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总第051期:这事情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总第051期:这事情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2025/4/12
logo of podcast 读报teleread

读报teleread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我认为先天条件论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忽略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即使天赋异禀,如果没有持续的努力和投入,也很难取得成功。反之,即使天赋平平,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恐狼复活项目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它也引发了严重的伦理争议。对灭绝动物进行基因编辑和复活,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也可能违背了自然规律。此外,这项技术也可能被滥用,用于制造具有潜在危险的生物。女性在棒球运动中的缺席,是长期以来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女性不具备从事这项运动所需的体能和技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实际上,许多女性热爱棒球运动,并拥有参与这项运动的能力和热情。音乐平台利用算法推荐音乐,虽然方便了用户,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利用AI生成音乐,并将其混杂在真正音乐人的作品中,损害了音乐人的利益,也降低了音乐作品的质量。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独报这是一档杂志文章的阅读分享节目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借助外文报道看到更多的人和故事我们相信总有人对外面的世界有所兴趣与好奇棒球是一个商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运动怎么可能没有女队有那么多的灭绝动物要复活它为什么会排上号呢

所以我觉得那种先天条件论或者当中隐藏的决定性的贬义的色彩是非常值得批评的

大家好,欢迎收听读报,这是我们的第 51 期开始之前有一个,有两个小的 housekeeping 工作首先是上一期三八节的特辑非常开心争取到了雅历图书的赠书名额雅历是 of boys and men 的中文版吊队的男人的出版方我们会在评论区里选一位国内的朋友进行一个赠书的动作啊

特别感谢雅里专门协调了译者赵英南老师做了译者签名版赵英南老师是法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那他在豆瓣也非常活跃其实译者可以说是原文最亲近的读者所以他也在《吊队的男人》这本书的豆瓣主页发了由他的视角出发来写的这个译后记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

那可想而知这个签名版其实非常的非常的有意义比较遗憾的是截至到目前为止来看啊比较活跃的这个听友 IP 都是在国外那国外的朋友可以通过 telegram 来联系我看看能不能操作送一个电子书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可以做到然后国内的大家抓紧评论在一周内

都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来参与我会和 Witness 老师一起选一个评论来赠书把你们在别的平台发的长屏都赶紧复制粘贴过来

然后就是讲一下今年开年以来的节目其实基本上都是专题策划和特点那常规节目真的很长时间没有做了积压了很多文章所以接下来时不时会有一些这个库存文章的清点他们就日期没有那么新鲜相对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切合当下的热点但我是不太想放着就是经常一放可能就再也不见天日了所以

这段时间的常规节目会放一些这种积压的库存文章今天的第一篇文章还是比较新鲜的这个其实是紧急烹饪现场现炒出来的来自纽约客 0415 刊词 Life After Death 官网推送于 4 月 7 号标题为 The Dire Wolf Is Back

Diawolf 中文叫恐狼这是一种早就已经灭绝的动物第一具恐狼的化石是在 1854 年发现的推测它生存的年份距今至少有一万两千年这么远了这么遥远的一种动物理论上不是一个当代人会留意到的灭绝动物就是说有那么多的灭绝动物要复活它为什么会排上号呢

恐狼在流行文化中意外地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魔兽世界》《龙与地下城》还有更热门的《权力的游戏》这些作品中都能找到他的身影乔治马丁老爷子就非常喜欢恐狼你现在如果搜 Dywoof 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这个新闻应该是可以搜到他抱着两只恐狼幼崽拍的那个照还有一张照片应该是这个恐狼幼崽被放在那个铁王座上

所以它是跟很多流行文化紧密相关的复活任何灭绝了的动物都不容易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说这个科研的过程有多么的艰苦卓绝实际上这是一项充满了争议而且细思极恐的事情复活恐狼的不是一个科研组织也不是来自高校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Colossal 这

这是一家专注于灭绝动物复活的 startup 听上去有点怪怪的对他们专门专注于灭绝动物的

基因细胞组研究然后修改和复活的工作他们还试图复活过杜杜鸟带狼这些也还蛮热门的灭绝动物他们公司内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赛马机制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团队会负责不同的动物看谁的这个研究更快的推进提上日程来率先复活

就是有一说一啊复活魅觉动物的确是一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你要收集 DNA 片段的样本通常是来自化石骨骼然后从这些样本中合成信息来努力重建动物的基因组创造合适的培养基因来培养细胞然后接下来有一步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就是修改它们的基因来克服细胞的自然分裂限制从而允许它们无限的复制

