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艺术在香港》在变迁中寻找韧性与希望

《艺术在香港》在变迁中寻找韧性与希望

2025/4/7
logo of podcast 艺术有读

艺术有读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E
Enid Tsui
Topics
@Enid Tsui : 我认为香港的艺术发展并非始于1960年代末,而是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艺术家在香港开展艺术活动,并在国际上展出作品。196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的腾飞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并促进了艺术机构的兴起,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香港艺术发展也受到冷战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涌现出许多新的文化机构,但同时期政府也奉行'没有文化政策就是最好的文化政策',这种做法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 香港的艺术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民间力量的推动。香港艺术发展局(ADC)的资金分配主要由艺术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同行评审,而非政府直接决定,这促进了香港众多非营利艺术空间的长期存在,例如Videotage、1A Space、Floating Project和Parasite等。这些非营利艺术空间对香港本地艺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情之后,香港政府为了吸引国际游客和机构,设立了'文化艺术盛世基金',增加了对大型商业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例如Art Basel和M+博物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政府对商业艺术项目的资助政策。 苏富比拍卖行进驻香港的历史也值得关注。1973年,苏富比与连卡佛百货合作在香港举办首次拍卖,取得巨大成功,促使苏富比决定进驻香港,这标志着香港艺术市场开始受到国际关注。 香港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也值得关注。许多香港艺术家需要兼职维持生计,因为香港的生活成本很高,难以成为全职艺术家。艺术家林岚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福建移民到香港,50岁才迎来事业转机。 《国家安全法》的实施对香港艺术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临时公众娱乐牌照(TPPE)的申请和审查变得更加严格,这给一些独立艺术空间带来了不确定性。尽管如此,香港艺术界依然充满活力,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等地的有才华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香港政府也出台了新的十年文化规划,这将对香港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影响。 展望未来,我认为香港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并继续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M+博物馆作为亚洲地区一个重要的艺术机构,也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Zemi : 感谢Enid Tsui精彩的分享,为我们深入了解香港艺术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香港艺术发展的历史,纠正了香港艺术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普遍误解。它追溯到19世纪早期,介绍了早期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并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成为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 香港艺术并非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在19世纪早期,广东艺术家Lam Kwa已在香港开设艺术工作室。
  • 20世纪30年代,第一批移民艺术家抵达香港,结合东西方艺术元素。
  •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吸引众多艺术家,香港艺术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 冷战和文化大革命影响了香港的艺术发展。
  • 英国殖民政府采取'minimal intervention'政策,对香港艺术发展的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艺术有读我是 Zemi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刚刚结束这两天艺术世界可能还在疲惫的这种看展的周期中恢复那么上个星期有大量的关于香港艺术世界的报道想必大家都已经读过了

很简单直接快速的报道让我看着稍微有一点点头疼那么其实我今天呢想要聊的这本书可能是更深度的去聊一下香港的艺术生态和这一个正不停在变迁的一个城市的这种城市肖像那么这本书的作者今天很高兴的请到了节目上是 Anit Suh

是南华早报的艺术版编辑她负责报道和分析香港及亚洲的艺术动态她曾担任金融时报的香港特派员及亚洲公司与市场的编辑曾在香港电台第三台担任主持人以及担任 CFO China 杂志的总编辑好 欢迎 Annette 你好 谢谢你邀请我来你的 Podcast

对我其实发现我们 podcast 跟香港还挺有缘分的我们做过很多你的书里提到的关于香港的书的这个 podcast 包括 2018 年的时候我们就做了梁宝的那本我爱巴塞尔然后跟梁宝也录了一期播客那期到现在其实一直都是我们收听非常好的一期节目因为我觉得梁宝提供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视角

今天也很感谢 Anne 其实 Anne 的这一本书叫做《Art in Hong Kong: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其实是英文书但是今天我们非常努力的希望 Anne 能在播客里的跟我们用普通话来交流我自己这本书是刚刚出的对吗?对呀,就是出了两个月左右吧就是在书里也提到梁宝的《我爱阿巴族》

我也很爱他那本书对我觉得很有趣然后这本书我可能 Art in Hong Kong Portrait of a City in Flux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自己的一个中文的这样子的一个翻译就是我反正跟这个 GPT 聊过以后他给了我一个翻译

