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缅甸、土耳其、武汉:杨楠冲进灾难现场,带着冰袖和维生素B

缅甸、土耳其、武汉:杨楠冲进灾难现场,带着冰袖和维生素B

2025/5/25
logo of podcast 熊家客厅

熊家客厅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杨楠
熊阿姨
Topics
杨楠:我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多年来一直奔赴各种灾难现场进行报道,包括缅甸地震、土耳其地震和武汉疫情。我的报道重点在于记录灾难中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而不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新闻理想。在缅甸地震现场,我看到了贫民窟的悲惨景象,也看到了有钱华人的相对优越生活。在实皆市,我目睹了救援工作的艰难和物资的匮乏。我发现自己对尸体和灾难现场的气味并不害怕,这可能与我早年经历有关。我注重在现场收集信息,尽可能地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利用各种资源完成报道。我带了大量的物资,包括药品、防晒用品、充电设备等,以应对各种情况。在报道中,我尽量保持客观,并努力让读者了解灾难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因素。我采访了一些受灾严重的家庭,他们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灾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土耳其地震现场,我看到了全球协作的场景,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在援助中面临的不平等。在武汉疫情期间,我经历了长时间的现场报道,并感受到了人们的善良和互助。 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他们的故事,并为他们发声。虽然灾难现场的经历会带来冲击,但我努力保持平衡,并通过写作来消化这些经历。 熊阿姨:杨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新闻记者,她能第一时间冲到灾难现场进行报道,并持续地完成工作,这让我非常好奇。杨楠的报道并非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关注灾难中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她每次去灾难现场后都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受,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杨楠的报道让我对缅甸、土耳其和武汉的灾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期录到一半,我都担心杨楠会不会被骂——她聊起在缅甸大地震、土耳其大地震、武汉2020年春天的采访,语气都太欢快了。每次有这种危险的灾难发生,杨楠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社会新闻记者,永远条件反射地第一时间冲到现场,她很少讲血腥,也不会自证辛苦、自陈新闻理想。她只是像个充满电的疯狂发稿机器,从早到晚在现场奔波,并真诚地赞美其他让她佩服的同行。

每一次,杨楠从危险的现场回来,讲的都是稀奇古怪的个人体验,最后很骄傲地说,我没有长痱子,感谢冰袖!

但工作中的杨楠会记录下最动容的故事,在缅甸的曼德勒,一个很美的餐厅,偶尔有微风吹过一旁的榕树与金合欢,阳光投下的影子也在舞蹈。一个刚刚在地震中失去两个儿子的男人,愿意跟杨楠坦陈:“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切都那么平静,又那么孤独,孤独得可怕。”男人继续说:“我想帮你把采访做完,就是想更多人记住这场地震。”

为什么采访对象都愿意信任她?

这期播客的声音会告诉你答案(请注意音量)。 杨楠

南京出生,少时移居上海,辗转过四个国家求学,毕业后入职《南方人物周刊》至今。说话儿声大,语速还快,笑声吵得像托儿。天生体格强健,热爱新闻现场,自以为“保持在场”是职业根基。

00:13 每次去灾难现场,杨楠的自豪:我没晒黑,也没拉肚子

05:29 去缅甸带了疟疾药、蔬菜汁、鱼油、维生素B、维生素C、能量胶、冲锋衣、睡袋、防潮垫、面罩、冰袖、鞋头很硬的鞋、抗生素、润唇膏、充电宝、面罩、冰袖、拖鞋,但是不用带绷带了

11:28 一出仰光机场,就被三一重工基金会的人捡走了

15:39 在阅读器里存了一堆缅甸历史书,飞机上疯狂补课

21:23 曼德勒的贫民窟:蚊虫,苍蝇,断电,停水,失序的死亡

24:56 曼德勒的有钱华人:自己发电,一度电成本高达4.8元人民币

28:09 受灾严重的实皆市,没有大型机械,缺少壮丁,只能用小锤子破拆

32:14 我神奇的职业体质:不怕尸臭味,也不怕看见尸体

38:07 伊洛瓦底江边洗衣服唱歌的女性,武汉司机的盒饭,17岁想去中国读书的缅华男孩

45:01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土耳其大地震?

48:29 巨大的灾难,也和人类政治的进程密切相关

50:45 新加坡救援队的设备最神奇:几只机械蟑螂

54:20 “当救援队救不出活人的时候,就要帮逝者落叶归根”

59:48 匿名还是实名? 失去孩子的林深:“就是想更多人记住这场地震。”

01:06:59 在废墟上带领遇难者家属们做祷告的救援队长,当然是福建人

01:10:23 原本讨厌记者的志愿者,带我去家里喝酒,喝咖啡,吃小鱼干

01:15:00 社会混乱太久,豆腐渣工程的受害者已经没有什么动力去追责了

01:22:19 回到上海,怎么消化灾难现场的巨大冲击?

**本期制作:**孙晟钧Lufus

**片头曲:**ကမ္ဘာမကြေဘူ Kabar Ma Kyay Buu-演唱者 kzarmuzic)

片尾曲:(မေတ္တာပို့ Myittar Poh 祈愿)-演唱者尼尼琴佐(Ni Ni Khin Zaw) 对话中提到的记者、志愿者组织:

麦圈:《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真名麦启烜,2003年入行。(熊阿姨:我是看麦圈的照片长大的)

罗婷:《人物》杂志记者,又名林松果。

**杨潇:**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曾专访昂山素季。著有《重走》。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自2014年成立,参与过国内外包括河南水灾、山竹台风、帕卡台风、尼泊尔地震、土耳其地震等两百多次重大突发灾害的民间救灾工作,他们所搭建的行业救灾体系,通过研究灾情信息的收集、挖掘、分类,发布救灾简报,为救灾行动组织提供咨询服务,有效解决了灾害援助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杨楠阅读器里的参考书籍:

《缅甸小日子》

《強鄰在側:中泰邊區博弈下緬甸的國家命運》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

《直击缅甸内战现场:一部穿越印度、缅北到中国的2275公里採访实录》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The Making of Modern Burma》

《緬甸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

《重走奥威尔的缅甸之路》 相关稿件:

1.《缅甸实皆:在地震和战火夹缝中生存》 文/杨楠 编辑 / 李屾淼

https://mp.weixin.qq.com/s/iaPKg_ji87SmbW-vNQf_aw

2.《“当救援队救不出活人的时候,就要帮逝者落叶归根”》文/杨楠 陈诗雨 编辑 / 李屾淼

https://mp.weixin.qq.com/s/6QyL-e5jpzvsdLi_LchpYw

3.《“我们生活在缅甸,生生死死已经习惯了”》文/杨楠 陈诗雨 编辑 / 李屾淼

https://mp.weixin.qq.com/s/36cX5fhHk7rg7WqSnQkOSw

4.《漫长的余波:地震后,生活如何继续》文/杨楠 聂阳欣 孙诗淇  贺伟彧 编辑 / 陈雅峰

https://mp.weixin.qq.com/s/NIXl7-N9-ZoMI06EofggAg

5.《我们为什么关心土耳其》文/杨楠 编辑 / 陈雅峰

https://mp.weixin.qq.com/s/KvLT7uEJ10pOGRjbDRgaFw

6.《站在缅甸的风口上》文/熊阿姨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