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嘉宾是蓝方。 她是C计划联合创始人,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我和蓝方的结识是因为十多年前的一通电话。当时的我疯狂想做记者,朋友给了我蓝方的电话,告诉我这个师姐在媒体工作。我拨通了她的电话,自我介绍后,问她能不能去她所在的媒体做实习记者。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通电话,会开启我之后六年的媒体生涯。可以说,她是我进入媒体这个行业的领路人。 再后来,她辞职去了法国读书,回来后做起了批判性思维教育。我一直觉得她做的事情,是治本之事,是在观念的田野上,平整土地,播撒种子。 她们试图通过教更多普通人具备独立理性思考能力,减少无知和盲从,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公正良善。 这期播客,我们聊了刻板印象、性别不平等、母职期待、媒体在报道公共事件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职业伦理,网络暴力等话题。 主题挺散的,其中很多讨论,也并没有明确答案。这样的纠结和思考,有没有必要呈现给大家,是这期做完挺久我都没有放上来的一个原因。 今天我重听我们的录音,想到了很早之前在柴静博文中看到的两句话。 一句来自汉德法官:“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一句来自顾准:“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我想,或许呈现思考的过程,也是有其意义的。 以下按时间线梳理了一下聊到的内容� 01:11到02:57 蓝方讲C计划所要教的“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教的是什么。 03:20到12:26 我们聊了下,从小朋友到大人们脑子里那些关于性别、种族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也聊下,她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小朋友破除各种刻板印象。 12:35到17:00 我们聊了“家庭成员中收入低的一方,就该多承担家务吗?” 家中的话语权是否应该由钱决定。 聊了,收入差和家务差的高度相关。 聊了母职期待导致的女性处于恶性循环的处境中。 蓝方指出这背后有结构化的问题:“因为我对你有这样的一个母职期待,所以你会选择一个更清闲一点的工作,所以你的收入会更低一些。所以你在家庭里面没有博弈权,所以你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更多的养育职责,这又进一步导致你更牢固地捆绑在家庭之中,所以你更没有办法去平等地在职场上和男性做一个竞争。” 17:10到18:31 聊我们可以如何善用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 雅君说:“刻板印象这个东西,如果我们自己主动选哪些好的刻板印象,有利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比如“亚洲人擅长数学”),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可能会帮助我们表现更好。但如果我们选择相信那些坏的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学不好数学”,它可能就会变成坏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8:42到23:55 我聊到自己是一个很不彻底的女权主义者,以及如何克服自己这点。 我说,“当伴侣的期待和社会期待相重叠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好像更应该去满足对方的期待。但那份期待未必是我内心真实的期待。” 24:00到26:35 我们聊到如何和孩子讨论战争,如何让孩子避免陷入对“非我族类”的仇恨情绪中。 26:40到43:58 我们聊了之前北大女生自杀事件中,媒体报道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媒体报道的伦理问题;法律上的比例原则。蓝方说“我不能说大家做道德审判是错的,但是我不能百确信这样做是对的。” 44:15到49:00 我聊了对反社会人格的认识,以及自己在面对这个观点时的纠结心态。 49:06到结尾 聊了一下,面对生活,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聊到的书: 《受苦受难的科学家》(《可怕的科学》系列中的一本) 《安德的游戏》 《韦瓦第效应: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贴了标籤?别让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顿大学必读心理学讲义》(有繁体版,无简体版)