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转眼间聊了一年:我们的2024关键词

转眼间聊了一年:我们的2024关键词

2024/12/22
logo of podcast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societal anxiety#literature and publishing#love#social commentary#self-awareness and introspection#social issues#strategies for current times#strategies for navigating current times#anxiety and stress management#female gaze#societal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People
尹清露
徐鲁青
潘文捷
董子琪
Topics
@尹清露 :我关注到白女风潮和韩女风潮的转变,这反映了东亚女性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变化,以及东亚音乐工业在欧美音乐体系中的困境。韩女歌手进军欧美市场的经历,也体现了东亚在面对欧美主流时的复杂心态。 我观察到网络流行审美趋势从“白女风潮”转向“韩女风潮”,这可能反映了东亚女性自我认同的变化。 韩女歌手进军欧美音乐圈的经历,反映了东亚音乐工业在面对欧美主流时可能存在的挫败感和追随心理。 “钝感力”是一种生存策略,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负面情绪和压力时保持心理平衡,但也可能导致对细微感受的缺失。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消极悲观的情绪可能并存,这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状态。 @徐鲁青 :《再见爱人》的收视率下跌,反映了观众对冲突和悬念的需求,以及对节目叙事方式的审美疲劳。今年流行的心理分析话语和对精神状态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健康日益增长的关注和自我调侃。治愈系文化现象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在残酷现实中寻求慰藉和自我认同的需求。“吞噬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面临的压力和被各种目标、计划所压迫的感受。中式恐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来自外在的怪物或暴力,而是源于内心的压抑和灵魂深处的战栗。 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收视率下跌,反映了观众对冲突和悬念的需求,以及对节目叙事方式的审美疲劳。 今年流行的心理分析话语和对精神状态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健康日益增长的关注和自我调侃。 治愈系文化现象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在残酷现实中寻求慰藉和自我认同的需求。 “吞噬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面临的压力和被各种目标、计划所压迫的感受。 中式恐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来自外在的怪物或暴力,而是源于内心的压抑和灵魂深处的战栗。 @潘文捷 :我认为现实主义叙事可能存在标准化,这种标准化未必穷尽现实,反而可能迎合了某些隐含的答案。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流行,反映了市场、创作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贯穿了今年的许多文化产品和讨论,引发了对艺术表达、社会现实和创作动机的反思。 我认为现实主义叙事可能存在标准化,这种标准化未必穷尽现实,反而可能迎合了某些隐含的答案。 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流行,反映了市场、创作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贯穿了今年的许多文化产品和讨论,引发了对艺术表达、社会现实和创作动机的反思。

Deep Dive

2024:文化脉搏的细微震颤——编辑部年度关键词解读

今年,我们编辑部紧密追踪文化潮流,从春节聚会到巴黎奥运,从热门综艺到现实主义电影,试图捕捉时代的心跳。回顾一年来的讨论,我发现几个关键词反复出现,它们如同细微的震颤,共同勾勒出2024年独特的文化图景。

一、自我认同的变奏:从“白女风潮”到“韩女风潮”

年初,“白女风潮”席卷网络,引发热议。我注意到,这种审美趋势并非单纯的模仿,更折射出东亚女性在自我认同方面的探索与迷茫。 我们讨论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对模仿行为的鼓励,以及东亚女性在憧憬“白女”形象的同时,是否也在逃避自身所处的复杂社会处境。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下半年,“韩女风潮”逐渐兴起,取代了“白女风潮”的热度。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审美更迭,它可能反映了东亚女性自我认同的动态变化,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 韩流女团进军欧美市场的经历,更凸显了东亚音乐工业在国际舞台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既有追逐欧美主流的压力,也有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坚守。这种复杂心态,值得我们深思。

二、精神状态的镜像:治愈、焦虑与“吞噬感”

今年,心理分析话语和对精神状态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热度,以及随后收视率的断崖式下跌,都反映了观众对情感冲突和悬念的追逐,以及对同类型叙事模式的审美疲劳。 人们对精神状态的关注,既是自我调侃,也是对精神健康日益重视的体现。

“治愈系”的流行,正是在残酷现实的映衬下,人们寻求慰藉和自我认同的体现。 然而,这种“治愈”与现实的残酷并非对立,而是交织共存的。 正如《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一书所指出的,人们在寻求治愈的同时,也可能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危机。

此外,“吞噬感”成为一个强烈的时代隐喻。 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工作、家庭、社会期待等各种目标和计划所裹挟,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吞噬。 这种压迫感,是许多人共同的体验。

三、现实主义的迷思:标准化叙事与创作动机

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流行,是今年文化现象的另一大特点。 然而,我开始思考,现实主义叙事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标准化?这种标准化,是否真的穷尽了现实的全部可能性,抑或只是迎合了某些隐含的答案?

