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孤独:回归自我

孤独:回归自我

2025/2/18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播音员: 我认为,人们不应该害怕孤独,而应该认识到孤独的价值。孤独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省。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在孤独中取得的,因为孤独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密关系固然重要,但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我们也可以通过工作、兴趣爱好等方式获得满足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从而实现更加精彩的人生。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主要解释了孤独的概念,并澄清了孤独与寂寞的区别。作者指出孤独并非疾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需求,有时甚至是被主动追求的状态。孤独的常见表现是与他人的互动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孤独者有心理问题。
  •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
  • 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
  • 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咱们来讲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孤独回归自我》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是 16 万字我来为您讲述书中的精髓那就是人类并非只有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得精彩说到孤独啊你的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不管是什么画面估计都不太美妙比如在凄凉的背景音乐当中深夜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喝闷酒

就是影视作品里经常用来表现孤独的场景你害怕孤独吗你估计会说废话谁不害怕呀确实主流观念一直提倡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很多心理专家更是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奉为重中之重什么是亲密关系呢这是心理咨询师最爱用的名词但简单说其实就是亲情爱情友情

英国诗人奥登有一句名言,我们必须相爱,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诗人的眼中,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生是失败而可悲的,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是有问题的。但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就错了,这本《孤独回归自我》就是对这些观念发起的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这本书的面世让全世界千千万万被贴上孤独标签的人如释重负,原来我没有问题,虽然还不至于让他们有底气高呼我孤独我骄傲,至少也能让他们感到我孤独我心安。那么这本书究竟是怎么为孤独证明的呢?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叫做安东尼·斯托尔,这人的来头可不小,他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医学院以及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

所以他不仅是专业的医生文学造业也颇为深厚被认为是英国最有文采的精神科医生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孤独回归自我》既有专业人士的严谨之意又有文学大家的文字之美

斯托尔这个人,要认真说起来也算得上是弗洛伊德的门徒,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离开弗洛伊德自立门户的门徒可是不少,最著名的就是荣格和阿德勒。斯托尔也受过荣格分析学派的训练,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属于哪个门派,非常的特立独行。

在《孤独》这本书里,他不仅对弗洛伊德颇有微词,更是在本书当中将炮火瞄准了精神分析门下非常出名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顾名思义,客体关系,这一派强调的就是关系,这一派的咨询师会认为,如果你生活的不开心,那肯定就是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只要亲密关系出了问题,那日子肯定就没法过了。

斯托尔却不这么认为,这世上亲密关系出问题的人多了去了,难道日子都不过了吗?有些人不但日子照过,而且还过得很悠哉呢。于是他就写了这本《孤独回归自我》,为孤独唱响了一曲精神赞歌。除了作者的学术背景,我们也不得不提他的个人背景,可以说斯托尔的一生都和孤独如影随形。

他的父母是近亲结婚,这导致了他一生都被病痛折磨。小时候的斯托尔并没有什么玩伴,八岁就被送到了寄宿学院,并且常常就被同学欺负。可能正是因为他真切而深刻的体验过孤独,才能写出这本对孤独理解如此全面透彻的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摆事实讲道理用大量家喻户晓的名人真实的经历比如说牛顿贝多芬康德等等熊变的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亲密关系并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唯一钥匙人生还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东西例如工作

很多精彩绝艳的人往往就是在孤独当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人际交往能力一样独处的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有人乐于与人交往,有人愿意享受孤独,这两种人生态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在孤独当中,我们能完成很多在他人陪伴下无法完成的心理过程,例如思考、内省、想象,更贴近真实的内心世界,正如本书的书名所说的那样,孤独让我们回归自我。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的概况,下面我就来为您重点的说说本书的三个主要观点,让你对孤独有更多的了解。简单来说,这三个观点就是,第一,孤独不是一种病,第二,独处是一种能力,第三,孤独有很多用途。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孤独到底是什么呢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当中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六个字就自己没别人但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千万别混为一谈

孤独的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与他人的互动很少,可人是社会化动物,不和人接触,社会功能怎么实现呢?所以主流观点非常坚定的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人们往往把孤独和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联系在一起,就连很多孤独者自己都深感不安。

