四个月然后像给爸爸的话我们也有非常多的时间也是四个月左右所以从公司的这些假期里面来说包

包括除了假期然后还有他给的一些福利啊比如他会有一些额外的一些 bonus 然后我当时觉得非常惊讶哎生宝宝居然还还能从公司里面发发一笔 bonus 然后还有啊公司里面各种各样的群体什么的啊

我觉得都都都都让我在准备的过程里面有更多的一些自信在里边对那产价差不多这边女方可能就 4-5 个月然后男方也是差不多的可能一般稍微少一点点但是不会少的很多嗯这样子对我今天听说过有的公司像我们公司女的的话就可以给到 6 个月吧男的男的是 4 个月对对对对对像你刚才说的然后啊之前

在宝宝出生之前其实就是准备各种各样的一些物理上面的一些东西然后我觉得这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

像婴儿座椅安全座椅我觉得美国这边的法规还是比较严格的然后他对小宝宝的保护还是做得非常到位但这其实也不好说是吧法规这方面其实推动制定的人肯定会有他自己的利益在后边然后但是他的初衷也是好的要保护一下小孩的安全所以大件里边来说我们比较

呃当时比较花心思的就是像婴儿座椅啊然后还有像推车啊然后还有一些准备一些什么长期的一些奶粉的一些 plan 啊这些东西对然后呢那你觉得就当时那准备了这么多东西当时宝宝出生的时候你感觉你 ready 了吗

其实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 ready 的 moment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长的一个 build up 的时间包括如果你现在问我我对小孩 ready 了吗我还是会说没有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刚刚一个开始然后之后还有十几年的时间然后小孩其实是陪伴我们走完一生的然后

后面的事情你很难去预测所以每一个 moment 我都会觉得我自己经历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不会说我百分之百的 ready 但是我想从过去的一些东西里面学到一些能够影响以后的一些知识然后也从别人的经验里面去获取一些知识

对然后那你说这个产假产假产假当中可能就还比较好去这个安排带娃什么的因为就是有有有有四个月到五个月的这种产假嘛那产假结束之后你跟太太应该都开始又上班了那这个时候你们生活啊上班啊工作的这个安排是就变化有哪些呢啊对首先我觉得这啊取决于每一个家庭的情况吧因为啊

首先就是带娃是有非常非常多种不同的方式的然后有的像我们家情况就是我们这边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太太爸爸妈妈他们会轮流过来帮下忙然后给我们省出了很多的平时上班的一些时间可以让我们专心的去 focus 当然我也知道有一些

人的选择会是有一方然后 quit 掉自己的工作然后做一个全职妈妈或者是全职爸爸然后或者是也有的人他们会去选择请一个保姆然后这种各种各样的方法我觉得都是因人而异而且首先得看大家的 preference 大家的对带娃的这个理念是怎么样的其实我想 share 一个很好的故事就是我们宝宝出生以后他

回来第一天,然后就在我们把他带回家里,可能是因为他对家里没熟悉,也有可能我们是非常紧张,然后他非常大声的在那哭,然后一个晚上都在那哭,我们就吓坏了,我们说在医院里面他也没有哭得这么厉害啊,怎么回来家里然后就一直在哭呢,然后到凌晨大概两三点的时候,然后我们觉得

不行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然后我们就非常紧张就把他开车然后送到附近的一个医院的 Children Emergency Care 然后到那边之后然后医生跟我们说就他们会做一套非常非常完整的检测然后各种 procedure 然后做完之后跟我们说你们是不是没给宝宝喂东西啊

我们就说啊原来是这样子啊原来他他是因为没有吃饱才哭啊然后他们马上就准备了一小罐的一个那种即食的那个奶水然后给他喂了喂饱了然后他就马上就不哭了我们就当时觉得非常非常的惊讶就是首先第一点就是尽管我们准备了

准备得再充分然后其实真正宝宝降临到这一点然后你把他独自带回家然后独自抚养的时候然后你还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就是你不懂的然后你会手忙脚乱的然后甚至发生像我这样的情况就是第一天就要把他带到 daycare 然后带到 daycare 之后发生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然后第二点就是当时有一个医生他就跑过来跟我们说这才是刚刚开始然后你们也不要太慌张像这种情况呢其实是完全就是从他们角度就是非常容易就是可以 resolve 就通过远程找一些医生啊或者是什么的然后自己其实可以 follow 一些家用的一些

process 然后去去 debug 这个宝宝的宝宝的这个问题了然后他提到一个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实

爸妈不用太过于去操心宝宝的这个那个什么的因为你想一想全世界每年可能都有成千上百万一个婴儿出生然后他们有在发达国家出生的有在贫困国家出生的有在战火下面出生的然后但是每个地区的宝宝他们都成长了起来而且你要放眼全世界其实宝宝

他们真正在婴儿时期出问题的几率其实从整个全世界来看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所以他的点就是宝宝其实怎么养都可以养育起来的然后你可能关注的点可以是更加

你自己是想要怎么样去把这个宝宝给养起来然后每个人不用去 follow 同样的一个 procedure 然后所有虽然说美国这边有这个医疗学会推荐的书然后但是它上面的一些观点其实也是医生总结出来但是这本书其实它只在美国流行它不在其他全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有自己的一些培育的育儿的一些理念和一些方法然后对就是

你不用去 follow 一个书里面就是像程序一样去 follow 一个东西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要去怎么样培育你的宝宝你自己是对宝宝有什么样的期待然后这样把它给抚养成人对你刚才说两点我有点共鸣一个是你说的 debug 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毕竟我们都是 software engineer 这种做 engineering 的这种 background

