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

2025/5/22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安德森:民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共同体,与个人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没有必然联系。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学术界对民族起源的认知,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并强调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我提出民族最早起源于欧美殖民地,是人们对民族的想象和民族主义情绪催生了民族的形成。我的早期经历,特别是作为殖民官员后代在东方殖民地的生活体验,以及在剑桥大学目睹的帝国主义行径,都启发我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从社会想象和集体心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的起源。   我认为,民族本质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里的“想象”并非捏造,而是群体形成共同认知的必要过程。在民族形成之前,宗教和王朝是维系共同体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教和王朝的地位逐渐下降。印刷语言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想象自己与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边界的共同体,这便是现代民族的雏形。资本主义对开放新市场的渴望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在人类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催生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印刷语言,制造了不同的连接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了民族。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安德森提出的核心观点:民族是一个被想象出来的共同体。通过分析18世纪旧共同体(宗教、王朝)的衰落和印刷语言的兴起,解释了民族概念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对民族形成的推动作用。
  • 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非与生俱来的
  • 18世纪旧共同体的衰落和印刷语言的兴起是民族形成的关键因素
  • 资本主义对新市场的渴望推动了印刷业发展,进而催生了民族性特征的印刷语言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想象的共同体》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这些关系有些能自己选,比如说跟同事关系不好,我辞职换另一帮的同事但是有些关系是选择不了的,比如原生家庭

过去我们觉得民族这个事儿也不能选,因为和原生家庭一样,它在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一辈子不会变。但本期跟您讲的这本《想象的共同体》却说,民族其实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一个共同体,跟你在哪出生,爸妈是谁都没关系。

这个说法给学术界造成了特别大的冲击因为过去学术界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研究民族的起源和民族这个概念的影响力的时候眼光只放在欧洲大陆二是分析的时候强调经济、政治、地理这些客观因素学者们都在这个主流的套路里面玩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什么理论创新

而安德森这本书《横空出世》从社会想象和集体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特别先影的说法,那就是民族最早起源于欧熟美洲殖民地,因为人们想象有个民族聚集成一股民族主义情绪,才产生了民族。

这个创新解释不仅在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个研究领域里卷起了一股摧孤拉朽的风暴影响力还延伸到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比较文学等许多的学科学者们就发现这些学科里也有一些类似的研究对象看起来坚不可摧但实际上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过去的旧问题都有了新的研究思路

不少人都认为安德森看待问题这个不同的视角跟他的早年经历有关

安德森的爷爷是大英帝国派到马来亚驻马来亚殖民地的军官爸爸在中国工作是一个汉语流利的中国通 1936 年安德森出生在中国昆明他虽然是西方人又是殖民官员的后代但在情感上他和东方的殖民地和被殖民者之间有着微妙的连接这启发了他后来摆脱以欧

这一点不是我们的随便猜测有安德森自己的改章认证他回忆过在他就读剑桥大学期间发生过一件对他来说是政治启蒙的事件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个印度人在演讲

批评英国在印度的帝国主义统治这时一群英国学生上来殴打这个印度人安德森试图阻止却一起挨了打眼镜都被打飞了打人的英国学生们还得意洋洋唱起了英国国歌在他们的合唱声中安德森感觉自己好像一个被殖民者和那个印度人一起被帝国主义深深的羞辱

可以说这起导火索事件为他后来提出的民族主义理论提出了最初的灵感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来看看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第一,安德森为什么把民族定义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第二,民族这种模式是怎么通过民族主义运动的四波浪潮在全球扩散的?第三,如果民族只是一种想象,为什么民族归属感和民族主义常常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呢?

我们先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在安德森的眼中,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他认为,民族本质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里的想象不是捏造,而是群体形成共同认知的一个必要过程。

具体到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时间,安德森认为是 18 世纪。18 世纪发生的大事主要有两件,一是旧共同体的衰落,而是印刷语言的兴起。这两个变化合在一起,使得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催生了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的形成。

旧共同体的衰落,首先是神圣的宗教共同体的衰落。在民族形成之前,世界是靠宗教这种非常重要的胶水粘在一起的。根据宗教,世界被分成了不同的信仰圈,圈里的信徒都觉得自己信仰的这个宗教具有独特的神圣性,

