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本期节目解读《哲学的慰藉》,探讨哲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慰藉。节目中,主持人以塞内加、伊壁鸠鲁和苏格拉底三位哲学家的思想为例,阐述了哲学在面对挫折、缺乏财富和与人意见不合时的作用。 塞内加,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主张在于理性区分必然和非必然,并为可能发生的坏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认为,我们无法控制所有事情,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反应。与其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物而徒增痛苦,不如坦然接受,并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塞内加自身经历了贫困、流放和迫害,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这正是他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教导我们,要对不好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我们对有准备的并且充分理解了挫折重受力是最强的,即使面对死亡也应如此。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的核心在于追求快乐。他认为,快乐并非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源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例如友谊、自由和思想。他主张,财富只在满足基本需求后才能带来快乐,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并不会带来持续的快乐。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中,友谊是他最为强调的一点,他认为真正的朋友能给我们带来关爱和支持,这是财富无法替代的。 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鼻祖,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逻辑思考的信任。他通过追问,启发人们思考,揭示固有观念的脆弱性。苏格拉底并不强调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关注反对者论证的逻辑是否充分。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反对意见的理由是否充分,而不是反对者的数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哲学,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哲学在普通人眼中显得高不可攀?

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高深的学问,强调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许多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现实生活无关。这种观点使得普通人觉得哲学难以理解和应用。

阿兰·德伯顿如何看待哲学的实用性?

阿兰·德伯顿认为哲学不应远离普通人和世俗生活,而应关注现实问题,如如何生活得更好。他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

塞内加的哲学如何帮助人们面对挫折?

塞内加的哲学教导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在于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物。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欲望,而财富、容貌和身体等都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面对挫折时,应提前做好准备,理性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伊比鳩鲁如何看待财富与快乐的关系?

伊比鳩鲁认为财富并非快乐的唯一来源,快乐更依赖精神层面的事物,如朋友、自由和思想。他主张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财富的继续增长并不会显著增加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友谊和内心的满足。

苏格拉底如何面对与世不和的困境?

苏格拉底在面对与世不和的困境时,坚持自己的哲学思想,即使面对500人的陪审团,他依然坚持真理和逻辑思考。他教导我们,真理并非来自多数人的意见,而是源于合理的逻辑。

伊比鳩鲁的快乐清单包括哪些要素?

伊比鳩鲁的快乐清单包括三类要素:第一类是自然而必要的,如基本的吃、穿、住、朋友、自由和思想;第二类是自然但不必要的,如豪宅、大餐、仆人等奢侈享受;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如名望和权势。

塞内加如何面对死亡的威胁?

塞内加在面对尼禄皇帝命令他自裁时,表现得非常冷静和理性。他早已预见到这一结局,并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他教导我们要对不好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以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苏格拉底如何看待真理与多数人的意见?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并非来自多数人的意见,而是源于合理的逻辑。他教导我们,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应关注反对者的逻辑是否健全,而不是反对者的人数多少。

Chapters
本期解读《哲学的慰藉》的核心内容,探讨普通人如何从哲学中汲取力量,获得慰藉。书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及其在不同境遇下的慰藉作用,包括与世不和、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等。
  • 介绍了《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及其作者阿兰·德伯顿。
  • 探讨了哲学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
  • 概述了书中介绍的六位哲学家及其对应的哲学慰藉主题。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本期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哲学的未尽》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 17 万字我来为您讲述书中的精髓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汲取哲学的力量从而得到慰藉我们普通人啊平时一听到哲学这两个字第一个感觉便是这么高大上的学问似乎和我等凡夫俗子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些所谓的哲学家说出来的话我听起来都费劲提出的理论更是让我感到原理物理的我又如何从哲学当中得到慰藉呢

这个担心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道理的

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世界,哲学的确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消遣一些体系严谨的大牌哲学家更是强调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甚至有哲学家自己就认为,哲学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和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德伯顿可不这么认为在德伯顿看来,真正的哲学不应该远离普通人和世俗的生活