这里我只是大概的提炼了一下这项技术叫做 CRISPR 修改的这一步使得问题有了非常本质的变化一些科学家意识到可以用这项技术把古代 DNA 的片段的复制品插入到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生物体的细胞当中由此来产生一种杂交生物

这个杂交生物它可能并不是已经灭绝的动物的那种百分百精确的复制皮但它可以看起来在外形上和它的祖先非常非常的相似并且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继续成长下去

恐狼就是用这种方法复活的纽约客的网站配套这篇文章发了一段十几秒的视频从里面看这个恐狼其实就是白色皮毛的狼但是脸比较尖有一点像有点像狐狸然后幼崽状态的恐狼看起来还蛮萌的就是有点像白色的小狗

Colossa 是用灰狼的基因组作为复活恐狼的基底这两者共享了 99.5%的 DNA 确实是非常相近那恐狼相比之下刚刚提到了毛色更白更蓬松然后经过一年的计算遗传分析 Colossa 的研究人员使用了 CRISPR 对 14 个基因进行了 20 次编辑 15 次编辑来自对恐狼基因组的研究 5 次调整来自于对灰狼基因组的研究

到了 2024 年含有编辑基因组的细胞核放入到 DNA 已被去除的狗卵当中 45 个胚胎被放置在两只狗的体内你可以理解为这一个复活项目里面具体的代孕工作是由母狗来完成的最终是通过剖腹的方式分娩了两只恐狼的幼崽

这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对照着什么呢对照着当年贺建奎修改婴儿基因那个案子来看就更好理解一点后者其实也是用了基因修改的手段达到所谓优化基因的目的而且两者使用的是同一套技术 CRISPR 的开发者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美国著名的基因工程学家 George Church 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肯定了贺建奎

部分肯定吧在部分层面上给予了贺建奎所作所为正面评价的专家 Closo 这家公司也正式由 George Church 参与创立的真的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do over 就是复活从头再来吗实际上当你修改了这个基因之后它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再现和复活那个曾经有的生物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恐狼的灭绝大概率跟人类没有直接的关系恐狼当时主要吃大型动物马野牛偶尔还会攻击巨型树懒和小猛马象

所以这些生物自己本身也在发生变化那对于恐狼来说它赖以生存的食物变化了消失了包括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它自身的灭绝其实是在所难免的强行把它带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并不见得就是好事一桩就拿这个毛色来说

灰狼之所以进化成这个样子,而不是更浅的毛色,不是纯白的毛色,其实从视频里面来看恐狼是完全纯白的毛色,一定程度上跟基因也是有关系的,因为指导毛色的基因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是更浅的毛色意味着更高的失明和耳聋的风险。

总体上这也是为什么基因修改工程在当代是遭受巨大的争议和管辖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敲掉一个基因或者修改其中的一个编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这个敲掉跟修改的过程纯粹是人为的并不是自然规律所致

修改基因某种程度上就是逆天改命但逆天改命绝对不是听上去的那么热血那么浪漫它是包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在灰狼的基因组上实现的对于恐狼的复活它更多的像是再现了恐狼的表型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这个物种

所以我刚刚提到说修改这一步让这个问题本质上变化了也让这个案子不再是一个值得欢呼雀跃的科学研究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科研伦理问题

自从人类意识到身边各种各样的动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走向灭绝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拖缓这个过程或者是像这样去复活已经灭绝的生物有很多不同的尝试

Do-over 是真正存在的吗这是一个典型的退休四只船的困境

当船上的每一块木头都被逐步地替换掉这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这是一篇非常非常有趣的文章当然也非常长就是我看他纽约客官网的朗读版也去到了整整一个小时但我非常非常建议大家去看因为我只挑了里面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来讲在复活恐狼之外他们还尝试了其他不同类型的这个灭绝动物的复活项目而这个背后带有巨大的

商业意图而非科研意图包括 CRISPR 这个技术本身一直都承载着争议从贺健奎案到现在这个争议从来都没有减少过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去把这篇文章慢慢看完接下来这一篇也算是比较新晋来自 Atlantic 四月刊杂志标题为 The Girls of Summer 官网推送于 3 月 17 号标题为 Why Aren't Women Allowed to Play Baseball