在作者安德森看来,其实中国的儒家学说也是一种宗教,叫儒教。中华帝国的儒家信徒就有这么一种传统观点,一个来自画外之地的野蛮人,如果一心学习中华文明,学会了中华文字,就算是开画了,可以被接纳为我们这个神圣的共同体的一员。

今天我们看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就算是当时读书识字的中上层也没怎么见过世面认定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提供的东西就是好的但是经过 15 到 17 世纪的航海大发现 18 世纪的人们已经大大的扩大了地理视野文化视野

而原来那种自己的信仰最好最棒最神圣的这个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动摇大家就发现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不止一个圈子每个圈子有各自的神和重要的典籍这就使得宗教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宗教起到的维持共同体的作用也在衰落

另一种旧的共同体是政治性的,也就是王朝制的国家。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由一个独裁君主统治的王朝是一种主要的政治体制。在 18 世纪,西方受到启蒙运动和各种革命运动的影响,独裁君主原来那种靠着"君权神授"的理念统治的正当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君主们需要寻找新的理念,来给自己的统治补充合法性。

宗教和王朝的这两种共同体的衰落,意味着人们在理解世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关系时,越来越少的采用这两种视角。我是属于某一个宗教的信徒,或者我是属于某一个国王的子民。

印刷语言的兴起给他们提供的恰恰是一个有力的新视角我属于某一个特定语言群体我和一个想象中的庞大的读者群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就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例子讲讲印刷语言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 17 世纪英语是一种还没有被大家广泛认真对待的语言虽然英国的普通民众已经不在日常生活当中用拉丁语沟通了贵族们还是觉得不懂拉丁文就等于没文化

因为不是外交语言海外学者也认为学英语毫无意义但在莎士比亚看来英语是一种丰富的大众语言他自己的思想就深深的扎根于大众之中他的剧本大多也都是用英语写的

当时的印刷业已经具备了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形态开拓新市场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在精英的拉丁文读者市场达到了饱和之后出版商们到哪里去赚钱呢当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出版物市场这个方言具体到英国就是莎士比亚创作时用的英文按当时的规矩剧本的版权属于

剧团出版商拿不到莎士比亚的原稿就派人坐到剧场里去把整场演出速记下来抢先出版到了 18 世纪的晚期市面上流通的方言出版物越来越多特别是各种地方性报纸开始出现但是出版商不可能针对每种方言都出一张报纸那市场啊就太小众成本也就太高了于是慢慢的一些特定的方言崛起登上了印刷语言的大雅之堂

这些从各种方言、图语当中进阶的少数的印刷语言很快就取代了拉丁文作为神圣的通用语言的地位还划分视力范围创造了新的版图刷新了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因为印刷品和地方报纸等等媒介原来交流不便的人们现在能想象自己和无数陌生读者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你每天早上都要看本地的报纸出门发现邻居也在看报纸

去街上逛逛 在理发店 咖啡馆等等地方人们也在读同一份的报纸你肯定就会想 在这个报纸的发行区域里还有很多人他们也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打开同一份报纸这个群体很庞大 但同时又都是有限的因为除了这个视力范围就是别的群体读不一样的东西这种以印刷语言为媒介想象出的有边界的共同体就是现代民族的雏形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重点,资本主义对开放新市场的渴望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在人类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催生出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印刷语言,制造了不同的连接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了民族。

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的理论创新,人们现在认知层面,有了对民族的想象和民族主义的情绪,才把民族这么一种共同体的形态从虚空当中召唤出来,从此作为了一种社会事实,登上了历史舞台。

不仅登上了历史舞台,还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扩散到了全世界,成为塑造现代国际体系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接下来要为您讲的重点,从 18 世纪到 20 世纪,民族主义在全球扩散的四波浪潮。

安德森不仅在民族起源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对民族主义的传播路线也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首先,他明确的反对之前认为民族主义运动起源于 19 世纪欧洲的传统观点,认为最早爆发民族主义运动的地方不是欧洲,而是 18 世纪晚期的美洲殖民地。

特别是西班牙帝国下属的南美洲殖民地现在的委内瑞拉墨西哥秘鲁等等国家那里的欧洲裔移民最早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民族概念

把自己和母国西班牙明确的区分开来不见如此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还成为了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蓝图欧洲人把美洲发明的民族这个模式发扬光大以至于到了今天人们普遍把欧洲当成了首创者

他还指出即使是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 19 世纪早期民间自发的创造民族运动下半场是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统治阶级接棒开始了官方力推的民族主义运动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的被殖民国家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已经是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最后一波余韵了