不应该只关注一些抽象的定义更不应该只是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假设而应该多花点力气去研究一些更现实的论证比如试着去回答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更好这样的问题德伯顿在书中对哲学的功用有这么一句描述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阿兰

德伯顿 1969 年出生于瑞士 18 岁就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

大学期间他博览全书,成天浸泡在大学图书馆和附近的一家书店,通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方面的书籍。他自称大学时代只追求两样东西,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23 岁时他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爱情笔记》。

哲学的慰藉是他的第五部作品,这本书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又能以画家常的亲切形式向你娓娓道来。这本书出版之后,阿兰·德伯顿名声大噪,而当时呢,他仅仅 30 岁出头。

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艺林出版社出品译者是资中军先生他是我国资深的学者和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你看看这本书啊作者强译者也很强我们看看书中究竟能碰出怎样的火花哲学的慰藉一书当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比鳩鲁塞内加蒙田舒本华和尼采分别对应哲学在六种境遇当中的慰藉作用他们分别是与世不和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

在漫长的哲学史上为什么就挑了这么几个人呢作者说这就是因为这几个人他能读得懂他喜欢那么接下来呢我会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来给您讲一讲这本书当中一些精彩的内容第一位

第一位哲学家叫塞内加,从他的生活当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哲学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第二位哲学家是伊比鳩鲁,他帮助我们判断快乐是否和钱多钱少有关系,帮助我们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

在他的哲学力量当中,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当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合时,我该坚持自己,还是该听从别人?我们首先来说一说塞内加这位哲学家。

哲学当中有一个流派叫斯多噶派塞内加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多噶在希腊语当中是画廊的意思由于这个学派一开始是在雅典集会广场的画廊里聚众讲学所以被称为画廊学派或者是斯多噶派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本身就比较注重哲学的未接作用比如塞内加本人就写过一部未接未提的著作

斯多噶派当中有这么一个观点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我们试图控制自身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我们能够真正控制的又是什么呢很遗憾啊仅仅只有我们的想法欲望类似这样的事物

我们的财富、容貌,乃至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财富可能散尽,容貌不能长存,身体可能受到伤害。当我们总想着去控制超出自身能力的事物时,只会徒增痛苦。当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我们唯有随时预想好各种准备,才不会惊慌失措。

用一句流行语总结就是什么叫见过大世面呢那便是能够享受最好的也能够承受最坏的

没错啊,我们的哲学家赛内加就是这么一位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他病困交加过,他在 20 岁出头就得了肺结核,卧床养病多达了 6 年之久,他富足美满过,他在 40 岁出头时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吃得很好,可以购买别墅,农场,还喜欢使用昂贵的家具。

他流离失所过,他在一场政治阴谋当中被诬陷,顷刻之间就失去了家庭、朋友、名誉,并被流放到了荒凉的小岛上长达了 8 年。他声名显赫过,他后来做过多年尼禄皇帝的导师和顾问,他又惨遭厄运的突袭,尼禄为了一个和塞内加扯不上关系的阴谋而命令他自裁。

书中就记载收到自裁的命令时在那家不动声色顺从的割了手腕身边的朋友大惊失色哭成了一团而他却淡定的安慰朋友他问他们的哲学哪里去了呢

多少年来他们那种处边不经的精神哪里去了呢?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这位残暴的皇帝在杀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之后,只剩下杀自己的老师了。临死前,他拥抱了妻子,并要她从自己没有虚度的一生当中得到慰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塞内加也一直践行自己的哲学,

要对不好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我们对有准备的并且充分理解了挫折重受力是最强的哪怕是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塞内加也早已经准备好了他料想到尼禄皇帝的魔爪会伸向自己很早就提交过两次辞呈但两次尼禄都婉言拒绝了他还热情的拥抱他说宁死也不离开亲爱的导师

这个处境看上去很糟糕明知道有危险想要抽身离去却又由不得自己那么既然不能改变那么就理性的接受吧在最后的几年日子塞内加致力于研究自然这位随时可能被一名洗奴无常的皇帝杀害的人从自然现象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宽慰和启发他说隆冬带来了严寒我们必须颤力夏天带来如数回来

