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41 那个写非典型985的700w粉丝公号主编失业卧病在床,一回头前东家裁光了整个组

Vol.41 那个写非典型985的700w粉丝公号主编失业卧病在床,一回头前东家裁光了整个组

2023/9/16
logo of podcast 职业离想

职业离想

AI Chapter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 本期嘉宾:前700w粉丝公号主编、我的领英前同事-陈总
  • 本期主播:一直在新媒体行业当炮灰的威尔王

我和陈总是同一天入职领英,殊不知之后的职场道路会有如此大的参差。

陈总是成名要趁早的典型代表,公众号朦胧时期就陪着领英公众号粉丝突破了100w,当年他那篇《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想必不少职场中年都曾拜读过,后来的陈总少年意气、挥笔成章,写出了700w粉丝的公众号,也成为了新榜舞台上的台上宾,年轻主编里一时风光无限,意外却在去年发生了,失业、粉碎性骨折接踵而至…

这期节目就由我与经历了公众号黄金时代与没落后的陈总,试图去还原下那个光芒万丈的年代吧。

顺便帮待业的陈总求职,有需要上乘文案、内容营销、创意的公司欢迎联系陈总,年轻活好有责任。

本期关键字:昌记负食、新媒体失业、公众号大v、人生转型 新榜大会演讲中的陈总

  • 本期时间轴点:

04:11 幼儿园倒闭、连跳两级考上人大、高考酒店不会关空调发烧复读、毕业第一篇文章就火,陈总波澜人生回顾。

07:28 职业理想也是求职目标的三个想法。

13:24 【昌记负食】停更缘由,与主业重叠后个人工作责任感放弃了自己的账号更新。

17:25 一篇多人致敬的文章起源于想记录自己大学四年做了什么,仅此而已。

25:00  失业+粉碎性骨折,思考以后回领英+脱口秀,结果领英c端业务没了+脱口秀寒冬,陈总觉得自己是楚门。

29:51 关于文字已死?关于新媒体出路,陈总的看法。

44:42 我觉得明年这个时候我可能是一个汽车主编,我可能是一个脱口秀演员,对,我也可能是一个自媒体博主。对对,我甚至也可能同时是以上的,也可能以上都不是。

48:30 人生太顺,有时候在思考爆款的偶然与必然。

61:00 我觉得在这个年代,我希望大家都活得开心,对,因为我这次离职之后,我去探访了一些我的老同学,我发现其实在 28 岁到 30 岁这个区间,做重新做人生选择的人,我以为很少,但其实是很多。

  • 本期手稿:

本期内容,陈总特意提前用他独特的文字准备了草稿,我感动流涕,必须把原稿放在这里: 1.先请陈总做个悲惨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陈昌,我拥有被意外决定的一生。

4岁我上的幼儿园倒闭了,只好去上学前班。

三年级去城里上学,因为来自农村被班主任歧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跳级上四年级,这两个意外导致我比同学普遍小两岁。

高考的时候下血本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导致我不知道中央空调是没有遥控器要靠面板调温度的,17度的风把我吹得烧到40度,导致我复读了一年,导致我错过了我梦想中的武汉大学去了以前根本考不上的人大。

大三为了我找自己掉的校园卡开了公众号,后来写成了当时人大平均阅读量最高的公众号,大四考研失败,找工作发现自己也只有这个公众号比较拿得出手,就去领英做了公众号编辑。

入职那天王总也在办入职,就这样认识了,后来在领英找转载的时候转了赞总的文章,就认识了赞总,然后被赞总介绍到她当时的公司,做了个情感公众号主编。

直到今年老板突然遭遇了一些变故,解散了项目,解散后我觉得自己不能消沉,得奔跑起来,就去踢球,被人一脚踢成粉碎性骨折,于是我就在一周内从管理十几个人团队的主编成为了卧病在床的无业游民。 2.开始正式话题前,先请陈总回答一个每个嘉宾都会问的问题:你还有职业理想吗? 我没有太具体的职业理想,我理想的工作我觉得符合下面三个标准就可以了1.时间和空间相对自由 2.输入的时间高于输出的时间 3有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3.开头我们先进行个时光回溯,回忆下公众号光芒万丈的时代。 我自己决定应该是16年写出非典型985的时刻,必须承认公众号确实代表了自媒体的黄金年代,因为那时候一篇百万+阅读的内容就足以改变一个账号的命运,市场甚至不会要求你的内容具备较高的垂直度,也不太考虑你输出的可持续性。现在虽然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也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别说百万+阅读,就算是百万+点赞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非常难的。你说你百万赞了,老板只会用余光瞟一眼,说哎呀怎么没怎么涨粉啊,是不是内容不够垂。