怀疑自己有病的确啊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拒绝和他人接触存在孤僻退缩的症状但是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作者认为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主动的追求孤独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怎么会有人喜欢主动的追求孤独呢其实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

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确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所以主流的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是人生意义与幸福满足感的唯一源泉

英国有一位精神分析大家,名字叫做鲍尔比,大名鼎鼎的依恋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他认为,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婴儿的生存概率,而且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意思的就是,虽然鲍尔比一辈子都在研究母婴依恋,

但他自己和母亲之间却很难说有什么依恋之情,鲍尔比几乎完全由保姆带大。据说每天只能见母亲一个小时,更惨的就是四岁的时候,保姆的母亲也离开了他。他和本书的作者斯托尔一样,很小就被送往了寄宿学院,但和斯托尔不同的就是,孤独与分离让他对亲密关系更为向外。

鲍尔比认为亲密关系就如同轮子的轴心一样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围绕着这个轴心旋转好吗照这么说那些出于种种原因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是不是都该活的生无可恋了呀作者对此观点就进行了一个驳斥他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

另一种啊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在这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了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一辈子没娶妻生子虽然年轻时啊也爱慕过一个姑娘但因为父亲坚决的反对所以他就挥剑斩情丝了不过呢他后来的日子过得可是一点也不凄凉

不但很享受在孤独当中醉心于历史研究而且后来还写文章感叹幸好自己当初没去结婚否则哪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呀

从基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驱动力的作用前一股驱动力让他一度的坠入爱河后一股的驱动力让他安心的在孤独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像基本这样的例子呀还有很多不只有很多的名人普通人啊也一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比如说种花养鸟玩股票做设计

搞发明等等,对亲密关系并不强求,你往自己身边找找,肯定有不少这样的人。

作者还把弗洛伊德和荣格也拉出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这两位精神分析大师一生都在倾听别人诉说在亲密关系关系上遇到的问题也都写过自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自传当中这两位不好好说道说道自己的亲密关系呢可没啥可说的呢还是想不起来说呢这是不是从侧面的证明他们把

把大部分的时光和心思都花在了研究上呢如果亲密关系是唯一的幸福源泉那他们不是应该去陪爱人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吗所以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只是人生两种驱动力当中的一股

另外的一股相反的驱动力就应该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与兴趣唯有在孤独当中才能够实现作者犀利的就指出亲密关系只是人生围绕着转动的轴心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轴心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我们经常说某某的性格内向某某

性格外向那么这个内向外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到这里啊又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和他的两个弟子荣格和阿德勒了对精神分析学派稍有了解的人啊都应该知道这三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如果他们所在的年代有微薄

那绝对就是满屏的八卦新闻阿德勒是最早与弗洛伊德志同道合的人之一曾经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与弗洛伊德公开决裂拉了一只人马破门而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一派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自己的王储

但他后来也和弗洛伊德决裂了在 1912 年的一封信里他甚至将弗洛伊德诊断为了神经症两个德意门生相继的与弗洛伊德决裂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他在学术见解上的不同比如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对人性的解释上几乎是背道而驰荣格对这种分歧很困惑

觉得他们说的呀都有点道理但为什么又这么水火不容呢于是他深入的研究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问题有完全相反的两面弗洛伊德抓住了一面阿德勒抓住了另一面弗洛伊德

看中他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逐渐塑造出来的尤其是小时候父母及其他重要的人物的影响而阿德勒则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护自己的那些世界不要让他人过度的影响自己咱们来打个比方吧如果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被妈妈骂了

弗洛伊德的态度就是妈妈骂我是个坏孩子,我就是个坏孩子,别人也会认为我就是个坏孩子。阿德勒的态度则是妈妈骂我是坏孩子,但我不是坏孩子,我要更努力的成为一个好孩子。弗洛伊德的态度是向外的,要在不断的和他人的互动当中确定自己是好还是坏。阿德勒的态度是向内的,认为别人说的好话坏话不应该影响自己。