从春节档电影到年末的刑侦剧,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多样化表达,但也引发了对艺术表达、社会现实和创作动机的反思。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贯穿了今年的许多文化产品和讨论,它既是主流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如何避免创作动机的偏颇,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文化心理的幽深:钝感与中式恐怖

“钝感力”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在今年的讨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心理平衡,但也可能导致对细微感受的缺失。 这种“钝感”与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非对立,而是共存的复杂情感状态。 庄子式的“游戏人间”,看似对世事漠然,实则蕴含着对黑暗世界的深刻洞察。

最后,中式恐怖的独特魅力,也值得关注。 它并非来自外在的怪物或暴力,而是源于内心的压抑和灵魂深处的战栗,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恐惧,也更贴近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总而言之,2024年的文化脉搏,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面貌。 这些关键词,只是我们对这一年文化现象的初步解读,它们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Key Insights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ite Girl' trend discussed in the podcast?

The 'White Girl' trend reflects a global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that encourages imitation of Western, particularly white, aesthetics. This trend was prominent in early 2023, especially on platforms like Xiaohongshu, where it was associated with a pink, soft aesthetic. However,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trend had waned, replaced by a growing interest in Korean beauty standards, indicating a shift in self-identity and cultural preferences among East Asian women.

How does the podcast describe the impact of K-pop idols entering the Western music industry?

The podcast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K-pop idols like Blackpink members as they attempt to break into the Western music industry. Despite their efforts, such as releasing albums without K-pop influences or starring in Western TV shows, they face criticism and skepticism from both Western audiences and their East Asian fans. This reflects broader issue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acceptance in a predominantly Western-centric music industry.

What does the podcast reveal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the reality show 'Goodbye Lover'?

The podcast notes that 'Goodbye Lover' initially gained high viewership due to its focus on relationship conflicts, which captivated audiences. However, its popularity sharply declined after a key couple reconciled, leading to a loss of interest. This phenomenon is likened to the dynamics of short dramas, where sustained conflict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viewer engagement. The show'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audience's desire for unresolved tension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its fluctuating popularity.

What is the 'mental health' keyword discussed in the podcast, and why is it significant?

The 'mental health' keyword reflects the widespread discussion and self-awarenes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2023. The podcast discusses how terms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have become part of everyday language, often used in a self-deprecating manner. This trend is indicative of a broader societal shift towards acknowledging and address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as seen in the popularity of mental health-themed merchandis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course in media and personal narratives.

How does the podcast critique the portrayal of realism in Chinese cinema?

The podcast critiques the trend of realism in Chinese cinema, questioning whether it truly captures the complexities of reality or merely caters to audience expectations. It discusses how films like 'The Wandering Earth' and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focus on small-scale, personal stories within limited settings, which may not fully represent the broader societal issues. The critique extends to the potential overuse of realism as a narrative device, which might dilute its artistic and social impact.

What is the concept of 'hope as a method' discussed in the podcast?

The concept of 'hope as a method' is introduced as an alternative to goal-oriented thinking,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anthropology. It suggests that actions should be driven by hope rather than predefined goals, allowing for a more fluid and responsive approach to life's uncertainties.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linear progression of setting and achieving goals, proposing instead a more integrated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What does the podcast sugges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identity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The podcast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personal identity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lens of East Asian women navigating cultural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It discusses how individuals oscillate between adopting Western ideals and embracing local identities, reflecting broader struggles with self-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 This dynamic is evident in the shifting popularity of beauty trends and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cultural exports like K-pop.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近年来流行的“白女风潮”和“韩女风潮”,以及东亚女性在自我认同方面的迷茫与探索。从对白女审美的追捧,到转向韩女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东亚女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复杂心态。
  • 白女风潮与韩女风潮的兴起与转变
  • 东亚女性对欧美审美的模仿与反思
  • 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审美风潮的影响
  • 东亚音乐工业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挑战

Shownotes Transcript

我一直在思考就是说现实主义是不是有一种标准化的叙事而这种标准化是否忠诚地穷尽了现实的所有可能还只是迎合了不容言说的答案原来就是农人是这样练成的对不对就是没有人是天生的农或者蛋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蛋招农魔走相依是不是你这个认识已经上了高中了并不赞同笑死了

大家好 欢迎收听新一期的编辑部聊天室《转移》

转眼到了年底今年我们编辑部也聊到了许多话题从一年一度的春节聚会高考报志愿到体育盛事巴黎奥运再到年度热议的各类文化现象像是在地爱人综艺歌手还有限制主义电影淡雪治愈老灯等还有聊到了一些流行时尚单品

