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Topics
我分析了阅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应正视中国教育对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以及信息时代对网络与书籍关系的误解,这些都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其次,阅读的便利性反而导致了人们对阅读的忽视,而网络并非阅读危机的罪魁祸首,它甚至可以丰富阅读体验。针对阅读类型,我将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四类,并建议读者均衡摄取。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建议区分零碎时间和整块时间,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和熟读精思等。最后,我阐述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即以专业为中心,通过主题阅读逐步扩充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对宇宙智慧的理解。

Deep Dive

Chapters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面临着和远古原始人相似的困境:资源丰富却精神饥饿。作者认为,这是由于教育和对网络的误解导致的阅读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以及对网络与书籍关系的误解,让我们错失了阅读的真谛。
  • 信息爆炸时代,资源丰富却精神饥饿
  • 学校教育功利性,缺乏阅读方法指导
  • 误解网络与书籍关系,错失阅读真谛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是一本讲怎么看书的书书名叫做《阅读者》这里的阅是超阅的阅这本书 2007 年在中国台湾出版 2009 年在中国大陆出版可以说是一本老书

但书里所说的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甚至是越演越烈,那就是在知识爆炸的风饶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阅读呢?亚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说《2001 太空漫游》里这样描绘原始人的处境,原始人们忍受着饥饿和自己的同类们互相争夺数量有限的浆果、树叶和草根,

尽管环绕在他们周围的是无数肉质肥美随意漫步的动物他们却没有能力捕捉只能在丰饶的环境里逐渐饥饿至死

今天的我们正面临着和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相似的困境,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没有哪个时代的阅读环境就像今天一样丰饶,互联网上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新的网页,然而恰恰是在这个知识无比丰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远离了阅读。

我们就像曾经的原始人身处丰饶的阅读环境精神却逐渐的饥饿至死那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精神困境呢中国台湾著名的出版家郝明义就给出了他的答案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会处于这种困境是因为教育的影响和对网络的误解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这本《阅读者》当中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出版经验和长期的阅读心得用长远的历史眼光分析了阅读的演变和今日所面临的危机审视了网络和阅读的关系同时还分享了许多具体的阅读方法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里的核心内容我们先来说说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阅读危机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该怎么对待网络阅读呢说完了问题我们再来说解决方案也就是阅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怎么提高阅读效率呢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今天的阅读危机是怎么产生的。有不少人在读了很多年书,读了很多本书之后,还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怎么去阅读,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作者则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惑,是因为我们处于某种界限之中,这种界限一方面是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以及毕业的自我教育导致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却没有正确的理解网络和书籍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对待阅读一向是非常功利的,在古代读书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今年虽然已经没有科举制度,但是中国的台湾,学生是要面对联考,大陆的学生要面对高考,考试的压力仍然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教我们怎么阅读,只是教我们怎么利用课本提高考试成绩。

中学是心智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们却局限在考试教育之中这就难怪他们不懂

而中国人也不懂得阅读了而到了大学呢摆脱了中学时的考试压力学生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读书了但这时候读的书大多都是消遣性的这种情况和美国恰恰相反美国的中学相对比较轻松大学反而紧张这时阅读和课程结合到了一起美国学生先有中学的广泛阅读做基础到了大学再进行专业的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的学生中学时的阅读不够,大学时的阅读又太轻松,思维得不到足够的训练,读一点简单的小说还可以,要是遇到一些结构严谨,推理严密的作品,就难以胜任了。

另外呢在中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读书这个词有时可以跟上学混用我还在读书可以理解为我还在上学在很多学生心里读书和上学是等价的这种想法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旦毕业很多人就不再阅读了

剩下少数还想要阅读的人则面对两个困难首先是中学大学时阅读不够这是要弥补可能无从下手另外毕业后工作占据了主要时间很难有静心阅读的时间了

而一个理想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小学识字,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中学时广泛的阅读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到了大学再选择相关的专业继续学习,毕业仍然保持阅读,在同一领域深入学习,但因为教育的关系使我们的阅读一直是错位的,教育是导致我们处于界限之中的一个原因。

而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不了解网络和书籍之间的关系今天很多人怪罪网络挤占了阅读的时间让我们远离了书籍但仔细想想其实书籍本身并不重要书籍只不过是就是知识的载体而且只是众多载体的一种图像声音视频也都能够传递知识

甚至书籍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举因为古代并不像今天这样有丰富的选择想获取知识只能够读书所以网络的出现不但没有妨碍阅读反而还给阅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问题就是我们早已习惯了书籍上的文字阅读而对网络带来的多媒体阅读形式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对待所以误以为阅读和网络之间有冲突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说很多人不懂得阅读是因为他们处于一种界限之中,这种界限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受到的学校教育以及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没有培养出阅读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身处网络时代却误解了阅读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怎么对待网络阅读。