然后我们也是慢慢的积累出了一个这种 checklist 就是他如果大哭大闹就是要么饿了要么就是困了要么就是太热或太冷

基本上就是大概就这些原因因为婴儿其实他们的需求也嗯比较简单不会有特别奇怪的需求所以每次现在我们这个例子也是慢慢这个积攒起来的每次我们发现哦原来是这个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写在加到我们这个 list 里面去然后下次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一个一个 check check check 啊如果全都不行了那估计就得去看医生了但是目前还没有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嗯

刚说第二点就是你说美国的这本书我们也买了叫什么美国什么医生协会的到时候把那个书的那个封面和那个链接放了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呃我也买了一本那个书然后他写的也挺挺挺容易看的就是比如他写写 30 天之内应该怎么待 30 天 60 天怎么待就是就是刚好我每个阶段我就看一眼扫一眼哦大概是这样子有这些变化什么的然后你也提到说呃不同国家不同的这个是是不一样的我也非常同意因为我们

体会到的一点就是嗯宝宝在我们床上跟我们跟大人睡的话就睡得特别安稳呃但是在你说的这本北美的这个这个书里面包括北美的很多网上的资料都说小孩子不能跟大人同床睡的因为会有窒息啊会有什么那个 sit 的的风险因为大人可能被子会盖着他的脸啊呼吸

block 他的这个呼吸道什么的嗯然后但是呢你看其他的有些国家我忘了具体那个国家好像日本还是还是欧洲一些国家他们就是推荐床中床这样的水他就说这样子可以让婴儿更近的听到呃爸妈的这个呼吸声呀他们的这个这这各种身体的这种温度啊这都很好嗯

但反正就是每个国家的这种推荐都不一样然后所以说就是只能自己选感觉自己相信的东西去看一看只要真的只要只要对宝宝没有没有特别严重的副作用我觉得都可以去去比较去尝试一下对

对我们当时其实还买了崔玉涛的一些书然后这就是中国的一本非常流行是吧对你也看过然后对像你刚才说的像欧洲那边的书他也是推荐跟宝宝一起睡我觉得这种书就是它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一些国情然后来制定的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国他非常 care 这个婴儿的安全然后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美国这边的就是

population 它非常的 diverse 就是有各个国家过来的然后它的贫富差距也非常大然后有很大的一个中产阶级然后它也很大的一些 low income 然后还有一些很小一部分的富人阶级所以他写这本书可能是更多给中产还有一些

low income 的人在里面然后像我们知道美国其实它存在非常多的这种就是 teen parents 然后还有很大的一些 drinking problem 然后之类的这些问题就我们之前就听说过很多美国这边的案例爸爸妈妈不管小孩啊或者爸爸妈妈喝醉酒了呀然后没有把小孩怎么怎么样啊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

这就是为什么他这一本书会 focus 在很多小孩的安全问题安全作业应该怎么做然后小孩和婴儿应该分开睡因为你想想如果一个爸爸妈妈他比如说他工作非常的累然后因为大家也知道美国这边是工作狂嘛非常的累然后或者是他爸爸妈妈是一个 team 他没有非常好的一些经验 care 然后比较随性或者说他们爸爸妈妈有些啊

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然后比如说喜欢喝酒啊或怎么样很不小心他如果婴儿睡同一个床上他就会一翻身然后导致婴儿窒息了所以我觉得他也是提前预判了这一点然后他通过美国整个 population 的一个 base rate 然后来考虑了这个问题所以像读书这里面就像你刚才说的就是取其精华也就是

找到一些适合我们的点然后把它拍在生活里面对对对让你刚才提到了这个父母你这边你父母和你太太的父母来过来帮你们带所以你们可以有一些 focus 的先上班那正你们上班也应该也有 9 个月 10 个月了那 9 个月 10 个月你感觉跟你之前跟怀孕之前的上班有什么变化吗

最大的改变其实是周末和周中我发现互换了以前一到周末然后说哎呀到周末了然后我们可以好好的休息出去玩现在一到周日晚上然后我就想着哎呀明天终于可以上班了然后可以不用管娃了

对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细血的一个说法但最主要的一个直观体验就是现在周末时间我会尝试分配更多的时间给家庭里面

给娃包括我们父母过来了然后他们平时挺辛苦的就周一到周五然后都要帮我们去看娃那周末的时间就想让他们也休息一下然后跟我们一起出去玩我们就会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安排一次短途的一个旅行就其实不需要很远就比如说去个公园啊去个博物馆啊然后或者是去个 mall 什么之类的

这样子就是娃也开心然后父母也开心其实我觉得从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话对娃来说主要对她释放精力然后让她的好奇心能够满足是最重要的所以

每个周末然后带他到户外然后去看到不同的东西然后从我的理解是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所以我们也是办了一直到有娃然后到娃出生然后就办了非常多的公园的一些什么 membership 呀然后各种东西什么的博物馆的会员什么的

对对对你刚才细学说的这些就是周末跟周中这个调转过来了我之前几年前吧有很多同事就我们公司同事当中有娃的也特别多而且都是特别就是就是同事的年龄也都偏大一点点的因为我们公司是个比较偏偏养老的这种公司然后嗯

他们之前戏剧的这样说的时候我也不太理解他们说非常希望星期一来上班然后然后什么的然后我当时不理解然后现在我感觉我我我可能理解了因为像你说的嘛周中会有人帮忙带然后周末叫自己带然后就自己带的话其实是但是你得一直得盯着就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去堂里休息嗯对对对对啊对然后这边带娃的话哦啊

