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224-10000本】季羡林谈人生

【1224-10000本】季羡林谈人生

2025/2/17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纪羡林
解读者
Topics
解读者:公众对季羡林的评价存在诸多误解,我希望通过解读他的全集,还原一个真实的季羡林。他并非国学大师,而是精通印度学和梵语的东方学者,他一生专注于学术研究,强调学术良心,晚年才开始谈论人生和社会话题。他拒绝“国宝”等称号,希望保持自由身。我将以他推崇的彻底真实的态度来讲述他的一生,通过解读他的心灵历程,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纪羡林: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早年生活是被家庭安排的。我报考大学只是为了镀金,更容易找到工作。我不遮掩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谎来回避。我不该离开母亲,不值得为爱情牺牲事业。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人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当时只是不愿意放弃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的机会。我绝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我为什么非要一个博士学位呢?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公众对纪羡林的误解,纠正了“国学大师”、“公共知识分子”等标签的偏差,并引出纪羡林真实的为人处世态度。
  • 公众对纪羡林的评价多为误解
  • 纪羡林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者,而非国学大师
  • 纪羡林并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共知识分子
  • 纪羡林晚年才开始谈论人生和社会话题
  • 要了解真实的纪羡林,需要抛开标签,体验其人生历程

Shownotes Transcript

* 放入鸡蛋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纪献林谈人生》。这本书很薄,是纪献林晚年的散文集。不过,我下面要为您讲的内容还包括了纪献林全集前几卷的日记和回忆录,落起来是很厚的几大本,目的只有一个,为您讲讲我读到的纪献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只看他在这本书里对人生的感悟,不太容易知道这些话是从何而来又指的是什么。有人说,名气是所有误解的总和,这句话用在纪显林身上很合适,在我看来,公众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错的。

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是大儒这就是错的纪献林是学问大家不假但专业不是中国古代学术他是国际知名的东方学者也就是研究印度学繁语语言学的这是很冷僻的学科他早年也是学外国文学写散文小说起家的从

从来不在国学或者新儒家的圈子里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东方学者我曾经为您解读过的书读完了的作者金科目不一样金科目是擅长自学的通人横跨多个学科让人眼花缭乱

而纪献林是专精于自己的领域,他的学术成果众多,但都从古印度语言里面生发而来,内力深沉精纯,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金刻木像是黄药师,纪献林像洪七公,纪献林全集有三十卷,几千万字,我这次用材料主要是来自于前八卷,后面的大多是学术著作,看不太懂了。

还有人说纪献林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这也不准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研究学问对于知识分子该不该介入社会活动他一直很困惑提醒后辈要讲学术良心也就是要严谨之学守住学者的本分到晚年他才逐渐的谈人生和社会话题但也不是公共视角

而是从个人回忆出发说的既直白又恳切几乎不套用理论至于国宝太斗之类的称呼纪宪林曾经严肃的要求社会为他摘掉这些帽子还自己一个自由身他本来一直过着冷清的书斋生活在晚年才受到热捧自嘲说近年来纪宪林走窍是被打成了学术太斗

这也没办法在全社会渴望文化大师的时候老一辈名家里只有他硕果仅存学界地位又高还当过北大副校长 2009 年 98 岁的纪献林去世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他的学生遗憾的说整个告别仪式人潮汹涌像是感妙会毫无肃穆可言那么最适合的纪献林的标签又是什么呢

说名气啊来自于误解就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用标签来理解别人定义别人下面我试着用纪彦林最推崇的彻底真实态度给您讲讲他的一生请你自己体验完整的纪彦林

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了一份他的人生清单,左边的一列内容来自于他的日记和回忆录,右边的一列大部分是他晚年随笔杂文里做的回顾和反思。如果给这份清单取一个名字,可以借用他另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他在 90 岁的时候还是说什么叫人生呢我不清楚我看云云众生当中也没有哪个人真清楚我们的诞生都是被动的生的对立面并不只有死还有别人的生当生命互为镜像可以映射无尽深度这也是我为您讲解这本书的目标在纪献林的心灵历程里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我讲到这本书里的散文时就要结合纪宪林的自传了他的自传也是一个好的文章他有个当之无愧的头衔当代中国散文大家大学者都是有性情有人文关怀的何况纪宪林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发表散文前后写了 80 年一共 200 多万字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这些文章可以说是学问在人生当中的延展

在我们这份清单的第一行当然是记下您的家庭和童年我们来看啊它是怎么形容的我 1911 年 8 月 6 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穷

专就山东论是东不富而西不穷我们现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当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当中又是最穷的家

说的好像他家是全国最穷的其实啊他家也曾爆发过他叔叔啊中过一次彩票得了几千两的银子他父亲为耀武扬威要盖全村最大的砖房买不到砖就扬言谁家愿意拆自家房的砖卖给他他出几十倍的高价