荣格据此就提出了外向与内向的概念,简单的说,外向就是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内向就是更喜欢跟自己较劲,有没有人在旁边没有关系。假设你面前有一群孩子在玩,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容易区分这两种性格的孩子。

内向型的孩子通常会专注于玩手中的玩具而外向型的孩子则喜欢去和别的孩子交流你能说那些玩的更专心的孩子有问题吗要真这么说啊小新就挨揍了这么说来一个人不喜欢和他人打交道就愿意一个人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也肯定就是没毛病啊所以你看啊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

孤独不但不是病相反呢独处还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的生活当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渠道啊是五花八门维系关系的手段啊也是层出不穷咱们来举个例子

微信摇一摇就可以迅速的认识周围的人,各种视频聊天软件,更是让你感觉到天涯若比邻,你是不是就觉得生活环境太拥挤,人间距离太密切,注意力被迫的一直投向外界,有很长时间里没有静下心来听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了。

有很多人就发现静不下心来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独处的能力

交近能力这个词你肯定很耳熟,独处能力这个词恐怕已经有点耳生了吧,你要是有兴趣就上网搜一搜,你就会发现,专门研究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书,落在一起就算达不到朱木朗玛峰的高度,也足可以挑战一下某一个名山大川了。

而有关培养独处能力的书呢寥寥无几那么什么是独处的能力呢我们先得提一下精神分析学界的另一个大腕儿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原来是一个儿科医生所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颇有见地他首先就提出了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一个孩子啊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呢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的离开也会很快的回来他就会很安心的一个人待着自己玩的不亦乐乎这就证明他有安全感

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的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咱们来举个例子,睡眠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孤独状态吧,在睡眠当中,大脑会将白天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这个知识放在哪,那段记忆存在哪,把你白天乱麻一样的思绪理得是井井有条。没有睡眠当中发生的整理过程,你学到的很多知识是记不住的,学生时代的你对这点应该是深有体会。

而且这一点已经有科学研究证实了,有很多喜欢冥想的人就发现,在冥想的时候,大脑里发生的整合过程和睡眠时差不多,也就是说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就会自个的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就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既然独处是一种能力那我们可以用这种能力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要说到的孤独不但不是病而且还有很多的用途首先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但你有没有想过创造力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象力孤独这本书当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

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牛顿的万有引力一开始只是想象世界当中的灵光一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的像蛇吞尾巴一样的有机化学的环状结构是来自于梦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益于他的想象力总之啊想象力是一个好东西而孤独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

一般人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尤其是孩子们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那简直就是小小的孩子造出了大大的世界,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对很多的创作者来说,亲密关系反而就是一种阻碍。

会让他们失去想象力的原动力咱们来举个例子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巴彻斯特养老院巴彻斯特大教堂他小的时候非常惨家里没钱连学费都付不起

而且他长得也不好看,胆子又很小,简直就是校园霸凌的标准对象,没人陪他玩,他就躲在想象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这些想象的素材后来就变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

功成名就之后的特罗洛普再也不用被迫的躲进孤独的想象世界了他不但婚姻幸福中年时还有了热恋的情人而且交友广阔互捧换友他甚至鄙视的称自己的想象为危险的白日梦结果呢小说评论家们逐渐就发现他的作品啊渐渐就流于俗套再也没有以前的脱俗气质了刚才说了作为创新力的起点想象力啊往往在孤独当中诞生

我们再来看看创造过程本身,就更是离不开在孤独当中埋头苦干了。王国维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唯一消得人憔悴,衣带健宽,终不悔。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木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三种境界里你是不是都看到了孤独的影子呢的确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多都耐得住孤独最极端的例子是监禁和疾病造成的与世隔绝这算得上是世间最难熬的孤独了吧但是有很多伟人却在这种极端孤独当中创造出了传世之作比如咱中国的左丘失明后就写下了国语罗马哲学家