我们必须出汗,在某些地方我们可能遭遇野兽,或者比野兽危害更大的人,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秩序,我们根据这一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灵魂,使它们顺应它,服从它,凡是你不能改变的,最好忍受来。这种哲学观点绝不等于是你来顺受,三内家教导我们要理性的区分必然和非必然,

不要把非必然当作是必然而拒绝可能的事情,也不要拒绝承认必然而妄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处于困境时,他对命运之神喊道,我不允许命运之神对我做出判决。在富足的时候,他也清醒的是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之神。

我把他赐给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他随时拿回去而不受到干扰。我同身外之物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命运只是把他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离。

看到没有啊,塞内加说,和那些命运赐予的东西保持很宽的距离,这句话就像极了中国古语当中,钱财乃身外之物,只不过塞内加把身外之物扩展到了钱财以外的物件。

塞内加的哲学能够帮助你认识到第一任何坏事都可能发生你要做好准备这样就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打击第二那些已经发生的坏事想想其实啊也没有那么糟糕关于第二句话呀塞内加可不是采用中国古代的塞翁施马言之非福这样的逻辑认为坏事到头来还可能会变成好事儿

他的理由很直接,何必为了部分生活哭泣呢?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潸然泪下。你一定遇到过朋友伤心或者是焦虑的时候,想想从前的自己如何宽慰朋友呢?想必你和大多数的人是一样,会告诉朋友多虑了,事情可能不会那么糟糕。

在内加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他要我们想到坏的情况大概是会发生的但又说其实那些坏事也未必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坏因为如果你极力的帮助朋友回避想象那些可能发生的坏事当坏事真的发生时朋友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书中举了一个塞内加宽慰自己朋友的例子,这位官员朋友即将上法庭,他担心官司影响自己的前程和名声,塞内加回信就告诉他,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下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但这些真的就那么可怕吗?如果你的官司输了,大不了就是沦为穷人或者是被流放吧。

如果你沦为了穷人,也不过就是变成普通百姓当中的一员,如果被流放,你不妨把你要去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出生地。当你把最坏的结果都想过了,那么无论即将到来的是什么,都不值得担心了。有一句鸡汤,叫做期待最好的,准备最坏的。

赛内加告诉我们,把重点放在准备最坏的,以防命运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全部命运,但要拿得起,放得下,赢得起,也输得起。我们来总结一下赛内加告诉我们面对挫折的智慧,那就是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先的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单单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而是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下次啊万一你遇到命运的挫折时想想赛内加的哲学看看能不能得到些慰藉毕竟啊当下的挫折只是生活的小小一部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让自己

少受伤害迈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天你生活的其他部分还是可能闪闪发亮的

咱们讲完了塞内加对挫折的慰藉,我们再来看看伊比鳩鲁的哲学对于缺少钱财的慰藉。在这个崇尚财富的年代,许多人把实现财富自由挂在了嘴边,把买买买当做了日常习惯。要说你一点都不羡慕马云和王健林,恐怕都是假的,但是你跟马云王健林的快乐比起来,真的还差那么几千个亿吗?

伊比鳩鲁认为哲学是快乐的源泉和法则是对缺少钱财的慰藉他认为一个穷人可以和富人一样快乐甚至可以更快乐伊比鳩鲁的哲学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感官的快乐伊比鳩鲁学派又被称为是享乐学派以至于伊比鳩鲁的英文诗意在牛津词典当中是致力于追寻享乐引身为奢侈肉欲陶铁

你可能在生活当中见过一些印着伊比鳩鲁字样的报纸杂志,想想那些是不是都是一些关于美食、旅馆、游艇和豪宅的刊物呢?但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位强调享乐的哲学家,你一定会发现他对快乐的实际爱好令人意外。

如果把伊比鳩鲁放在现代你原本可能会把它想象成一位有钱有闲有房有车有游艇每天各种山珍海味的富家子弟然而真实的生活当中伊比鳩鲁啊没有豪华的房子饮食啊也极其的简单他只喝水不喝酒一顿饭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满足了是不是很意外呢这