重赏之价必有勇夫兄弟俩的这口恶气倒是出了但我们也看出他们的做事风格了于是到纪献林出生时家里又重返全村最穷的赤贫一年只能吃到一两次的白面

纪宪林是整个家族唯一的男孩,为了将来光大纪家的门楣,他六岁就离家,被叔叔接到了济南去读书,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考进了全省文明的山大附中,校长是前清壮远,有名的书法家。

王寿鹏这位状元可能从科举获得了灵感规定各班级的甲等第一名各科成绩都在 95 分以上的要给予额外的褒奖全校只有纪宪林达标那个额外的奖励就是王寿章写的几幅字和扇面

称他为纪林老弟纪献林说自己的整个高中时代都为了维持这个虚荣而苦学连续拿了六个学期的第一当时并没有想过深造家里给他规划就是报考邮政局拿一个铁饭碗熬上 20 年当一个小官员

他是因为没有通过那次面试才报考了大学一下就被清华和北大同时录取了纪宪林说我不是想当什么学者只是因为想上大学镀金容易抢到一只饭碗

这一段故事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纪献林是天生的读书种子,这不用说,但他早年的一切都是由家里决定,是完全被动的。我们经常谈论孩子的起跑线,天资,意志力,可以说是第一道的起跑线,人生而不平等。从这里就决定了,纪献林的这一方面是一等一的。

至于家长的视野那就是第二道起跑线了我们可以拿纪宪林和钱中书做一个比较因为有的可比他俩年纪相仿前后入学清华外文系纪宪林说我们系也能出钱中书曹渝这样的大师当然不是一无是处的钱中书出身学问世家父亲钱吉伯也是著名的学者写过现代中国文学史做过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

钱中书入校时不光才学过人而且对学术界有通盘的了解对自己的学者生涯也早有规划这样的条件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而纪献林是标准的寒门学子

他此后的道路早就超出了家里的想象眼前只有一片漆黑这在表面上是信息的不同实际上的区别就是他俩走上学者道路有着必然和偶然之分后来也有自由程度的不同以后我会选本合适的书

为您说说钱忠书和杨将夫妇他们相对纪宪林这些同时代的学者总是显得从容自如就是因为一直拥有更开阔的世界视野选择多一些我后面还会再说到早年的环境影响到了纪宪林的个人生活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纪宪林的第二行人生清单他的大学生涯我说他入校时眼前漆黑不是不尊敬老先生他有本当年的清华园日记就讲到自己当时没有明确的志向还稀里糊涂的想去读数学系

他有一点很可敬就是不遮掩自己有人建议他作为德高望重的名人出版这本日记时最好删去一些不雅的话像去看清华队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在的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看大腿

附中女同学大腿啊,背黑,只看半场而反。纪宪林啊,不同意,说自己啊就是如此,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呢?她回忆自己的师长,也是同样的态度,说中国古话,为尊者会,为贤者会,这道理啊,我不是不懂,但为了真理,我不能用撒谎来会。

纪献林大学主修德文,但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门课是历史系的教授陈延雀的《佛经翻译文学》和中文系教授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他回忆,陈先生上课任何废话都不说,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抄得满满的,然后根据所抄的进行讲解分析,对那些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

令学生觉得石破天惊这种风范对他产生了一辈子的影响大学时代纪宪林经历了两件人生大事其一是母亲突然去世他从小有个心愿是将来赚钱以后让母亲吃上白面从此就成了泡影

另一件事是作为家族单传的男丁很早就成了亲生儿育女妻子比他大四岁纪宪林虽然没有推翻这段父母之命的婚姻但也没怎么在家里待过他儿子继承说我刚出生三个月他就去了德国回国时我都 12 岁了他和我母亲的关系等于是一直分居到死他的内心当然很丰富但对这个家庭没有感情

季承认为父亲从小寄居叔父家,婚姻中没有爱情等等原因,塑造出了一种压抑、封闭而有孤傲的性格。当然,要我看,这是家务事当中的一面之词,这种婚姻状况也是那个年代的常见现象,季献林能坚持到底已经算是相当正派了。提这一段是因为季献林父子间的纠纷,曾是很有名的公案。

纪献林直到晚年一直在追回说,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对于个人家庭问题,他觉得爱情是人生特定阶段的事,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更不能为此牺牲事业,总之为追求学问,他在情感和家庭上有无法弥合的伤痛和残缺。

在他的这行经历当中,右面那栏的人生感悟该填点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这么总结,人生总是要从糊涂,从朦胧里求明白。纪献林青年时代的日记特别爱用一个词,一塌糊涂。