波伊提乌斯在《监禁》当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了伦敦塔等待死刑的时候写出了《世界史》。俄国的作家托斯托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三篇故事,两部小说。咱们再来举一个反面的人物,纳粹的头子希特勒也是在《监禁》当中完成了自传《我的奋斗》,他自己都说没有《监禁》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创新需要想象力,需要忍耐着孤独默默的耕耘,很多时候更需要一种后机勃发之后的顿悟,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牛顿,凯库勒,你是不是觉得顿悟就是天上掉馅饼,纯属运气呢?你要真是这么想啊,那就大错特错了。

动物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当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在思想领域的创新当中,这一点尤其明显。

比如佛陀就是远离人群躲在了一连禅河岸边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的而耶稣也是独自一人在旷野当中待了 40 天才得到的我们刚才说啊孤独的地

的第一个用途是激发创新能力现在来说说他的第二个用途那就是孤独能疗愈心灵创伤你是不是想问啊让一个人心灵受伤的人独自待着那不是雪上加霜吗虽然很多人受到打击后啊都喜欢说我想静静但我们能忍心不管他们吗其实啊很多时候心灵受伤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独自待着

为什么说孤独可以疗愈心灵呢?咱们来举个例子,死别应该是最重的心灵创伤了,但临床发现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的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的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

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的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的悲伤,他最终会彻底的走出阴影。比如,按照希腊乡间的习俗,丧失亲人的妇女需要居丧五年,每天穿着黑衣服去拜访死者的坟墓,在此期间可以随心所欲的宣泄悲痛的情绪。

沮丧期间结束之后,死者的骨头就被从坟墓里给挖出来,放到别的地方,正是宣告这个人彻底就消失了,未亡人可以继续生活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哀悼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当中进行,其他不那么重的心理创伤的复原过程其实也是一样。我们安慰人时候常常说,

想通了就没事了,但要去想,而且还是要想通透,那肯定需要在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当中进行。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先给大家说说柏拉图讲的一个神话,他说当初世界上原本存在着三种性别,男性、女性、阴阳体,每个人类都像是球一样,

有四条腿、四只手可以随便的站、随便的滚、随便的跑这些人类非常强大而且很傲慢神仙们就觉得这些人类不太行啊太不好管了于是乎咔嚓一声将每个人都批成了两半人类就被一分为二之后每一半都被迫的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柏拉图认为人类就是在无时无刻的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

也就是说,追求完整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跟柏拉图的观点类似,荣格也提出了著名的自信化概念。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自信。自信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说,它是将我们的人格组织整合起来的能量,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过程连接起来的中心点。简单的说,自信就是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

那什么是自信化呢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让人格变得更完整的心理过程按照荣格的描述自信化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感一种与生命达成和解的安宁感一种成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宿感总之啊荣格就认为完成自信化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除了荣格的自信化概念还有其他的一些理论也提到了内在整合的过程

但不管是哪家之言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孤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为这种整合完全的发生在你的内部在周围有干扰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件事好像挺有难度的你能想象自己一会儿接一个电话发一条朋友圈同时还在深沉的思考的样子吗所以说要想回归自我多少都离不开孤独

总结说到这儿啊,今天的内容咱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澄清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让你知道孤独不是一种病,或者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孤独是一种源自内在驱动力的需求,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需要交往,反过来也需要孤独,是否喜欢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内向的性格者往往倾向于独自待着,就好像外在的性格者喜欢和人互动是一样的,如果非要说喜欢热闹才正常,那就太荒唐了。其次,我们说到独处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能帮助我们学习思考,让大脑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我们总结了孤独的用途,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创新都离不开孤独,因为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而

孤独是让想象力茁壮成长的沃土创造过程啊需要全身心不受干扰的投入灵魂与顿悟更是离不开在孤独当中的孵化孤独还能够疗愈心灵创伤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的整合让人格变得更完整

在这本书里作者着重的指出虽然人类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与他人的交往在所难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浅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与他人亲密接触只要有自己的兴趣追求就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从而就得到心灵的满足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孤独的如果没有这种孤独他们也就造不出东西来

过度的陷入人际关系反而会让我们与自我日渐的产生隔膜,正如华泽华斯的诗里所说的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日益疏离。可以这么说,如果想和更好的自己建立连接,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