就我正好生娃的时候是反正就三十多岁我们应该都是三十多岁左右然后这边也应该是挺 popular 的一个观念想要生娃的一个时间点然后中国古话有一句话叫三十二历其实我在生娃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三十岁那这个历就是成家立业然后

中国儒家传统里面有丰妻应子是不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你要结婚然后你要生娃然后其实

生娃尤其是之后回去上班了以后我发现对三十而立的这个例子会有不同的理解然后我觉得这个立其实是对整个人生然后整个世界的一种运作一种重新的一个看法然后这个立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是立下了一个对世界怎么样运作的一个理解然后也立下了我对生活的一些原则

就是生娃之前其实生活都非常的随性然后你可能会比较做一些比较 spontaneous 的一些东西但是生娃之后你就会发现整个一周就会变得非常的紧紧有条然后周中要干什么周日要干什么周周末要干什么甚至细分到周六然后哪个时间点然后应该要干什么然后这种东西其实都是得要去去

排好的然后包括从因为小宝宝它是一个非常定时定量的一个东西就像我们刚才说它其实和一个程序非常像尤其是在它小的时候然后一开始出生然后每三小时要喂食然后到现在慢慢发展到然后每多少个小时然后需要去吃东西然后睡觉上午睡觉下午睡觉然后这些会让我的生活

周期会变得更加的规律一些其实我觉得对爸妈来说是个好事然后我觉得这种对我的影响会慢慢的带到工作上面就是我现在发现我工作的整一个方法然后也会跟生化之前会不一样

就更加有安排是吗是对对对更加有安排而且考虑的事情以前我会所有东西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然后但是有娃之后我就会想娃的出发点是怎么样然后包括现在父母过来那我就会想长辈他们出发点是怎么样的然后这些嗯

想法然后其实我发现运用在工作里面也是类似的但是以前一个人生活或者说和太太两个人生活的时候是不会不会有这种这种感触的对对对这个我也非常可以理解嗯

对然后那你现在孩子有已经 14 个月了那呃你说每周会带他出去一个短的这种旅行短的这种旅行其实准备还应该还比较简单就最多带个什么一点奶啊或者一点服饰应该就可以了呃长途旅行你带过吗对我们其实带他去过挺多不同地方了啊我们其实

前几天刚从 Arizona 回来然后那个是一个半小时飞机的一个旅途我们之前其实还带他去过芝加哥然后还有回国回国我们也在不同的城市里面转换过对这边小孩每个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像我们这一代我就说说就是从国内

过来这边的然后在这边生小孩的其实小孩的身份可能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那这边的话美国是说所有的小孩只要在美国出生然后就会有享有美国公民的这个权利

但是在中国的话就取决于父母的一些身份然后我们可以去选择要给小孩去办中国旅行证或者是只让他拿美国国籍这个身份然后这些就是其实备孕的时候也可以去多了解一下然后因为其实做身份选择这种问题除了

爸妈的一些身份然后还有一些 timing 也是比较重要的然后我们的小孩就是拿了一个旅行证然后所以他就回国的时候就是经过海关的时候然后就就是中国海关其实他是承认旅行证加护照这两种身份的所以回国的时候就是比较方便然后

关于旅途的话长途的话其实也是取决于每一个娃我们带娃回国之前我也问过不少的亲戚朋友然后还有同事因为他们很多有比我们小的带回去有比我们大带回去那美国这边中美航班或者是基本上所有的长途航班他们

都会在这个每一个舱的最前边有那个叫 crip 的一个选择就是他会搭一个架子然后像把小孩的一个摇篮然后挂在那个架子然后坐第一排的父母就可以随时去照看自己的小孩

但这其实有一个要求是它是只是 70 厘米的所以基本上小孩到六七个月以上就会超过这个限制然后你就用不了那个 crip 那另外的方式就是像国际航班的话小孩

一岁还是两岁以下是 10%的机票然后你就可以抱在腿上那在国内航班的话就美国国内航班的话你就可以免票就两岁以下都是免票的然后超过这个岁数的你就得给他单独买一个座位或者说我知道有些爸爸妈妈然后他们也会买一个商务舱然后可以躺着然后这样也非常的非常的舒服

那像长途旅行对小孩来说肯定对父母也都是非常 challenging 的东西因为首先是他在一个固定密闭的一个环境里面他会觉得不适应二是这里面有时差但我发现比较 surprise 的事情是小孩对时差调整其实比大人要快

他们虽然会在落地的时候感觉到马上的不适应然后当天可能会出现各种哭闹啊这种反应但是其实他们两三天你就会发现他们时常完全倒好了然后对大人来说可能我们还是白天在在那非常想睡觉有意思有意思嗯对我们还没有带他出去长途旅行过然后应该像你说就是怕各种这种这种意外发生啊然后也不想去去处理这种特别

旅行当中的一些意外的东西嗯对然后那下一点我们可以对你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哦对啊

对然后我还想到一个事情是关于安全座椅这个就美国这边其实它是法律上规定的需要安全座椅但是国内是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我们安全起见的话我们也给它准备了安全座椅那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我之前也做过一些 research 国内的话你可以

在在国内现在其实也非常推崇安全座椅这个选项所以啊各种国内生产安全座椅也非常多然后你在淘宝啊京东啊或者各种购物渠道啊都都可以去很方便的就买到然后另外一个选择其实你可以从这这边带一个安全座椅回去那这个有什么好处呢首先第一个是啊