我自己稍微改了一下我可能翻译成叫做艺术在香港一座变迁之城的肖像我不知道这样子翻译准不准确太完美了

真的吗那很好以后就是出中文版就可以用这个标题好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我其实非常感兴趣其实从第一个章节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 sweet read 就是大概在飞机上如果有两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书但是里面提供了很多我这几年在任何的关于香港艺术界的报道中都没有看过的一些关于香港艺术的历史

和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那么其实从第一个章节叫做 Art in Hong Kong 我就看到了其中里头提到了有很多人认为香港的艺术其实是在 1960 年代的末期才开始发展但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艺术机构了那为什么同时又为什么 1960 年代末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呢是不是可以请安妮来简单的先聊一下这个历史

其实一个普遍的误解是香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是没有艺术那是不可能了其实早在 19 世纪的早期广东艺术家 Lam Kwa 他在 1842 年英国人抵达香港后不久已经在香港开设了一个生意很好的

商业艺术工作室还曾经两次在伦敦的 Royal Academy 就是展示他的作品然后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第一批移民艺术艺术家也抵达香港当时就是包括一些在西方艺术学校接触过培训的海外华人比如说是李铁夫和李

然后再晚一点点随着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就是 60 年代就是吸引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比如说就是从英国来的 Douglas BluntRosman Brown

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艺术家都来到香港结合了他们新和旧的生活的元素同时保留了西方的材料和技巧另外一群艺术家就是主要是在香港长大学习中式技法的华瑞的艺术家组成

他们也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视觉语言比如说就是韩清新周碧云张艺等等其实在 60 年代这些艺术家已经以香港艺术家的身份在国际上展示他们的作品

当时明庆是香港大会堂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出现的同时也是就是冷战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就是当时这个英国殖民地变成了一个有很多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一个战场

还有因为当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是很差对于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还有就是有很普遍的就是 corruption 所以就是在 1966 年 67 年就是出现了一连串的就是很大规模的 riotprotest 那么

到了 1970 年就是英国统治香港的方式就是出现了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吧因为他们要真正的去考虑怎么样是建立就是一个社会的引进力和归属感

那么在 70 年代政府推出了很多的改革还有就是涌现了很多文化新的文化机构包括就是香港艺术馆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在现在在尖沙咀海旁的一个美术馆其实它拥有的收藏是很丰富的 1975 年好像是开馆的与此同时好像学者 Vicky Wiesel 说当时的政府觉得最好的文化政治就是没有文化政治

那这一个关联就是一直影响到香港的文化发展到了今年这种方式是有所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是越来越热衷于去塑造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所以你刚才说的这个没有文化的这个没有这种 culture policy 就是最好的 policy 是在就是英国殖民的这个阶段

因为英国殖民政府去管制香港主要的方针就是 minimal intervention 所以就是香港一直以来有很多人都是觉得是一个 capitalism poster child 就是全世界最开放最自由的一个经济体

雖然這一個政策令到香港有很多長期的問題出現了包括貧富的選區但是在文化政策上這個沒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這個就是

好的一边就是令到就是拜白花吃饭政府除了有一些 censorship 以外就是英殖民政府也有他的 censorship 嘛但是是审查是在什么样子的环境都有对

但是這個沒有政策就是好像在其實在 90 年代開始就是香港的藝術發展局 Art Development Council 他們一個很重要的機構發很多就是 subsidies funding 給藝術家藝術的 institution 但是在這個沒有文化政策的年代他們的就是選擇資源給誰的時候

其实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艺术家他们 form 不同的 committee 就是 peer review 这样子是决定的而不是就是由一个政府的文化局去决定的这一点对于香港的艺术发展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那么多的就是 non-profit 的 art space

可以维持了那么多年其实你的这些回答其实都伴着我后面的问题搅在一起我还挺想我就在想很想把这个问题就是可能顺序要重新放一下就是我从

我们可以放一下艺术家的这一部分是不是可以你刚才既然已经说到了非盈利机构和包括这种香港你刚才说 ADC 的这种资助算是政府机构的这种资助那我们可不可以从这方面来说因为其实你的这个书里面大篇幅的有一个有一章节叫 Culture Desert No More 嘛

