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
它有的只是模糊而又充满奇异的观念可以说正义不是真理只是在世人不断磨合和博弈的过程里打造出来的观念产品说起正义可以说是我们从小到大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正义呢它到底是具体的目标还是抽象的准则呢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动态变化的呢
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还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呢关于刚才的这些问题古今中外的哥鲁智者先贤思想家哲学家一直试图啊搞明白为此他们挖空心思设计出了形形色色的正义理论了解这些大师们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认清正义的本质很有帮助但是
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哲学思想和正义理论一般人还真没什么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一家一家的了解过来那是不是有这么一本书能够把这些理论做一番分析归纳再用我们能听的
这就是本期我们要讲的这本《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在本书里,作者通过对正义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搭建了一个擂台,让古今中外林林总总好多种的正义观念都上台过招,或者又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国际辩论赛。
让孔子庄子康德罗素这些各路圣贤者人都发表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作者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念列举和归纳,而是通过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把这些看起来严谨的正义观念都给拆台了,可以说挨个的拆了个遍。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是什么儒家道家,还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等,一切想要给正义进行框定的理论,在逻辑上都不能自圆其说。
归根到底啊正义只是一种相当模糊内部充满歧义的概念
这本书的作者熊毅是一位奇人他最开始是活跃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板块上的他解读的孟子周易老子等一系列国学著作非常的著名熊毅的文字不故弄玄虚普通读者啊能够看懂但是又不会落入俗套他解读经典的风格非常幽默同时还很有思想深度读者是几乎一面倒的好评
同时熊义又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几乎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有人说他年轻有人说他是老学究有人说他是一位女性还有人说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多人组合
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演示这本书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是熊一另一本作品叫治大国的姐妹片我们本期主要就是从逻辑思辨的角度来探索古今各种政治理论是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在这本书里为了便于讨论作者把正义还原到了两个最基本层面公平和厉害那我们要问了公
公平和利害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追求公平更看重原则,而讲利害就是更看重结果。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脉络来解读。第一,从公平的角度看看能不能建立对正义的客观标准。第二,从利害关系的角度看看能不能建立对正义的客观标准。第三,根据之前的讨论来解读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我们先来看看从公平的角度去界定正义也就是给正义找到一个客观标准其实啊很多时候我们寻求正义往往就是为了讨还公道讨还公道这件事啊我们自古就很重视我们看古希腊正义女神的手中拿的不就是称良公平的天平吗
在这个层面第一个挑出来的是中方代表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孔子对公平提出的标准就是等值回报说的通俗点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才叫等值才叫公平有人听到这里就有意义了说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不像是温和谦让的孔夫子说的呀
他不是提倡以德抱怨吗不好意思孔子还真没提倡过这个在论语里对这个话题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回答,如果以德报怨,那又该拿什么报德呢?所以还是应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的直其实就是等直的意思,这里多说一句啊,有的鸡汤文文章把这个直解释成了是率直的意思,这个理解是不对的。让我们回到以直报怨的话题。
在《礼记》里,孔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叫以德抱怨,则宽身之人也。意思就是这种以德抱怨的人只是不愿招惹是非,他们是没有原则的软蛋。而孔子显然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且这种寻求等值回报的做法,难道不是人之常情,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公平观吗?不过,这种等值原则具体实行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杀人偿命公平吧是啊但是如果关系到其他人的生死呢熊伊亚在书里举了美剧你吉塔里的例子故事啊是这样的男主角因为自己的恋人被杀要找仇人报仇眼看就可以手刃仇人结果被人阻止了因为如果杀了这个仇人会导致一种机密被泄露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人面临生命危险
可是这个男主角说我只想给我女朋友讨还公道别人的死活我不在乎那我们看这个男主角的要求难道不符合等值原则吗当然符合啊但是对于被殃及的那些无辜者这种做法公平吗又符合正义吗那