这篇文章是从作者去参加了纽约洋基队举办的暑期棒球训练营这个活动讲开来去然后去讨论女性在棒球运动上面的缺席我几乎是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文章因为当时有一个最明显的反应就是没有吗真的没有吗

篮球足球排球橄榄球都有女队而棒球是一个商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运动怎么可能没有女队然后我快速去搜了一下还发现真的是就是少得可怜吧称为缺席其实不为过维基百科华兰华就没有了最早的女子棒球世界杯是在 2012 年创办的 2012 年什么概念 2012 年微信都已经出来了

尤其是你要考虑到在美国棒球是一个非常非常大众化堪称国民运动的项目,跟日本是不相上下的,它在美国有非常特殊的文化意涵,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化认同的象征之一。

在 70 年代的时候一个叫 Jacket Robinson 的黑人球员成为了第一位打入大联盟的黑人球员然后在棒球这个领域打破了种族隔离被视为是民权运动的一个标志事件也就是说这个运动其实长期以来跟社会的民权运动发展是紧密挂钩的结果它到现在女性是一个几乎缺席的状态

我是觉得非常的费解包括作者参加了这个面向女性开放的 Fantasy Cap 短期训练营也非常少见在美国只有纽约洋基队和波士顿红袜队是做这种类型的训练营的

这种训练营其实没有门槛年龄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几岁都有经验从完全是零没有任何实际上手经验到前职业球员也都有唯有的这个共同点就是第一必须得是女性第二喜欢棒球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好玩

Everyone was there for fun, and so was I.But I was also there because I wanted to briefly see a real-life staging of something that is still mostly a dream and that most people associate only with a 30-year-old Hollywood movie.There's no crying in baseball, and there are no women in baseball either.

我之前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没有职业女性球员但肯定有女性的参与或者说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努力地争取去参与到这个运动当中来 19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了能够打巡回赛的职业女子棒球运动员她们大多数是来自女子学院而且以黑人为主但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唱衰的声音

记者引用了一本出版于 1888 年的书《如何成为一名球员》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最温和的棒球本质上是一项健壮的运动要想象出拥有这种运动所要求的身体能力的女孩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话里话外就是说这个运动你们玩不了

一系列类似的论调随之出现了比如说棒球太辛苦女孩没有投球的天赋还有就是非常经典非常荒唐的女孩打棒球容易不孕不育就当作是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吧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在作为观众时的热情

比如在记者参加的这个训练营里面有非常非常多资深的球迷他们对洋基队的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历史的记录然后不同的球号球衣曾经出过哪些明星球员都如数家珍记得非常清楚

但是光看比赛没有意思嘛,是不是可以打打业余赛呢,所以我之前觉得说,是不是走职业路线不多,或走职业路线的机会不多,但是业余还是有人打的,俱乐部还是有很多的,但事实上是这种机会都很少,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美国的棒球生态真的没有给女性留位置。

这个训练营里有一位 50 多岁的阿姨她纯粹是出于喜欢来参加也有一点点圆梦的心态因为在她小时候曾经由于加入了棒球队导致她所在的这个队伍就录用她的这个队伍遭受到了处罚和调查甚至还引入了协会跟警方的调查非常离谱啊

所谓的调查就是去分析女孩的骨骼密度然后拿去和男孩的骨骼密度做对比从而得出女孩不应该打棒球的结论从而去否定录用她作为职业选手的正当性

离谱就是很离谱但是这种进化主义思想或达尔文主义思想在绝大多数的歧视不管是性别歧视还是种族歧视当中其实都未曾缺席过就好像是身体条件是一种完全匡死的条件由此导致的一切都是天然合理的你不行是因为你的身体条件不行这种说法是完全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当然我觉得在很多事情上包括体育运动身体条件或者说先天条件的确会非常明显的左右一个人的发挥和学习速度体育运动可能会更明显一点因为比赛它是一个特别直观的东西但其他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就是天赋的确会有一些降维打击的作用包括我觉得内容创作其实也是

但天赋绝对不是唯一的金线就从逻辑上来看也是嘛你做了才能察觉到自己到底有没有天分不断地做不断地就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到底有多少你能控制的有多少你不能控制的又有多少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持续地感受到乐趣那其实就有了基本的天赋是能够跨过那个门槛的

真正天赋为零的人只会在做的过程中只会在前进的过程中感到痛苦所以我觉得那种先天条件论或者当中隐藏的决定性的贬义的色彩是非常值得批评的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构造导致他没有办法做一件事可他本人毫无察觉仍然乐在其中或是哪怕察觉到了仍然乐在其中那我觉得这个压倒一切