如果你给小孩买了座位的话他通常会要求你带一个安全座椅坐飞机就是飞机的那个座位其实理论上也是需要安全座椅的那你就可以不用拖运这个安全座椅然后直接就一直带着然后到国内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个安全座椅也放在车上那第二个选择就是你可以把安全座椅给拖运包括

国内我们也尝试过托运安全座椅然后这些都是免费的就是和婴儿有关的这些大件然后其实包括像同车这些东西然后它都是可以帮忙免费运的所以带回国的回国的时候其实你说把小孩整个加班过去都是可以操作的

有意思有意思对这个耳通座椅这个是呃之前我看到公司群里面时不时就会说比如说他从呃美国的这个角要飞到那个角落去去过过冬天的一个旅游什么他们就要说要么就得带一个过去要么就来当地得找朋友借一个什么的或者是租一个什么的然后呃这的确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一个考虑因为只要开车必须得有一个呃安全座椅对嗯对

对然后你的娃也 14 个月那可能也慢慢的要开始考虑说上学是不是太早了你刚说去了 daycare 了是吧我们现在是想了两岁之后送他去 daycare 对我们之前其实考虑过我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然后其实在这边我知道有同事可能 4 个月 6 个月他都已经可以去送 daycare 了反正美国这边的话只要你在

pre school 或者是 pre k 之前你都是可以往 daycare 里边送的然后什么时候送都行取更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家长的一些考虑我们当时做的一些考虑就是这边他的 daycare 大环境还是以

说英语为主的然后因为小孩他其实学习语言在他小的时候是个黄金时期所以我们是想要在他比如说两岁之前然后更多的去接触一些中文

所以我们就决定得辛苦一下我们爸妈就是他们会轮流过来帮忙看一下娃或者是我们有些其他的办法就在家里带这样子他能够有更多的一些中文的一些语言环境然后等到他两岁的时候然后再送到 daycare 里面然后让他接触不同的环境就这种东西有各种利弊取舍然后网上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分析然后大家的一些经历然后也是取决于

爸妈的一个选择对像是这边很早就是刚出生没几个星期就可以送的因为之前那个我当时看到应该是疫情期间吧很多这个家里面就是没有办法那么快的把它送出去因为疫情这样子的原因然后很多家长就感觉很痛苦因为美国家庭不像是我们这边父母会很这个愿意过来帮忙美国这边可能

爷爷奶奶一杯他们不管父母这一杯他们就是比较比较独立这样过的他所以那爸妈如果要上班的话呢有没有办法的话就只能送 daycare 这样子的嗯对然后所以我之前我们去拓过一一一批 daycare 然后小的就那种 infant class 的就是就是就真的就是 infant 就是啊就是没多久就可以送过去然后对那边反正就一个老师每三个小时喂一次奶呀然后醒了陪他说说话聊聊天啊什么的就就一天也就这样过去了然后呢再下个阶段应该就是 toddler 就是一般是

跟不同的学校不一样有的有的地方定义 toddler 是 12 个月就一岁之后就可以走路了就算是 toddler 有的可能要 15 个月之后要能够自主吃点东西了甚至有的可能要 18 个月之后要更加自主一点大概就是有一个阶段就是这种 toddler 的一个阶段然后再下一个阶段我就没有太了解了因为我们现在可能关注就是 infant 跟 toddler 这个阶段的这些 daycare 的班

对对然后这边我不知道你们那边就这边的话其实花费也是一个大的一个考虑因素我们是算了一下如果你送 daycare 的话其实和他

以后送一些 private school 的价钱是差不多的像湾区这边的水平就是 2000 多然后 3000 多然后 4000 的也有那你这样平均算下来的话一年的花费也是有三三四万左右然后这也是啊可以放在做 daycare 取舍的一个一个考虑的因素然后包括这边 daycare 也分很多种它有这种 centralized 然后有各种 family carefamily care 其实啊

美国这边是允许这一种就是你一个家庭然后你可以说我大多数情况是他们可能会带自己的娃但是他们又不想浪费这种资源就会又接收几个其他的小孩然后收一点钱这样带所以他给 Family Care 非常宽松的一些 license 但是其中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 Family Care 它的

质量就是两有不齐啊报纸上新闻上面其实也说过有有各种的各种的事故也发生过就爸爸妈妈看到也是非常痛心的所以做 daycare 选择像李丁说的啊 tour 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可能得实地的考察一下然后和啊 care 啊他们老师然后深入的交流一下看看他们的这种方式他们的理念和爸妈是不是一致对对嗯

等于你提到费用的这个问题我也想可以去说一下我的一些之前听也是跟同事讨论出来的一些结果就是嗯的确是如果是爸妈就爷奶那边的愿意过来带的话那的确是费用上面是肯定省了一些一些的因为就不用去给 daycare 的钱了也不用给 nanny 的钱了嗯

但是就是随着来的就是一些教育理念上的一些冲突然后包括父母自己本身他们身体能不能够支持这种像你说这个带娃是个高强度的一个工作每天比如说如果你上班 8 小时 9 小时要 focus 的话那意味着父母他们就得这么高强度的一直就是就是护着这个娃还得我也不知道每家的这个情况不一样但有可能父母现在在带娃可能还要做饭对吧给你们两个做饭的话那其实这个压力会更大一点

呃相信他们两个人要做四个人的饭然后呃然后还要带一个娃嗯然后我们同事之前他有个观点当时当时生娃之前我爸妈来了然后嗯

他们说就是说父母带来的一般不仅仅是这种帮忙更多的是一种呃这种教育里面的冲突啊当然这个美国的这种同事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些这个观点了然后我我我我当时听的时候不不觉得就感觉哦那爸妈妈他们当时把我带大的然后现在带我的小孩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呃然后但实际发生的时候我感觉还是有挺大的冲击的因为就是呃