我们主持人一共有其实应该是一共有五位我们就是这样轮换着每周聊然后从大家的选题当中我也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就是我发现子仁但是子仁走了子仁他的很多选题都是时尚生活单品就是苹果手表啊防晒衣还有白女学术酒吧都是属于这个这一类的轻入的很多都是网络流行新词就带领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词汇啊

淡人梦女还有眉符印象像这样的词感觉可以有一个青鹿的流行词典文杰的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碰撞和感悟像是和人的聚会或者吐槽中得到的你要有超绝顿感力还有父子文学有哪些槽点鲁青呢我觉得好像是有很多是

我们上次说了没有调理好的焦虑时间焦虑怎么办工作和生活怎么办写作无法养活自己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号的问题嗯

我自己就比较喜欢一些意象类的像走钢丝啊 荷杆画啊还有县城 还有工厂都是因为意象才聊这些话题那我们这一期就准备做一个总结就是因为去年文杰也主持了一期讲的是各大词典还有各个国家出的年度词汇那看了那么多别人词汇我们也想问问大家就是各位心里

自己的聊天室的关键词都分别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青露开始聊吧好的

我选的第一个词是白女选这个词可能首先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白女这期聊天室当时的受关注度跟流量都很高感觉大家聊的也非常的丰富内容质量很高就是既有对自己生活的小时候回忆看过的小妞电影啊或者是

对于白女风潮的一些小时候的印象也有一些更加理论性的探讨还有一点我自己个人的话因为我平时也会关注一些比如说时尚流行啊这些话题所以说会对白女这个话题有一些自己的观察

刚刚子琪提到对这个聊天室有没有什么自己印象深刻的点还有后续有没有自己更深的观察跟思考然后我想了一下

我回头看了一下这期聊天室我看到有几个点我现在还是印象很深刻然后这一点感觉还是在不断地在现实中印证着比如说子仁谈到的一点说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喜欢白女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来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它其实就是在鼓励我们模仿白女

就是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白人与之对比的是东亚女性在憧憬成为白女然后子仁就在问说但这是否也说明我们在逃避身处性别种族阶级的这种多重的弱势处境呢

其实白女风潮感觉就是当时是几月聊的呀应该是年初三月的时候聊的然后它确实是在小红书上或者是在什么其他的网络平台都是就是被标签化了的就是所谓的白女风潮然后就一系列单品然后这种审美一种粉嫩的风格

但我发现到了下半年的时候还有尤其是现在感觉我主页上已经没什么就是大家就不太去谈这个风潮了反而多了很多韩女风潮的东西帖子比如化妆风格要学韩女要画出那种很粉嫩很温柔的妆然后

就是还有传说中的韩女三件套就是什么眼线笔然后眼影还有睫毛膏吧我就在想这个时髦的变化速度很快但不知道是不是这里面也有一些我们对于自我认同心态的一种变化呢然后另一方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吧就是我最近

经常看到的就是说提到这个东亚女性模仿白女之前的韩国女团 Blackpink 她的成员都单飞了嘛然后单飞之后她们就集体闯进欧美音乐圈然后就是随之而来有很多嘲讽跟质疑之类的然后

比如说那个 Jenny 的单曲她第一句就是我降落在洛杉矶那个 Rosie 她是直接出了一整张的专辑然后她曲风也是完全没有那种 K-pop 的痕迹就完全是想要混进主流的欧美音乐圈这种

状态然后还有一个是昨天刷到的就说那个 Lisa 她因为是泰国人嘛她最近要出演那个白莲花度假村的第三季然后她要演一个泰国的女服务员还挺有意思的吧然后因为因为刷到都是国内我们自己中国的观众对他们的评价然后很多人都是嘲讽的状态就是说呃

K-pop 偶像最终的道路也是要去闯美但是看谁闯得更成功呢其实并没有那么成功吧比如说觉得说他们的音乐并不是他们特别质量特别高或者是特别的跟主流能够所谓的这个欧美主流可以衔接然后我觉得就挺值得玩味的这种同样身处东亚的观众的对于另外一个东亚国家想要模仿欧美的这样一种心态

虽然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也许会被喷但可能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然后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是能够说明我们就是东亚跟欧美的一个不同点嗯

我注意到一点比如说那个 Rosie 她在唱歌的时候她在出这张专辑的时候被人评价说她的唱腔有点腻被人认为有点腻就她如果是在以前 K-pop 的歌曲中因为她大家都是分 part 的

然后他只用唱其中一两句就可以然后他要在那一两句中表现的足够亮眼就可以了但是他如果用这种唱法重复的一首歌唱到尾的话就会觉得好像有点腻我就想到说这好像就是不同的娱乐生态下培养人才

出现的一种残忍的差别因为可能对于欧美的女歌手来说她们天然的就从小就是也许可以更自如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跟音乐的这种灵感啊什么的就一开始就不需要进入韩语的那种体系里面去这种城市化的训练包括她们本身进入主流国际音乐的系统过程也很顺畅嘛