就是好像这种文化沙漠的这个标语一直都伴随着香港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知道现在看起来很热闹的这些美术馆大馆啊 Mplus 啊香港故宫其实都是在 2018 年以后才慢慢开启那么在这之前香港的艺术生态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在你的书里都有提到很多的像你刚才说的这些非盈利机构

然后你有提到这个 LCSD Museum 可能这就包括了刚才你说的香港艺术馆然后还有 Parasite EA SpaceFloating Project 其实里面有很多我都不知道 Floating Project 我不知道然后 Videotag

AAA WMA 这样的艺术空间那么他们在这个本地的艺术发展扮演了什么样子的一个角色呢对于外界不太熟悉的听众你觉得你要怎么去介绍这些机构的重要性呢其实香港政府文化事务署吧 LCSD 对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其實我剛才說香港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

全球最開放最資本主義的城市但是其實政府一直也 70 年代以後政府依然提供了很多服務包括就是抗爐和文化的事務到現在為止除了 M 家在西九龍文化區這一些比較新的

还有大馆这一类其实香港大部分的博物馆还是公营的还是政府抗热及文化事务署是管理的 Videotage 也是比较早期的一个 institutionVideotage 是 1986 年

有几位香港的思想视频艺术家开设的梅峰、Ellen Bao、王子辉和 Coleman Mo 这个视频 Touch 跟同期的还有比如说 1A Space 就是晚一点对不起是 1998 年的 Floating Project 还有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的 Parasite

这全都是艺术家自己开的 art space 就是 artist run spaces 但是他们现在都还存在我所提到的他们现在全都依然存在就是跟我刚才提到的这一点就是艺术发展局 art development council 还有政府所提出能够给文化界提供的资源是很有关系的

Parasite 其他的这些 Artist Run Spaces 当然在香港他们的规模不可以太大因为香港的租金很贵但是他们每一年也是就是持续的就是做展览做 Residences 依然是很活跃的

还有一家比较特别的机构就是 Asia Art Archive2000 年创立的他们主要就是亚洲艺术文献库他们创立的原因就是要看到香港也好全亚洲也好

有很多艺术展览艺术家做的活动完了就是没有纪律所以他们现在的图书馆还有 Digital 的 Archive 也是就是一个很难得的资源我在写书的时候也花了很多时间在他们的图书馆在上网做 research 然后到了

21 世纪初吧就是开始看到一些比较大型的机构出现比如说就是 CHAT 就是 2018 年出现的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以前是在 20 世纪中期有很多就是在上海啊

浙江搬来香港的移民他们在香港设立了很多工厂当然到了现在这些工厂都是没有机制做生产所以有一家纺织厂其中一家就是很大型的纺织厂他们拥有的家族他们也是做地产的

2018 年他们把纺织厂改建为很多元化的一个南风沙场现在今天变成一个保育文化还有休闲的一个空间

那他们搞的展览都是围绕着纺织 fabric art 这个主题的我还记得他们在 2018 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问号就是说哇这个主题那么窄他们有可能继续的去做这个主题的展览但是今天他们做的展览就是我只能说就是越做越好

虽然是离开市中心比较远一点但是来香港的朋友就是有机会应该去看看那刚才有提到这么多很重要的这种非营利空间然后我们也刚才你也说到包括香港的这个 ADC 他们都是在可以批款资助给这个艺术机构和项目去进行那么我们经常听到

什么什么样子的机构尤其是很多商业的艺术项目他们都可以获得这种有点像政府资助的这种资金那么具体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有哪些途径呢因为我们都知道阿尔巴索你也写到阿尔巴索 2024 年拿到 1500 万港币嘛对就是因为以前这个情况是没可能的

因为你做商业活动的其实在香港就是不同比如说新加坡在香港政府就是比较就是不喜欢去赞助这一些商业性就是文化资源都是留给就是非牟利的或者是

一直加所以疫情过后这个情况就是改变了很多因为就是疫情的时候就是香港跟就是世界分隔了几年隔离了几年所以政府就是要做一些就是下斧工就要吸引游客啊国际的机构回来香港

所以就是开始了这个 Mega Arts and Cultural Events Fund 文化艺术盛世基金那你刚才提到 Art Basel 也拿到了为时不少的一个资金其实我们也想知道 Art Basel 就是在香港已经搞了很多年嘛以前是没有这个基金的赞助的