嗯因为父母那一辈他们毕竟整个思想观念啊整个卫生习惯啊整个其实都是跟我们至少跟我跟我太太的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嗯他们很愿意去改变但是呢这个这个这六七十年的这个这个

熏陶在那里摆着你不可能一朝一夕有这种改变嗯所以当时我非常理解我同现在我更加理解我同事说他说父母带来的不仅仅是没有这个 free care 更带来的是一种这种教育灵的冲突然后嗯他说你得他当时给了一个建议是说嗯你得

make it super clear who's in chargewhose baby it is 对吧然后嗯可能这个又是一个文化差异上的一个冲突就是可能嗯在外国这个文化的体系里面可能这句话就非常好说出来的就是嗯我的小孩呢肯定听我们的了这就这就很正常了对吧嗯但是在

中国这个文化体系里面我也试图跟我爸妈这样说过可是嗯效果也是这个这个非常的这个友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因为这个中国文化里面至少我感觉我爸妈他们这个有时候他不太能够接受说啊那你就是为什么我要听你的这个 feedback 对吧这个嗯这个这个是可能嗯之前我听我同事说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可能没有

特别的理解嗯但是自己经历了这几个月之后我感觉还是有一些他说的还是有一些正确的地方的嗯就是说如果听众如果有这个考虑各种 option 比如说父母甘望贷或者自己送 daycare 或者自己请 nanny 嗯钱的考考虑是是最容易衡量的这这可能扯的越来越是越远了因为之前我听到那个呃在找工作的时候

大家最喜欢比如就包裹大小我赚了大包对吧我这个是 total compensation 我 TC 多少数字永远是最好比较的因为它是可以量化的东西我一年 1 million 和一年 2 million 肯定差别大能改变我生活的钱多好对吧

但是一般大家讨论的不够多的就是工作中的福利啊或者说同事的好坏啊工作的节奏啊你这公司的文化啊你这公司会不会倒闭会不会裁员啊这东西被讨论的不够多就他肯定大家会考虑了你肯定不会加入一个牙牙欲坠的公司但是就是你你可能没有把它放在一个很高的一个 priority 跟你的这个 TC 放在一个级别考虑因为其实都非常重要的然后呢

说回到我们这个那个带娃的这个这个特别是早期带娃早期这个因为可能你上了

kindergarten 之后你就不会考虑了因为你肯定是要送 kindergarten 你肯定要去送呃这个这个 k through 12 整个系统的你可能不太会考虑至少我不会太考虑 homeschool 啊这这这条路子了嗯但是在那个之前会有一些选择要做的吗所以就是在对比这种很多的选择的时候钱非常重要要考虑如果家庭状况没有办法支持那肯定只能选最便宜的但如果家庭状况可以支持的话其他选择也是可以考虑的然后嗯

因为他都是有 trade off 的嘛他不是一个那么简简单单的说嗯对全最便宜最好的对对我非常同意李宁的观点嗯这里面真的是有非常多的因素在考虑包括你在一个家庭里面对待不同的娃娃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其实这个就是真正的得看你有多了解你的娃然后你的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然后他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啊

比如说我最近跟另外一些朋友然后在聊他们有的已经有两个娃或者是三个娃的然后他们甚至在两三个里面的不同小孩之间他们也在想我是不是要送其中一个小孩去私校然后另外一个小孩去公校然后我就问为什么呀

然后他们说这并不是一个钱的问题什么而是他们觉得两个娃的性格不一样然后有一个娃他是可以在一个放任的环境里面可以去做到

非常强的自律然后去学习去去结交朋友去做什么然后另外一个娃他就需要非常多的 guidance 然后需要有人领着他去给他启蒙然后这种东西可能在公校里面会像稍微的弱化一些然后在私校可能会会有更强的一些一些引导所以他们因为这个来做考虑然后给我的启发就是真的对每一个娃其实你得先了解你的娃

然后再了解你的自身然后再根据一些别的一些 physical 的一些然后还有你的一些客观条件去做相应的选择对就像我们提到刚才提到这个跟父母过来的跟开销的一些这个话题然后我可以再再再补充一个我最近也是听身边朋友们说的一个就是可能父母来了这边之后他们会如果要干很多活道可能身体会不好

我听说一个父母来这边他们都没有带娃他们就来这边就是就是叫什么探望自己儿女的然后心脏不舒服啊然后要急得要很快的回去啊什么这也是纯粹是因为水土不服啊或者说身体本来有些问题啊什么的这其实是一个对于对于如果是我爸妈这样我可能就会特别的紧张然后感觉说那我更会担心说那你们来带娃的话那那可能就会更加的

有这个压力在吧我可能希望父母身体能够健康一点不要因为代表把他们本身就已经脆弱的身体在这个血上加霜这样子的

对然后这个可能是对美国这边医疗大家也都知道肯定是比较就是如果是我们在这边工作的话其实保险还挺好的但如果说是父母那边我们会要跟他买虽然会跟他买保险但是我们也没有怎么用我不知道到底用起来跟我们自己的这种公司保险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有什么其他一些坑什么的还没有踩过然后如果能避免能不去踩我也不想去去踩了对

对对其实我觉得像我们这一代人然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生在一个比如说可能近 100 年的一个黄金期吧就是父辈他们之前遭遇过的那些时代我们都没有遭遇到然后我们正好也处在于中美两个国家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黄金时期然后我们又是独生子女享有