就是还是面对欧美的时候还是会有这种也许是挫败感还是这种追随的感觉

就刚才说到了主流的定义是谁刚才轻路其实是借韩女勇闯美国的音乐世界然后来展现东亚的音乐工业是如何受挫的其实也包括个人我觉得好像今年提东亚女性好像提的特别多从年初就开始各种

看出版界也是就出版了一个韩国女性身份危机身份认同那我们是不是就是可以过渡到下面一个话题再见爱人

我觉得当时聊在地爱人的时候是在地爱人最火的时候但是据我一直在看的经验好像在地爱人他的收视率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那这个风水就是麦琳跟李航亮和好他们两个人相拥而睡之后大家就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好讨论了然后就就都散开了然后我就觉得

这个现象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最开始我是这样凉凉然后过了一阵子我看着看着我又这样卖淋然后我就在想说为什么

大家那么喜欢讨论这个事去站谁为什么就在他俩和好之后收视率完全下跌了但是大家也看到下跌之后他广告也进来了嘛包括肯德基的全机器广告各种各样的广告都进来了反而那时候已经没有人看了

然后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我感觉他们有一点点像你生活当中你的闺蜜跟你吐槽她的男朋友然后跟她吐槽得好

就是你给他们调解他们的家庭矛盾然后你跟他一顿分析然后你跟他一意愤填膺结果转过头来他俩就和好了然后把你扔在那就很尴尬的那种感觉我也觉得大家刚开始时候去喜欢去讨论这件事是因为我们觉得很想要去分析这些人物的一些底层的逻辑因为如果你看杨子

或者是看葛西和刘吉手他们好像多多少少能展现出来他们的人物逻辑什么样他们能说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不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看麦琳和李航亮他们俩都不说你就觉得他们

两个人下面他只呈现了 30%然后下面有 70%是你需要猜的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去猜背后的他这个人物的底层逻辑但是在猜的同时可能把他们两人各自想得都很坏

这让我觉得好像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他默不作声你就会觉得他是不是心里有一些不好的活动就是大家对于未知的东西都是觉得可能会往话里去想的然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觉得他整个的

叙事好像是以前我们分析短视频为什么短剧会什么火的时候就会分析说这个短视频之所以一直勾着你看下去就是因为它永远有冲突这个冲突永远的存在下去在一集结束的时候给你一个勾子让你看下一集然后因为大家总是想要知道在下一集我支持那方有没有赢

然后你会发现麦琳她的一些做法就是不断的增加这个冲突的力度的因为可能是如果我跟你冲突只是我们两人之间在发生冲突但是麦琳会把这个冲突加剧到所有人的行程上面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冲突的力度真的很大然后你就会

很想去看这个后面到底怎么样如果你根据一个整体的故事的发展的话你肯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或者然后到结果可能还有个反转然后你就你就很想知道这个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在中途这个节目把这个结尾这个结局

就中间给了出来然后这个结局就像可能双方支持李航亮和支持麦连仁都不满意这个结局但是他们两个人可能是满意了在中途的时候给出这个结局让大家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确定的结果然后大家就失去了这个兴趣所以我还在看这个在家爱人但是我也觉得明显好像看的人会少很多

刚才青露讲到了娱乐工业的模式文杰讲到了综艺里的冲突还有像和短剧的这种形式构成的对观众的吸引力那我发现它好像都是围绕着情感困境还有精神状态来讲的那我们就再讲到鲁清雪的这个年度的关键词

精神卫生啊因为我觉得今年就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心理分析的话语啊在敬爱人里也有很多就我觉得有一点精神卫生知识或者心理也不是属于知识我觉得属于一种话语吧的全面铺开然后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去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词语比如说像精神状态很美也是这样的

然后包括后面要谈的顿感力也好或者淡血也好我觉得也是属于精神状态很美里的一部分吧就是大家的

大家好像是在介于这种发疯搞抽象和这种精神状态很美之间左右摇摆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属于一个年度关键词我们在那一期谈的时候主要还是谈精神卫生中心开文创所以很多人就会很受欢迎嘛那我觉得大家对于精神状况有自己的体认然后或者更像一种自嘲的单品

我自己关于这个大的话题讨论比较印象深刻的在于当时我们讨论治愈系的时候那一期是秦璐主持的就提到关于日本治愈系的一些脉络

有一本书叫《自伤自恋的伦理学》当时秦璐也提到了里面就是说到说其实大家就是这种治愈和残酷是彼此交织的就是当人们找不到工作觉得工作事业谈恋爱很困难所以才会在偶像的身上寻求治愈

比如说那个 AKB48 的团体的歌是很元气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偶像的总选举形式又是为了降本增效而来的然后通过这种残酷的形式可以扩大艺人的这种社会影响力

