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通过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举荐,成为曹操的丞相文学院成员,这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当时他29岁。
司马懿最初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因为汉室衰微,曹操控制了朝廷,司马懿不愿与曹操合作。直到曹操威逼他,他才被迫出仕。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的主要贡献包括为曹操出谋划策,如劝曹操趁蜀地未稳时夺取益州,以及劝阻曹操迁都黄河以北。此外,他与曹丕建立了密切关系,获得了曹丕的信任。
司马懿通过与曹丕的密切交往,获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曹丕即位后,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长史,成为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奠定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在曹丕时期,司马懿通过与颍川荀氏和陈群等名门望族建立联系,扩展了司马氏家族的人际网络,提高了社会地位,为日后在曹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助力。
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通过驻扎宛城并加督京域二州诸军事,开始接触军权。他成功平定了新城太守孟达的叛乱,并在关中地区多次抵御蜀汉的进攻,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权。
司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趁曹爽离开洛阳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的战略要地,并利用曹魏元老功臣的支持,最终软禁并杀掉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曹魏的中央朝政大权。
司马懿在晚年通过平定淮南王凌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家族的地位。他亲自率军出征,迅速平定了王凌的叛乱,并在去世前扫除了最具威胁的政治对手,为司马氏家族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掌控曹魏政权。司马师通过掌握禁卫军权,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家族的权力,最终为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胡志佳《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 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卢建荣《魏晋之际的变法派及其敌对者》 王晓毅《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 王晓毅《司马懿与曹魏政治》 郭熹微《论魏晋禅代》 张伟国《司马氏篡魏军政凭借考》 范兆飞《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