一形容别人也形容自己,他说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不过是在昏昏沉沉的追求一点享受,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活,他是从被动到一塌糊涂,然后猜在这本书里得出了一个道理,人类的前途在于朝一个共同的理想努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完成,这像一条链子,每个环节本身微不足道,

但这一点东西影响了整个链条如果人生有意义那就是这种对人类成前启后的责任感如果人生有价值那就是去完成自己这一代的任务这个观念在季显林留学前还没有成型他当时只是不愿意放弃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的机会家族对他的支持是觉得这是中了杨进士

将来更能大发特发于是他留下了经济瀕临破产的家在 1935 年 8 月 24 岁时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原计划是留学两年但谁也没想到一去就是十年我们再来看他这第三行的人生清单纪宪林进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戈廷根大学大数学家高斯曾经是这里的教授这时纪宪林已经熟悉了学术圈的规则

想在两年里拿到德国的博士基本上不可能唯一的取巧办法是用中国题目做论文但纪献林的性格真像他儿子所说既孤傲又倔强他说我立下大誓绝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讲庄子老子这些中国学问谋得博士头衔让洋人大吃一惊让回国后讲康德黑格尔我不不

他们的后尘纪献林还说我为什么非要一个博士学位呢许多大学者比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延阙鲁迅都没有博士头衔可他们是天才用不着学位我不是这种人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就会在抢夺饭碗的搏斗里失败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写这段回忆时纪献林早就被公认称为是大师国宝了但还是有一说一

贫穷的记忆和家庭影响让他在当时的日记里总是为饭碗问题追追不安但是为了这个博士的含金量他还是选了最难的梵文和巴黎文整个班上起初就他一个学生后来和其他的年级合并跟到最后的还是只有他一个梵文到底有多难啊纪宪林当时写到梵文真的是诡造的

文法变化极复杂,最要命的就是例外,每条规则都有例外,例外之内还有例外,把人弄得如入无理物中,左看右看,终于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断开一个字,自己断开了,字典上也找不到,恨不能把书撕成粉碎。

他为此换上了失眠,几天几夜不能合眼,骨瘦如柴。你猜他的对策又是什么呢?他写的是,除了工作,还能做什么呢?我反正拼上了,你是你的眠,我偏工作。他选的其他的辅修课也是图火罗文,阿拉伯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这些小余种文学。纪夏林一共精通十几种的语言,他的不少语言,

博士论文是研究一部印度典籍里的动词变化毕业以后他留在了戈廷根担任教员听说他要回国导师难过不已

为什么他在德国要待十年呢?咱们算一下时间就知道了,他赶上了二战,交通断绝,回不来了。纪宪林说,童年自己只是个吃糠咽菜,还能吃饱,真爱饿是在那个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德国,这留下了一个病根,回国后的很多年,无论吃多少,他都感觉不出饱来。

十年的德国生活留给纪宪林一个行为准则追求彻底的认真和真实他认为德国人能在短短的一两百年里造就惊人的文化是因为奉行一丝不苟和专注有个著名的医学专家面试学生时拿出了一副猪肝问这是什么学生看出来也不敢说啊教授就给了一个不及格说医学工作者一定要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还当什么医生

医生呢?戈廷根遭到了轰炸时,纪献林看到了一个流体力学教授站在操场上,观察炸弹爆炸的气流是怎样摧毁墙壁的,自言自语的说,真是难得。

我的实验室装配不起来这样的效果。纪献林也看到了德国人的另一面,他们在战争前陷入了集体的迷狂,政治判断力很低,二战期间几乎没人质疑法西斯,都显得忘乎所以,洋洋自得。每隔半年,报纸和电台就说,某个邻国正在迫害德国人,于是全国沸腾,他们把出兵占领外国,叫做抵抗。

逐渐大学里只有女生和前线下来的伤兵教学楼的走廊上终日回荡着双拐触地的清脆声响几年后这个天才辈出的民族一夜之间沦为了战败国季献林被大家误会成国学大师也有一个原因他在晚年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大意就是西方文化在现代出了问题世界的未来应该被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主导

我打算为您说完纪显林这个人之后呢再来为您解读一本他的东西文化比较批评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出于民族情感论据不足我们看他这段经历啊就知道了不完全是他亲历了德国的二战对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判断他的道理啊其实是值得听一听的

纪献林在晚年总结,人生问题不过是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如何平衡思想情感矛盾的自我关系。1945 年 8 月,纪献林 34 岁时从德国回到了北京,这是我们为他划分的第四行人生清单,他当时的想法是不考虑那么多的关系,专注的施展自己的学术抱负。