因为一种身体层面上面的快乐根本没有办法被否认根本没有办法被忽视而且完全是好事一桩没有必要跑到别人面前说哎呀老天爷不赏你这个饭吃你就不要没饭硬吃这很扫兴

所以在女子棒球这个事情上尤其是在这篇文章上我觉得最闹心的一点就是这些女性她们非常非常喜欢棒球她们享受看棒球比赛自然而然的也就享受打球打比赛通过训练通过练习通过这种训练营认识更多热爱棒球的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建立一个同好的圈子

用先天条件为借口来剥夺的不仅是他们参与一项运动的权利更加是他们获得快乐的权利我说实话如果身体技能真的那么不行人自己是会难受的就不会那么没头没脑的傻乐人类这种动物没有一个不设下限就自讨苦吃的机制

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很痛苦真的很难受从当中完全得不到任何乐趣的话是不会有人莫名其妙就继续坚持的开心就完事了然后我快速讲一下这一期的大象月刊我觉得都蛮好看的封面是一篇超级长的大稿子写莫托克家族

我只看了几段因为太长了但是看这个前几段已经能感觉到是一个 succession 的底稿

Session 这个剧大家也知道是根据莫多克家族的故事改编的嘛所以其实在故事跟题材上可能会有一些重复剧我没有完全看完了我想可能有一些大概的走向或是整体的气质关键节点是会有类似的但莫多克毕竟是一个真实世界里面的人跟戏剧构建出来的可能会不太一样不过

不过真的很长非常长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一看还有一篇小短文是关于盐巴的这个我快速讲一下也是发在四月刊上标题为 Cautious salt is actually just big salt 官网推送于 3 月 8 号标题为 The great salt shake up

Cautious salt 直译过来是犹太盐的意思其实就是粗盐但是它莫名其妙会卖的稍微贵一些同时它也是专业厨师最常用的一类盐为什么呢

这个理由确实是万万没想到,因为粗盐够大颗,可以直接用手指抓起来,而不需要像细盐一样用勺子咬,那样在餐厅后厨烹饪的过程中就会更快更方便。正是这个简单粗暴的理由导致了粗盐的风靡,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现象。

粗盐是不含碘的这个由它的制造过程决定碘又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孕妇缺碘甚至是会影响到胎儿

这个现象就还蛮有意思但可能国内不存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你在超市买的那种一包一包的盐都是点盐但在国外这个现象我就觉得原来如此这个作者是专门写当代饮食文化相关的话题选的都蛮有意思的跟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下

下一篇是来自 The Harper's 这个是他 1 月刊的封面报道了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节选制作者即将面世的新书 Mood MachineThe Race of Spotify and the Courses of the Perfect Playlist

这篇文章的问题我记忆里好像之前在哪一期里面说到过但我有点忘了所以就重新说吧 Ghost Artist 有点像所谓的群星就如果你在早个十年十五年就开始用酷狗啊酷啊这样的音乐软件的时候就会知道群星或是艺名这样的标准的音乐人页面其实也有很多作品只是他们的

主人他们的这个创作者没有办法认领所以就会被统一打上这个标签 Lofi 和纯契乐音乐是 Ghost Artist 的重赛区尤其是 LofiLofi 是一个很类型化的音乐这个就很容易让 Ghost Artist 找到发挥的空间他们的主要盈利方式是流媒体的播放分层

这个就要求你的作品目录要够多够长够厚时长拉满做到薄力多销

去年 9 月的时候美国 FBI 就抓获了一起这样的幽灵音乐人案件这个哥们是真的赚到钱的那种他有上千个账号歌曲播放总量达到 40 亿次每天的播放次数超过 66 万那通过分成计划他每天就可以赚 3000 美元一个月的收入就是 11 万美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需要他的基础保有量非常大那怎么做到拥有这么多个呢靠 AI

但在今天也就是 Hoppers 这篇文章里面重点并不是 AI 这个其实就也没什么好讲的了通常在 Ghost Autist 的问题里面平台的角色是受害者因为分成是由平台来支付的发出去的钱没有到一个真人的手上而是到了一个 Bot 账号里面

