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Bonus Track | 再这样下去,谁还看得起戏啊?

Bonus Track | 再这样下去,谁还看得起戏啊?

2025/4/3
logo of podcast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橘子
Topics
我最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两篇关于百老汇票房屡创新高的新闻,一篇是关于丹泽尔·华盛顿和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奥赛罗》,另一篇是关于乔治·克鲁尼的新舞台剧。这让我想到一个老生常谈,但我的播客似乎没有单独讨论过的话题:演出票价问题。 百老汇最贵的票价可以高达900多美元,平均票价也在300美元左右,这让我这个从未去过百老汇的人感到震惊。这让我思考,什么样的票价才是合理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百老汇的高票价?是市场需求旺盛,还是行业定价机制失衡?高票价的受益者真的是热爱戏剧的观众吗? 百老汇的票价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它的制作系统与欧洲剧场不同,是由制作人和制作公司主导的,投资巨大,票房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演员的工资由工会保护,大明星还会获得票房分成。因此,制作方要回本非常困难。 我对比了伦敦西区剧场的票价,发现现在也相当离谱。即使考虑到伦敦和纽约的高收入水平,一张戏票平均300美元或100-200英镑的价格仍然相对昂贵。这引发了很多问题,例如高票价是否会影响观众的选择,高票价是否会带来高期望,以及高票价的演出是否真的能满足观众的期望等等。 我个人虽然经常看演出,但也会控制支出,并根据演出质量判断其价值。高票价会让我权衡利弊,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或者放弃观看。如果作品对我来说可看可不看,我可能会放弃。即使是心仪已久的演出,如果票价过高,我也会考虑座位选择,或者干脆放弃。 高昂的票价也让我思考,剧场演出是否正在变成一种奢侈品消费?伦敦一些剧院的观众群体变得更中产,并呈现出排外性,剧场体验沦为一种奢侈的体验。 高票价的商业剧场模式,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更像是一种社交谈资和虚荣心的展示,形成了恶性循环。真正热爱剧场的人反而难以经常观看。 明星大制作的商业剧场模式在艺术性上可能比较保守,其受益者主要是明星、投资人和粉丝,而非剧场艺术本身。持续的高票价模式可能导致剧场市场萎缩,商业剧场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非仅仅追求利润。 对我来说,剧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启示和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明星效应或奢侈品消费。我希望剧场能够成为一个让对话发生的地方,容纳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仅仅是一个赚钱机器或粉丝见面会。

Deep Dive

百老汇高票价:泡沫还是繁荣?一场关于剧场与金钱的思考

最近,《纽约时报》接连报道了百老汇票房屡创新高的新闻,丹泽尔·华盛顿和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奥赛罗》,以及乔治·克鲁尼的新舞台剧,都创下了惊人的票房纪录。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长期存在却鲜少被深入探讨的问题:演出票价是否合理?

百老汇动辄数百美元,甚至高达九百多美元的票价,着实令人咋舌。即使是平均票价三百美元左右,也让我这个从未踏足百老汇的人感到难以企及。这引发了我对剧场票价的深层思考:什么样的票价才算合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如此高昂的票价?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还是行业定价机制的失衡?高票价的真正受益者,究竟是谁?

百老汇的高票价,与其独特的制作系统密不可分。不同于欧洲剧场,百老汇的制作模式由制作人和制作公司主导,投资巨大,票房收入是其唯一的经济来源。演员的薪资由工会保障,大牌明星更会获得票房分成。在这种模式下,制作方想要收回成本,甚至盈利,难度可想而知。

我将百老汇与伦敦西区剧场进行对比,发现西区的票价也同样令人咋舌。即使考虑到伦敦和纽约的高收入水平,一张戏票动辄数百美元或数百英镑的价格,仍然显得相对昂贵。这让我产生了许多疑问:高票价是否会影响观众的选择?高票价是否真的能带来与之匹配的高期望值?高票价的演出,是否真的能满足观众的期望?

我个人虽然热衷于观看各种演出,包括演唱会、剧场、古典音乐会等等,但也会理性控制支出。我会根据演出的质量和个人感受来判断其价值。高昂的票价会促使我权衡利弊,选择更经济的替代方案,甚至放弃观看。如果一部作品对我来说可看可不看,我通常会选择放弃;即使是心仪已久的演出,如果票价过高,我也会根据预算和座位情况做出选择,甚至最终放弃。

然而,高票价的现象也让我开始担忧:剧场演出,是否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奢侈品消费?我最近在伦敦的一些剧院,明显感受到观众群体的变化,中产阶级观众比例显著增加,甚至出现了一种排外性,剧场体验正在沦为一种身份象征和奢侈的体验。

尤其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高票价的商业剧场模式,更像是一种社交谈资和虚荣心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票价不断攀升,真正热爱剧场的人却越来越难以负担。

明星大制作的商业剧场模式,在艺术性上往往趋于保守,其受益者更多的是明星、投资人和粉丝,而非剧场艺术本身。这种持续的高票价模式,最终可能会导致剧场市场的萎缩。我认为,商业剧场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我而言,剧场的意义在于启迪和体验,在于提供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精神空间,而非单纯的明星效应或奢侈品消费。我希望剧场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不是仅仅是一个赚钱机器或粉丝见面会。

高票价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价格泡沫的膨胀,才是真正令人担忧和困扰的。这或许也是促使我创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演出仍在继续,但我们对剧场的期待,以及剧场本身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深思。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 bonus track,我们长驱直入,聊聊演出票的价格问题。百老汇商业剧场票房屡创新高,《纽约时报》应声左手批判,右手高呼。但仔细想,这个纪录值得打破的点是__?商业剧场疯狂敛财,背后的原因究竟是市场需求旺盛,还是行业定价机制失衡?此番热烈,背后的受益者莫非是热爱戏剧的观众?在你看来,如今为剧场和其它现场演出付出的真金白银血汗钱合理吗?文化消费中的阶层分化日益凸显,剧场似乎也在无形中折射出这种鸿沟。然后呢?

-
主播:橘子 Orange
微博 @道听途说播客
xhs: OrangeElephant (fakefestival)
「道听途说」是假艺术节的独立播客项目。
本期内容的配套图文索引,已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平台「假艺术节」。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