那到什么时候对就是疫情以后才开始到了现在就是可能我们也会想了解就是政府往下去会不会就是继续去用我们纳税人的钱去支持这一些商业的

活动呢虽然就是无可否认就是阿尔巴扫这些为香港带来的的确是有很多益处的然后你觉得除了刚才说到的阿尔巴扫还有哪一些机构有拿到这样子的 funding 呢

因为你上面有写到这个 funding 是很多钱是多少个 billion 很多活动也拿到啊就是他们的网站列了我在看巴手啦,Rcentral 啦,Complexcon 啦 M+也拿了你知道吗

M+就是它大型的展览比如说现在的这个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也拿了 2021 当时也拿了去年 8 月份的时候所以就是他们你刚才说的这些信息全部都是可以在他们的官方网站查到对啊

包括金额是吗?金额其实这个比较难找到有时候有记者或者是议员立法会有提问的时候他们会说所以你这上面写到的就是 1.1 billion fund 在 2024 年所以是 2024 年这个基金就有 11 亿港币的资助分出去

里面也提到了包括这个 British designerAnna Hindmark 也拿到了 700 多万港币的这个支持对啊 当时其实也是蛮 controversial 的就是令人的感觉就是好像有一点好像刚才我们说到香港就是很

历史上是没有文化政策就是文化政策可以说到了现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说就是这一个 Mega Event Fund 也是用这个有一点就是好像没有政策的文化政策吧但是其实他们决定标准主要就是看

这个活动可以吸金多少就是吸金还有吸人可以引入就是引人流他们就是申请的时候要给一个 projection 就是说我们这个活动可以吸引 X 几万的观众包括 X 在大湾区的游客这样子

还有一个这个书里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其实基本上所有大型的拍卖行无论是中国内地的也好也是西方的也好都把他们亚洲的很重要的一站或者说总部吧放在香港那你里面写到了这一些

拍卖在拍卖行在香港建立的一个历史我觉得很有趣就是说到 1973 年与莲卡佛合作的香港的第一次拍卖然后开始了这个之后就非常成功然后苏富比决定在香港建立这个总部那不知道

你可不可以讲一讲这段历史?我就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历史是人做出来的我们报纸有一个很大的 archive 就找到了关于这一位女士 Mami Hao 的故事

她就是在上海出生的然后就是搬了去美国然后就是回来香港加入了就是当时一家最大的百货公司 Lane Crawford 就是她是一个 senior buyer 就是买手就是一个很就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个 tastemaker

很 trendy 很时髦的一个女士她就是认识了这个苏比的拍卖行的这个高层当时就是西方的拍卖行他们主要就是集中在日本因为当时日本的增长很大

但是他们去东京的时候发现东京举行的拍卖会就是很他们就是保护主义很强本地日本自己的拍卖行都是就是不想这些外国的拍卖行进来所以就是他们就是很难打进这个市场

所以这个 Mami Hao 就是跟他们说你可以来香港试试看在我们百货公司这一个拍卖是当时就是 1973 年 1973 年他们第一次举行拍卖其实在文华酒店 Mandarin Oriental 酒店在中环办的 73 年你也知道这是这个油烧全球经济就是很差但是这一次拍卖竟然就是卖到了就是 1 million pounds

100 万英镑 73 年这个数目就是不少所以就是香港作为一个拍卖的市场可以说就是当时受到关注

所以最后就是苏富比就决定进驻然后慢慢的后边的可能历史大家就比较稍微更清楚一点但是 Anit 就提到的这段历史我觉得是非常有趣而且你也写到说莲卡佛当时还有一个 section 专门卖 Asian art 对呀就是好像也卖一些 antiquity 的东西对不对这还挺有趣的这个就是现在就是看不到了好

然后我现在想回到其实本来我一开始准备的问题就是在你的第一章节里面有讲到 R in Hong Kong 这个艺术家林岚他叫 Jeffrey Lam 对吧对他的这个经历展开他如何从一个算是从福建来的移民到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成长