那同时认真做音乐的真人艺术家是间接受害者盘子就这么大 ghost 们拿走了别人自然就少了

但是呢 Spotify 发现这是个思路让钱可以从左口袋出右口袋进所以他们开始培养自己的 Goals ArtistSpotify 最强势的就是推荐算法通过海量的数据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音乐偏好等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大的发现是相当多的用户对音乐的音乐性艺术性什么的没有追求他们

他们就是想要一些生活的 BGM 就是一些在工作通勤或者做家务的时候能听的音乐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就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用户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东西的话那为什么公司要花老鼻子劲去跟音乐人去跟厂牌买版权音乐呢

这个思路就被细化成一个项目在 Spotify 内部被称为 Perfect Fit Content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

功能性或者工具化的编排歌单的方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歌单它可能还有点创意有点艺术性什么适合清晨起床时轻松愉悦的歌曲适合什么锻炼时的激情澎湃的歌曲

但在 PFC 项目里面依据的方法完全都是数据播放次数红心收藏评论等等等等只要数据呈现出来的维度足够清晰那这些 Ghost Artist 生产出来的曲目就会被编进去至于什么表达啦形式啦 tone 调啦都不重要因为用户其实感觉不到

它将将未来的形象放在一种在播放服务中将音乐推进背景中的一个更加浓稠的低价配乐标志图,听众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完全被挤破。

PFC 项目在 Spotify 内部其实从 2017 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他们还需要和一些制作的机构来合作生产这些音乐从而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采访了一些参与过 PFC 项目制作的音乐人整个过程就非常机械基本上就是模仿已经有的数据好的 PFC 歌单里面的作品所以音乐人或制作人其实更像是

流水线上的组装工人把旋律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组装进去也是一种牛马

但老实说这个究竟是有合作的供应商有合作的制作方还是说有 AI 来做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就这个就是一个平台资本主义的问题当然 AI 来做会显得整个局面更糟糕一点因为 AI 可以让这个成本无限的被压低可是你还是要给 Spotify 会员费的

这篇的作者就认为 PFC 项目关系到的当然首先是真正的音乐人会不会逐渐地就被排挤出去他们拿不到分成甚至也不再被听众听到前者可能是一种挣钱的方式一种糊口的方式后者其实包含了一种潜在的音乐生涯的可能性

很多歌手就是靠在网上发歌找到会吸引到一批属于自己的粉丝的进而有了一个可以展开的职业生涯

然后我自己认为其实伤害到的也包括听众也包括用户我日常就是 low-fi 听众我也确实是拿 low-fi 当做干活的背景音乐有些 low-fi 其实还挺好听的但确实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对它没有什么艺术性上面的追求我也知道很多人都是这样就对音乐本身没有什么要求拿 suno 或者是拿 udio 跑出来的歌当 bgm 他们也能接受所以我的观点

可能有一点点奇怪就是我觉得平台搞这种小动作在台面下面搞不要给我知道在我常听的歌单里或者日推里面混个一首两首的 AI 单曲我没听出来那也就算了但是不要搞得太难看因为我的会员费我的订阅是照常交的

这个会员费你与其说我是来享受听歌服务的不如说是我花钱买一个接触到

潜在会喜欢的作品以及音乐人的可能性这个是我对流媒体订阅制以及推荐算法的一个态度我知道推荐算法有缺陷有瑕疵它可能会带来某一种品味或是某一种类型的作品的集中或它只能提供一部分可能性让我去预见好音乐那也行那就是这一部分了我不是来买增值服务的什么去广告然后无损音质这些

我说实话我觉得这些是音乐平台该做的尤其是广告就是哎呀前段时间我的网易云会员过期了然后我有将近大半个月没有续上哇好家伙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霸道的广告它都不是开屏广告那么简单了就是用尽一切方式在 c 广告给你我觉得音乐平台没有广告这个东西啊它并不能构成一个增值服务我现在只是在交保护费而已

我买的其实是推荐算法我买的就是能够借助推荐算法去遇见合我胃口的作品和音乐人他们会进入我的关注列表我会留意他们的演出信息当条件合适的时候我会去买他们的演出去线下支持他们这样我才觉得是一个比较闭环的也同时比较健康的方式

所以好好做算法然后少搞那些什么听歌相亲之类的活动好吗网易云好真的很奇怪最后一篇是非常轻松愉悦的一篇文章是来自 Bloomberg Business Week 官网推送于 4 月 1 号标题为 With Shayshack in First ClassAirline Food is No Longer a Joke