刚才我们说我们一直错怪了网络,今天我们的确变得不重视阅读,但这不是网络导致的,而是另有原因。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一直在努力的把阅读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更方便,从最早的节绳计式,到将字刻在石头,

微壳上,再到竹简和纸张,再到后来的印刷术,最后就是今天数字化阅读,阅读的成本在不断减低,阅读这件事也就从社会上层垄断逐渐向社会下层渗透,到今天已经人人都有阅读的机会了。

但是,越读越廉价,就越被重视,这不是网络的错,这是人性的问题。宋朝时由于印刷术的出现,书籍数量大大增加,获取书就变得容易了,人们反而不太读书了。苏氏于是就感慨说,今知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清朝的学者袁梅也说,书非借不能读,借来的书因为担心要还,很认真就读完了,自己的书太方便了,随时都能读,于是一直拖着就不动,太一得道的不被珍惜,越读越方便,越不被重视,这就是人性,与网络无关。

事实上,网络不但不会妨碍阅读,反而能够给阅读提供新的可能性。人类认知世界是先观察,再用语言、肢体动作、图像来表达,直到后来就发明了文字。文字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抽象的方式高效的认识世界,但我们太依赖文字,同时也让我们运用其他感官的能力倒退了。

而网络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同时沉浸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环境里让各种感官同时起作用网络使阅读变得更加生动高效听到这里你可能就会问网络有这么大的优势会不会彻底的取代书籍呢作者的观点是会但是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回头看印刷术取代手抄书的过程就能发现,一种技术的革新不是那么顺利的,有的人会觉得印刷比手抄快多了,没人会傻到能印刷还手抄吧,但实际上印刷书取代手抄书用了至少 100 年,这是因为印刷术刚出来时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说字膜很容易锁坏,字体粗糙,排版丑陋等等。

所以人们宁愿选择手抄书网络也像当年的印刷术一样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第一在屏幕上阅读不如在纸张上阅读舒适第二网络阅读仍然还是文字阅读为主没有发挥出多媒体阅读的优势第三没有成熟的交易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服务商这几点时网络短期内无法取代数据的地位

当然了,要注意,郝明逆先生写这些话是在 2007 年,过了这么久,我们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Kandle 之类的阅读器已经可以模仿纸上的效果,而在内容方面,很多知识服务商也在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比如你现在在听的这段音频,手边没有书,但你其实也是在阅读。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说了,今天的人不爱阅读,是因为阅读太方便太廉价了,这不是网络的错,相反,网络能够提供更生动丰富的阅读体验,反而有助于阅读,只是目前由于技术限制还无法取代书籍。

其实不管是书本还是电子书或者是刚才说的网络阅读都是阅读的一种形式随着技术革新这些形式可能会不断变化但是阅读的基本类型却是始终不变的消遣娱乐获取资讯信息提高思维等等不管形式怎么变阅读总逃不开这几样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第三个重点内容阅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

在书中阅读作者将阅读分为了四类并且分别类比成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四种饮食这么做啊既给阅读做了清楚的分类同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熟悉的饮食来检查一些基本的阅读观念

比如说偏食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注意避免偏食,保证营养均衡,只阅读某一类的书籍对其他的知识一无所知,这是思想上的不均衡,也是一种偏食,却往往不被重视。健康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四种阅读适量搭配的,下面我们分别来说说这四种阅读。

首先是主食阅读米饭面条和馒头这样的主食让我们吃饱满足了我们生存的需要而主食阅读指的是那些能为职业生活心理等方面提供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书同样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现在那些提供方法论讲如何自我提升的书籍大多属于这一类这类书的好处啊是可以直接的解决生活里的问题

但坏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就此满足,将主实阅读当成了阅读的全部,不再阅读其他书籍了。但是,其实主实阅读对现实里的问题,而现实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导致主实阅读往往只在一段时间里对一部分人有用,过了那段时间,这种阅读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只靠主实阅读远远不够。

第二种是美食阅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自然会追求更美味更精致的食物,在阅读上也应该从主食阅读向美食阅读过渡,主食阅读针对现实问题,而美食阅读满足的是思想上的需求,虽然美食阅读不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往往间接的让我们思考了问题的本质,要欣赏美食阅读自然要要求阅读品位的提高,

美食阅读的困难也就在这里了,由于很多人阅读品位不高,分不清好坏,一些打着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旗号的劣质书籍常能打清其道,而那些经典却是少人问津。第三种阅读类型是蔬果阅读,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纤维,帮助消化,

蔬果类的书籍就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消化其他数据的书,字典、地图、百科全书,就都属于蔬果阅读。最后一种就是甜食阅读,我们吃甜点不是为了吃饱,也不是为了营养,而是因为它好吃。甜食阅读不解决现实问题,也不满足思想需求,它提供的就是娱乐、消遣。

漫画以及武侠推理之类的通俗小说都属于此类,这类书籍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甜食阅读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但人毕竟不是机器,总需要休息,适量的甜食阅读可以作为生活的调剂。

理解了这四类阅读就能够解释很多的疑惑了,比如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现在我们知道,书有不同的类型,如果一个人只读小说、漫画这类的甜食书籍,过不好啊,就是当然的了,谁见过光靠吃甜食就能活得很好的人呢?

