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back
Ep5: 哪个学术领域完美满足我?ft. Gareth
01:09:22
Share
2020/11/12
身心探索寻路记
AI Chapters
Transcribe
Chapters
今日话题:愿意一直做学术的人是怎么想的?我有三大问题。
对谈嘉宾介绍:Gareth,经济学博士后,播客《子非鱼》
Gareth作为坚定要走学术道路的研究者,也迷茫过吗?
我为什么尽管喜欢做科研但并不想一辈子做科研?
我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有什么不满?
如何不通过认知去改变想法?
认知科学=上古时期的经济学?
那当年为什么选择来读这个学科的博士?
Gareth的迷惘:经济学的前沿不在国内?
为什么一直很确定要成为一流经济学家?
Gareth这个人在读博期间有什么变化?
我知道我得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了,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做下去?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我更把经济学视作思考世界的框架,而不是发论文的工具。
Gareth的职业目标:当个好的经济学家,包括科研、教学,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
80,000 hours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对社会最有价值的基础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对社会到底有什么贡献?
经济学研究会转变成政策变化吗?
如何判断知识的价值?
Gareth:最在意我对自己学术成果的评估,哪管身前身后名。
不是要解决某个谜题,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对问题认知的过程。Gareth现在的目标:成为成熟的学者。
我的问题:当我说我要研究认知科学,我其实是要研究人类。这就变成了无解的难题。
为什么虽然我认为情绪对人的认知很重要,但我们受研究工具的限制,还不能立即上手去研究各种复杂的情绪?
经济学解释的对象也很复杂,会不会没有好的工具把它说清楚?
comment:我其实比较认可“盲人摸象”式的研究,毕竟大家都认可屋子里有这头大象需要去搞清楚。我真诚觉得如果去做经济学或社会学的研究会对世界更有贡献。
我转到经济学怎么样?
农业经济学真的会和农民待在一起吗?
最重要的不是具体课题,而是用经济学穿透现实的能力。举个例子:“trade-off”(有利就有弊)分析各种问题的边界。
经济学研究个案:共享单车的市场竞争。
这个研究的结论和大家的常识有什么区别?企业界的读者对此能有收获吗?
我对学术界本身的评价体系不太认同了,反而觉得回归常识的判断方式更直接。但我也理解对什么是有价值的新知识/科研成果,这个问题应该有的普适回答?
知识如果有边界怎么办?
Comment:看到知识的边界后,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对研究领域的期望更接近于妄想。
经济学会带你走到更广泛的现实世界吗?
我很想投身进入现实世界,而不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如果不是深处美国,我会很容易被骗。
Comment:举个例子,现实经验如何帮我看到评论家的不自恰(美国身份政治的话语是不是过分激进以至于分裂社会?)
Comment:经济学的合作方式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学术成果能带给我足够的快乐吗?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快乐,有可能全都要吗?
Gareth在科研之外还有迷惘吗?都是关于“如何提高”,而没有关于“要不要做这件事”
我的麻烦:爱好太多,一直在做选择。
Final comment:我和Gareth除了学科区别,更重要的差异还是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做科研这件事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从外部结果去看,抑或向内求索?
一直驱动着我的似乎是认知焦虑:我不要被蒙骗。
三种蒙骗来源:认知偏见,社会性偏见,叙述语言本身。
如何不被骗:有的需要读,有的需要体验
未来目标:如果接受我一定会被骗?
Shownotes
Transcript
No transcript made for this episode yet, you may request it for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