那我觉得就是这种治愈和痛苦之间彼此交织的感受吧然后就是在这个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里面就翟腾环他会分析为什么现在出现治愈系就是治愈系的话语就是大家需要确认从这个治愈系的话语里确认即使你找不到工作也不能说明你就是无能的人

或者我们的价值体系不必那么的单一是因为我们本身价值体系就太单一了当年轻人求职不成的痛苦并不是出于害怕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这样单纯的心理而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欲求就是当你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会被同龄人鄙视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认同的时候那在现在的求职系统里面人们的自我这种自我认同肯定是受到伤害的

所以这个时候会催生这一类的自我治愈的话语吧所以我觉得不管像治愈呀还是精神状态呀这一类的话在今年我觉得可以属于一个关键词

我来讲我的关键词就是青鹿之前主持的一期应该是我们在讨论春节党讨论到电影里的现实主义就开始这一期是从春节党的电影开始谈就是说大制作不见踪影基本上都是小人物的故事集中在小空间里的勾心斗角那一期

我们谈论覆盖的面比较广就是先是从市场面分析说春节党观众其实是不够多市场不够大所以影视制作不够多元然后又讲到了从投资方还有创作的角度就是一些轻松的小体量的喜剧电影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还有文化层面文杰又讲到了传统叙事的成立是因为小故事总能指向大的信仰而对此观众是买单的

还有子仁提到了其实讲的反应也未必是现实而是对于观众情绪的挑动和回应热辣滚烫就是这样其实那期应该是从热辣滚烫的反响开始聊的我就觉得这个现实主义这个现象在本年内好像也是愈演愈烈就不光是在电影层面就电影肉眼可见的我就觉得好像能够看得

也没有那么精彩吧然后到电视剧年末我才刚刚看完一部于和伟主演的叫《我是刑警》然后这部剧让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之前我们看了很多的探案剧要不然就是虚构要不然就是改编真实事件改编但这部剧它是一比一还原的这个是网友的评价他对于很多事件还有破案的环节的在线还有这个

凶手到最后是怎么被击毙的像周克华案他都是一比一在电视上面还原的但是这个一方面能够体现警察办案的辛苦劳累和奔波还有犯罪分子的冷酷超乎人的想象还有就是说对于犯罪分子不用很多心理分析不是用不幸的童年冷漠的父母不公的社会能解释他们的犯罪行为的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影响了观看就是好像对于这个一比一还原的执着

变成了一种特别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东西遮挡了观众的视线当这个主角成为了一代宗师之后他变成了中昌省刑警队其实应该原型应该是整个国家的刑警队总队的副队长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容置疑的形象他当时

展露头角的时候是出于对她的领导或者说更权威的专家的不服从和质疑但是当她走向了那个位置之后她

他的正确他的权利已经牢牢的结合了就没有人再挑战他所以我就在怀疑这个人物他退休之后要怎么办就这个局面要怎么发展就这个时候这个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就已经完全没有意思了就是从这个剧情我就是也能感觉到能够呼应到我们之前谈论到这个话题的一些方面吧嗯

然后我就发现这个现实主义这个词其实是贯穿了我们整个年度的很多文化文化产品就是作品影视还有我们的讨论像之前讨论底层写作还有治愈系都是触及了就是都有一个部分是在讨论是不是远离现实这个问题说底层写作是由

就不是底层的人来写是不是远离了底层的现实有没有这个权利还有治愈性是不是一个从现实逃逸的出口和真正的现实相比它就变得比较的虚弱没有说服力我也在思考就是说现实主义是不是有一种标准化的叙事而这种标准化是否

忠诚地穷尽了现实的所有可能还只是迎合了不容言说的答案所以我感觉这个话题真的是包罗万象但是又是很难很多人都把这个作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表现方式就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但是它真的它真的一比一还原之后是不是能够这艺术性是在哪里呢我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又觉得又觉得嗯

一方面还是个标准另一方面又变成了一个流行它是不是会变成一个可以利用的东西就是说很多人就拥向这个题材然后来创作那那

那他表现出来的是不是能够合格呢这个是我看就是从去年以来就这几年以来就是看了这些电影的一个感觉就像我之前也讲过就是说八角龙中就是王宝强的那个电影还有年会不能停还有今年的凡人歌他都触及到了一些现实从大梁山的贫困儿童到中年失业的大城市白领就是还有那个徐峥的那部电影叫什么逆行人生就是

他到底是在表现一种现实还是在利用这个题材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区分和再讨论的嗯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现实主义它其实是主流,就像刚才青璐说的,白女的审美是一种流行工业的主流,那现实主义在我们这个国家它是一种文化表达上的主流。好,那其实这第一轮差不多要结束,但是我还是有一些问题,我觉得可以问一下,然后回应一下,我们就进入第二轮。