当时北大有个规矩,回国的留学生无论学历和经历如何,最高只能定副教授,而季献林创下了最快升任正教授的记录,同时还兼任东方语言系系主任。

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校长胡适非常的赏识他胡适到了台湾时还说做学问就该向北大的记线临胡适向来关注佛教思想史那几年在辅仁大学校长宗教史学家陈元争论一个考据问题福徒这个词就是救人一命生造七级福徒的那个福徒母语是什么呢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这涉及到了一部佛经的真伪,他们的争论依据都是中国古代文献。纪献林写了一篇论文,直接从梵文《图火罗》、《图火罗文》等等古印度文献里考证出,汉语里最先有"浮屠"这个词。

这是印度古代的方言之后才有佛这个词它起源于图火罗文基线林丛中推断出佛教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到中国而是由中亚间接传来的我们知道这个结论实在是太重要了

从 50 年代起胡适和陈元雀被打批判纪宪林是当时国内少数能保持沉默守住学术底线的学者那也是他人生里的一段苦难时期对于这段时期纪宪林有一本《牛棚日记》非常的有名我就不多介绍了他在老年时说自己在 57 岁的冬天之后每一天都是多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那时候他差一点就自杀了

他事先也是用德国培养起来的严谨态度推理了这件事他说原以为离自己很远很远的事现在出现在眼前我平静的清醒的科学的考虑实现这个决定的手段和步骤我想的很细致很周到很全面就在他准备夜里翻墙出校门到圆明园去吞安眠药时却意外的因为有人觉得他态度不好被拉去参加批斗了

他说那晚的经历让他避神难忘这本书里他回忆那段经历是有点黑色幽默说我是因为态度坏才捡了一条命

之后的几年他成了校园里人人见到都绕着走的人有个女同事帮他推过一次车让他感动的是热泪盈眶终生难忘他后来就被平反任命为副校长时没有对谁实施过报复在这本书里他分析自己的心理历程时说我是倾向人性本恶的我也知道坏人不会改好但我能原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我度量大是由于我反思

假如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我的行动也不见得比别人好。人从本能上说就是趋吉避凶的,他引孟子的话,说这是反求诛己。

我理解,这不只是对他人的宽容,也是在反思当中解脱,不让仇恨绑架自己,更不让报复心耽误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纪献林不刻意的追求长寿,他晚年的养生之道是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嘀咕就是不过度的关注健康,不纠结生死问题。他最喜欢陶渊明谈论生死的几句诗:

纵浪大话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负独多虑。80 岁以后,他每天清早 4 点起床工作,连续完成了《唐识》等几部的开创性学术大作。于是,我们在晚年这最后的一行人生清单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纪夏林,他的生活像是清教徒一样简单。

到老还穿着从德国带回来的羽衣在被年轻人花时髦时他才发现原来时尚潮流是五十年一轮回他在校园里走被新生误认为是老校工让他照看行李他也微笑着答应

他表面上安静严肃,内心却是滚烫的,他总结自己喜欢的性格是,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在一个真字,要做性情中人。

对于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我这三个关系,他完成了最后的思考,他说,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没有一样的,也捏不到一块去,重点不在理论,而在于去做,用自己的思想去包容人情世故。

他自己的三条回答都是平常话对于人和自然人要把自然看成是伙伴征服的姿态一定会有恶果对于人和人尊重社会的准则秩序对善良之人抱以真情和忍耐对于自己努力的去除情感当中的杂念

他在 90 岁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呆板保守的人工作就是爬格子我只能保证我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之后呢能让人爱国爱家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我活得太累了但休息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前走向前走总结那么我们最后再一起来看看在季现林的 98 岁的人生旁边开出来一列什么样的感悟清单确实啊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他奉行的准则人

人生的起点肯定不一样,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我们总是要穿过糊涂才能逐渐的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完成这一代人该负担的责任,要做事就要追求彻底的认真和真实。

在其中去确立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与人相处真情和忍耐之外要反求诛急想想换成自己能不能好到哪里去呢纪宪林谈古印度语言我们听不太明白但他说人生是我们都懂然而这些道理要认真彻底的去做才行说了这么多对于该怎么评价它你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季献林说,如果真有个人,人人都说他好,此人一定是极端的圆滑的人,他拒绝了社会给他的美誉,除了性格朴实,较真儿也是一种智慧。

追逐虚名的人大概没怎么想过,德不配位,名过其识,实在也是灾难,人的才德和社会地位之间需要大致平衡,名誉地位太低容易变得分世极俗,性格乖张,但太高且不说会成为众矢之的,心理也会逐渐变得既极度的自大又极度的自卑,越来越不正常。

一般来说,社会地位稍低于真才实学,个人欲望低于实际能力,是最适合保持自在平和的,人们觉得谦虚和低调是明智之举,原因就在这里,说起来又何必追求不了解自己的人来夸自己呢?他们也夸不到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