这就是把这位享乐视为第一要旨的哲学家的日常如果物质享受不是快乐的来源那么快乐从何而来呢伊比鳩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欲望从而帮助我们制定正确寻求快乐的方案我们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自己的欲望是否是理性的

许多人认为财富是实现快乐的重要前提,这看起来很自然的感觉,而在伊比鳩鲁我看来恰恰是值得审视和怀疑的。伊比鳩鲁把快乐的要素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必要的,除了基本的吃、穿、住之外,还有朋友、自由和思想。

第二类是自然但不必要的,诸如豪宅、大餐、仆人这些奢侈的享受。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和权势属于这一类。

对于伊比鳩罗尔言,所谓的快乐其实更依赖精神层面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东西依赖相对是较少。如果在金钱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那么财富的继续增长并不会让我们的快乐不断上升。也就是说,一开始,你钱越多,你会越快乐。当金钱满足了你的日常需求后,财富和快乐的联系就逐渐分离开了。

即使你的财富继续的增长你的快乐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原处甚至伊比鳩鲁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光有钱而没有真正的朋友和自由也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是远离了快乐的在伊比鳩鲁的快乐清单当中友谊是他最为强调的一点他告诉我们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一群真正的朋友能给我们带来的关爱以及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氛围是财富所不能提供的,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会因为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而变化,真正的朋友也不会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我们,他们和我们交心,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

自由和思想在伊比鳩鲁的快乐清单当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财富相比,伊比鳩鲁更注重这些事物对快乐起到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坐着奔驰豪车而没有朋友,住着高档别墅却没有自由,睡着名牌的床垫却心事重重,肯定是不可能感到快乐的。

伊比鳩鲁的哲学思想不太难懂,它对于钱财的看淡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我们稍加思考后就能体会到的。只是到了欲望横流的物质世界当中,我们还是会时不时的就迷失自己。我很欣赏书中描写的一处位于小亚细亚的集市,这处集市广场上立着一块硕大的石碑,石碑上面刻着伊比鳩鲁士的口号,时刻吸引着购物者的眼光。

上面就写道奢华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超过自然之财富其无用犹如溢出容器之水石碑是当地一名富豪出钱建立的他用伊比鳩鲁的言语和自身的体会告诉前来集市购物的人们额外的购买奢侈品是不会增加我们的快乐的讲到这里啊对于快乐不知道你是否想得通透了呢或者啊开始有所体会了呢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哲学家伊比鳩鲁,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一下。这位哲学家的思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未竭作用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无论钱多钱少,自己都能够实现真正的快乐。理解了伊比鳩鲁的哲学,我们会降低对于钱财的渴望,而能够关心真正使我们快乐的事物。

上面就是我们今天解读的第二个内容,不知道你是否在这里感受到快乐的召唤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要介绍的最后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他给我们带来的哲学慰藉。想必你一定听说过苏格拉底的大名,阿兰·德伯顿把苏格拉底这一章放在了全书的开篇,也足以见得苏格拉底的哲学鼻祖的地位。

在书中作者的思绪被一幅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的绘画所吸引了于是他带领着我们来到了那个年代的雅典城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也不讲究穿着他每天最大的兴趣就是走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雅典人面前贸然就发问

通过追根究底式的问话,启发人们的思考,往往让人体会到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思想是毫无根基,无比脆弱。在同时期的雅典市民眼中,苏格拉底有手好闲,更有甚者指控他不敬城邦之神,破坏伦理道德,腐蚀雅典的社会构成,唆使年轻人反对他们的父辈。苏格拉底接受了审判,他要面对 500 公民组成的陪审团,

他没有半点的怯懦他坚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为自己的哲学能够促进雅典的发展他说雅典这座城就像是一匹两种马由于身体太庞大容易懒散所以需要他这样的牛忙时不时的遮一遮他的解释有用吗肯定是没用的为什么呢你不妨看看当时要想成为一名雅典陪审员有多简单