在行业里的高光时刻可能是20年在新榜大会上演讲的时刻吧,其实当时的账号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成功,所以没有做很严肃的行业分享,而是发挥情感博主擅于讲故事的优势,讲了讲做号的历程,但因为比较有梗,所以反响就很好。那一年有个话题是“公众号会被短视频取代吗”,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然后等到下一届新榜大会的时候直接没有公众号创作者这个环节了。 4.陈总能讲讲自己失业卧病的故事吗?觉得还能继续做新媒体吗? 前面提到了,失业其实也有偶然性,公众号其实21年就开始走下坡路,22年进icu,23年基本上处于电视剧里医生对家属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那种状态。

22年底的时候其实老板就已经把我调出公众号,今年过完年开始做短视频,然后做了三个月老板本人突然遇到很大的变故,出于保护他的隐私我就不说具体是啥事了,然后项目就解散了。

当然本人向来是擅于面对变故的,我觉得我肯定不能消沉,要动起来,要积极面对生活,解散的那个周末我们校友会有个去西安踢的球赛,我就主动报名参加,然后就被人 一脚踢成粉碎性骨折了。

当然本人向来是擅于面对变故的,住院的时候虽然手脚不能动,但我大脑仍然保持飞速的运转,我想到其实我一直想说脱口秀,但因为工作没有去尝试,然后我之前的上司还在领英,领英作为外企,没那么卷,是有很好的worklifebalance和人文关怀的。所以我想之后能不能去前上司面前磕个头打个滚回到领英,然后业余时间再说说脱口秀发展一下爱好。

出院之后我手终于能动了,我打开手机,刷到了两条新闻:领英中国裁掉所有2c业务,笑果无限期停办线上线下演出。

那个时候我感觉我太牛逼了,这个世界一定是针对我设计的,会不会我其实就是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

我当然是可以继续做新媒体的,也不限于新媒体。其实在我伤恢复到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时候我就开始接活了,我刚做完一个自动驾驶的项目,国内最大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他们联合同济办了一个月的面向用户的线下科普活动,一共办了7场,我就做了这七场活动的编导,设计内容和环节,尽管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自动驾驶,但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5.22岁的陈总一无所有,一夜爆红、如今快30岁的陈总又一无所有,感觉此刻的心境和那时候比怎样? 现在其实比那时候艰难,因为年纪越小,世界对你越宽容。

当你未成年时,连法律都是向着你的。当你成年了其实没谁关心你做事情的过程,大家只会向你要结果。

我小学的时候可以把圆周率背到100位,过年我经常表演这个,大家都说我是神童。

要是我再表演这个,人家会说哪个精神病院人没关好给放出来了。

21岁的时候我一无所有,但我出去寻找机会的时候大家其实只会考虑你未来有多大潜力

28岁的时候我一无所有,再找机会的时候大家只会考虑你过去这些年干嘛了,你能做啥。现在大家都在搞短视频直播,公众号时代的作品就像旧时代的灰烬一样,不是加分项甚至是减分项了。

但内容行业已经是各个行业最公平的了,只要你能做出有数据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机会永远会存在,所以我不太把周围的人是否冷落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米哈游的创始人曹浩宇,在成功之前媒体人和投资人对他的评价是“内敛且不善于沟通,缺乏领导者气质”,米哈游成功之后对他的评价是“低调沉稳,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

我我感觉我现在就是内敛且不善于沟通,缺乏领导者气质的。 6.作为这个行业里多年的从业者,你觉得这个行业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字已死了吗? 其实当年公众号冲击传统媒体的时候,大家就说文字死了,因为话语权已经不属于专业的媒体人,人人都能做自媒体了。

