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我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史蒂芬·平克教授的著作《白板》。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挑战传统的“白板说”,即认为人天生是一张白纸,所有性格和能力都源于后天环境。平克教授则认为,人类的许多特性,包括认知方式、暴力倾向和性别差异,都受到基因和进化的深刻影响。
首先,平克教授批判了白板说,认为它忽视了基因和进化对人性的塑造作用。他从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四个方面提供了证据,指出人类的心理感受并非虚无缥缈,大脑结构对认知起决定性作用,基因对行为有重大影响,进化进程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其次,平克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新观点。他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并非完全由外部经验决定,大脑本身就具有先天性的认知框架,即“核心直觉”。这种核心直觉虽然适合远古祖先,但在现代社会却难以应对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造成了认知局限。
此外,平克教授认为人类的苦难源于人性中固有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对亲属和非亲属的不同态度。他用实验和案例说明,人们更倾向于帮助亲属,而对非亲非故者则较为冷漠。这种倾向是基因传承的产物,即使在公平的社会系统中,也难以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关于暴力,平克教授认为暴力是人的天性,是竞争、缺乏自信和荣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他也指出,大脑同时设计了一套控制暴力的机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和环境引导人们关闭暴力的开关。
最后,关于性别差异,平克教授认为男人和女人天生不同,两性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物学。他用案例说明,强行进行后天改造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痛苦。在推动女性平权时,应考虑两性在先天心智和能力上的区别,避免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不平等。
总而言之,平克教授的《白板》一书,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对传统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