那恐怕这时候大多数的人如果站在男主角这个立场上不会讲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只能关于杀人偿命的这个结果等值原则不光是不好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力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怎么衡量等值呢一命换一命
是等值吗可是如果一个悲观厌世的抑郁症的患者杀了一个朝气蓬勃热爱生命的大好青年让前者偿命好像也算不上等值对于厌世者来说死刑大概还算得上是福利那从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我们可以深入的讨论一个问题
那就是杀人者要为自己的罪行负全部责任嘛这时候跳出来反对等值原则的就是社群主义者的观点了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可能受到他人所在的社会文化等共同体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光等值报复是不够的这个人所在的共同体也要负连带责任这才公平那从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我们还可以深入的探讨一个问题
就类似于中国法家的连坐原则了,甚至连圣经里记载的上帝在行使正义的时候都带着社群主义风格,比如旧约里提到,上帝听说索多玛城道德败坏,就带着两位天使打算去实地考察一下,以便决定要不要毁灭这座城市。在上帝眼里,对索多玛的全体市民是一体看待的,
要么全部保留要么全部毁灭因为他们都要为城里的罪恶负责这时候出场的是义人亚伯拉罕他是圣经里说的义人也就是信神遵守神的律法的人肯定也是好人了这亚伯拉罕啊听到这件事之后就来为上帝送行趁机就开始劝说上帝他说您看啊假如城里有 50 个义人您也毁灭这座城不是连好人坏人一起杀了吗那不公平啊
上帝说好吧有 50 个义人我就不毁灭这城他又说那 45 个好人呢那你也不毁灭吗那 40 个呢结果一番讨价还价后上帝最后答应只要城里有 10 个好人他就不毁灭这城这人数减少了城市不被毁灭的概率也就变大了可问题就是
社群主义有罪同罚的原则并没有变化那么假设索多玛城里只有九个好人你就是其中之一结果这时候你却不得不面临被上帝杀掉的局面你觉得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
除了社群主义对等值原则不满的还有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特点就是注重结果从结果来看等值原则并不能维护社会秩序比如有人偷钱按照等值原则来说他被抓到之后呢就只会要求他归还被偷的钱这对社会风气可不是好事所以罪与罚不能等值惩罚一定要有震慑性可这么一来正义和公平不就分道扬镳了吗
说到这里等值原则和他的反对派社群主义功利主义的争辩就暂时告一段落让我们最后来看看自由主义这个流派是怎么看待公平的
他们主张的天赋人权理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认为所有人都享有一些最基本的权利,包括自由权和生存权。但问题就是,这些权利真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吗?其实不是啊,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其实只是一些能力,比如说能吃饭,能走路,而权利这件事情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和磨合争取来的。
所以说所谓的天赋人权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在天赋人权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更站不住脚了熊毅老师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按照天赋人权理论奴隶也是享有人身自由权
但是这种权力被奴隶主博夺了他们本来应该反抗但奴隶们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决定不反抗了他们愿意放弃人身自由换取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你看这就是他们自愿放弃所谓的天赋人权这是符合他们自己利益计算的
但是这就让天赋人权形同虚设了既然站不住脚为什么自由主义者又那么强调这些东西呢这是他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东西上升到是老天给我们的绝对不可以被剥夺走的高度我们每个人就都能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生存情况社会也不会变得太坏
就连著名的法国人权宣言里披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人之所以要强调天赋人权目的是为了把它作为解决公众不幸和防止政府腐败的基础谱
上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条脉络从公平的角度探讨正义是否有客观的原则对这个问题儒家提出了等值回报的公平原则不过究竟怎么才算等值其实是很难衡量的比如儒家就觉得罪与罚应该等值而社群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惩罚要大于犯下的罪恶才行
而且这种追求等值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很多时候是有争议的很多时候很难真正自圆其说至于自由主义倡导的天赋人权的平等理念更像是为了追求利益而许下的美好愿望既然公平原则走不通那不妨换条路走走
接下来在第二条脉络当中我们要考察的是正义的另一个层面利害关系如果说追求公平代表的是原则主义那么考察利害关系就是明显的结果主义了也就是说一件事是不是正义的要从它造成的结果来看先出场的是刚才话只讲了一半的自由主义者他们也考虑过利益问题自由主义主张每个人都有基本人权但问题就是
这只是一个预设有了基本人权的人和人之间还是要互相博弈的那么之后产生的利害得失要怎么权衡呢奥地利学派的著名学者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塞斯就提出了一条行为通则任何人的行为只受到唯一限制就是不对他人造成损害你看啊这个原则多简单啊只要你不损害我的利益爱怎么做随你便但是在现实里这条通则啊可不好实行
说里假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人在临去世之前想去偷窥邻居家的女生,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偷窥行为不会被任何人发现,而且将来也不会被人知道。那名被偷窥的女生也不会因此就受到任何精神伤害,那么按照自由主义的原则,她这么做也没有什么不正义不道德的,但是这难道不是耍流氓吗?