然后 50 岁才迎来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机那为什么你要用他的经历他的经历能代表香港艺术家的某种普遍性吗像这样子的艺术家多不多嗯

其实这本书除了描述香港的艺术界它的宗旨也是帮助读者去了解香港所以第一章就谈到香港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我的初稿第一章对于历史的描述我觉得我写得非常的方便

所以开始考虑通过艺术家去说香港这个故事那么我想起了杰弗·林兰的故事因为他给我就是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从书的结构上来讲这是我这样做就是用他的故事去说香港的故事是有一个风险的因为这本书是本小书嘛你坐飞机已经看完了

所以让他在这个 narrative 中扮演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不完全是平衡的结构还有我可以把许多其他艺术家的经验也包括进来但是因为他做一个福建的移民他当了教师就是在大学教艺术这个漫长的基业生涯

现在才获得认可这个经历是有代表性的因为这些都是几代香港艺术家都是新的移民这一座城市的人口一直也是相当流动就是从历史上来看它是一个开放的港口一直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一个被封港

和寄育之地当然在这里做艺术家也是特别的困难的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也是很高你是很难成为一名全职的艺术家所以好像宁兰通常都会有一场就是 day job

这意味着你用来创作艺术去推销自己的时间就是比较小了其实你做香港艺术已经够难的了因为香港艺术一直也是被边缘化这一点我是在书中也提到的

但是在疫情期间 许多很多其他的城市一样人们就是注意力转向了本地发生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展示过香港艺术的一些国际画廊也首次就是展示了 就是邀请香港艺术家进来临南就是当时疫情的时候就是在 Axel Verde

花廊就是国际花廊举行他们有一个 group show 就是邀请了他的参与然后花廊更成为他的代理那他现在他的艺术因为很多都是以社区作为基础的他就是用很多不同的材料包括就是布料那现在在世界在西方还有在国内也是

有很多的展出的机会那艺术周这个艺术周开始之前我刚刚就是出了在舌口海上世界那里它的 opening 但是因为它现在有一个很大型的回顾展就是刚刚在舌口

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她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虽然是一个很引人入胜的一个故事但是也是带有她的代表性的好呀我其实最想聊的可能就是你其实整本书很大的篇幅都在讲

关于艺术审查和这种艺术表达的自由度的这个相关的议题包括了国安法然后现在有些艺术审查的新的法案出来那么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具体地聊聊书中提到的针对文化艺术的类别有什么样子的新政策会影响这种艺术的表达

就是有提到什么 TPPE 临时公众娱乐牌照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讲一下这方面对这个 TPPE 就是英文就是 Temporary Permit for Public Entertainment 就是公众娱乐的一个暂时性的一个牌照

排照许可证自从 2020 国家安全法之后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独立的艺术场馆因为他们的展览没有获得这个 TPPE 排照而要被关闭过去一直大家也的了解就是商业画廊就是不需要拥有这样的排照

不需要每一次你办展都要拿这个牌照但是在 2021 年的时候就是这个国家安全法推出后不久突然间就是有几家就是蛮知名的画廊受到这个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官员的突然造反就是指责他们就是没有 TPP

这一个消息就是引起了短暂的恐慌还好事后花廊将它规矩为误会好像就是政府也聊他们没有说清楚但是之后也没有这类事情发生因为商业花廊是零售商不是公众娱乐的

所以就是应该也是继续就是扩免的那我自己去问这个食物环境卫生署的时候我是想拿到他们的澄清了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对于香港的艺术市场但是回答是叫

模糊了但是希望我们以后也不会就是遇到这种事情其实这个 TPP 一直也有的英殖民时代也有的那么现在因为在香港有很多空间都是比如是工厂其实一直以来非工业的生意在工厦里面的活动

是存在在一个法律上灰色的地带那么到了近期有了国家安全法以后好像是多了一些情况就是官员会就是说要查你的这个牌照所以我发现有一些比如说就是非某利的艺术空间他们现在搞假男的时候

都是需要你去登记你先去登记说你什么时候会来访然后他们会说你登记了就成为我们的会员用这个做法去避免被指为你是一个公共娱乐场所那什么样子的机构或者是活动需要去注册这个 TPPE 呢比如说你是做音乐会或者是