在家庭裡面獨一無二的資源然後其實我們到這邊來我們的下一代然後很多人可能也不會去選擇獨生子女也有這種選擇但是我至少我身邊的都會選擇要兩個娃或者是三個娃然後其實我們作為獨生子女夾在這中間

首先我觉得我们是非常荣幸的然后因为我们自己是能享受到各种多的资源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有非常多的选择在这里面做一个是上面有几个父母然后我们要去 balance 他们之间的一些需求然后以后我们小孩多了然后又要去考虑下一代然后各种各样的需求然后

第二个就是中美文化差异这肯定也是有的然后爸妈他们是在国内长大的然后包括像我们家庭情况就是生活工作他们都是在国内的然后像像你说的啊

他们之前五六十年六七十年都在国内这里生活然后让他们去做一个改变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个事情而且做子女来说我们也不太想要他们再去做一个改变因为他们可能在整个人生中已经经历的非常多了他们已经从自己的角度做了非常多的改变

然后现在我们其实不太忍心为了我们的一些东西去做很大的一些改变所以这里面要给爸妈去做一个平衡然后我们又是可能像我的环境是之前像高中之前都在国内然后过来之后接受了一些这边的一些观念那观念上面的冲突肯定会有不同的然后我们又把这些东西给 pass 到下一代然后下一代他们

肯定又会取决于你怎么样仰视在国内给他中国文化输出更多一些还是这边文化输出更多一些他可能会长成像我现在知道就是有更偏向于 ABC 的然后也有一些比如说韩属家多代娃回去然后中文也说的非常溜的然后

这种就是爸妈的考虑你是想让自己的娃然后接受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还是想让他们完全成长为一个像外国小孩这样的然后这里面太多的东西需要去考虑了然后每一个都要去做平衡所以我们夹在这中间也是需要花特别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件事情

对对这是一个很很很长的话题我们之后如果我感觉这个甚至可以单独开一期聊就是这个这个这个关于这个儿女的这个教育问题我感觉这个是可以聊的更深一点的对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个 daycare nanny 爸妈带娃这个开销上的问题然后你带娃其他的开销有什么其他的大件的开销

首先我想说是美国这边免费的资源是非常非常多的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花钱而是怎么把这些已有的公众福利社会福利免费的东西能够把它给利用起来比如说给我一个特别大的感触就是图书馆我来美国之后从来没有去过一个 public 图书馆就以前学校里面图书馆不算但是娃出生之后我们就了解到

图书馆其实是给小孩一个非常非常友好的一个地方像我们这边 City 它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馆然后它 City 图书馆基本上有很大的一个区域是专门给小孩开设的而且它分得非常细有给小小孩的然后有给这种中型小孩然后有给稍微大一点小孩然后它每周也会有不同的活动

啊就是白天他会有啊带小孩一起唱歌呀甚至带他们跳舞呀或者是啊做一些陶艺课啊手工课这些给大一点的小孩的然后像我们小孩的话啊

我之前其实请假自己独立 solo 带娃过一段时间我太太那时候在上班然后我就尝试带她去读书馆就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当时是每周二周三我会带她去因为那时候她有这个课然后她是一个老师然后会一个完全免费的然后各种各样的

各种爷爷奶奶啊 Care 或者像我一样的一些年轻人父母会带他们的娃然后有很小的娃只有几个月的然后也有一些稍微大点能走路的然后这个小孩老师会给他们唱儿歌然后给他们讲故事然后或者是有一些互动然后甚至有的时候过节会有一些小礼物派发给他们然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首先是小孩他能够接一个

expose 到这一种提前的一些一些 communication 还有一些教育另外就是他在一个有其他小孩的环境里面然后他会看到别的小孩是怎样去 behave 的然后有一个 social 的环境里面对对对对他是非常有利的然后除了这些免费的课程像我们这边图书馆他会有这种 exploring 的一些 program 然后他会免费的去给一些博物馆的票

然后公园的票然后其实这些票还你要说你要说便宜它其实也不便宜你要说贵其实也不贵但是你要爸妈带娃有时候去的话一个星期出去买买一个票可能一两百如果你想省这笔钱的话加入到一个图书馆的 membership 然后像我们这边的一些 scientist 的一些图图书馆他就会啊

我们可以提前两三周然后去预订这个票他就会免费的给你然后别的 benefit 还有一些甚至可以租单车租 ipad 然后他还有一些别的各种一些福利什么你都可以去看所以公共图书馆是我生有小孩之后发现

美国巨大的一个隐藏福利他图书馆的经费其实是有每个地方然后他有县的图书馆有 city 的图书馆或者说他这个图书馆可以拿到不同 level 的一些 foundation 然后图书馆建得非常漂亮各种藏书什么的都有然后各种网站也是里面有各种 video 然后一些 ebook 的一些资源不仅仅是对小孩对大人也是非常好的

能够带来非常多收获对我是搬来西雅图之后体会到了纽约的时候像你说的就是用学校图书馆然后搬来西雅图之后是当时是忘了刷什么东西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小红书应该就是网上看到的说可以在西雅图的 public library 去租 ebook 电子书因为我不想去我不喜欢去图书馆里面借纸书因为感觉好麻烦那个时候然后我就下了一个 app 然后可以直接

用用我办理的这个图书卡去借 ebook 然后那就很方便啊那我现在用我的 kindle 啊或者用我的 ipad 可以直接去看电子书然后他那个就跟那电子书特别是那种很很 popular 电子书你也要排队你排队可能一两个星期拿到拿到的时候给你发个发个 notification 说你的书已经借到了就然后就可以发到你的那个设备上面去你就可以看看完了之后你就点个 return 然后就把电子书还回去了