我其实很感兴趣的是青鹿说的腻就是表现上的腻因为其实今年我听了你的很多讨论你都在讲这个黏腻像你讲中式恐怖你也说这个恐怖是黏腻的还有母女关系也是一种黏腻的然后我就是想问你在说这个腻的时候你是想表达什么呢就是说对于无法摆脱还有这个重新塑造的一种

一种表达吗其实你讲到这个关联之前我其实没有意识到比如说他唱歌的这个腻和母女关系的黏腻他是有个关联的然后但是我又突然想一想其实其实是有关联的我在想这是不是

我可能比较带入女性的身份或者女性的感受来说如果说这个 Rosie 她唱歌真的有这种一方面会被人认为是密嗓就被夸赞是密嗓就很甜蜜的那个密嗓但是她一整支专辑唱起来又很腻这

这是否可以带入到这种韩国娱乐体系中无法逃脱的一种挣扎感这样可能去说人家好像不太好只是我的一个联想因为提到母女关系的话或者东亚女性的一些处境其实是同样的就都会觉得你是理不清也道不明没有办法以一种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好像也联系到我们之前聊白女的时候提到这种什么东亚女性跟白女之间一个对比就是说东亚女性她会有些更加比如说所谓阴暗

没有像欧美那么明亮直面阳光的这样一些想法的一些感受我觉得是有的这些感受可能就会通过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抽象一些发疯语录去表达出来因为你没有办法直接的很清楚地把它表达所以只能是曲里拐弯的然后通过一些声东击西的方式去讲出来也许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好那就是从文化现象我们就来讲到第二轮吧就关于更加深入一点的社会心态的和文化心理的关键词先从淡学开始讲吧对我当时我记得当时做的做那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淡人

后来我就在思考,我在思考说我为什么是个蛋人然后后来就有一些发现,就是说我会看到有一个人发帖说所有的 INTP 因为你就是很喜欢睡觉所以你们都必须查一查你的维生素 D

也就是晒太阳晒的太少了然后对然后我后来去医院的时候然后我就去问医生然后医生也跟我说你不能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你必须晒太阳不然的话你就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 D 然后这样的话你就会精力充沛然后

所以我在想原来我不是性格是这样而是生理因素导致后来又看了一些分析就说如果你睡眠不足的话脑内你就会自动的增加不希望他人去进入的空间然后就会有一些社交厌恶的感觉然后你就会就可能会回避一些社交这也是可能造成单人的一个问题然后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比如说我出去玩的时候

如果我没有化妆那我整个人的状态就是很淡的但是我如果我化了妆然后我就想嗯今天我要好好的利用一下我然后我就表现得很精进从未见过你敢说化妆对啊就是

就是如果好好地捯饬一下你知道吗就洗了个脸洗了个头化了点什么小的然后你就会觉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现一下那个时候你就会表现得很浓所以我觉得待人跟浓热好像完全不是一个

完全可以去分开的然后我后来看到青鹿也在看的这个书就是 00 年代的想象力然后那本书里面的作者把我就是吓了一跳因为他说新自由主义其实是一件好事然后我真的

真的吓了一大跳他就觉得世界既然变好了我们居然从来在这样一个很好的世界上我当时就想这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一直可能说教育就是性自我主义太坏了然后我后来就去观察因为性自我主义最典型的状况不是叫一人公司吗就是你一个人相当于一个公司你一个人就一个团队然后我就真的去观察那些一人公司

比如说有些朋友他可能是自己去创业去做这个翻译公司的老板这样这样的然后我发现他们根本一点都不淡就是浓的要死然后

对他们就会表现得非常完美包括化妆啊什么都然后社交也非常积极在一个场合里可能一半的人他都认识每个人他都打招呼就是浓的令人发指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好像

我也不是说要批评她我就觉得好像一个人身处的一个状态会改变她的一个环境会改变她的浓淡然后包括我有时候会看到有一些女性主义者她一边批评服美业一边在那里化妆贼熟练可能还要做点医美然后还有一些人他们一边就

就批评新自由主义但是一边自己其实就是完全按照如何在新自由主义下更好的生活的那一套去生活的然后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说原来就是农人是这样练成的对不对就是没有人是天生的农或者蛋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蛋糕农魔走相依是不是你这个论点就是高中我本来并不赞同笑死我了

就非常符合我一开头说的啊这个文杰的很多观察都是从对生活的吐槽来开始的所以文杰对这个话题有感兴趣的在于有反思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淡人是吗我觉得他想他想要科学改造自己因为去法美上是第一吗

就是非常相信科学我觉得维生素 D 真的好重要啊我觉得大家真的应该多晒晒太阳我不是说蛋人不好我觉得蛋也很好的就是因为你真的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去进行因为如果你一直在 social 的状态一直在向外输出的状态的话那你其实是没有缺乏输入或者真正做事的踏实的感觉的但是