还有啊中国 2008 年的燕赵门事件和这个例子也很相似当事人都是成年人私底下做的事有完全处于自愿完全符合自由主义的通则可是东窗事发之后媒体对男艺人士众口一词的谴责可是照片泄露并不是他的错呀那问题是出在了哪里呢这时候跳出来的还是自由主义的老对头社群主义
对于这个例子社群主义的意见就是燕兆门之所以被谴责是因为这种做法有违我们所在社群的伦理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感情是和公共善相违背所以就算是自圆私密也还是不道德的我们这里解释一下公共善
是指社会共同体的普遍福祉也是被社区社会的群体里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目标但是我们看社群主义的这种公共善的论调难道不是一种强权的逻辑吗我们是多数某些人是少数仅此而已可多数一定就是正义的吗面对这个问题之前在辩论里败下阵来的自由主义者决定找回场子于是他们推出了另一位大师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
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无知之幕,幕是幕布的幕,就是说在人们商量定立社会契约时,要假想出一张幕布笼罩所有的人,这个幕布会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在社会当中的位置,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但无论是社群主义还是无知之幕式的契约都还要回答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是不是公平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熊一举了一个例子
在乐坤的短篇小说《走出奥米拉斯的人》里描述了一个叫做奥米拉斯的乌托邦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过着人间天堂的日子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光彩的秘密原来大家都能过好生活是因为一个被藏起来的孩子
这孩子被关在了一个肮脏污秽的角落里保守各种忽视和虐待但如果我们把他带到了阳光下关心他照顾他那么这个城市所有的福祉也都会烟消云散
这时如果我们用洛尔斯的无知之木来看多数人还是会同意这个契约虽然大家都不想成为那个牺牲品但成为牺牲品只是小概率事件而理性人啊不应该考虑小概率事件所以这个风险值得冒而且这样一来啊大家也不用良心不安了因为那个作为牺牲者的孩子只是运气不好
谈到奥米拉斯这个城市,功利主义也迫不及待的就要出来发言了。他们倡导的正义原则,就是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在他们看来,奥米拉斯这个城市简直就是理想情况,为了多数人的幸福,牺牲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功利主义的原则首先自己就是站不住脚的。
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最大幸福一定是一致的嘛如果把这个问题再改一改改成为了保全所有人的性命必须杀掉一个人但实际上这个人无比的热爱生活而其他人都是抑郁症患者他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满意度超过了其他所有人的总和那么按照功利主义原则让这个人活着而让所有其他的人都死掉大概才是正义的选择只是啊大多数人恐怕都无法接受这种正义
关于多数人与少数人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在利害问题上我们还要考虑文化的影响书里举了一个巴厘岛王妃的例子
在巴厘岛的球长去世的时候,三位王妃会和死者一起被火葬,也就是活活的烧死。但是对王妃和其他所有的巴厘岛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幸福的事。火葬的时候,三位王妃都是兴高采烈的跳进火焰里,因为这不光是一种光荣,还代表着来世的福祉。
其他人啊也没有什么悲伤的甚至还会羡慕这三位王妃整个仪式的气氛啊就像是过节一样喜庆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包括王妃在内的参与者都是自愿的而且也不觉得自己受了损害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按照功利主义这肯定就是好事绝对可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使是社群主义者也好像无话可说难道这
没有促进社群的利益吗可我们还是觉得这事不对不道德不正义我们还是觉得他就是成规漏俗你会这样想是因为你可能不相信来世和永生所以认为这些王妃是被骗了
但像来世之类的观点你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你又怎么能说别人就一定想错了呢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实就出在利益的衡量上只要利益是主观的那么结果主义的正义理论也就会带来相对性而没有办法提炼出真正的客观标准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条脉络从厉害的角度考察正义结果我们就发现只要利益具有主观性只要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还存在分歧那么无论是社群主义的公共善还是自由主义的行为通则也好无论是洛尔斯的无知之幕