现在图文受到短视频的冲击很大,大家也说文字死了,但在我看来,只能说文字的红利期确实消失了,一篇文章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时代过去了。

但这本来就不会是常态,这是人类大脑本身的架构决定的。人类的祖先每天要面临野兽的威胁,导致大脑对抽象化的信息不敏感,且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而文字是抽象的,阅读是需要专注力的,所以阅读能力本身就是有点反人性的,文字相对视频最大的优势是信息获取效率,但人类在互联网上最大的需求还是娱乐,文字干不过短视频实在是很正常,但也不至于没有生存空间。 7.接下来几年你们会做比较大的转型吗,准备去做什么? 我现在对工作持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

我前面提到了上个月做了一个月的自动驾驶的活动。自动驾驶的发展有两种路线,一种至上而下,一开始就做无人驾驶,然后从封闭园区路段逐渐拓展到更复杂的路段。还有一种是从下到上,一开始就商用,从最基本的车道线保持和定速巡航做起,一点点地加功能直到自动驾驶。

而现实是,至上而下的路线虽然起步更早,但至今没有实现大规模商用,而至下而上的路线现在已经实现了在高速路和部分城市道路上几乎不需要人类接管,自己会变道超车的辅助驾驶。

这件事对我其实启发很大,虽然谁都知道做事情要一点点进步,但至少在面对工作时,我觉得自己过去采取的还是至上而下的路线,就是先尽量找一份名头足够大,足够体面的工作,再去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适配,是否能够有所成长。

然后就会发现当你身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title带来的安全感是非常虚妄易碎的。

所以这一次我并没对未来要一个详细的规划,我只希望自己确保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的认知永远比自己做的事领先一点点,但也只领先一点点,持续前进,然后对机会持开放态度。明年此时,我也许是个汽车主编,也许是个脱口秀演员,也许是个自媒体博主,也许同时是以上几种身份或者以上都不是,我唯一可以确信的是,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内耗上,也不会急于去做个螺丝钉。 8.这些年有没有什么失败或者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的? 成功经验基本没有,失败经验我可以给你开个专场。

我觉得最重要的经验是要对“标签”祛魅,不要靠标签去定义一件事和你自己的价值 。而是仔细思考自己在这个社会分工体系里是如何产生价值的。

标签所带来的安全感是非常虚妄的,时代潮流的变化跟时尚的变化一样快,我上大学的时候最受欢迎的选择是进外企,四大宝洁联合利华,等我毕业的时候最受欢迎的选择已经是进互联网大厂bat了,再到最近几年,最受欢迎的又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当下最正确的选择没过几年就可能变成很普通的选择。潮流变化太快了,3年前我还是700万粉大v在新榜演讲,讲完第二天微信一打开都是找我的借钱的,3年之后我是失业的无业游民,发了条坐绿皮火车旅行的朋友圈,朋友们纷纷关切地问我是不是已经成失信被执行人了。

再者呢,要警惕被工作异化,其实越是大公司越是容易把人零部件化,好处是零部件通用性强,容易替换。坏处是随着技术变革,有些零部件可能永久失去价值。比如汽车这几年流行电动化,然后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的技术,把一辆汽车的零部件从三万多个变成一万多个,这意味有一万多个零部件,不管你有多少技术积淀,过去有多重要,努不努力,就是永久地失去价值了。可能上一秒你还是豪车大厂一个重要的零件,下一秒这个世界就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永远是降本增效,你以为你是效益,但你其实是成本。你爱公司爱到坐地铁也要戴工牌,但公司可能想用AI替代你的未来。

所以我祝大家的安全感和自信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 和陈总的一些时光回忆:

2016年刚入职,一起去京郊书屋团建 2017年,与陈总航哥领英logo前合影 2020年,陈总新榜大会次日两人聚餐 2020年底,星光大赏前两人南京见面 2023年,自由行驶中的陈总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辉煌总是暂时的,辉煌过后你是怎样的人更重要,沉下来,走出去,共饮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