但是你有时候也不能就是说你已经到那个时候了你该搜索的时候也搜索一些对吧就是那种感觉刚刚文杰说的其实很多我都挺想到一些点吧就比如说化不化妆这个问题现在有一个

叫做说哄自己去做什么事情比如点杯奶茶哄自己学习点杯奶茶哄自己工作然后好像化妆也是其中一种然后就会有人觉得说不化妆然后呢看上去很淡或者很萎靡不振的样子你这一天的工作效率都可能不是很高你不如早上就化一个大浓妆这样你整个人变浓了你就会有一种就是你的气就被提起来了这样的话你好像工作

工作学习也会更加的有动力好像是这样的然后刚刚想文杰说那种自己创业的艺人公司都会比较浓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他也是自己做这种自媒体的他真的是一个很浓的浓人

就是那种每天都很社交能力能量超级充足的那种然后还有刚才说到输入跟输出我突然想到上次看到某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是说现在的学术界太过于书斋气但是新闻界又充满了胡同味儿

然后我就在想如果说学术界当然这样类比可能不是很准确学术界它是大量输入的话它会不会就更淡一些你只能整天坐在那里读书但是新闻界的话你也要不断地输出不断地输出就像那些艺人公司一样要不断地去跟人打交道那它就会充满了胡同味胡同味是什么就是理论文你解为上海人理论文

哦是里弄就明白了就是个鲤鱼吧胡同味就说太俗了吧就是菜市场的那种感觉是吧我也不知道也是独当嗯对的什么都可以教你就烟火气很重的那种感觉那我们现在想讲下一个吧顿感力

对感力对感力的话我首先我觉得刚刚鲁晴提到的精神卫生包括提到对一件事情很乐观它是一体两面的吧就可能另一面是因为

你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有一些埋怨或者是你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只能通过调侃的方式我觉得顿感力其实也是一样的我选这个词可能有一些自己的个人的感受就我觉得今年我在践行这个顿感力比如说如果文章有恶评的话我会马上就会忘掉

我现在自己忘记大家都在自我调试对在调理中然后如果是好的评价我就会让自己尽量的记住感觉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但是我也在想这个又联系到之前好像聊到说

好像应该是子琪提到了吧就是如果你是处于以前可能很闲散或散步的时候你思维很敏感会有很多的醒悟或者体悟但如果特别不敏感就过于顿感的话是不是也会就是缺失掉一些你平时可能本来可以有的体悟呢我觉得这是就可能就是麻木吧就麻木跟顿感可能

就一线之差的区别反正我是觉得尤其是今年虽然挺顿感的然后平时吃点什么东西也会觉得很开心可是好像也失去了一些更细微的这种感受感受力

然后连发微博都发的很少就是这种感觉还有刚刚鲁庆说的这种类似于就是你的绝望的感受和乐观的一体两面我想到就之前读那个

严世然写庄子就写由事与自然生活庄子平传他笔下庄子也是这样的就是他看似很游戏人间很戏谑地看周围的一切但其实他庄子对人世间是有很深的厌弃感的

就当时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说在庄子的游士思想中隐含着一个主题就是带有自虐意味的嘲讽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

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嘲讽觉得就就很真实就非常真实可能也是我们现在一种某种心态吧然后这种自虐的感觉也跟自伤自恋对有关

你刚说阎诗安这本书我也非常喜欢阎诗安其实是我大学的历史老师她上课很有风骨但是她的课真的很难懂然后我考试也就刚刚及格但是看了她的这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就是

十多年以后我才重新了解了这位老师那本书写得真的特别好我印象最深的跟青露刚才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她解读的这个庄子对于黑暗世界她是非常领悟的就是这个充满着黑暗还有恶意的这样的一个事情就算她根本就不是一个天真的逃避主义者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确定性当时那一期聊得还挺感动的到最后就是比较受启发的是轻度提到 hope 那个概念就是以希望作为方法就是这个在人类学里面他们去做事情他们是根据希望来做的而不是根据一个目标来做的

然后我觉得就刚仔细说感觉到我今年的聊天室都在聊关于怎么办就是谢高扬不活自己怎么办还有什么调试不过来怎么办就是我这些问题后面比较感兴趣的一条主线在于就是想要知道大家去决定或者选择或者去行动的时候

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因为说实话我觉得像时间焦虑这一点和当我们把目标作为方法而带来的不确定感这一点其实是类似的就是它都是属于一个在现代社会里面

顺利运转的现代社会里面大家平时默认的一套做事的概念就是我们先有一个目标然后我们评估这个目标能不能达成我们再去做在做的过程里面我们会感到焦虑因为不知道能不能达成这个目标同时