嗯有段时间我用了特别多可能用了用了一两年吧后来后来又又就没有再接着用了像现在你提到这点说有完了之后我估计我估计会把它用起来看看嗯

对像你说我之前还不了解他们具有给儿童的这个区域我只知道在我们附近的这个图书馆时不时会办各种 street market 有各种 farmers market 在那个附近然后我们时常会去那边逛 farmers market 还没有去里面去看过然后之后估计可以去看一看

对每个州可能情况不一样像我所聊也只是在加州这边的情况他甚至说我们这边图书馆他一个 county 会有一个像联盟一样的东西就你在一个图书馆办的会员你可以在其他任何 county 都能享受到各种福利美国这边 setup 就基本上一个城市

一个很小很小的一个城市它就会有一个图书馆所以像我们 15 20 分钟车程以内可能就能找到三四个不同的图书馆然后每个图书馆它都会有一个小孩的区域对周末其实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 destination 小孩在那边探索我们也可以坐在那陪着他做一些别的事情

可以可以挺好这点这点非常的好嗯对你刚才提到了这个呃免费的这种图书馆的服务和一些比较办了 membership 之后可以比较低的开销带娃的一些东西嗯还有其他的方面的开销想分享的吗

对,然后我们刚才也提到娃的最基本的开销就是他们要买的一些大件,然后还有奶粉之类的,然后其实奶粉也就是一岁前可能需要的更多,那一岁以后他就跟着大人去吃一些大人的东西,然后各种辅食啊什么的,然后当他和大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了你不用再去单独给他准备一些东西或者是单独给他买买很多的东西啊啊但是随之而来就是他大一点然后你要去做一个选择就是啊送不送 daycare 像刚才说的然后然后之后就是你是想要送这种公立的啊 k12 的 system 还是说你想要把它送在啊

送到私立里面然后最开始没有娃的时候我听到这些东西都是像你一样觉得只是一个像你说的像一个钱的问题我只是从 number 上面去做比较但是有了娃之后然后我们其实刚才也稍微聊到这个就是更多的从她性格然后

他的一些自己的他自己其实从到一岁我就觉得他已经开始有慢慢的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会表现出来虽然表现的不是很成熟但是做父母的一个责任就是要慢慢的去洞悉他的这种表达语还有他想要把性格发挥出来的这种

这种 motivation 然后把它 capture 到然后给他找到一个好的一个方法所以之前对公校和私校的选择只是纯粹的就是花多少钱但是我觉得我可能之后还有两三年三四年的时间会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去做做更加的多的一些权衡其实私校它私校也分非常多的党就是它有一些嗯

非常贵族的私校可能一年和腾校的费用都差不多了但是他也有一些稍微 low end 一点的档但是对我来说我现在和朋友爸妈聊的一些感悟就是公校它是一个大锅饭然后好的公校和差的公校之间的区别就是好的公校他可能提供的资源会更多一些那

好的公校和私校的区别就是私校他也有这些资源但是私校他会想办法去帮小孩每一个小孩去 access 到这些资源就是公校只是把资源放在那那就凭自己小孩的天赋还有他的兴趣他愿不愿意去 access 但是私校他会去尝试给每一个小孩

都看看他对这些资源感不感兴趣所以就是刚才也提到一个小孩的 motivation 就是如果有更自屈力的一些小孩可能在公校的环境里面会

得到更多的一些释放然后如果是一些别的情况一些小孩需要更多的 guidance 大人的关注的话那私校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些也只是我现在观测到的一些感悟然后

之后还有几年的时间可以慢慢去考虑对感觉说可以每每每一年或者两年做一个这个这个这个回访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思效啊功效啊然后带娃这些的 mindset 的这种变化对对对嗯对然后我看下面我们还有其实我们大概讨论到了这个让老人帮忙带娃赡养的一些这个探讨你有一些别的一些想要补充的吗对其实我们刚才也

它取到非常非常多的一些东西就像你说的如果我们要讲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长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讲涉及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反正我觉得夹在这一代其实就是我们要对老人负责然后我们也要对小孩负责

然后爸妈像我的情况就是爸妈从国内过来然后他们自己是要做非常大的牺牲然后其实美国跟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他们来说他们各种

朋友啊生活基础啊都是在国内然后熟悉的东西也是在国内然后在美国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一个东西但是新鲜的背后其实也会存在一种孤独感就他们首先是又是语言的不同然后第二个就是这边都是独门独户的然后

然后不像在国内你走到楼下去各种小区然后你就能搞找到各种啊人聊天啊什么的然后他们在这里待的待完然后对他们精神上其实也是非常非常大的牺牲所以啊我现在就是就是我我的意思就是得考虑周到然后我们要顾着下一代然后也要想上一代对反正这是一个非常

反正我跟我身边很多朋友,因为身边很多朋友他们也在这几年要么就在有娃了,要么就在准备娃了,然后父母刚好也在属于国内退休的这个年龄的这个区间当中,然后他们都会来美国,想象来是试生活一段时间这种感觉的,然后像你说的这个他们无聊呀,他们不适应这个话题,反正这么多朋友里面我感觉没有哪一个人找到了一个所谓的

答案因为没有一个答案吧因为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不一样有的父母比如自然自然熟他可能哪怕在一个外国人小区他也能够找到外国朋友用一些用一些翻译软件或者用简单的英文手势啊就就是能沟通有的比较内向的父母啊他哪怕碰到了中国人甚至碰到了一个省的人他都不愿意去说话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个这个没有没有一个很好的一个答案的这个地方