我们先来看看安德森鉴定的第一波浪潮,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在 18 世纪下半期逐渐发展出了民族这个新的共同体想象,他们的分离情绪在 19 世纪早期全面爆发,表现为西蜀美洲殖民地纷纷起来反抗欧洲母国的控制,最终分裂为 18 个不同的国家。

为什么欧洲移民会割弃和母国的联系,发展出新的认同呢?这背后既有着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有着人们在心态上潜移默化的转变。在上层精英那里,殖民地官员长期的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他们出生在殖民地,被认为比母国人低劣,不适合担任高贵的公职,因此他们没法进入母国的权力中心,也发展不出真诚的归属感。

与其在鄙视链的下游忍去吞声不如一排两散自己战山为王在普通民众那里从 18 世纪后半期开始资本主义印刷业在美洲发展起来最早的美洲报纸开始出现这些报纸报道的新闻比如天气传播什么时候起岗某某港口的货物的时价本地有钱人的婚礼等等连结的是生活在这一特定区域的读者群体造成了不同的想象的共同体

安德森特别的指出他不否认政治经济利益在根本上的重要性但是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连接感上的转变

民族这种模式从美洲传回欧洲迅速掀起了民族主义的第二波浪潮跟大多数的革命性的运动一样欧洲民族建设运动的先锋是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等等知识分子他们编撰词典挖掘民族传统积极推广标准化的方言制造各种神话诗歌报纸和意识形态使民族这种想象更深入人心

民众的情绪日益高涨,引发了风起云涌的群众性的民族运动,比如意大利统一运动,德国统一运动等等。这就给统治阶级造成了强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主动的吸纳着过新思潮,尤其是那些王朝制的帝国,比如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在他的统治范围内,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已经成型,如果不及时的采取行动,他的合法性就危险了。

旧帝国们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呢那就是主动的披上民族的皮肤伪装成民族国家比如说发明类似大俄罗斯民族的这样的概念将治下的臣民打包到了一个范畴里合法化帝国的统治同时在向外扩张的时候打出了为民族利益的旗号

对这股官方民族主义的第三波浪潮,安德森的语气是很讽刺的,他说民族那既短又紧的皮肤,竟然被撑大到覆盖帝国庞大的身躯,简直像是一个得了橡皮病的人一样。不过这似乎也从侧面的证明,民族这种共同体却是依赖于人的主观建构,

而离我们比较近的二战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是民族主义运动的最后一波到了 20 世纪推广民族这种想象的媒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纸上亚洲非洲的后起国家有意识的通过大众传播教育体系行政管制等等种种的手段来建造民族在安德森独立的眼光下甚至连绘制地图进行人口普查建立博物馆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跟意识形态无关的事也是国家用来建设民族认同的手段

因為人口普查用數字告訴你,你和多少的同胞連結在一起,地圖清清楚楚的標明你所在的共同體的邊界,而博物館通過對物產、古蹟進行展示和解讀,目的是在歷史深度上塑造你對於共同體的想像。分析到這裏,不得不說,安德森把這個從想像和認同出發的民族理論發展的淋漓盡致。

以上就是为您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安德森突破传统观点,详细分析了民族主义在全球扩散的四波浪潮。今天民族国家已经是国际体系的标准玩家,我们也都知道,民族主义常常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这就对安德森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挑战。

如果民族真的只是一种想象,民族归属感,民族主义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些文化人造产品,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百年间,他们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给扎下了根,驱使我们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而奋斗,在民族威王的时刻抛头颅洒热血,为那些从来没见过的本民族当中想象的成员牺牲呢?

这就是我要讲的最后一个重点,人们之所以愿意为民族这种想象自我牺牲,是因为民族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天然属性,为民族牺牲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也因为民族被假想为永恒的,满足了人们对意义和不朽的追求。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晦涩,主要是因为它谈论的都是很抽象的东西,不过这段话不难理解,只要把民族和民族主义,跟家庭和宗教这两个常见的概念放在一起讨论就行了。先比较一下民族和家庭,不知道为什么,人类对一切自然形成的连带关系,比如家庭,民族,常常怀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家庭一直被设想成一个充满了无私的爱和团结的领域,哪怕在实际当中家庭是一种权力结构,成员间的地位常常就是不平等的,民族内部同样存在不平等和剥削,但是和家庭一样,民族也常常被设想成一种平等、深刻、同志一样的友爱关系。

