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被视为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这些观点与西方普遍的宗教信仰相冲突,导致人们对他的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
这本书为休谟辩护,捍卫了他的良好人格形象,称他为“好人大卫”,甚至是一个完人,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负面印象。
休谟追求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他不仅在哲学上有所建树,还在社交和政治上取得了成功,并且通过写作积累了财富。
休谟在21世纪初的全球最伟大哲学家选举中得票数高居第二,显示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莫斯纳是最了解休谟及其时代的研究者,他大半生都在研究休谟,并收集整理了休谟的书信资料,这些是研究休谟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19世纪,休谟主要以历史学家而非哲学家的身份被提及,他的《英国史》开创了英国通史的写作,成为历史领域的标杆之作。
休谟的哲学贡献包括对归纳法、因果论、外部世界和自我存在等问题的探讨,他的《人性论》是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在讨论的哲学问题。
休谟的怀疑论动摇了经验主义的根本方法——归纳法,促使康德等哲学家从独断论中惊醒,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尽管他的怀疑论常被误解为不可知论。
休谟的历史学立场保守,并非因为他反对进步,而是因为他认识到社会是缓慢演化的,他主张中立的历史叙述,不受党派立场的影响。
休谟的启蒙思想属于苏格兰启蒙潮流,强调自由市场和自由思想,但更尊重历史和实际,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与法国的激进主义启蒙思想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