好的阅读应该是四种阅读兼顾,缺一不可。上面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针对阅读的类型,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分法,那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主食阅读,丰富思想的美食阅读,辅助其他阅读的蔬果阅读和消遣娱乐的甜食阅读,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各有各的作用,应该兼顾这四种阅读,缺一不可。

四种阅读类型都要坚固,要读的书的数量就不会少,提高阅读效率就成了一件很有必要的事。下面我们来说说第四个重点,怎么提高阅读效率。离开了学校后,各种工作分支迭来,时间很紧,这时想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区分零碎的阅读时间和一整块的阅读时间。

零碎的时间可以读一些比较短的杂志,报纸,浏览网页,尽量的把一整块的时间用来读一本完整的书,这是因为你需要一定的时间进入阅读的状态。如果断断续续的读一本书,思路不连贯,是很难深入的理解一本书的内容,每天的早晨以及周末是最容易创造一整块阅读时间的时候。

有些人觉得自己阅读效率不高,读完一本书之后似乎什么也没记住,更不知道怎么去应用。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误解了阅读和记忆的关系。舒本华说:"想记住所有读过的内容,就像想要把所有吃过的东西储存在体内一样,不合理。我们的大脑更像是 CPU,而不是硬盘,它更擅长计算思考,而不是记忆。"

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知识,而是知道怎么找到并调用所需的知识。所以你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库,把记忆的工作交给纸笔和电脑硬盘,把宝贵的大脑资源用来组织管理知识,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让自己能够随意的知识库里面调用所需的知识。

提高阅读效率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分清主次,有层次的去阅读,在处理不同类型的书籍时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历史上有些人物的读书方法很有名,比如说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和朱熹的《熟读经思》,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一套很好的阅读术。

读甜食类的书籍就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求甚解就行了,而主食类的书籍只要观气大略,迅速的找到自己要用的内容就可以了。对于美食类的书籍就需要精读熟读,理解欣赏其中深邃精妙的思想。

这种有层次的阅读方法既有助于把握书的重点又节约了时间除了陶渊明、诸葛亮、朱熹这三位苏氏的读书方法也很值得借鉴

苏氏教他读汉书的经验,第一遍读是,只读和治理国家有关的内容,第二遍只关心书中的人物,第三步就看官制,第四遍是只研究兵法,第五遍只分析财政,每读一遍只针对一个主题,其他的内容一概不管。

苏式的这种阅读方法可以称之为主题阅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你寻找各种数据来解开心中的疑惑,然后你要在这些书里挑选出和这个主题有关的部分,集中阅读,其他内容啊,都不用管。

主题阅读也需要跟刚才提到的三种读书方法结合,因为你面对的是多的数不清的资料,先观其大略,何不求甚解,来判断哪些书要先读,哪些书要重点读,再去熟读精思,这样阅读效率才会高,通过这种方法,你很快就能精通一个主题。这是第四部分的内容,我们说的是阅读效率。

要提高阅读效率,首先区分利用不同的时间,零碎的时间就用来读杂志之类的内容,一整块的时间来读成体系的书。其次,读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节奏,将不求甚解、观气大略、熟读精思三种方法搭配使用,最后挑出书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主题阅读,可以高效的掌握一个领域。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刚才我们说要把大脑当 CPU 用,而要方便的调用到学到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当前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知识就是零碎割裂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独有的,另一个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

对中国人来说在长期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本来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知识架构这套知识体系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剩下的则归入了小说一类但是到了 19 世纪中国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西方的影响下

中国的知识体系几乎就崩溃了最早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就是在文化和制度上仍然用中国传统的那一套在科学技术上则向西方学习张之洞的这种说法既割裂了中学和西学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一分为二从此中国人频繁的将知识体系切割对待

文言和白话,中医和西医,罗马符号和拼音汉字,繁体和简体,我们的文化被不断的割裂。造成知识架构割裂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人类共有的,到了 20 世纪,科学的研究越来越精深,每个领域越分越细,专业的壁垒越来越高,一个人往往只能在小的领域做到精通,对其他相关的学问就不太了解了。

在知识越来越零碎的今天,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就成了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这个知识体系应该是既博大又精深的,既对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猎,又有自己的专长,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是先追求博大呢,还是先追求精深呢?