只要符合雅典公民男性思想健全和没有负债这几个条件就可以了思想健全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只要能够走一条直线提问时能回答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

这群陪审团本来就是带着偏见来的,对苏格拉底的解释又不能全盘的理解,甚至于说是不屑去理解。可想而知,苏格拉底被判有罪是必然的事情。审判之后,陪审团给苏格拉底一个选择,只要他放弃自己的哲学,他就可以活命。苏格拉底拒绝了,他选择慷慨赴死。

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思想无比笃信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哲学毫无拘异的为自己的思想殉道一个人对抗 500 人一个人对抗了一座雅典城一个人对抗了一个时代

苏格拉底把与世不和的孤单演绎到了极致相比之下呢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肯定做不到如此的潇洒甚至有时啊我们只要听到几句对自己性格的批评对自己付出的不认可就会忍不住想要落泪了苏格拉底是如何做到与世不和之下还能坦然自若的呢那便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逻辑思考的信任

那何为真理呢?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那些不能被理性搏导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正伪的论断才是真理。或许说苏格拉底对于真理的定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思辨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反复思考远比直觉靠谱,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先固有的想法会变得支离破碎。

书中有一段苏格拉底和拉凯斯的对话,拉凯斯是雅典的一位将军,苏格拉底问他,什么是勇敢式,他脱口而出,勇敢是敢于直面敌人而不逃跑,苏格拉底举了不久前的一场战役作为例子。这场战役当中,军队的指挥命令,部队先后退,占领有力的地形之后,再迂回的歼灭敌人。

这个例子引发了拉凯斯的思考他随后提出勇敢是一种坚韧的精神苏格拉底继续的引导他说坚韧可能指向鲁莽为了区分勇敢和鲁莽还需要其他的要素于是拉凯斯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真正的勇敢还需要包含知识要懂善恶而不仅仅只限于打仗而在此之前呢他从未想过勇敢还可以用来形容战场之外的地方

你可能就会说了苏格拉底的与时不合其实是验证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说法在那个时代苏格拉底就像是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其实不然苏格拉底没有强调真理和少数的关系他只是敦促我们

把注意力放在反对者得出结论的逻辑上,提醒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有多少,而是他们反对我们的理由有多充分。

如果你拿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正面盾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行我素,自我欣赏,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反对我的人都不对,那便是曲解了苏格拉底的意图。阿兰·德伯顿告诉我们,认为与是不合便是真理,与认为与是不合便是错误,两者想法同等幼稚。

一种思想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受到的赞赏多还是批评多,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电影《通天帝国》当中,狄仁杰最后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天地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那么如何实现心安,这必然是反复理性思考的结果。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最后的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给我们带来的慰藉,真理也并不是来自于大多数人的说辞,而是源于合理的逻辑。有时候我们提出的想法或者是行动不被人理解,被大多数的人认为是不妥的,在放弃我们的观点之前,先要审视一下他们提出这一结论所用的逻辑。

我们对别人的反对意见是否采纳应取决于他们的论证方法是否健全监听则明固然没错但有理不在身高而在于论证观点的方法

总结说到这儿本期的音频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塞内加的哲学给予我们面对挫折的慰藉他告诉我们事实无常在我们面临可能的失败时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回避心理的不安和面临挫折的困扰而应该事先想象当失败真的发生时我们如何面对

我们人类对有准备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心里准备越好失败带给我们的打击也就越小

其次呢我们讲到了伊比鳩鲁给我们带来面对钱财不足时的慰藉伊比鳩鲁带领我们踏上寻找快乐的路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金钱仅仅在最开始的阶段能够带给我们快乐而随着财富的继续积累我们的快乐不会因为金钱的增加而增加

真实而持久的快乐来自于朋友自由和思想最后呢我们收获到了哲学祖师爷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

固然面对别人刺耳的批评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回避或者是抵触如果反对我们的人多了我们也许会开始否定自己但苏格拉底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分析反对我们理由是否成立如果反对我们的逻辑就是错误的

那么即便反对的声音再响亮我们也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但反观之下呢自己如果有不足那么别人的批评便是对自己善意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