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讣闻写多了,看待生命会不一样吗?| 编辑部聊天室

讣闻写多了,看待生命会不一样吗?| 编辑部聊天室

2025/3/10
logo of podcast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徐鲁青
潘文捷
Topics
徐鲁青:我经常撰写讣闻,接触到很多英年早逝的案例,这让我对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讣闻时,如果与逝者有过交集,我会更有感情,细节更丰富;如果没打过交道,就会写得很死板。名人的英年早逝,会让我重新感受到儿时那种匮乏无助的孤独感,仿佛那个可能的世界也不存在了。 有些逝者感觉很遥远,甚至觉得他们不属于这个时代,比如格达尔、昆德拉,他们太过闪耀,以至于我觉得这个时代和他们没有关系。而像方大同的去世,则让我身边很多朋友感到难过,酒吧里一直在放他的歌,这让我感受到一种集体性的悲伤。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电影制片人张钊,在他去世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他是我刚认识的采访对象,突然就变成了新闻对象。这让我体会到媒体人面对这些新闻的特殊感受。 在撰写讣闻时,我会思考如果自己早逝,同事会如何写我,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潘文捷:我会想象自己早逝后同事会如何写我,并思考是否应该改变现状,比如我每天穿着拖鞋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是不是有点不好。 张友发:我观察到近年来英年早逝的现象很多,不仅有明星,还有很多年轻的学者,这可能与内卷、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韩国娱乐圈的职场文化压力更大,导致年轻艺人猝死比例更高。 我们现在的媒体报道,也存在着流量内卷的逻辑,死亡被抽象成一种热点,营销号会消费死亡带来的流量。很多自媒体为了流量,会过度分享自己的隐私,这是一种病态的现象。 写讣闻,有时能让我获得一些新的收获,比如重新回溯一个人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因果的联系,一些感慨。但是,死亡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和解,生者仍然会思考现实的问题,追求眼前的利益。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歌手方大同2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41岁。有人分析他是因为极端吃素导致免疫力下降,也有人说他是因为长期在环境恶劣的录音棚内录音导致身体状况不佳。2月初,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去世,享年48岁,也引发了许多悲痛。

在我们所处的媒体行业,今年,41岁的媒体人、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因为严重流感而早逝的新闻也受到了许多关注。

作为记者,我们经常撰写逝者讣闻,你如何看待英年早逝的消息?

【本期嘉宾】徐鲁青 张友发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2:00 名人的英年早逝:亲身经历比遥远的怀念更震撼

10:58 我们为什么哀悼大S和方大同?

15:10 从青年学者到韩娱明星:英年早逝或许是现代社会压力的体现

19:38 消费死亡:讣闻报道的流量逻辑反思

26:08 从讣闻对象中获得看待人生的新角度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俄】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伊里奇之死》

【韩】吴赞镐《我们赞成差别对待:变成怪物的年轻一代》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St: 天之涯 海之角_天外飞仙原声大碟

En: 回留_方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