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权衡计算也好任何规则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既然种种的关于正义的理论在刨根问底的追问下或多或少的都显示出了尴尬我们不妨还是从头来过追溯一下正义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
刚才我们讲的利益啊是主观的那么其实不管是原则主义还是结果主义说到底都是利益只不过啊这种利益的范围会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广比如孟子说舍生取义他认为这多么有原则多么高尚啊但这不是因为在孟子的主观价值坐标里啊
道义比生命更加值得孔子的以直报怨不也是一种主观的利益权衡吗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点啊那么就会发现回溯正义的起源无非就是关乎利益而且啊让人相当不愉快的就是这里的利益还是强者的利益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强弱悬殊的关系里是谈不到什么正义的,只有自然法则而已。狼吃羊你会觉得不正义吗?就算是佛教徒,这个时候也只能讲三十因果,说你前世造了恶业什么的,而不会说狼有什么道德问题。那既然是这样,人吃鸡鸭呢?当然,动物保护主义者们大概是不会同意的。
但是这种观点是到了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的,并不是正义的来源。那正义怎么来的呢?这段辩论是出自于《理想国》里面。
格劳孔向苏格拉底诉说了一个当时关于正义的流行观念他说人们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就发现有时候你害人得利有时候你被别人害受罪一个人是吃了甜头一个呢是吃了苦头如果一个人足够强大光吃甜头不吃苦头那么别人也无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就是多数的人还没强大到那种程度
那么这时大家就会成立契约约束不正义的行为来确保人们的利益不会因此被伤害这个时候正义就产生了它的本质就是最好和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你足够强大可以用各种的手段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不受到惩罚所谓的最坏就是被别人害了还没法报复所以正义其实是强者或者说更准确的说是强弱对等者的利益
只有有了对等的身份才能去讨论正义否则啊就是笑话人跟鸡鸭讲正义岂不是很荒谬吗或者说只有强弱对比缩小到足够进行博弈的时候各方的利益才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所谓的天赋人权从来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艰难争取过来的
这才是正义的基础人类对公平的诉求对别人的同情心乃至嫉妒心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等的基础上既然我们在事实上无法反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或者说是对等者的利益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是弱者要诉诸正义就要自己先成为可以和强者对等的存在
独立、自由、平等并不是人性的预设,也不应该成为任何正义理论的预设,反而是正义理论应当追求的目标,只不过我们还是不免要问,我们还能去追求普遍客观的公平正义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并没有给出,这也无可厚非,谁又能要求异常讨论一定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呢?也许这种跨越时空的讨论过程的本身才是激动人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了解了社群主义、自由主义、公立主义这些林林总总的哲学流派。
我们认识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孔子、庄子这些智者大贤,这本身已经足够精彩,足够满足我们的求之欲了。
总结说到这儿啊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的主要内容我就为您介绍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作者从公平的角度探讨等值回报的正义原则和天赋人权的平等概念不过啊由于等值和平等其实难以衡量很难认定这是一种称得上客观的标准
对公平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对正义的不同理解比如儒家主张罪与罚相等的就是等之公平而社群主义和功利主义则认为惩罚要大于所犯的罪也就是带有震慑性才是公平其次作者从利害的角度考察正义结果就发现只要利益具有主观性只要人们对生命的本质
还存在分歧也就是对价值的评判缺乏真正客观的标准那么无论哪种哲学理念和正义理论无论是提倡行为通则的自由主义还是重视公共善的社群主义又或者是宣扬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最后作者从正义的来源进行探究明确正义其实是对等者的利益博弈是在世人不断的磨合和博弈过程当中诞生的观念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正义才会被打磨的越来越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