胡适先生给了我们答案,用自己的专业学问作为中心,在逐渐的接触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然后是间接相关的,最后是完全无关的,就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以一个中心源向外扩散,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既牢固又有层次。

以自己的专门学问作为中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我们阅读的支撑点。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庞大无比的知识森林里,如果没有专门的知识作为参照,很容易被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给弄晕,迷失方向。

那究竟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专门阅读呢作者指出我们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法先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挑选几十本和这个话题有关的书再用我们刚才提到的不求甚解和观其大略的方法筛选出最重要的几本书用熟读精思的方法仔细的阅读

读完这几本书,你对这个领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知道自己接下来该进一步的读哪些书,设定一个时间表将它们读完,读完之后最好想办法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探讨一下,以检查自己的阅读成效,经过这么一种训练,你就懂得了自行专门阅读的方法,等于是掌握了在知识森林里自己开路的能力,再不怕迷失方向了,可以尽情的探索。

有了自己专门的阅读后,就不用再纠结于要不要带着目的进行阅读这个问题了,漫无目的的阅读虽然有随心所欲的轻松愉快,但是得到的通常是不成体系的零碎片段,用处不大。

不过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专门阅读的人而言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有了专门阅读作为知识体系的中心,新的知识碎片可以编进这个体系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掌握了自己开路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探索知识森林了。

这时既可以往前迈一步,也可以往旁边迈一步。往前迈是在原先自己感兴趣的专门阅读领域继续的钻研,去挑战那些原本你觉得复杂的超过自己的能力,所以没有触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感觉吃力费劲,这种竭尽全力想去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有点想逃避问题的状态,会让你的心智迅速成长。

往旁边卖呢,是指探索一个和原来的专门阅读相关的领域。原本读经济学,现在可以学点法律和政治,原本学美术,可以再了解一些人类学和神话。这么做不只是获得了新知识这么简单,这些新知识能让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专门阅读,从而获得不同的见解和感悟。

咱们都很熟悉终身学习这个词好明义先生说这个词曾经让他特别的困惑阅读就像是饮食人终身都要吃饭自然也终身都要阅读学习

终身学习这种事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好强调的呢?但是终身学习这个词在网络时代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般的阅读学习,还可以是像大学教育那样的专业学习,网络上有各个学科的教材,还有很多名校的公开课,这给了我们在学校之外学习的可能是真正的终身学习。

有了在知识森林里探索的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的攀登了作者指出在阅读上有七道阶梯在第一层阶梯上我们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会读一些职业理财励志健康等等方面的书上升到第二个层次我们关心怎么和所爱的人变得更好

会寻找心理爱情婚姻亲子等等这样的书来阅读到了第三层阶梯我们开始尝试欣赏抽象的美好会读哲学宗教和科学之类的书

进一步到了第四层就能够尝试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思考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一个小的组织又是怎么运作的这时你对人性和社会机制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到了第五层阶梯开始理解欣赏那些想法和你不同的人的思想你不再狭隘的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而是以包容的心态去发现不同的思想闪光点这样啊就来到了第六层阶梯

体会多元知识,相互激荡的美好,不同的知识领域在你的脑中相互联系,交织成了一张巨网,你可以在知识森林里随意的漫步,举重若轻,最后你成功登上了第七道阶梯,感受到宇宙的智慧之美,这种智慧超越了一切时代和人生。

今天是一个知识被分割的越来越细碎的时代想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先找到自己的专门阅读以此为中心通过主题阅读的方法逐渐的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你的阅读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从最初的想让自己活得更好到最后你已经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之美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五个重点

总结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咱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今天阅读危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受到的教育没培养起我们阅读另一方面我们误解了网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没有利用好网络其次我们说让我们远离阅读的不是网络而是因为阅读变得太方便了反而不被珍惜而网络由于能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其实是有助于阅读的

只不过由于目前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第三,阅读可以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四种类型,好的读者应该将这四种类型搭配起来,不能局限在某种阅读类型之中。

在第四部分,我们分享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零碎的时间用来阅读一些篇幅较短的读物,留出一整块的时间去阅读比较有体系的书,同时采用不求甚解、观气大略、熟读经思三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用主题阅读的方法快速掌握一个领域。

最后我们分享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门阅读,再从专门阅读向外探索,利用主题阅读逐步的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与此同时你的阅读层次也在提高,从一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到最后能够欣赏宇宙的智慧之美。

郝明义先生坦言,自己写这本书是受到了爱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启发,在结合自己多年的出版阅读经验,因此这两本书的思想一脉相承。

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提倡主题阅读这两本书也都能让人想起市面上还有很多截然不同的讲读书方法论的书关键的不是提高阅读效率而是加快阅读速度这与当前很多人生活繁忙心态焦虑有关可是这类阅读技巧往往是读的快忘的也快重复的抓起沙子越抓就越焦虑

反倒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和阅读者之类的书踏踏实实的通过掌握阅读的原理重视阅读效率从而就提高阅读能力大巧若拙进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