它是一种本质上非常纯粹的事物而为了纯粹无私的东西而牺牲被认为是一种道德崇高的行为换句话说为民族牺牲就和为家庭牺牲一样赋予了人们一种道德崇高感在安德森看来这种情感上的回馈是我们愿意为本族本民族牺牲的原因之一

把宗教和民族主义放到一起比较的时候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的性质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自古以来,宗教确实承担着麻醉人们生活中各种不幸的功能,这些不幸常常就是随机偶然的,比如说为什么我天生是盲人呢,为什么我的好友出了车祸呢,这些不幸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就是不幸本身,但我们常常没有勇气直接的面对。

为了化解痛苦,去寻找各种解释,想要把无意义转变成为意义,这是宗教就能起到作用了,它就会告诉你,这是因果轮回,这是主对你的考验,诸如此类的。

认为马克思说的不对是因为宗教对这些无意义事物的解释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你遇到了困难,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如果你信仰基督教,你可能会变得积极一点,因为它会告诉你,你人生的意义就是努力工作,增添上帝的荣耀,你在俗世获得的成功将成为你通往永生的天国的阶梯。

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信仰逐渐就退潮,新兴起的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都是面向现实的思想体系,不关注宿命、来世,也不回应人生命当中无意义的各种苦难。

倒是民族主义虽然也叫主义,却跟宗教一样,非常的关心意义和不朽,还把这种想象嫁接到了民族这样一个世俗的共同体上。咱们来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法兰西民族不过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法国知识分子德伯埃却能振振有词的说,我身为法国人是相当偶然的,然而毕竟法兰西是永恒的,他不是真的不知道本民族的历史,

而是人们需要一个永恒延续的民族想象来化解和升华生命无疑的痛苦

再比如说近代中国遭受殖民侵略、多灾多难,历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人民英雄们,他们的牺牲本身是不幸的。但是我们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通过每年烈士纪念日在烈士陵园的墨埃来纪念和歌颂他们的永垂不朽,他们的不幸牺牲由此就被转化成了神圣的意义。

个体的生命虽然失去所属的民族却将永恒存在他们也因此实现了不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主义是一种新时代的对人们追求意义和永生的回应能够激起人们最勇敢最无私的奉献情感

总结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咱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我们为您介绍了安德森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民族是一个通过想象被创造出来的共同体在 18 世纪晚期当资本主义印刷业开始以普通民众为目标开拓方言印刷品市场原来缺乏沟通和交流的人们逐渐获得了和陌生同胞连接在一起的想象

主观上的建构和认同奠定了现代民族意识的基础

其次,我们为您详细的分析了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扩散的四波浪潮。安德森提出,对民族的想象和民族独立运动最早起源于美洲殖民地,而不是欧洲。欧洲盗版了美洲发明的民族模式,并且通过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和官方民族主义运动两波浪潮,将这个模式反扬光大,为现代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体系搭建了框架。

二战之后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建造民族运动后来居上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地图人口普查建设博物馆等等推广民族这个共同体的想象最后我们为您解释了为什么在短短的几百年间民族和民族主义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获得了强烈的情感正当性

安德森认为民族作为一种天然属性跟血缘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种纯粹无私的友爱关系为民族牺牲因此就能带给人们道德上的崇高感同时民族常常被认为是永恒和不朽的一定意义上蕴含着一些宗教的性质能够化解和升华个体生命当中的无意义和痛苦因而常常能激起人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安德森抛出了一个启发思路的新理论的视角,但是这个视角是不是完美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呢?其实也不是。

比如,安德森的整个理论都在强调民族是被集体认同建构出来的,这个视角边缘化了经济、地理、政治等许多在现实世界当中影响重大的因素,不免有一点以偏盖权。另外,就算民族真的是通过集体认同形成的,

安德森作为一个理论家也没有通过扎实严谨的考证某个历史案例来把民族建构的具体过程给有力的展现出来此外安德森关于印刷资本主义的核心观点主要来自于欧属殖民地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在能不能真的成为一种民族形成的普遍模型这点上受到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有学者就从安德森没有分析的国家的历史

经验入手,指出它的理论不足,比如在中国,虽然中华民族是梁启超在晚清时候的发明,但是早在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类似民族的想象,这就是印刷资本主义导致民族起源说不能解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