在达成目标的时候时间这段的时间也是被轻视的最后能够真正有价值的时间是到达终点的那个时间但是到了终点之后又有下一个终点所以我可能在反思这一整套理念是如何构造了我平时的生活

所以当时轻度提到那个 hope 的时候我会觉得那个是完全是另一个体系对我的启发还挺大的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其他的其他的一套一套体系在想事情的时候

然后我觉得有时候看子琪的文章也会有这种感觉你写做梦啊然后魂灵啊死亡啊这些虽然你不一定是从人类学的这种入口切入的但是这种思考也会有和平时我们怪你的逻辑理性推理这一套思考概念很不一样的地方而这种不一样会给你带来一种安慰吗你觉得是

对我觉得不只是安慰吧它也会就是改变一些我自己平时生活的心态之类的

我觉得我们这个聊天室好像就总结到现在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它有一些理论它和生活的交融比较好就是鲁庆刚才在说的一些也是你想要去回应现实中的紧张感焦虑感你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虽然未必通过聊天能够真正得到的解决但是能够看到另外一种样态吧

我觉得这个 hope 也确实很有启发对刚刚鲁青提到的能够因为就是看到还有另外一个体系的生活的状态或者思维的状态而感到安慰我还觉得挺欣慰的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上次我们聊不确定性就之前大概我就类似于说其实可以不用追求确定然后鲁青说这个好像是一种存在主义

好像提了这么句然后回去仔细的想了一下我觉得其实这并不是存在主义我觉得存在主义它其实还是一种在有个人跟世界框架之下的一个种个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自由但是我觉得这种 hope

和就像提到的一些吧我觉得是另外一种世界观我现在也没有办法很清楚的说明但它我觉得是在我们深处的以个人对抗社会这样一个框架中的另外一种体系它可能意味着你随时的行动都会影响到

下一步的进程比如说那个 hope 里面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说对于那些斐济人来讲他们之所以可以不断地保有这种 hope 的感觉是因为他们不是像刚刚鲁青提到的是一种一段一段的我有一个目标然后呢有一个线性的时间然后我去达成然后去达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他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他的行动跟

跟时间本身是相关联的就比如说有人问他你考不上学怎么办然后当地人就说那就再看咯又再说吧就他的行动永远是会影响到接下来他整个世界的变动的

我不知道这样讲能不能 get 或者有没有道理不太能 get 到不太能 get 到就是如果说如果说我们一直以来深信的是有一个固定的自我跟固定的世界但也许 hope 的世界观是在于我跟世界是相互交融的是相互影响的

我去做一件什么事情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时间线可以这样理解就改变时间线本身然后从而影响影响世界本身的运行就是你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不只是一个被动的

你也不能说是一个被动或主动的分别我想想就是对它其实已经消弭了被动跟主动的分别或者对就有点像它是跟这个世界在互动而不是不是世界作为一个背景它只是存在于这个背景之中对而不是说你要去主导这个目标去掌握这个目标掌握这个世界还是说你被这个目标所吞噬就不是这样一种关系

这个吞食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今年特别能够体会到这个吞食感我觉得人好像到了一个年纪就是他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吞食到

比如说你工作的目标比如说你的育儿计划比如说你的雄心壮志比如说你的什么专业要求就是你有可能会发现你的朋友突然被吞掉了我会今年有这种诡异的感觉就是他已经在扮演着那个特定程序中的个人而不是当年的那个人了这好像也是一种丧失这个事就是联想到今年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式恐怖

我们当时聊我就觉得那个我们聊的

范围特别广然后涉及到的话题也特别多从一个游戏风格就讲到了一种感受一种诡异的黏腻的感觉然后也聊到了恐怖不是在于外部怪物或者暴力而是来自于内心这个我们当中的好多人都提到了这一点然后后来今年我正好就读到了一句就是博尔赫斯引用爱伦波的对话他就是说

就有人问他说那他是一个写比较诡异恐怖小说的作家有人问他说你写了这么多恐怖故事你是不是属于什么德国哪个浪漫派哪个作家影响了你然后他说恐怖不来自德国而来自于灵魂

然后我就想这个说的特别对就是这种感受恐怖压抑本来就是身处文明中的我们就是来自灵魂的战力我觉得我小时候就大概有这种体会所以才会对那些怪物恐怖特别特别着迷然后我在想这种感受可能也一直能够持续就是当代人的很多表现还有很多冲动差不多就聊到这儿其实我觉得刚才用那个 hope 收尾蛮好的

有一个光明的结尾对就无论如何还是保持希望好好嗯那我们就就到这拜拜拜拜拜拜 yeah i believe itoh the past is everything we wantdon't make us who we areso i'll dream until i make it realand all i see is stars

and we'll dream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