对对对你刚才说到一个很好点就你说你同事会去问自己一个问题 who's in charge 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们

是应该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我们是小孩的父母然后以后陪伴小孩更多的也是我们然后最终对小孩负责的也是我们监护人上写的都是我们的名字所以当我们要在这里面做更多选择的时候

首先从我们自己里面不要去尝试推卸或者是一些把一些责任放放放就是给父母或者给学校对自己要承担更多责任然后尝试去给小孩更多的引导权对刚才我同事问了这个问题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说会担心

他的问题更多的是说我们得跟我们父母表明态度说我们才是负责的人他并不是建议说我们把责任推给父母这样子的虽然其实我其实身边也听说过一些朋友说我希望把小孩丢回国内让父母带个比如说他小孩出生一两个月然后他就坐飞机把他放回国内父母然后然后自己就飞回来了然后相当于是自己两个人在这边接得过自己的

生活然后国内的上一辈加上亲戚朋友们就开始带这个小孩然后接受国内的这些教育啊什么的然后这也是也是有有这种案例发生而且不少的就无论在小黄书上还是在生命的朋友圈里面总能看到这样子的案例的然后只能这这种情况就是说把责任基本上都放到呃不在自己身上了对然后到到我我身边的话就是知道我的这个

比较小的这个圈子里面呃这案例稍微少一点点大部分人还都会说是说呃希望自己能够是 in charge 自己能够嗯刚才你提到一点其实我感觉我我听了挺有感触的因为嗯可能我之前这样考虑的比较少一点就你说嗯不想让父母因为我们有了宝宝而做出很多很多的改变然后我其实之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但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就是不不应该去

强迫他们做一些改变但同时我在想了这个过程当中嗯我也有一些这个困惑就是比如说那就是就是未成习惯吧这可能是最最简单最最最最经历的最多的一个就是那一方面他们想要去接触宝宝想要去这个跟他玩吗这很可以理解嗯但另一方面他们未成习惯如果不过关的话那又不能够我又不想让他去接触宝宝

所以说这是一个就不得不逼他们改变对吧如果你不改变你摸了一些脏结析的东西摸了一些生肉然后你直接去碰宝宝那我肯定是不愿意发生的所以这是我感觉之前我没有考虑过说其实逼他们改变其实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对我只能说当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说你必须得改变那不然的话那就那就那就不能不能去对

对其实我觉得啊有宝宝之后就像三十二例嘛其实各种心态上面的改变然后 principle 原则上面的一些改变然后还有一个感悟就是我会去尝试跟各种东西去做和解然后首先是和自己做和解然后啊

另外一个就是和父母去做和解因为像我我的话是高中之后就出来了然后从高中之后到我们有我跟父母生活的时间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少可能只是寒暑假回去看一下或者放假回去看一下然后平时交流也就是在远程上面交流也没有真正的同一个屋檐下面去生活

但是现在爸妈来了之后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跟他们生活然后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习惯然后我会更加的去感悟到他们之前成长经历给他们带来现在的这种生活习惯然后去发现我和爸妈其实也是有非常多的不同

因为我们成长的时候都会想到爸妈是我们的榜样然后虽然说有叛逆期 青春期然后会觉得我们喝但是还是觉得我们和爸妈是同样一类人但是后来慢慢慢慢成长会发现代沟是存在的尤其是我们和父母有这么大几十年的这种差别在里面然后我会去发现更多发现这些不同然后同时也想去理解这样的不同

然后去想和这些不同的东西去做和解然后这种和解一个是对和爸妈的一些和解就是他们生活习惯另外一个和自己的一些和解然后通过这个和解过程会发现自己和爸妈的关系会慢慢慢慢的做有非常非常多的改变然后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正向的改变了然后另外一个就是

和小孩做和解就小孩其实现在一岁多了已经有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就是他哭闹的声音非常非常大然后你就会变得非常焦急哎呀怎么会有这么哭闹的娃但是然后有时候甚至会发现发现哎呀太烦了他能不能停一下

然后但是回过头来就去想他其实是在一个成长的阶段然后慢慢很多东西都是去理解他然后我小的时候也是这么起来的然后通过他现在的一些行为可以 reflect 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一些行为然后会和过去的一些自己做和解对你说这个非常好我感觉也特别特别

能够把这个主题给拉回来挺好的是一个比较积极正向的一个结尾带娃并不是特别都是伤心的事情或者是焦虑的事情对然后的这期我看我们列的这些提纲的点基本我们也都涉及到了有什么别的结束前你有别的想分享的吗

我觉得反正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吧反正就像你说的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回访然后我相信

每一年的感悟都会是不一样可能下一年也会颠覆了我今年的一些感悟今年的一些想法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些事情就无论是带娃还是整个人生都是非常动态的一件事情然后时代也都是在变然后我们爸妈和我们的一些带娃的观念会不一样然后我们其实自己带娃的方面也会一些观念也会因为时代的变化产生一些

一些改變所以多交流然後我覺得做一個 podcast 挺好的然後可以 reflect 到我自己的很多的一些想法和感悟

对挺好的挺好的对那这期就暂时到这里了谢谢刘伟自己来 reach out 跟我来联系做这期节目这样省了我很多找嘉宾的时间然后听众朋友们如果你们也是在这个有宝宝或者说考虑宝宝或者已经有宝宝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来信息说一下你们的一些感受然后如果你有别的话题想来跟我聊的也可以直接跟我联系联系方式我会放在 show notes 里面

那我们下期再见拜拜好谢谢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