Art Fair 就是 Art Basel 也要拿他们好像一直也是要拿的但是新的东西就是这个 TPPI License 以前主要就是政府关注的安全性有没有火警的危险会不会影响你的邻居所以这是受这个食物环境卫生署的管理嘛但是过了有了国安法以后

然后国家安全也成为 TPP 牌照安全性对于活动的安全性的考虑所以就是像他们去申请这个牌照的时候需要给他们申请的时候要写上我是具体的什么具体的很内很很具体的内容吗到现在为止据我了解你做展览你做 Art Fair 那你去拿这个 TPP

这个你的国家安全他们是怎么样去审查呢到现在为止政府依然是没有要求你去 submit 艺术品的 list 暂时来说就是跟我们周边的不同的城市还是不同的所以唯一要审查的就是要是你要放电影你要展 video 那么需要去 film sensor 的

这也是一直的惯例但是有了国安法点减数他们的审批有多了关于国家安全的这一个方面对我看到你书中有提到很多关于电影这一边的审查那么就是说这个还涵盖了像 artist filmartist video work 这些都算在这里面对那你觉得这种国家安全法的推出对有什么已经

已经出现的对于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影响吗影响是有的因为香港以前全亚洲可能就是最自由的一个地方所以到了现在有了这些新的红线这个转变变是很大的也需要时间去适应还有有很多人会说其实在国内或者是在新加坡

还容易一点因为当地的审查这些机构他们的可以说他们的经验比较成熟吧但是香港还是刚刚开始所以有很多 uncertainty 还有很多艺术圈的人才

也选择移民离开疫情期间也有很多人离开香港因为香港有了 Zero Covid 的政策所以有很多人选择当时离开并不是纯粹是因为国家安全法

所以到了现在我们还是有了这个 vacuum 特别是就是艺术管理方面还有 technical 方面的东西也是比较缺人才的当然香港的人口永远在变所以在近年来也看见有很多就是很有天分的的艺术家策展人特别是在国内来的也令就是香港的艺术圈依然是充满活力的

我可以再加一句有了国安法以后当然就是香港政府的这个新的文化局他们也新鲜出炉有一个文化政策有一个十年的文化难途刚刚出版了这一个难途就是也会对于香港的文化

全带来很多的影响包括有一些新的机构出现了就是主要就是集中做香港跟党湾区的融合这些比较就是政策上的一些方向

还有就是香港需要作为国家的中西文化桥梁所以也有很多机构还有很多资源就是去了这一方向的所以其实我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不在我给你的这些问题里面就是你对香港艺术生态的未来其实我觉得香港某程度上现在有一些可能是

失去了某些旧的特点但是到了现在也有一些就是新的机会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变得很夸张所以我刚刚也遇到在伊苏州遇到一个朋友之前他去了欧洲的那他说其实在欧洲现在是审查

也有 当然在美国我们也知道这个情况也在同时间有很多不同的地区比如说中东 非洲大家都是很希望能有一个不受西方控制的一个对话以前我在阿巴索就是跟一位在纳吉尔来的花廊

的老板谈他说以前非洲跟亚洲的对话就是要通过西方这个 gatekeeper 进行的那么到了现在大家就是想一个直接的了解那这一点我想香港应该就是尽量去利用这个机会吧可能大家已经不

在想泰国的依赖西方对于艺术的论述在这一方面我想 M 家它的角色也是蛮重要的 M 家是在亚洲比较特别的一个博物馆虽然是很年轻但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它的 DNA 一个没有国家身份的一个艺术馆

它不是特别说中国艺术的历史而是比较有国际视野的一个博物馆虽然它现在有一些纪元上的问题我们还是对它有期待的好 很感谢 Anna 今天跟我们分享这么多

感谢收听艺术有读播客艺术有读是由两位艺术从业人员主持的艺术读书的跑题节目我们的节目可以在 Artist Poison 官方网站以及所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您只要搜索艺术有读读书的读就可以找到我们另外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以便获得更多与节目有关的信息也欢迎给我们留言转发和好评支持我们做出更好的节目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