哦摸,Shayshack,Shayshack 都可以进头等舱了吗就 Shayshack 在汉堡这个品类里面它应该算是比较高端我不知道,它反正不便宜,对吧只是说作为头等舱的餐食总感觉还是有点得不配位

就这就这呃这个是达美航空从今年 3 月份开始在几个主要的美国国内航线上推出和谁合作的汉堡作为头等舱的餐食选择其实非常受欢迎他现在占到地面厨房每天被品量总量的 15%

达美甚至订购了三台和 Shayshack 餐厅同款的烤面包机据说它的这个面包需要刷黄油之后再烤然后这是它的一个很独特的做法吧订了三台烤面包机来保证供应能够跟上需求我建议大家点进去看一下这篇文章因为 Bloomberg 找了摄影师去地面厨房实地拍摄

你能看到那个厨房里面的景象包括这台不明觉历的烤面包机看上去是蛮厉害的样子但多少有点费解因为航空食品大家都知道那个都不能叫预制菜它其实是做完了的它是完成了所有的叫什么烹饪的步骤之后

你最后上机再加热一下再端到乘客面前因为绝大多数的这种烹饪操作是不可能在飞机上实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这个面包你在地面厨房烤不烤我

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啊就是重新加热之后一定都是软的肯定是不会有刚出炉的那个时候那么的脆那么的香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也觉得是这篇文章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它讲到了一些飞机餐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说海鲜其实非常难搞的

因为鱼重新加热之后可能会有腥味那有的杭司会改变思路做成 fish cake 或者用调料完全腌透腌制入味

另外一个是牛排其实也很难搞,尤其是那种五分熟七分熟,熟度是没有办法在飞机上控制的,一旦重新加热之后全部都变成全熟,所以杭司会选择 short rib 肋排肉,这个位置的肉即便是反复加热,还是能够保持相当不错的口感,相比于一些什么吸冷啊这样的部位会更受欢迎一点。

再比如是牛油果三明治很容易变黑牛油果又是非常大众化起码在国外白人餐里面非常流行非常常见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就加柠檬汁来防止氧化变色但总体上这个太难搞了就没办法因为一加热牛油果一定是会变色的所以就是非常难搞的一个品类最最难搞的有点意外其实是一项非常简单的食物薯条

跟烤面包类似薯条它就是要现炸然后现吃放凉了都没什么意思你更别提重新加热重新加热整个薯条就会软掉然后你完全不想碰为了攻破这个技术难题达美找到了一种应该是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纸盒它会在表面打很细小的孔然后还刷一层薄薄的蜡这样

这样一来在重新加热薯条的过程中能够让空气更好地流通起来让薯条呢依然在里面保持酥脆爽口的质感

当然哦这些花心思的功夫主要还是给到这个头等舱的贵宾我可能有点侃柴的以为皇帝都挑金扁蛋就是真的会有有钱人做头等舱的时候在吃到一盘很新鲜很酥脆的薯条时感到满意吗

可以直接去麦当劳啊快餐的快餐的 democratic 就体现在这吧就是机上头等舱的乘客得到的那一盘薯条跟我因为没有钱所以只好在机场买一份麦当劳充饥得到的薯条其实是一样的非常有趣的一个文章不是很长然后配上这个图片以及幽默有趣的 co-fatfun facts 还是很推荐大家阅读的

以上就是今天轻松愉快的一期啦大家不要忘记去上一期的双人 SP 评论区写评论参与抽书活动我也推荐你关注并订阅读报的 Telegram 频道那里有更多的阅读手机和个人化写作感谢你的收听并欢迎分享我们相信总有人对外面的世界有所兴趣与好奇

she was a birdi was an arrowboth of us surewe were sword and a sparrowstill when we flewwe never knewthere in the airi felt her feathersfirst all at oncethen all togetherwhen i went throughthat's when i knew

I was a birdHe was an arrowI was a lordBy the straight and the narrowWhat could I doHis aim was true

Straight to the heartLet it happenI couldn't hardlyHave ever imaginedThat when he went throughWhat he's doingIt'd make me feel stupidFor choosing him tooCause I'm a giverAnd a giverIs a bad bad thing to beHe's a killerAnd a killerIs even worseFor folks like meCause I never reallyFeel the hurt from anybodyBut it just keeps happeningYeah it just keeps happening

we can't really help who we areand from the startwe can't really help who we arewe can't really help who we are

we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